教育王國

標題: 論盡家長論盡教育 [打印本頁]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4 22:50     標題: 論盡家長論盡教育

Eviepa:

對我囝囝教育或學習方面, 至今尚覺順利愉快.  原因想是我常以平常心處之.  對學習我事前多不會訂下標準, 也不太重視成績或與他人比較.  成績祇作為一個學習進度參考指標.  當然就讀學校水平也是參考準則.  對囝囝小學選校時的唯一標準, 是將來入讀英中, 學好二文二語.  所以小一選校時,  放棄了一間官校選了私校, 因其升英中比率較高.  入讀學校前我也不擔心囝囝能力理解問題.  心態就是其他人能, 為什麼不能.  如真的不能, 也會另有途徑選擇.

我囝囝不愛閱讀, 從小帶他到圖書館就察覺得到.  總不能靜下來閱讀一分鐘以上.  但我也在他幼稚園至初小較少功課時期, 在課餘也和他從閱讀中學習, 以英文為主.

我對教育學習有另類看法, 或與主流相背.  我的意念就是不強求高, 祇求基本平實.  得放手時要放手, 不要加深學習壓力.  以培養長期學習興趣為目的.  所以我不讚成家長加諸小朋友的課外學習或練習, 以求取高成績.  但要求基本也要有一定底線.  如有需要時也不能避免在課外跟進, 但不要造成填鴨反效應.

如以上所說.  你的課外定時閱讀學習語文計劃.  以我囝囝性格和我對學習意念, 也是做不到.  長期每天課外學習跟進, 時間和精力方面, 學生和家長也不容易做到.  因娛樂和休息時間有限珍貴.  同時這種家教學習, 我想對年紀小的學生較為有效.  年長的以鼓勵獨立自學動力為先.

課外學習總有好處.  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   你的閱讀訓練或我囝囝公文學習, 也可印證得到.  不少親友課外訓練子女學習, 教導有方和持之以恆的, 都見卓越成效.  幾年前沙士期間, 學校停課個多月.  停課期間, 空餘時間多, 我也用我的方法, 不以學校課程為依據, 自選教材, 每天和囝囝溫讀個多小時, 以中英為主.  隨後一次考試他名次大幅進步, 打進班前十五名.  以往他成績總徘徊中下.  沙士後復課, 課外學習也停了.   因我信有平實基礎則可, 強求可能造成壓力, 對將來學習興趣有反效果.  小中學時學高一級半級, 對年少課程功課多的學生不易為, 年紀大時有能力可極短時間容易追回.

音樂和運動也一樣.  小一學樂器, 至小四時囝囝要求下才第一次考皇家試和作校外比賽.  平時他練習也不努力.   小學游泳學完四式後因應他要求停止.   兩樣我都覺他有潛質, 但從不勉強.  至中一時, 他音樂和游泳比賽得到好成績, 成為一種動力使他更努力.  去年暑假幾乎每天樂器不離手, 主動練習, 有空也到泳池習泳去.  中一時囝囝從不努力溫習, 但喜與一班好同學比較, 也帶來一股學習動力, 每次測考也比前專注.  今次他還主動求我和他考前溫習, 得到成果.  所以我想非一定興趣使然, 成績動力和學校同輩影響非輕.

我說要學習好, 未必單靠興趣, 成功的動力更可引發拼勁.  10A狀元未必科科有興趣, 但升學應用和成功感推動動力拼勁, 造出好成績.  香港社會功利, 不為興趣所在, 以併勁求名逐利成功者不少.  很多都違反讀書本科興趣, 以有用有利為先, 成功感也帶來對目標追求更大拼勁興趣.  我囝囝公文學習也一樣, 初不為興趣, 學習效果帶來成功動力, 引發學習興趣.


待續.....





[ 本文章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8-1-15 11:21 編輯 ]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5 00:27

續...

說回閱讀, 我想是追求內容多於閱讀學習本身意義.  前人少娛樂, 以閱讀為消閒, 不一定為興趣.  要學有所成的人, 一定要拼勁, 十年寒窗苦讀, 其目標或名或利.   當然也有如陶淵明些淡泊名利的名士學者, 但他們小時初讀也要經一番刻苦背誦的語文訓練, 才能發現開啟他們的興趣天才.  現今小朋友喜歡閱讀也祇追求知識或故事內容, 少些學習意念, 更會樂在其中.  我不認為金庸語文上佳, 他也把小說詞句改動過一二次, 但他的小說我也反覆看了三五次, 因為人物情節, 可稱一絕.  以閱讀金庸小說時間, 改為刻意鍛練語文, 相信更有成效.  但閱讀我總以興趣為依歸.

中文閱讀, 你的說法沒錯.  在有語境下, 不用閱讀訓練, 進行應沒有困難.  以前很多粗通文墨的草根階層, 也有能力閱讀報刊, 能力也隨日月漸進, 出口成文, 因可從生活聽講印證.  我從不擔心囝囝中文.  在小學對中文着力不多, 少課外閱讀習作, 祇從基本學校課程, 他也學到基實字彙, 有一般閱讀能力, 祇書寫較為薄弱.  我想足以夠他日後所用, 日後有興趣或有更高應用需要時, 也可學得更好.

英語學習, 香港環境下, 除讀之外, 聽寫講機會不多, 無應用目標也不易引起學習興趣.  要學到應用標準, 不易為之.  所以英中是必然之選.   小兒中學年多來從科學歷史地理家政中, 也學到不少英語專門詞彙, 從通識中政治社會文化個人培養相關的也學到不少.   術科中自然有序有目標學習, 過程中也要不少相關英語聽講寫讀, 筆記, 功課, 作答量也多.  到高中時, 學習目標動力會引發更多課外術科閱讀, 不知不覺間學到實用性應用英語.   名校學生, 沒有較多課外閱讀時間, 但從英語術科閱讀量也不少, 雖因人而異, 也可以學好英語.  這以上都不是沒有目標動力的課外學習可容易達到的.

習不祇語文科目, 現今社會要求以表現能力知識為主, 語文好不一定在各行業出人頭地, 當然會有優勢.   我對兒子學習以各方平衡為主, 語文為重, 學到達標為基, 不求出眾.  語文和知識, 在這開放社會下, 可終生學習, 終生增進, 不爭一時一刻.  成功與否, 要看個人才智努力.

香港教育而言, 也希望當局制定政策, 規管學校減少功課(或祇在學校完成), 減少測考, 不是主科也不作考試, 減少無謂科目背誦.. 讓孩子們在小學有更多時間學好語文, 課餘也有更多時間作課外閱讀或興趣學習.  對落後學生每年每級用力跟進, 到升中時學生都有基本語文運算能力.






[ 本文章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8-1-15 11:28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5 02:39

囝囝爸:

在具體回應你的觀點前,先宏觀地講講我對家庭教育對於學習的影響的看法。我覺得家庭教育可以分開兩個層面:

1. 家庭氣氛:

正如我在《中二學生不懂讀小學的生字》所講
如果家長都懂得不打、少罵、少哦,平日以鼓勵(positive reinforcement) 代替責備(negative reinforcement)motivation的工具,傾談時,多一些討論他們有興趣的話題,少一些事務式的話題(如做完功課未、考試準備好未) ,建立有效溝通渠道,那麼,十年之內,不單止整體教育水平會明顯提高,罪案率也肯定掉頭下降。


懂得這種管教方式的家長,就算目不識丁,調教出來的孩子大概也不會差到那裡。這是管教的最重要部分,對於學業、行為都有決定性影響。這就有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內力,是武功強弱的最重要因素。(笑傲江湖是個例外,其他的小說都認為內力比招式重要。)

2. 教育工具:

我相信教育工具有高低之分,就如不同招式有不同的效果一樣,它們對教學質素有相當大影響。並非一句「因應不同孩子的特質而應採用不同的方法」而可以把所有工具等同地看待。在小學階段,你向知我認為閱讀是「倚天不出,誰與爭鋒」,以前和你討論時,總因編幅所限,未能將閱讀的壓倒性好處一一羅列,現在可以借此平台,和大家分享一下了。

eviepa

[ 本文章最後由 eviepa 於 08-1-15 22:25 編輯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5 09:29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1-15 02:39 發表
囝囝爸:

如果家長都懂得不打、少罵、少哦,平日以鼓勵(positive reinforcement) 代替責備(negative reinforcement)motivation的工具,傾談時,多一些討論他們有興趣的話題,少一些事務式的話題(如做完功課未、考試準備好未) ,建立有效溝通渠道,那麼,十年之內,不單止整體教育水平會明顯提高,罪案率也肯定掉頭下降。 ...


唔好意思。想提出一點:在行為學來說,negative reinforcement 並不是 punishment。Negative reinforcement 是十分有效的 motivation 工具。可參考:

http://www.mcli.dist.maricopa.edu/proj/nru/nr.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inforcement
作者: c430    時間: 08-1-15 10:00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1-15 02:39 發表
囝囝爸:

在具體回應你的觀點前,先宏觀地講講我對家庭教育對於學習的影響的看法。我覺得家庭教育可以分開兩個層面:

1. 家庭氣氛:

正如我在《中二學生不懂讀小學的生字》所講


懂得這種管教方式的家長,就算目不識丁 ...


請恕我這個無知婦人回應,我同意家庭氣氛很重要,但我幾唔同意
教育是有階級性,我是住在天水圍的公屋,老公係三行工人,我同我老公都好少因功課鬧個仔,多年來我都有參加家長學校,發覺很多家長都不會如你說有這種歪論,其實這種歪論也極可能存在有錢階級或中產階級的,只是他們的棒是减少零用或減少其他享受啫!我亦都唔同意教育工具有高低之分,根本一樣米養百樣人,眾多教育工具出現,是很自然的,教育工具並無高底,只是選擇的人有高底,願意了解子女,好似囝囝爸咁,選擇適合的教育工具給兒女便是高人,只顧名校,及自巳虛榮心的家長所選擇的エ具自然無咁有效,這才算是底呢。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5 22:24

原文章由 c430 於 08-1-15 10:00 發表


請恕我這個無知婦人回應,我同意家庭氣氛很重要,但我幾唔同意
教育是有階級性,我是住在天水圍的公屋,老公係三行工人,我同我老公都好少因功課鬧個仔,多年來我都有參加家長學校,發覺很多家長都不會如你說有這種歪論,其實這種 ...


c430,

在我的觀察中,似有這個現象,不過,樣本太小,不足以反映全港,還是收回吧。如有冒犯之處,謹請見諒。

eviepa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5 22:26     標題: 回覆 #4 ChiChiPaPa 的文章

ChiChiPaPa,

收到。

eviepa
作者: c430    時間: 08-1-16 09:46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1-15 22:24 發表


c430,

在我的觀察中,似有這個現象,不過,樣本太小,不足以反映全港,還是收回吧。如有冒犯之處,謹請見諒。

eviepa


其實都無話冒唔冒犯嘅,你都係有個句講個句啫。我其實想講嘅係這些歪論之所以成為論,在過去某些年代,一定有他的作用,咁當時用這些歪論成了有錢佬、中產階級的人,難道認為這些論是歪嗎?因此這些歪論冇可能有階級性,只是他們的棒就是減少零用,减少享受啫。現在最影响香港基本道德、價值觀的正是這些有錢佬、中產人士,近嘅有歐文龍案、遠嘅有胡仙案,近年你估有幾多大學講師、高級公務員騙房屋津貼,相對我們草根所犯的罪案,影响力真是小毛見大毛啦!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6 13:17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1-15 02:39 發表

1. 家庭氣氛:

正如我在《中二學生不懂讀小學的生字》所講

如果家長都懂得不打、少罵、少哦,平日以鼓勵(positive reinforcement) 代替責備(negative reinforcement)motivation的工具,傾談時,多一些討論他們有興趣的話題,少一些事務式的話題(如做完功課未、考試準備好未) ,建立有效溝通渠道...



Eviepa:

你以上說法, 在我教育囝囝十多年來印證得到.  鼓勵是教育或學習的最佳良方, 有良好效應.  尤其在囝囝受到挫折, 失敗, 成績低落時, 鼓勵比責備更為有效.  所以在囝囝小四學習開始有壓力時, 我在桌子上放上"寬忍諒恕"四字警句, 提醒自己對囝囝要求言行, 不要過份.  這方面我做得不足, 但已盡力而為.  不過當我覺囝囝言行不佳時, 也時有責罵.

如前對你所說, 上中學後, 為免加深適應期壓力, 我和囝囝少談成績功課, 多作親子關係, 一如你說, 多討論他有興趣話題.   這種鼓勵方法, 也使我囝囝樂意和我分享在學校學習情況, 無論事情成績好壞.  使我對他學校, 老師, 同學, 學習情況進度, 了解更多.  也維繫親子關係, 比前更深.

不過我仍認教育是因人而異. 棒下出孝子或嚴父出佳兒未必不能, 在生活中印證得到, 不少例子.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6 13:53     標題: 回覆 #1 囝囝爸 的文章

實際上, 你兩個所表達的都有共通點:就是父母愛孩子,關心孩子,不以分數為面子,倒以孩子的能力興趣為出發點.

并非人人都這樣.可憐的孩子不少.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6 14: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oenjac    時間: 08-1-16 15:23

我有四個女兒,最大的中一,第二個小五第三個兩歲第四個剛出生.

我想說的是大的兩個,生活模式基本上十分接近,而我亦相信教導的立場會接近.但兩個女兒卻完全是兩種人.我認為喜不喜歡學習是天性,會不會去學習則是家長態度.水向低流,壓力愈細的地方愈吸引.

我一個外甥,未上小學鋼琴五級,今年小學三年級八級,老師讓她拉小提琴,兩個月後奪公開組冠軍,上三個月學唱歌,竟拿了金獎中的金獎.

但空閒時間,她絕不碰音樂,事實上,我不覺得她很有興趣.

另一個朋友,女兒中三鋼琴八級,之後對母親說,請你以後不要叫我練琴.

什麼是教育?

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讓孩子做父母認為對的事?

我認為是價值觀的培養!

小孩子喜好能力個個不同,但出生是一張白紙就人人平等.

你給予孩子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是指了一條成長方向.打與罵是一種態度,不是一種情緒,我認為是可用的教育方式.

女兒在成長過程中,有在我背後做了錯事,別人跟我提起,我永遠是微笑以對.

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會叫她們到我房裡問清楚,再捱板子.

我的女兒們都清楚,爸爸會維護她們面子,卻不維護她們使壞.

愛是什麼?我是由這裡開始,之後一切方式,我認為是因人而異
作者: c430    時間: 08-1-16 15:25

不過我仍認教育是因人而異. 棒下出孝子或嚴父出佳兒未必不能, 在生活中印證得到, 不少例子.

生活中也許不少這樣的例子,我唸最好唔好用,我老公最憎人打仔,成日攪到嘈嘈閉,我也非常認同,孩子咁世,邊識唸咁多呀?要佢大咗識唸嘅時候,我都可能唔係度囉!用打駡的方式教仔,過一個不知有幾長的成長期,又未必一定有回報,我寧願攬住個仔開心十幾年先勒。所以我不認同此方法。

[ 本文章最後由 c430 於 08-1-16 21:02 編輯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6 16:04

請問體罰是否違法?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6 18:24

that is why choosing a right school is very important as teaching style/ teacher's attitude / peers all affect a child's development.


原文章由 wisekid2007 於 08-1-16 14:26 發表
"就是父母愛孩子,關心孩子,不以分數為面子,倒以孩子的能力興趣為出發點." - It is only a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The style and approach of schoo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methodologies and ...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6 18:29     標題: 回覆 #4 joenjac 的文章

My kids are also quite different in temper/ leaning style. I need to find schools / teaching methods suitable for them.

But after all, I would rather have a child who enjoys music but not having any piano certificate."但空閒時間,她絕不碰音樂,事實上,我不覺得她很有興趣."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6 20:39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1-16 13:17 發表



Eviepa:

不過我仍認教育是因人而異. 棒下出孝子或嚴父出佳兒未必不能, 在生活中印證得到, 不少例子.


囝囝爸:

如果有人向你說:「體質是因人而異,吸煙未必不能長壽,在生活中印證得到, 不少例子. 所以吸煙是其中一種有效養生方法。」你會怎樣回答?

我對體罰的反對遠超填鴨,詳細論據可以在以下論題見到:

http://forum.baby-kingdom.com/viewthread.php?tid=1060865&extra=page%3D4&page=1

eviepa
作者: c430    時間: 08-1-16 21:01

我對體罰的反對遠超填鴨

極度同意!
作者: c430    時間: 08-1-16 21:31

我唸,我真係幾蠢架,有幾点我唸極都唔明,希望各位教吓我。
1.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讓孩子做父母認為對的事?

我認為是價值觀的培養

究竟讓孩子做父母認為對的事和父母要培養他的價值觀,兩樣嘢有甚麼分別呢?点解要分開來講呢?

2.你給予孩子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是指了一條成長方向.打與罵是一種態度,不是一種情緒,我認為是可用的教育方式.
点解打與駡不是懲罰、動作、可能犯法的教仔行為、而是一種態度呢?

3.愛是什麼?我是由這裡開始,之後一切方式,我認為是因人而異
這句我可以了解,愛之深,責之切。但這個責点解要用打呢?無其他方法嗎?堅持這種方法,又是否歪理呢?
希望各位為我解答,幫我增廣見識,謝謝!

[ 本文章最後由 c430 於 08-1-16 22:51 編輯 ]
作者: joenjac    時間: 08-1-16 21:49

如果是因為小孩子的過失令你失去理性,覺得丟臉,從而透過打罵去舒發你的不滿.我不同意我們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教訓.

孩子的過失有程度的分別,他們學壞可以從不同的人和事.十八歲的孩子你還可以體罰嗎?

孩子學習的課程,還包括生存的技巧,在生活中會找出一種最自在的方式,這是天性.打與罵是小學三年級前的一種極致的懲罰,除非你是變態,虐待狂,或暫停留在原始獸性思維,否則你不會隨便打小孩.至於德育水平較低的人,會用打罵疏導自己的不滿,但這是教育嗎?

當你用一種關愛的態度去執行體罰,如果你的孩子有別的想法,那麼請你放棄這一種手段,因為你的表達方式有問題,或者你孩子的理解力有問題,最差情況是你們的關係出了問題.除此,我認為某程度,打罵是一種教育手段

[ 本文章最後由 joenjac 於 08-1-16 21:57 編輯 ]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6 22:04

原文章由 ChiChiPaPa 於 08-1-16 16:04 發表
請問體罰是否違法?


ChiChiPaPa:

這可參考以下文章:
()父母不可打仔﹖


【明報專訊】有時見父母當街打仔,打得好狠,連旁人也不忍,其實父母是否已犯法了﹖孩子惹惱別人,被打一記耳光,打人者又是否犯法﹖

家長可以在合理情況下體罰子女:

陸偉雄表示,家長可以在合理情況下體罰子女,體罰的方法、力度、部位、時間長短及小朋友歲數等因素全部合理的話,理論上是很好的抗辯理由。法例上,並沒有這樣註明,但陸偉雄解釋﹕「成文法有明確的條文,訂明法定抗辯理由,但沒有寫在法例上的,還有不是成文的抗辯理由,寫在案例書,即是課本上。」

父母以外的其他人包括教師皆不可以體罰孩子,一打就犯法了.

[ 本文章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8-1-16 22:05 編輯 ]
作者: joenjac    時間: 08-1-16 22:10

我盡量去解,如果都唔明,就請其他人出手好了.

價值觀係有討論空間的,而且係由超過一件事例去反覆推引証的.
因為事例係相似事件,同樣引述的事例.會有不同觀點,經驗亦會導致價值觀的改變.

我們可以去引導,卻不能去圈限,所以祗能培養
作者: c430    時間: 08-1-16 22:14

原文章由 joenjac 於 08-1-16 21:49 發表
如果是因為小孩子的過失令你失去理性,覺得丟臉,從而透過打罵去舒發你的不滿.我不同意我們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教訓.

孩子的過失有程度的分別,他們學壞可以從不同的人和事.十八歲的孩子你還可以體罰嗎?

孩子學習的課 ...


多謝解釋,咁即係話打駡有不同層次分別,你選擇的是一種有教育性的層次,你的女兒也同意的,若你的女兒不同意的,你也會放棄的,是嗎?

[ 本文章最後由 c430 於 08-1-16 22:30 編輯 ]
作者: joenjac    時間: 08-1-16 22:31

原文章由 c430 於 08-1-16 22:14 發表


多謝解釋,咁即係話打駡有不痛層次分別,你選擇的是一種有教育性的層次,你的女兒也同意的,若你的女兒不同意的,你也會放棄的,是嗎?

你的同意與願意中間有等號嗎?

罵不是破口大罵的罵,例如她們有遺德的事,我會罵"你們把書讀到那裡去了?學校教了你們什麼"但絕不會罵"你讀屎X"之類

一些嚴重導致他人受傷的,要捱板子,幾多下由他們說.我不認為她們願意,但會同意

[ 本文章最後由 joenjac 於 08-1-16 22:32 編輯 ]
作者: c430    時間: 08-1-16 22:44

原文章由 joenjac 於 08-1-16 22:31 發表

你的同意與願意中間有等號嗎?

罵不是破口大罵的罵,例如她們有遺德的事,我會罵"你們把書讀到那裡去了?學校教了你們什麼"但絕不會罵"你讀屎X"之類

一些嚴重導致他人受傷的,要捱板子,幾多下由他們說.我不認為她們願 ...


咁!你有冇比其他處罰方法她們同意呢?對唔住!我不是挑戰你,只是想知多D嘢咋。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6 22:47

有許多理由去打罵孩子。打罵也有很多好處。

不過,就算有再多的好處,我也不會打罵他們。我相信我和我的孩子是平等的。信念的東西有時很難改變。
作者: joenjac    時間: 08-1-16 23:08

原文章由 c430 於 08-1-16 22:44 發表


咁!你有冇比其他處罰方法她們同意呢?對唔住!我不是挑戰你,只是想知多D嘢咋。

同意CHICHIPAPA係一種信念,這是一切行為的源因

至於430,唔介意你挑戰,因為我都想知,孩子的出生,是否得孩子同意.老師懲罰學生,又是否問左孩子先.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套一句孫中山先生的話,可能極端左,但意到.軍人和犯人係無自由既

[ 本文章最後由 joenjac 於 08-1-17 00:05 編輯 ]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6 23:22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1-16 20:39 發表


囝囝爸:

如果有人向你說:「體質是因人而異,吸煙未必不能長壽,在生活中印證得到, 不少例子. 所以吸煙是其中一種有效養生方法。」你會怎樣回答?

我對體罰的反對遠超填鴨,詳細論據可以在以下論題見到:

http://forum.ba ...


Eviepa:

每一位吸煙人仕, 如你問他是否對健康有害.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不容爭議, 也不會說是養生之道, 祇會認是積習難改.

父母教子女是互動的, 任何方方法教導子女出發點皆是善意, 所謂"打在兒身, 痛在娘心", 和吸煙惡習不能自拔, 明知有害也行之不可相比.

少打少罵是教育金科玉律, 在任何教育書籍都可找到.  我和你的教育目標大致相同, 但觀點各異.  你信奉一切教育金科玉律, 認為人皆可行.  我信奉因人而異.  

前文我也贊同少打少罵, 多以鼓勵, 也可印證在我囝囝或你囡囡良好效應.  但各人兒女性格不同, 情況各異, 不可完全抹殺其他教育方法.

現時家庭多獨生子女, 管教較為容易.   我兒時巳兄弟姐妹多人, 父早出晚歸, 母持家計, 終日忙得不可開交, 加上管教子女責任, 勞心勞力.  我是最頑劣一個, 有時難以控制, 母親對我最後殺手鐧是藤條炆豬肉, 方為有效.  我最得母親寵愛, 母親也祇打我一個.  我不知這種打教是否正確, 對我而言有成效, 對母親而言也別無他法.  當年我識的家庭也有不少相同個案, 當你屢教無效, 子女眾多, 未有時間循循善誘, 不失為一方法.  

當然要打得有理, 不造成傷害, 也要使孩子明白是為他好的.  非不得以, 也不可隋隨意為之.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6 23:54     標題: 回覆 #28 囝囝爸 的文章

囝囝爸:

和你討論很多的東西都是富爭論性的,但體罰這點在心理學家當中是完全沒有爭議的,起碼直到今天為止,我尚未見過有任何一個兒童心理學家會覺得體罰是其中一種可行的教仔工具,他們都眾口一詞地指出:打得多,破壞大;打得少,破壞小(破壞力可以是小得我們察覺不到,但畢竟是破壞)。

小量的體罰,尤如吸煙危害健康,其禍害很難被察覺。二十年前,當煙草公司辯稱沒有證據顯示吸煙危害健康時,我們個人根本不可能從身邊找到足夠的證據,去否定這講法。聽說,一百年前,非常多醫生有吸煙習慣。吸煙這種不能讓人們察覺的影響,只有很多專家聚在一起,做一些長時期的研究,才可以察覺得到,所以在幾十年前人們才知它的遺害。

體罰又何嘗不是呢?

既然所有兒童心理學家都直指:「任何家長、在任何情況下,體罰一次都嫌多」,並且羅列大堆有說服力的背後理由,為何還不相信呢?為何那麼多人覺得自己非常局限的觀察,比起所有專家更有道理呢?

Eviepa
作者: 嫦娥一号    時間: 08-1-17 00:23

各位家長,您們好!

我絕對相信您們都是廿四孝的父母。
同意體罰的,又或不同意的都是都是想教出一個好孩子來,您們同意嗎?

小女自幼對媽媽千依百順,乖巧到無話可說,未到三歲已能認過百張英文識字咭,唯獨數學理解奇差,小二前有好幾次因她教極都不能明白,體罰了多次。

小兒是一個敏感、自尊心又強的人。自幼,每當你責怪他,他會先問清楚你,你是提醒我,還是駡我呀??這時候我要向他解說,讓他明白前因後果輕重得失,還要表明我是提醒你,不是駡你,他就會接受勸告!

有一回,他在牆上塗鴉,給我狠狠的打了手仔,誰不知,他第二日在同一位置再塗一次??這回,我頓悟,控制自己的怒氣沖沖,改以堅定的勸解,然後罰他瞼廁半小時。
(因他最怕廁所) 從此也不敢再犯。(當時三歲半)

結論:

小女並沒有因為體罰而懂數學。
小兒並沒有因為體罰而聽教。

而我卻因此學會用更好更有效的
方法去教育子女。

我覺得打駡對待自已最愛的子女
是很不智和野蠻。

更何况這個方法是無用的。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7 00:35

Eviepa:

我母親年邁時因久病厭世也看了一輪心理醫生.  我對心理醫生的判斷看法也有一番感受,  這裡不說了.   對香港不少情緒有問題學生, 這些醫生不知可幫上多少.  BK好像也有專版討論這方面問題.

有時盡信書不如無書, 科學印證也有不少謬誤.  人為萬物之靈, 心理情緒反應千變萬化, 可以容易捉摸.  權威心理舉証我無能力否定.  恕我大胆講句,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相信有些心理專家, 教兒無助時, 也或有打罵.  新加坡以前笞刑, 我是絕對不同意.  但笞刑用意, 也在教化, 該國制定此刑罰時, 有沒有考慮到相關專家報告.

不過我說的打罵, 是父母愛子女的打罵, 多限力而為.  當然過份傷皮肉身心, 不應為之.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7 00:57

原文章由 嫦娥一号 於 08-1-17 00:23 發表

有一回,他在牆上塗鴉,給我狠狠的打了手仔,誰不知,他第二日在同一位置再塗一次??這回,我頓悟,控制自己的怒氣沖沖,改以堅定的勸解,然後罰他瞼廁半小時。
(因他最怕廁所) 從此也不敢再犯。(當時三歲半)



嫦娥一号:

如果他是在八歲時被打,多半會學到:要塗時,就塗在安全的時候、地方,否則會被人打。

如果打的時候,連同道理一起講,則只是道理說服了孩子,而不是打。打,只能改變行為,令他不做錯誤的事,但不會令他明白錯處。

女兒在四歲時,也同樣試過一次拿著鉛筆,在牆紙上劃了幾下。我和內子都覺得,不知者不罪,但卻要阻止這行為繼續發生,於是,便對女兒很婉轉、很和藹地指出,「乖孩子是不會塗牆的,我們知道妳很乖,以後都不會塗牆的」,並沒有責備的意味。聽罷,她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件與父母期望不符的事,所以馬上流淚,以後再也沒有塗牆了。

改變行為容易,狠狠的打一鑊便可以令兒女不在你面前再做,但要改變想法,增強兒女的道德感、事非心,打,是完全沒有用的。

Eviepa
作者: 嫦娥一号    時間: 08-1-17 01:16

Eviepa:
   
打,是完全沒有用的。

我早已上了一課,讚同您的說法!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7 02:05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1-17 00:35 發表
Eviepa:

我母親年邁時因久病厭世也看了一輪心理醫生.  我對心理醫生的判斷看法也有一番感受,  這裡不說了.   對香港不少情緒有問題學生, 這些醫生不知可幫上多少.  BK好像也有專版討論這方面問題.

有時盡信書不如 ...


囝囝爸 :

「有時盡信書不如無書, 科學印證也有不少謬誤」,這個道理我也知道,而且實際上,我Eviepa 在朋友當中是一個出了名的質疑派,經常對不少專家、不少觀念採取質疑、批判的態度。

但如果我Eviepa硬要說:「體質是因人而異,吸煙未必不能長壽,在生活中印證得到, 不少例子. 所以吸煙是其中一種有效養生方法」,並舉出一大堆吸煙長者為佐證,例如,鄧小平煙不離口,也可活到九十過外,我猜想你也只能搬出醫學報告,指出所有醫生都認為吸煙危害健康去和我辯論。但如果我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科學印證也有不少謬誤」作辯解,你真的吹我唔漲,以你謙謙君子的作風,可能會和我停止辯論,但心底裡,你可能會說:「事實擺在眼前,仲要死,無時間同你條死佬糾纏。

我認為,有些事情是我們沒法百份百明白的,像吸煙、像體罰。但如果看見其背後理論是非常可行的,而且在做correlation analysis時達到壓倒性的significant level時,我們就得要相信,否則,我們只能夠和性稀泥泥地說,做甚麼也差不多,泯滅了好方法與壞方法的差別。曾聽一個鬼佬說過: “if it walks like a dog and it talks like a dog, it is a dog.”

對專家的質疑,不單是可以的,而且是良好的思維方式。但要質疑時,是要有合理懷疑。我覺得,無論在吸煙、在體罰,專家的意見都是beyond reasonable doubt,所以一直奉為金科玉律。如果永遠抱著,「世事無絕對,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做法」,而忽視了可能有某些做法,會比其他做法好得極之多的事實,亦是一種偏見。

在育兒方面,我是一個另類家長,將極多教科書上的理論應用在教女方面,我用的三不政策:不打、不罵、不哦,在香港家長中是異見份子,但在正統心理學中,我是個堅守本份的人。還記得嗎:「我是逆練九音真經,一不小心,就會像毆陽峰一樣,走火入魔。不過會不會有一天,逆練的人比順練的人更多?」


eviepa


[ 本文章最後由 eviepa 於 08-1-17 02:11 編輯 ]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7 02:48

Eviepa:

以下是一則去年的新聞, 有六成中小學生不贊成體罰.  如我可以投票的話, 我也會投不讚成票.  但其餘四成學生為什麼贊成父母體罰, 我不清楚他們想法.  我祇想講出, 針不到肉不知痛, 有聽教聽話子女當然容易說話. 我從不用我做到的準則印證於人.  尤其教育互動面有雙向.  我信有打子女家長會出於無理或過份, 但有沒有家長出於無奈.  近來在網上看到很多短片學生在課堂上怎樣對待老師, 相信老師對這些學生打罵不能, 就算打罵相信也無效.  這些學生回到家去, 其父母要怎樣循循善誘教導他們?  不過, 打罵"或可"對一些尚可教化的孩子有效.

[2006-09-17] 應否體罰中小學生立會激辯

 ■兒童模擬立法會辯論立法禁止體罰。
 【本報訊】(記者 李見安)孩子當真不打不成器?父母施予體罰,都是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不過站在孩子立場,卻未必認同。有團體調查發現,近半兒童贊成立法禁止家長體罰,逾75%兒童表示曾被家長體罰,被打原因以「不聽父母話」佔大多數,刑具包括間尺、藤條、皮帶等。

 香港小童群益會首次與香港律師會合辦模擬立法會辯論,昨逾40名來自「香港小特首」及「兒童區議員」計劃的小五至中三學生,齊集立法會就「立法禁止家長體罰子女」動議議案展開激辯,最終逾6成人贊成立法禁止家長體罰子女。

半數兒童贊成立法禁止

 參與是項計劃的兒童早前曾進行一項調查,訪問了444名兒童,發現75.7%曾被父母體罰,當中有14%每周被父母體罰至3次,刑具包括間尺、藤條、皮帶及手掌。調查中,44%兒童贊成立法禁止家長體罰子女,不過贊成立法的家長僅得17%。

 提出動議議案的中二學生冼葆綸,她以議員雄辯的口吻指出,現時本港的法例不足以保護兒童,雖有針對虐待兒童的法例,卻未有監管父母體罰子女。另有贊成立法的兒童表示,體罰會對子女造成心靈創傷,甚至演變成家庭暴力事件。不過,也有一些兒童認同體罰的做法。昨日贏得「最佳現場回應獎」的12歲趙慧敏會後表示:「若果屢勸不改,父母輕力地打是可以接受的。」她又引述例子,特首曾蔭權小時候曾被父親體罰,而英國首相貝理雅亦以體罰方式「教仔」,「證明體罰未必有反效果。」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7 08:18     標題: 回覆 #35 囝囝爸 的文章

囝囝爸:

我相信,這些在短片中對老師過份的,絕大部分都是在家中遭受體罰或較嚴厲的責罵的,對塑造出不良少年,打是最有效工具,重溫我去年的發出吧:

首先講講體罰的壞處吧。

梁天明博士常常在節目中講,所有暴力罪行的犯人都是經過體罰調教出來的,亦即是說,沒有經過體罰洗禮的小孩,長大之後,也許會貪污、會盜竊,但不會干犯暴力罪行。所以我敢和你打賭,在你點題的少年罪犯中,每一個都是在體罰之中長大的,他們的罪行只會是責打出來的,並非嬌縱出來的。

不錯,責打是教導的一種方式,但這是一種極劣的教導方法:

第一,責打會將焦點模糊:試想,如果你做錯了一件不大的事,卻被老闆大聲喝罵,你這時的焦點大概不會是怎樣改過,而是心裡咒罵為何老闆會如此對待自己,心裡會盡辦法去為自己開脫,最終將會很易得出一個自己沒有責任的結論。

小朋友受到父母責打時亦會一樣,被打的痛苦之強烈,會令小朋友忘記自省,後果和上面的例子一樣。

第二,責打是一種身教,在教好的當兒,同時亦傳達以下的信息:
a. 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b. 我有道理,你沒有道理,我有權打你。
c. 我年長,你年輕,我有權打你。
因此亦解釋到為何所有暴力罪犯都是在責打之下成長。

第三,責打只能改變行為,對傳授道德操守功效甚微。當一個小朋友胡亂塗污牆壁而被打後,他最可能學到的是,在沒有人發覺時亂塗便是最佳方法了。

第四,責打有時會越演越烈,三歲時,用手打手板己經很有效,慢慢就容易發展到用間尺才害怕,跟著用藤條,棒………。

第五,責打嚴重影響親子關係,你一面說愛護子女,但同一時間卻施行令子女肉體受苦、尊嚴受創的體罰,此舉肯定大大影響親子關係。需知道親子關係猶如銀行存款:關懷、愛護、讚賞就是存入現金;打、罵、哦就是提取款項,當中責打就是提出鉅款。若然經常提款而不注意存入的話,便是透支,透支多了,兩代關係便會變得極為緊張,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心理學家都認為,責打是不能接受的,多打便大大不妙,偶爾一次雖然影響不至於太大,但總也是不好。同樣要糾正兒童的一種行為可能有十多種方法,每種都可以奏效,為何要選擇一種後遺症那麼大的方法呢。梁博士常說,他從來沒有碰過一種情況是必定要責打才能奏效的。


eviepa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7 09:27

對 於 今 次 有 小 童 懷 疑 自 殺 死 亡 事 件 , 社 會 福 利 署 總 臨 床 心 理 學 家 劉 家 祖 表 示 惋 惜 。 他 指 出 , 不 同 的 孩 子 有 不 同 的 性 格 , 每 個 家 長 最 好 能 熟 悉 自 己 子 女 的 性 格 , 例 如 他 們 是 否 容 易 衝 動 、 過 往 是 否 曾 透 露 想 死 的 語 言 等 , 若 是 的 話 , 當 他 們 躲 在 房 間 獨 處 時 須 倍 加 留 意 。
劉 家 祖 說 : 「 家 長 同 子 女 衝 突 或 溝 通 時 , 都 要 留 意 語 言 衝 撞 , 好 似 一 貶 低 佢 自 我 形 象 、 侮 辱 性 說 話 都 係 唔 好 講 出 , 其 實 講 呢 類 說 話 有 害 冇 益 , 亦 都 冇 乜 意 思 。 」
他 續 表 示 , 近 年 學 童 自 殺 在 數 字 上 雖 沒 有 顯 著 上 升 , 但 的 確 現 時 的 小 孩 抗 逆 境 能 力 比 以 前 的 時 代 差 , 相 信 是 因 為 生 活 安 定 、 少 遇 到 逆 境 , 故 抵 受 壓 力 之 能 力 自 然 較 弱 。 要 子 女 健 康 成 長 , 有 賴 學 校 和 家 長 平 時 加 強 向 學 童 灌 輸 熱 愛 生 命 的 「 生 命 育 」 。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1-17 08:18 發表
囝囝爸:

我相信,這些在短片中對老師過份的,絕大部分都是在家中遭受體罰或較嚴厲的責罵的,對塑造出不良少年,打是最有效工具,重溫我去年的發出吧:



eviepa ...

作者: c430    時間: 08-1-17 09:51     標題: joenjac

我唸限於知識水平,我都仲係唔明,点解打罵是一種態度又是一種信念。或者你己經答覆咗我嘅問題,但我仍不知究意兒女不同意時你會否放棄打駡?總之連培養價值觀和父母要他做父母認為對的事是有分別的,我也不大明白,因如果他的價值觀不符,你也可用打罵方式要佢改格。
我最明白你的一句說就是( 孩子的出生,是否得孩子同意. )咁、當然不可能得他同意啦,但孩子做錯事時,家長是可以教導孩子同意處罰方法格,我個仔最驚係我收起佢D書同叫佢洗碗,但佢係好同意我咁罰佢。我覺得效果不錯吖!
其實我在他不同意之下將佢帶到來這個世界,佢仲帶比我咁多快樂,我覺得我係欠咗佢架,所以若果有人問教育是甚麼或者甚麼是教育?我只會答快樂,愉快學習、學習快樂。我希望兒子在任何情況下都快樂,包括考試不理想呀,做錯事呀、比人蝦呀等等情況。我知我這種想法是頭腦簡單和不知所謂,但人係自私架,因我個仔的快樂便是我的怏樂。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7 10: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joenjac    時間: 08-1-17 10:35

中國自從董仲舒開始,未有大哲學家的出現.但民間中在二千多年的發展,生存與生活的交替,卻孕出一套平民哲學--老生常談.

在什麼樣的環境,會有什麼樣的文化.胡亂套用,就會變成四不像.

打罵是一種態度,從落地開始,便存在的文化,或許家庭文化.這是一種默契.社會的律法,亦如是.

請恕我用孩子出生要提問的虐笑.但也是一種事實,極地再走,那怕是半步,都是濫.

打罵文化,亦是教的一部份,由零開始.想問討論中,瀏覽中的家長,有幾多因父母的打罵而到現在仍懷恨的.我父母打我不少,我十二兄弟姊妹被父母打不少,我周邊朋友被父母打不少.但我們的感情並未疏離,相聚間反而常為笑談.

有一句說話,我覺得很中聽,兒女我們不教,別人將來會幫我們教.

請不要用有色眼光去評打罵文化,請勿站在道德高地去睥睨打罵行為.你將情緒的發洩套到打罵行為上,成為一種論爭.就容易有你之前擔心在挑戰我的顧慮.

你是為打而打,為你家長的權力受挑戰而打,為臉子而打,孩子,是被你打.為教而打,告訴你,這些家長,並不會比孩子好受.

至於嫦娥姊,你沒有發現,你孩子在潛意識中有很強的報復性嗎?而且很脆弱,原來打手會讓他有這種反應,當然,我不贊同你用打罵方式去教你孩子,因為他成長路中,沒有這樣的抗體.或許強化他的能力,免在孩童時代受傷,長大後會有較好適應力.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7 11:35

原文章由 wisekid2007 於 08-1-17 10:24 發表
***唔好意思。想提出一點:在行為學來說,negative reinforcement 並不是 punishment。Negative reinforcement 是十分有效的 motivation 工具。***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d negative reinfo ...


意見可以不同,但觀念一定要清楚。我覺得你的例子在觀念上不完全正確。可再看:

http://en.wikipedia.org/wiki/Punishment_(psychology)

大家研究下。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7 11:47 編輯 ]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7 11: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7 12:20

原文章由 wisekid2007 於 08-1-17 11:49 發表
Yes, agreed. I have misunderstood the definition of Negative Reinforcement.

Then I will modify my comments as follows:

Positive Reinforcement: To encourage someone to do something that he/she should ...


唔好意思。請再搬去Positive那個字,因為Reinforcement就已經是用來reinforce 一種 behaviour。Positive可以說是利誘,給予獎勵。Negative可以說是幫孩子移走他不喜歡的事或物。例如要溫習,才有好成績,而孩子不喜歡低分數。Positive 就是在她拿到某一個分數或以上,給予獎勵。Negative Reinforcement 就是在她體驗過低分的滋味後,強制溫習,然後讓她體驗到溫習可幫她避過低分的難受感覺。Negative 和 Positive Reinforcement 不是容易分辨的,而 Negative Reinforcement 又較難執行,但因為 Negative Reinforcement 比 Positive Reinforcement 有效,所以還有它的研究和討論價值。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7 12:33

原文章由 wisekid2007 於 08-1-17 11:49 發表
Yes, agreed. I have misunderstood the definition of Negative Reinforcement.

Then I will modify my comments as follows:

Positive Reinforcement: To encourage someone to do something that he/she should ...


你說得對。Punishment是有它的作用。

只是要孩子努力溫習,家長是想 reinforce 一種 behaviour,用reinforcement才會有效。如果用 punishment ,就只可以令他減少遊玩,減少做些無謂的事情,但不能有效地使他努力學習和讀書。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7 13:39

假使我是孩子, 可以選不打孩子的人為父母嗎?
知道有大人宣揚打孩子的道理,很不舒服.
作者: c430    時間: 08-1-17 14:17

joenjac

說真的,雖然唔同意你的觀点,但幾喜歡看你寫嘅嘢,要明,就必須思考,看完你今次寫嘅,終於明白了,若有誤會,希望指教。
打罵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身為中國人,自然會有這種文化的DNA,所以孩子是天生地同意這種打罵的教導方式,而孩子將來也會傳承這教導方式,你會繼續使用,因為等於打了免役針,孩子將來面對逆境,較有適應能力,是嗎?所以打駡是一種傳統好的教導方法,當然與純發洩情緒的打罵是不同的。我的理解對嗎?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7 14:20     標題: 回覆 #1 c430 的文章

不打、不罵、不威脅」才是健康的教育  

作者 人間福報電子報
(林清輝)老師
昨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台灣有遊行活動,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除希望家長或老師不只在四月三十日這天不體罰,更希望他們學習到正面的管教方法,永遠不體罰小孩。

體罰一直是父母和老師管教小孩最常使用的方法,尤其是在東方文化「不打不成器」的傳統觀念下,更誤導一般人,以打罵的偏差方式來管教小孩,進而衍生出一連串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問題。

據一項來自香港的調查即發現,超過八成受訪家長曾體罰子女;而國內兒童福利團體調查,雖然台灣的父母因教育程度提高,大多知道「不要打小孩」,但體罰小孩仍經常發生,更嚴重的是,父母的語言暴力愈來愈嚴重。即可知,打罵文化其實是很普遍的問題。

調查也發現,受過打罵的小孩都認為體罰使他們身心受創傷,影響親子關係;多數小孩也因曾受過體罰,以致會用暴力表達不滿情緒;打罵小孩其實是負面影響多於正面,不只造成他們心靈受傷,尊嚴受創,信心減損,也產生以暴制暴來處理問題的心態。

從層出不窮的家庭暴力事件,與社會上經常發生「看不順眼」、「一言不合」、「小小誤會」即將「打罵」文化搬上檯面,造成傷人致死等悲劇,即可見打罵文化的深刻影響。

「不打小孩日」的真正意義,在於宣導一般民眾,為人父母或師表的大人,要體認到打罵文化對小孩身心的傷害,及對家庭、社會的影響;進而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消除威權心態,澄清「不打罵即不知如何管教小孩」的迷思,打從心裡完全放棄打罵的念頭。

就是從作父母的大人,在家庭就要做到「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打」,就是大人不要濫用自己的威權,仗著生理上的優勢,縱容自己的情緒,以「暴力」的方式發洩在小孩身上。唯有避免這種錯誤的管教方式,才會讓小孩心服口服,也不會複製錯誤的方式,誤以為可以「用力服人」。

「不罵」,其實在文化層次上和「不打」是同一件事,代表的是對於小孩人格權的尊重。一個被父母、師長或同學用負面字眼責罵的小孩,即使只有一兩次,也會產生「心如刀割」的烙印效果,在心靈上產生不喜歡自己,自信心低落的後續反應。因此,瞭解「教育」真義,知道如何教養小孩的父母和師長,在心態上既能不打,當然就能做到「不罵」。

比較困難的反而是「不威脅」,因為這是管教「技巧」的問題,也是大人最容易便宜行事的部分。大人以「如果你不乖,警察會來抓你」、「再吵,我就把你如何」等語帶威脅方式來先發制人,其實是以「哄騙」的方式對付小孩,小則讓小孩產生莫須有的恐懼,大則讓小孩產生錯誤的認知,甚至失去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大人須學習如何如何從「正面」引導、積極鼓勵的方式,帶領小孩走向正面、積極。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7 14: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430    時間: 08-1-17 15:46

原文章由 stjoboldboy 於 08-1-17 14:44 發表



打罵唔係中國人教育特有既文化, 一百幾廿年前西方教育(例如英式教育)都係咁,所以無所謂咩”文化的DNA”,西方人可以改,中國人只要有心一樣可以做到! ...


但中國有這種文化巳有ニ千多年,連陶傑都話中國人這種小農思想是一種DNA,中國要好似日本咁,脫亞入歐,仲有好遙遠嘅路要行,連joenjac這樣有學識的知識份子,竟視董仲舒為最偉大的哲学家,便可知了。要中國社會放棄這種打駡文化,再過一百年也不可能。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7 16:18

原文章由 c430 於 08-1-17 15:46 發表


但中國有這種文化巳有ニ千多年,連陶傑都話中國人這種小農思想是一種DNA,中國要好似日本咁,脫亞入歐,仲有好遙遠嘅路要行,連joenjac這樣有學識的知識份子,竟視董仲舒為最偉大的哲学家,便可知了。要中國社會放棄這種打駡文化, ...


不會的,起碼香港會改變得很快。由自己的家做起。到小孩子長大後,他們組織的家庭也不會有暴力或語言暴力。我相信很快就會改變過來。

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是價值觀的問題。不論打罵孩子可以有幾大的即時成效,可以為孩子成大「器」也好,都不要把「打罵」帶進自己的家庭。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7 16: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7 16: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wisekid2007    時間: 08-1-17 18: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7 20:05

原文章由 wisekid2007 於 08-1-17 18:07 發表
陶傑's views and saying always a rubbish.  Every morning, there is a session by 陶傑 at radio (881), I found most of his arguments or points are non-sense.


陶傑呢個作者向來惹火.佢以前響我工作既機構只談風月(名女人),但一樣有好多讀者fax黎鬧佢.明知才子唔會理,本來我地都當睇唔到,但一次實在有趣,我都忍唔住做吓多餘野,傳返俾才子睇.點有趣?因為個讀者狂鬧響日月報既才子(我諗位讀者冇理咁多,度度到fax),最後卻叫才子學吓東記既功夫茶.  

果時,才子既正職,正係坐鎮功夫茶,兼做打手寫評論員.佢響東記都算有江湖地位,一方面交做表情做打手,一方面可以用番自己慣用既筆名,響他報寫完全相反既論點(東記不嬲都唔俾旗下員工食他家茶禮,有一次,我搵跳糟過去同集團報紙做主筆既老總級人馬寫專欄,佢呢頭應承咗,第日就苦面咁話俾我聽唔得,因為規矩),真係服咗佢既記性,同角色投入感.

以前有位老總話,就係因為有才子般既人物,文革先搞得起黎,如果唔係,人人講真話,點”洗澡”?

才子之言,連佢都係當遊戲,假如您當真,就真係俾佢既演技呃咗啦
作者: c430    時間: 08-1-17 20:09

陶傑、joenjac、你、我、他當然都不是聖人,DNA論只是幫助解釋文化傳承的世世代代的関係啫,並不是甚麽偉論。我雖不同意joenjac用打駡的方法教仔,但我又幾同意這是一種文化,正如joenjac所說,這是一種態度,對文化認同的一種態度,如果它是一種懲罰方法、一個動作、我們(中國人)可以好容易咁介除,但是,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文化方向、一個價值方向、中國要強大、家長要望子成龍、打駡這種傳統方法必然會用上。我認為打罵雖無階級性、但文化性却不容置疑,除非中國人會放棄望子成龍的心態,否則打罵文化,我看不到會有完結的一天。

joenjac 我這樣理解你的文章、對嗎?
作者: judy    時間: 08-1-18 10:51

原文章由 c430 於 08-1-17 20:09 發表
陶傑、joenjac、你、我、他當然都不是聖人,DNA論只是幫助解釋文化傳承的世世代代的関係啫,並不是甚麽偉論。我雖不同意joenjac用打駡的方法教仔,但我又幾同意這是一種文化,正如joenjac所說,這是一種態度,對文化認同的一種態 ...


DNA是天生的,DNA關乎人種。DNA論不能解解釋文化傳承的世世代代的関係。

以前有立法局議員在法庭上罵人臭罌出臭草,被人大罵。但被人指出DNA出問題,却甘之如飴。我一向認為香港過去的教育有問題,正如現時信報主筆練乙錚指出,在過去奴性教育下,如果不自覺反省,很多人一世為奴仍不自覺。

東方馬視"才子"為一隻狗,肥黎却珍之為上賓,在這一點上,東方馬好象高了一級。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8 11:31

星島社論 2008/1/18

給 下 一 代 溫 暖   毋 忘 助 抗 逆

  小三女生王梓鈴,疑因對自己的考試成績失望,吊頸自殺。而令她失望的成績,竟是八十幾高分!

  梓鈴不滿自己「只」得八十幾分,向同學說:「我好想死!」原因在於她向來是學校的尖子,品學兼優,連年考第一,家中獎盃獎狀琳琅滿目;同學們夢寐以求考得八、九十分,她卻要求更高,結果受了小小挫折,便枉送了自己短短九年的生命,委實令人難過惋惜。

  本港青少年自殺個案增加,年紀最輕的只有七歲,留下遺書指自己默書不及格對不起父母,令社會關注青少年抗逆力差的問題。台灣把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出生的青少年標籤為「草莓族」,取其溫室培育、貌美鮮嫩、一捏就破的特性。

  草莓溫室培育 難抵挫折

  「草莓族」中的「老一輩」,今天已經到了讀大學或投身社會工作的年紀。他們的上司不少在網上吐苦水,指他們喜愛享受,自我中心,側重自己權益,缺乏體貼寬容,受到責難先覺委屈和哭泣,疏於自省解決錯失。

  這現象非台灣獨有,內地和香港都有這樣的例子。有青年做了幾年醫生還要父母代交租金,有青年求職還要母親帶去面試,有的內地優才生到本港唸大學卻適應不了壓力。

  這種現象的產生,主因是今時今日社會經濟環境良好,生育又貴精不貴多,尤其是內地一孩政策,子女滿載父母的溺愛和期望,家長有衝動也有能力對子女百般呵護,與子女難捨難離。張愛玲數十年前的中篇小說《金鎖記》中,女主角曹七巧不惜誘導兒子染上鴉片煙癮,來維繫兒子在身邊。今天的家長不會刻意如此「荼毒」子女,但是過分的保護,確會「癱瘓」子女至長時期依靠父母,彷彿未斷臍帶的嬰兒,缺乏獨立的抗逆能力。

  鼓勵式教育 莫矯枉過正

  本港新一代不一定符合「草莓族」的所有特性,至少梓鈴不像是嬌生慣養,給梓鈴一個溫暖的家,也是理所當然,她的自殺是誰也料想不到的悲劇。

  雖然梓鈴不是「草莓族」的典型例子,但她的自殺悲劇,提供了契機讓社會宜反省培育下一代的方式。今天不只是家庭,社會對他們也呵護備至,推行鼓勵式教育強調愉快學習,以動力取代壓力。這些本來良好的教育理念,是對過填鴨式壓力的反動,可惜實行起來鐘擺幅度太大,有時會矯枉過正,與教育理念中的逆境自強背道而馳。

  與此同時,父母和學校又往往要求下一代十項全能,令脆弱心靈面對另一種壓力,不曉得如何平衡面對。各式功課和課外活動霸佔了大部分時間,少管做人道理,令下一代不懂得如何面對生命中總會出現的挫折和缺陷。其實,正因「月有陰晴圓缺」這「古難全」現象,才會孕育出蘇軾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生命和社會有種種缺陷,才有空間讓人去謀求改善,成就人生的意義。社會和父母千方百計為下一代造就快樂童年,並沒有錯,但可否想過如何令他們能經得起風霜,堅強茁長呢?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8 11:49

原文章由 judy 於 08-1-18 10:51 發表

我一向認為香港過去的教育有問題,正如現時信報主筆練乙錚指出,在過去奴性教育下,如果不自覺反省,很多人一世為奴仍不自覺。




另關枝葉:雖然有朋友曾訴苦,謂那時跟才子以筆名寫的專欄,遲收工不在講,資料還極不準確.評一宗新聞,可以連事實也搞不清就下筆,真係唔識點同佢兜  .不過,人同文字可以分開黎講(入行後發現,讀書時頗敬重的文人,多半都...難怪錢鍾書所謂,喜歡吃蛋不必見生蛋的雞,乃至理名言),才子的文章,確有其獨到處.如前所言,才子在馬生處亦地位突出,兩位阿生誰更重視才子,倒有點成疑,或者要轉而佩服黎生的姿態?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8 12:01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1-18 11:31 發表
星島社論 2008/1/18

給 下 一 代 溫 暖   毋 忘 助 抗 逆

  小三女生王梓鈴,疑因對自己的考試成績失望,吊頸自殺。而令她失望的成績,竟是八十幾高分!

  梓鈴不滿自己「只」得八十幾分,向同學說:「我好想死!」原因 ...


「考第一有乜用」--這是《蘋果》引述梓鈴媽的話。

以下是摘自呂大樂一本小書《第四代人》,之前跟Eviepa分享過部分,後來我輸入了多一點,再鋪上黎一次:


香港的第四代跟之前幾代人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要面對來自爸媽的緊密監視(較正面的說法,是照顧)。今天的家長,比任何一代的都更重視與子女的關係和建立良好子女關係的理論。

一方面,這些家長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免於過去只重考試和淘汰競賽的教育制度的痛苦,能多元、多面的發展等等。他們自己經歷過可怕的「填鴨」制度,希望下一代可免同樣的痛苦。

在另一方面,這批家長又太瞭解社會風浪,變幻莫測,深深認識到淘汰考試如何一次決定個人前途,明白成人世界只重競爭,所以又怎可以不及早為子女作準備,幫助他們將來出人頭地...

而由於家庭生育觀念的變化,平均每一個家庭的子女數目下降,形成每一名小孩由幾位成人照顧的狀況。第四代人永遠是照顧對象,也是社會上的少數。

所以,第四代人總是無法擺脫來自爸媽的緊密監視。

一些家長願意放下事業,全職照顧孩子,每天接送,這一刻送孩子學習游泳,那一刻上小提琴課。但也是他們以多元發展之名,令孩子們學會了各種各樣之後,卻少了一種發自內心,自我追求的熱情。

「戰後嬰兒」一代人做了父母後,改變了第四代人成長的環境...新的成長環境其實是一套程式,而屬於第四代的孩子(在沒有甚麼選擇的空間底下)要緊跟配合。任何的疑問會被認為是不敢面對現實的懦弱表現。任何的異議會被認為是不切實際。

「戰後嬰兒」背景的家長極願意投資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他們當然關心自己的投資回報是否合理,但在預期的回報兌現之前,他們只會繼續投資,投資更多項目...

家長之所以不斷投資子女的文化培育,其實源於一種對競爭的焦慮。他們愈焦慮不安,愈是心急,愈想快人一步,就只會投資愈多。但人人投資,競爭便更為激烈,家長亦會變得更為焦急、徬徨。這樣的循環反覆將這一種競爭文化推一種完全扭曲的狀態
第四代人是在一個很特別的生態環境裡成長。

...以前做學生不夠實際,是應該的...年輕人甚至可以此自豪。那時候,年輕人被認為不妨擁抱主流以外的價值。

現在,整個成過程都變為一個準備的程序──進入職場前的準備...今天,我們口講終身學習,不斷努力。現實卻是我們對年輕人的成長路徑、個人履歷看得很重。有時候,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們正在要求年輕一代人在二十二三歲之前做好一切準備...

我們信任年輕一代嗎?...因為不信任...我們特別多要求...第四代人要滿足別人對他的期望。他們要面向世界、面向大中華、要兩文三語、要有提高進入名牌大學機會的社會服務參與、要懂餐禮儀(幫助日後見工面試)、要學懂bluffing、要很多很多。一切都是為了應付現實的需要和成年人的要求。
...

在成年人眼中,第四代人有很多選擇。以前不曾存在的機會,現在都是有可能的選擇。

但實際上,也可以說他們沒有甚麼選擇可言。他們可以在眾多樂器之中任擇其一,但不可以選擇只聽音樂,而不玩樂器。

對於他們的未來,周邊的成年人有很多意見,也有很多想法、建議。事實上,周邊的成年人可能較第四代人本身更有意見和有更多想法、建議。在第四代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前,周邊的成年人已經結束討論。

有時候,他們連叫暫停的機會也沒有。

跟第四代人聊天時,不要問他們喜歡甚麼,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大難題。他們知道別人喜歡也們喜歡甚麼,也知道自己不喜歡些甚麼,卻不能輕易講出內心真正的最喜歡。

個性是奢侈品。
作者: judy    時間: 08-1-18 12:17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1-18 11:49 發表
另關枝葉:雖然有朋友曾訴苦,謂那時跟才子以筆名寫的專欄,遲收工不在講,資料還極不準確.評一宗新聞,可以連事實也搞不清就下筆,真係唔識點同佢兜  .不過,人同文字可以分開黎講(入行後發現,讀書時頗敬重的文人,多 ...


樹影子,打影子的方法,是思考方法學之ABC,嗰啲嘢係人都識啦,方法很簡單:用一比喻來比一件事(此比喻可以和事實亳不相干),然後就此比喻大大抒發一番。

東方馬重用佢,未必看重佢,你要看他被用在甚麽地方。生果的大波總編,曾在東方馬機構工作,東方馬也視他如狗,且當面罵他是狗。他走到生果,生果黎都唔知幾重用佢。有錢人都鍾意養幾頭狗看門口,狗够忠心,好使好用。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8-1-18 12:41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1-18 12:01 發表


「考第一有乜用」--這是《蘋果》引述梓鈴媽的話。

以下是摘自呂大樂一本小書《第四代人》,之前跟Eviepa分享過部分,後來我輸入了多一點,再鋪上黎一次:


香港的第四代跟之前幾代人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要面對來自爸媽的 ...


csy_ma:

這確是一篇好文章, 一針見血, 也說到我的心底去.  可惜, 近幾年來競爭文化在學校家長間推動更力, 香港教育更見扭曲.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8 12:59

原文章由 joenjac 於 08-1-17 10:35 發表
請不要用有色眼光去評打罵文化,請勿站在道德高地去睥睨打罵行為.你將情緒的發洩套到打罵行為上,成為一種論爭.就容易有你之前擔心在挑戰我的顧慮.


我想,外國的研究眾口一辭斥打罵之遺害,因為他們在做研究,以事實為基,而非測謊,推測父母打罵的出發點.以事實為基,父母因發洩情緒而打罵,比例遠高於為”教育”,因此得出的結果亦相尚合理.

joenjac講的另一套.其實挺訝異有媽媽也謹守不打不罵那一套,因為您們可能是日常與子女接觸最多的人,日常生活,有些事,是要先阻止小朋友繼續做下去,再慢慢講道理.很多時候更是,道理,他們明白,就是喜歡違規,試試底線吧了.(我曾問小囡,為何做咁多野黎激媽咪?她答曰:因為鍾意妳囉! 真係唔知可以點反應

在某些可能會產生意外的情況,一再發生,您發現用講、教,甚至罰也不會阻止事情再度發生時,您們會怎麼處理?我會問我囡,我可以怎樣做才可令您印象深刻?怎樣才阻止冇下次?她情願選擇打,也不願我罰她在街上獨站一至兩分鐘,之後再接回她(其實我從未試過).

因為曾任職於支援小學的專業心理機構,親眼見過,有位很powerful的同事,如何搞掂一些連社工、或耶魯攞碩士的心理學家也解決不了的個案.她最厲害的法寶,也是貼切和即時的稱讚 (以前曾在網上分享過她如何處理一個個案,現在暫不說了).

不過,如她的比喻,小朋友,在有明確規範下,才會覺得安全,一如在行人道上走,我們不會用欄桿,可是一旦沒有欄桿,走在路上的感覺就有點不一樣.但有時候,小朋友又會刻意地試一下那些欄桿穩不穩,可能我的原則性不怎麼強吧,被試多了,總要姿態很強硬,才能止住囡囡的試探行為.這些姿態,在心急的情況下,自然包括罵.

另外,我不認為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超強,有時候,我對女兒,也有發洩情緒的時候.當然,這個應盡量避免,但看到您們站在道德高地,就頗有點怯

另要補充一下,外國心理學的理論,好像也沒說”罵”這回事很不好,只提議要重視技巧.”我訊息”大概是”罵”/回應小朋友挑戰的技巧,我想您們都知道,就不用多說了.

joenjac的夜靜教子法,我想起了胡適的例子.胡適幼年喪父,由年齡大概跟胡父大房子女相若的母親養育成人,在十多歲時才離鄉赴上海讀書,之後留洋.他的自述提到他媽近乎joenjac的夜靜教仔法,對其母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的感受,似乎印象深刻.
後來,他雖為白話文學運動的旗手,在中外都分別有過羅曼史,但他是那個年代少有的、跟母親選的元配妻子終老的人物(縱以現時的標準看,胡博士也算俊,他當年可謂瘋靡整個學界和文化界,他也透露過對婚姻之不滿),其不識字母親對他的影響之深,可見一斑.

我想,打,也有很多種打法,不能一概而論.我女她爸亦主張不打的,有時看他怒極,威脅要亮出”刑具”時,我就有點心涼.理論和實踐總有距離,通常,在職爸爸接觸子女的時間不多,子女珍惜一起的時間,確實會乖點.連媽媽都可以不打不罵(真打的次數很少,威嚇的頻率多很多),不由得非常非常佩服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8 13:13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1-18 12:41 發表


csy_ma:

這確是一篇好文章, 一針見血, 也說到我的心底去.  可惜, 近幾年來競爭文化在學校家長間推動更力, 香港教育更見扭曲.


確是如此.由於多聽到鄰居教子做功課的罵聲(我囡在嬰兒期,曾被她的罵聲嚇得從夢中哭起來),又聽到其他朋友的分享,我家對女兒上小學實在頗多顧慮.後來,老公挑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他母校給小女,我在女兒未上小學時,曾打算如遇繁重功課,讓她睡,幫她做功課算了的折衷辦法.但這宣稱後來從未實行,而且,跟校內家長交流愈多,觀點就開始有點趨同.

這是一個漩渦,愈焦急,愈陷進去.要抽離,警醒之外,還需要多交流,這正是我們在此的原因吧.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8 13:45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1-18 12:01 發表

以下是摘自呂大樂一本小書《第四代人》


不好意思!寫錯書名,應為《四代香港人》,進一步07年6月版.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8 14:04

還是別學文科好了,到處都是動物.中英文好又有甚麼用?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8 14:05     標題: 回覆 #4 csy_ma 的文章

請分享,
"因為曾任職於支援小學的專業心理機構,親眼見過,有位很powerful的同事,如何搞掂一些連社工、或耶魯攞碩士的心理學家也解決不了的個案.她最厲害的法寶,也是貼切和即時的稱讚  (以前曾在網上分享過她如何處理一個個案,現在暫不說了)."
作者: c430    時間: 08-1-18 14:40

無論打駡文化是否有DNA,但打駡的教仔方法,巳生了根,已成一教仔理論,恐怕再過一千年,它仍存在,除非冰河時期到來咗!
作者: 嫦娥一号    時間: 08-1-18 15:07

常聽道,讀傳統學校、讀名校、為入英中,各出奇謀,甚至為了達到好成績而不惜出動打打罵罵,威嚇小孩,苦口婆心地希望孩子長大後一定明白、體諒。?!

還有一些家長,被以上的競爭學習環境嚇怕,選擇了一些開放式反傳統教育。學業壓力沒有傳統學校般緊張,相信打罵也因此而相對減少的。

看來因為家長擔心孩子學業,會造成打罵的原因之一?!!

待續......

有些家長會認為,只要是為了孩子好,打罵是不難避免的,誰不是給打大,我呀公、呀爸那一代都是這樣子調教了幾個大學生出來......。

今天的孩子又怎能與上一代的孩子比較呢,因為我們這一代父母,可以通過社區中心、上綱、書本、校外課程、等途徑得知更多更有效的教兒心得,那麽就不用又要打又要心痛,最可悲的是有些打極都不能教好,是時候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


上文開首曾說,家長們為子女的學業心力交瘁,容易出現打罵問題。

其實無論孩子是讀國際學校又或傳統學校,都要傾盡全力,學好兩文三語,又要英文好、又要普通話好,沒有這兩項本領,如何向世界出發呢!

中英閱讀能力是最重要,這個能力是一支白合匙,用它來打開知識寶富,增强自學能力。

眼光放遠些,不要為分數瞎忙!由今天起,花多些心思去弄一支白合匙回來。

最後想補充一句,讀任何類型學校都要用心和努力,別以為讀反傳統學校就可以掉以輕心,一代比一代競爭大,種瓜得瓜,為未來努力!: 

[ 本文章最後由 嫦娥一号 於 08-1-18 20:24 編輯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8 15:21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1-18 12:59 發表


我想,外國的研究眾口一辭斥打罵之遺害,因為他們在做研究,以事實為基,而非測謊,推測父母打罵的出發點.以事實為基,父母因發洩情緒而打罵,比例遠高於為”教育”,因此得出的結果亦相尚合理.

joenjac講的另一套.其實挺訝異有媽媽 ...


理論和實踐總有距離,可能是因為對理論認知不足,又或只是在沒有指導下嘗試實踐。要阻止不好的行為的確是要用 punishment 「罰」,只是「罰」不一定要用暴力或語言暴力,即不一定要打罵。如果可以多用 reinforcement 去鼓勵正確的行為,需要用到「罰」的情況就可以大幅減少。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8 15:27 編輯 ]
作者: judy    時間: 08-1-18 17:07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1-18 12:59 發表
我想,打,也有很多種打法,不能一概而論.我女她爸亦主張不打的,有時看他怒極,威脅要亮出”刑具”時,我就有點心涼.理論和實踐總有距離,通常,在職爸爸接觸子女的時間不多,子女珍惜一起的時間,確實會乖點.連媽媽都可以不打不罵(真打的次數很少,威嚇的頻率多很多),不由得非常非常佩服


阿三2歲時己破了戒,大少用水彩筆輕輕打了他一下,他哭得拆天,不過,哭完後乖乖地讓我擦牙。我都唔知他要打幾多次才大?

依家啲人咁惜小朋友,所以當聽說有同事親戚說終於破了戒打仔,我都為同事或親友寄預深切同情(不是為同事個仔)。

[ 本文章最後由 judy 於 08-1-18 17:25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8 21:43

原文章由 wisekid2007 於 08-1-17 18:07 發表
陶傑's views and saying always a rubbish.  Every morning, there is a session by 陶傑 at radio (881), I found most of his arguments or points are non-sense.


wisekid2007,

100%同意。

早上上班時,我很喜歡聽商台的「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但每當我聽到「陶言無忌」的音樂,我便會馬上轉台,去聽港台的「千禧年代」。

才子經常將「邏輯」、「理性」掛在咀邊,但聽其言、觀其文,怎樣也嗅不到這兩種東西的味道。

eviepa
作者: joenjac    時間: 08-1-18 22:14     標題: 回覆 #9 csy_ma 的文章

我想,就因人而異再補充一些.

前陣子在另一題目上,我曾說"西方的種籽錯落在中國的培土上"

這培土是社會的文化,我們不斷說西方如何如何,問題是,放在我們孩子的生活空間會是怎樣開花結果?我所認知的西方社會,是核心家庭為主,而東方社會則是擴展家庭為主.當我們以為香港社會正朝著核心家庭發展,其實骨子裡卻仍是舊的一套,就看我們過度保護孩子,一味往英中鑽,就可見我們是沒有大變.

我不能完全認同專家的一套,就是這個原因.學者做研究,是正反論証法,以比較方式而歸納結論,但西方學者瞭解東方有幾多呢?因為研究少了東方元素,結論並不完全適合我們.西方文明的優勢,從流向顯然易見.但我們各人的接收程度,不盡相同,正如CHICHIPAPA,信我們的信念,因人而異好了

[ 本文章最後由 joenjac 於 08-1-18 22:17 編輯 ]
作者: c430    時間: 08-1-19 00:24

看了兩方咁多的意見,總覺得只是選擇的問題,因兩方面都認為自已的方法有效才會做,或者可以咁講,選擇不打不罵的家長,他們都是幸運兒,因他們的子女較易教,選擇打罵的家長,他們較不幸,因他們的子女較難教,因此管教的方法因人而異。但問題是,我們先有理論或信念先,然後再生兒育女,用在他們身上,還是有兒女後,才因應兒女特貭才决定方法呢?我認為前者是因選擇者之異而異,選擇不打不罵者,無論他們兒女如何難教,他都能教育成才,我佩服他們;以打罵教法為信念,不理會兒女的本質,就算能教育成才,我只能說算你好運;後者才是真正的因人而異。我是後者,我是生咗個仔之後,從生活慢慢體會,由開始到現在我都無法找到打罵個仔嘅理由。若你們是後者,最終採用打罵方式教仔,我認為是值得體諒的。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9 01:45

囝囝爸:

在育兒方面,我和你沒有大方向的分別,比如說都是以Reinforcement為主,punishment為不得矣手段;都是希望兒女有個快快樂樂的童年,認為長遠來說,這會更有利他們的發展。但到選擇教育工具這末節時,我和你的分歧就來了。

這問題我想了很久,你我分歧的根源可能就在於科學與藝術的分別。從多次過招中歸納出,你覺得育兒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藝術,是沒有固定準則的,應該因應不同家長/孩子的特質而有不同的選擇。但我卻相信,育兒方面,科學的味道比藝術重,所以認為有些工具會遠較其他為佳,覺得只要家長能夠按照某些準則,則子女成材的機會就會大增。

eviepa

[ 本文章最後由 eviepa 於 08-1-19 02:42 編輯 ]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19 02: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eviepa    時間: 08-1-19 02:26

原文章由 c430 於 08-1-19 00:24 發表

選擇不打不罵的家長,他們都是幸運兒,因他們的子女較易教,選擇打罵的家長,他們較不幸,因他們的子女較難教,因此管教的方法因人而異。但問題是,我們先有理論或信念先,然後再生兒育女,用在他們身上,還是有兒女後,才因應兒女特貭才决定方法呢?我認為前者是因選擇者之異而異,選擇不打不罵者,無論他們兒女如何難教,他都能教育成才



我一向相信,體罰和嚴厲責罵是育兒的大忌,因此,在太太腹大便便時,我倆已定下今生今世,絕不責打女兒一下的約誓,責罵也要儘量減少,認為這是育兒的一大方向。當時,有些朋友對此表示異議,認為第一,難以執行,第二,不打、少罵是放縱,必然會令孩子有行為問題。但以小弟頑愚的性格,當然將這些忠告拋諸腦後,堅信若要女兒乖乖,不打、少罵是最佳方法。

到女兒大約五歲時,我意識到,連偶然一次的責罵,根本也是沒必要,於是向女兒許下三不承諾:不打、不罵、不哦。由囡囡五歲到現在十一歲,這三不政策是嚴格地恪守著的,亦有信心可以守到永遠。

她有行為問題嗎?無論在學校或在家中,她都是一個出了名的乖乖女,出了名服從性強的孩子。

是小弟交上天大的好運,生了一個先天性乖乖的女兒嗎?

回到理論。心理學家說,體罰只能夠阻止不當的行為,但並無提升孩子道德的能力;相反地,愈多的體罰,只會教育到愈曳的兒女、只會令孩子愈反叛。我的女兒就是按照心理學家定出的準則教導出來的,So Far, So Good。不打、少罵,就容易教出乖孩子。

我始終覺得,育兒像科學多過像藝術,只要按著正確步驟,成材的機會就會大增。如果太過強調individual differences、太過強調文化差異,而忽視這個世上可能有one best way的話,損失的是自己。

Eviepa

[ 本文章最後由 eviepa 於 08-1-19 02:55 編輯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19 07:21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1-19 02:26 發表



我一向相信,體罰和嚴厲責罵是育兒的大忌,因此,在太太腹大便便時,我倆已定下今生今世,絕不責打女兒一下的約誓,責罵也要儘量減少,認為這是育兒的一大方向。當時,有些朋友對此表示異議,認為第一,難以執行,第二,不打、少罵是放縱, ...


我也相信是先有這種認知或信念,而不是見到孩子的性格才決定。任何孩子都會犯錯,而打罵是有效的方法去制止錯誤的行為,所以打罵應用於不同的性格的孩子身上,都會有即時的效果。

心理學的理論同樣可以應用在家長身上。打罵是有效的方法,家長見孩子行為改善,自然鼓舞(reinforce)了家長下次再採用同樣的方法。但是如果家長覺得這影響了親子關係,或將來會有壞影響的話,就算見孩子的行為有即時的改善,也不會產生 reinforcement 的效果。家長覺得影響了親子關係,或將來會有壞影響,是出於自己的個人感受或認知,而不是眼見的孩子行為即時改善的情況。因此我覺得家長應該是先有了這種認知,才不會跌進「打罵」的心理陷阱。

而當「罰」(punishment) 的可用工具中沒有了打和罵,就迫使家長多用「賞」(reinforcement)的方法去改變孩子的行為。而在多用「賞」,少用「罰」情況下,其實同樣可以達到改善孩子行為的目的,效果不會比用「打罵」差。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1-19 09:15 編輯 ]
作者: c430    時間: 08-1-19 09:15

如果真的是先有信念、理論,便可教任向貭素的子女,咁我上咁多年的家長學校是沒有白廢了。咁我唸未必到冰河時期,打駡的方法還是有機會在地球消失的。咁成日講因人而異來選擇是否打罵,巳是自欺欺人的無知借口了。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9 13:17

原文章由 c430 於 08-1-19 09:15 發表
如果真的是先有信念、理論,便可教任向貭素的子女,咁我上咁多年的家長學校是沒有白廢了。咁我唸未必到冰河時期,打駡的方法還是有機會在地球消失的。咁成日講因人而異來選擇是否打罵,巳是自欺欺人的無知借口了。 ...


c430

1. 個人認同,若認為打罵是有效的方法阻止孩子的壞行為,而依賴此方法的話,打罵將會愈演愈烈.就像打防疫針一樣,只會令孩子習以為常.有家長跟我分享,佢夫婦倆打女兒打到手都痛(只是用手),但女兒都沒有太大的感覺.

2. 我最欣賞您的,是您既以下言論:

其實我在他不同意之下將佢帶到來這個世界,佢仲帶比我咁多快樂,我覺得我係欠咗佢架,所以若果有人問教育是甚麼或者甚麼是教育?我只會答快樂,愉快學習、學習快樂。我希望兒子在任何情況下都快樂,包括考試不理想呀,做錯事呀、比人蝦呀等等情況...


這提醒了我許多東西.

說實在,小女並不頑劣.在學校/課外活動的學習場所,她是出名的守規矩.無論由老師選或者由同學民選,她每年都會當班長(她班每半個學期有四位班長,二位由老師選,二位由同學民選).在自小不太喜歡守正規的我看來,她的行為,甚至有點犬儒,愛當老師的走狗

在為人處事上,她只是好當老大罷了.從旁觀察,老實說,假如我是她的朋友,像她那般每走一步她都要插上一腳指揮的氣勢,肯定受不了.奇怪的是,她身邊不缺肯聽她指指點點的朋友.既然一個願打一個願捱,我平常也不好說什麼,總覺得,她的社交技巧,應在實踐碰釘中讓她目行摸索,做家長的,安排足夠的社交機會給她碰釘,責任便完成了.

可能就因為本身的韁繩其實較一般人鬆吧?有時,當醒覺到要在行人道上竪行欄杆時,她可能因之前已試過在路邊玩跨步,所以,要告訴她不得靠近路邊,會顯得特別辛苦.這大概也是家長的原因.

可能小孩喜從與人角力中取得自信吧?好當老大的她,特別喜歡跟父母作無無謂謂的小事角力.基於個人慣性,許多時,我因覺得無聊而很快退讓.給老公哦得多,也同意他所說,意識得由小處著手,我開始讓自己有警惕心.但凡事都角力講數,確是令人煩燥.

我只是認為自己不是聖人,情緒,在被迫為角力而角力的時候,總有難以控制的時候.女兒,作為生活上最常接觸,又容易促成互動的人,當然會感受到.我想說的是,罵,換一個名詞來說,是嚴勵的指責,或者申述,就像情侶間鬧別扭一樣,似乎不是您們口中所說般罪大惡極.假如中間有互動,也容許有交流,不是單方面的傳輸,不見得就很壞.就像我讀書時跟同房經常為一個觀點和看事角度而炒蝦拆蟹,不過當大家都有默契,知道對事不對人,藉著衝突,卻成為最好的朋友.

我跟女兒的衝突,肯定較她與她爸的衝突多,但我不覺得我們的關係較她與她爸疏離.她的自信,從其她有些時候肯讓比她小的,甚或同輩可以看出.她的脾氣,也成了舞蹈老師推論獨生子女特別難教時提醒她的反證(那舞蹈老師對了她近三年了).

我知道,打罵是不好的.我也很喜歡時常帶著欣賞眼光看著女兒,這無疑令人心情愉快.但,有時還是做不到的.這世道,以東方的觀點來說,重要的,是取得平衡.做不到,個人認為還是沒有什麼大不了.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9 13:25

原文章由 mattsmum 於 08-1-18 14:05 發表
請分享,
"因為曾任職於支援小學的專業心理機構,親眼見過,有位很powerful的同事,如何搞掂一些連社工、或耶魯攞碩士的心理學家也解決不了的個案.她最厲害的法寶,也是貼切和即時的稱讚  (以前曾在網上分享過她如何處理一個個 ...


以下從我以前所寫的一份家長培育建議中抽出來,很多時候,說出理論容易,實際堅守,又是另一回事...

重視兒童的自尊感(對自我的評價)發展,是教育(尤其是國外)的發展趨勢。此所以,許多在港成績平平、甚至頗差的學童,轉學到海外後,反而學習能力急升,自信大增。以讚揚代替責罵所引起的神奇化學作用,我曾親眼看到本中心「自尊感培育課程」導師所作的示範:

有小朋友家長因為子女的專注力不佳(懷疑有過度活躍症),正在課室內跟導師進行個別諮詢輔導。我們請隨行的小朋友,到課室外玩遊戲。先玩釣魚遊戲,當對手釣到一條,他就搶去了所有的魚竿;男孩子很有興趣的砌車場遊戲,玩了沒多久就興致索然,嚷著悶。正當中心職員想著點子留住他的注意時,他突然轟開關著的課室門,去找爸爸媽媽。導師和家長都齊聲請小朋友到課室外等,但未幾,小朋友又闖進去,如是者多次。

家長諮詢完畢,導師走出來,半跪下來,捧著小朋友的臉,要他眼睛望著導師,接著就說:「XXX,今天你值得讚揚,因為你懂得忍耐,走進來的時間相隔愈來愈長;你又學曉了先敲門,再進來……」

結果,這位被其母親形容為從來不能成功持績地參加課外活動的小朋友,即將完成了共12節的課程,並做到了一些他一開始不斷強調自己做不到的事。而令這些事情發生的魔術捧,就是導師每節課都鼓勵和稱讚他每一個微小的進步。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8-1-19 13:28

thank you csy_ma for your sharing,

I know a similar story from the book "appreciate your child",.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1-19 13:25 發表


以下從我以前所寫的一份家長培育建議中抽出來,很多時候,說出理論容易,實際堅守,又是另一回事...

重視兒童的自尊感(對自我的評價)發展,是教育(尤其是國外)的發展趨勢。此所以,許多在港成績平平、甚至頗差的學童,轉學到海 ...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9 13:30

那培育建議原來還抄了多篇文章,順便抄出來公諸同好:

怎樣讓孩子學會認識錯誤?
──用表揚代替批評

陶行知(民初著名教育家)在擔任育才小學的校長時,看到男同學王友用泥塊在砸同班的男同學,當即斥止了他,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無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這個頑皮的學生。那麼他是怎麼教育的呢?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從口袋裡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糖果,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還沒來得及說話,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這第二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王友更驚疑了,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的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地喊道:「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給王友,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只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

陶行知先生不愧為教育家,他為了對學生負責,不僅對自己親眼看到的事實又進一步地做了細緻深入的調查,而且在這麼一件看來是非對錯非常明顯的事件當中,也不願隨便輕易地用批評的方法來教育他的學生。因此,他才會那麼細緻地去了解這件事情的經過,並且把這件事的全過程一一地掰開來,在這當中尋找那些真正的閃光點,哪怕這光點是那麼地細緻、那麼地微不足道,他也不願輕易放過。他要把這一星半點的優秀之處告訴他的教育對象,讓他的學生自己知道,他有很多值得表揚的地方。

當陶行知把他發現的這些閃光點一點點地告訴學生本人的時候,這位一直等待校長批評的學生深深地被感動了,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嚴格要求自己,還沒等陶行知講他的缺點,他就自己先找到錯在哪裡,並請求校長的處罰。這是多麼高超的教育藝術!

遺憾的是,我們許多家長往對孩子的錯誤部分特別敏感。比如,孩子回答問題時,家長對他答對的部分反應平淡,而對答錯的部分卻反應強烈。

在孩子回答的五個問題中,他們緊盯著的不是孩子答對的四題,而是答錯的那道題。對這道答錯的題,家長極力地誇大,並把孩子的其他方面也聯繫起來,生怕輕描淡寫不及觸及孩子的靈魂。

家長以為這樣才會讓孩子警醒,促使孩子發奮努力。其實,孩子不像成年人那樣有正確成熟的判斷力,他無法理解成人的這番用心,他的判斷力基本上來自他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因此,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大人對他的肯定之上的。而大人一味的責備,只會讓他否定自己,在這樣的氛圍裡,沒有自信可言,孩子又如何能進步?

因此,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孩子學習怕苦,我們應該檢討一下,是否批評過頭,把孩子的自信給批掉了。

我們應該學一學陶行知先生的方法,把你認為孩子做錯的事好好地掰開來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也許也能發現孩子許多閃光的地方,再把這些閃光的地方聚集起來,讓孩子在這束美麗的光亮中,自己去尋找不足之處,改正缺點,一定比你的訓斥、責備要有效得多。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一個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孩子的自信不僅不會受到損傷,而且會加倍地增強。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9 13:32

不能讓孩子驕傲嗎?
──讓孩子給自己「掌聲鼓勵」

在衡量孩子的學習成效時,作為「參照物」的,最正確的,並非是那些成績好的同學,或是老師信心的答案,而是原先的自己。假如我的確是像其他人一樣盡力了,即便只是取得了很小的一點進步,就應該為自己熱情地鼓掌,為什麼不呢?

卡耐基(美國著名教育家)認為,一個人內心的「自我談話」決定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並且構成了自我行為的基礎,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認為「我是一個失敗的人」,其結果往往失敗;如果一個人認為「我毫無用處」,這個人就真的會無所作為。

反之,如果一個人認為「我能夠成功,我在進步,並且會愈來愈好」,那麼他便能嘗到成功之果。

自然,這樣做絕不是要孩子們驕傲自滿,或自欺欺人;而是教他們學會對自己的每一點進步給予自我獎勵,也即學會公正公平地進行自我評價,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應該成為他們自信的基石,從而把消極的強化轉變為積極的強化。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才智的基數,重要的努力為它找到最佳的施展契機,使它不斷增量,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把生活中的減法變成加法」。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9 13:33

怎樣讓孩子聽得進批評?
──你只有一個缺點

兩百多年前,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名叫福祿培爾。有一次,一位年輕的母親登門向他討教說:「我的孩子實在太不聽話了,學校老師幾乎每天來告狀,我什麼辦法都用了,就是不見效果。請問你有什麼高招?」

福祿培爾在了解了她孩子的情況,和這位母親的管教方法後,很簡單地說:「太太,這非常簡單,你只要告訴他『你只有一個缺點』就行了。」

這句話反映了這樣一個道理:在對孩子的缺點進行批評時,應該就事論事,而不要廣泛聯繫,更不要無限上綱。當你對孩子說,你只有一個缺點,一方面,孩子聽了很容易接受,認為自己還是個好孩子;另一方面,因為只有一個缺點,他就有信心去改正,也能集中精力把缺點改掉。

而求全責備則難以使批評奏效,而且還會促使家長和孩子矛盾激化,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聽不進家長的批評。最糟糕的是,當我們老是說孩子這不行那不行的時候,一語成讖,你的責備和訓斥往往會應驗,孩子果然真的成了什麼都不行,什麼都做不好的人,這就是消極暗示的結果。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19 13:36

在自己的起點上,前進!

鄰居家有個孩子名叫阿亮,聰明機靈,人見人愛。他家客人來了,他熱情主動地打招呼,一會兒就和客人熟了。認識他的人都喜歡這孩子。

可是他媽媽卻為這孩子愁得睡不著覺。孩子進入四年級以後,成績下降,考試不及格。每天晚上,爸爸守在他身邊,看著他做作業。可是他常常連很簡單的題目也做錯,遇到稍稍難點的題目,他就打呵欠。爸爸在邊上又打又罵,鄰居都聽到他爸爸暴跳如雷的罵聲。

大學剛畢業的小張,自告奮勇地去給他輔導功課,可是小張發現,平時機靈透頂的阿亮坐在書桌前卻是木木的,好像換了一個人。小張費盡口舌地給他講解,問他「懂了嗎?」他眼神茫然地點點頭,小張就叫他自己做,他在紙上畫了幾個字,就停住了,好像在思考。

小張一看這樣子,就知道他沒懂,又開始深入淺出地講,講著講著,發現孩子的眼皮在打架。

就如阿亮爸爸說的「課本好像催眠器,孩子一見就犯睏」。小張百思而不解,平時這麼聰明的孩子,怎麼在書本面前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在一次去外地出差途中,小張結識了一位優秀教師,交流了指導像阿亮這樣孩子的經驗。回去以後,他找阿亮的父母談了一次,一起分析評價了孩子的優缺點,並制訂了一個全新的教育方案:

首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熱情、助人為樂、關心他人。讓孩子自己明白,他是一個非常好的孩子。

只是有一些缺點,比如說,上課聽講不太專心,不喜歡做作業,但這些缺點只要他自己有決心,是完全能夠改掉的。

另一方面,小張讓阿亮的父母去和老師打招呼,說阿亮的基礎差,在最近一段時間內適當對他降低要求,先把最基礎的東西補好再說。

小張在給他輔導作業的時候,故意挑了一些最簡單的題目讓他做,他做出來了。小張一看,有點驚奇地說:「呀!你並不差,這些題目都會做的。我再找幾道難一點的題目給你做做看。」

小張的讚揚讓阿亮很興奮。小張又出了幾道稍難的題目給他做,他很快做出了一題。做第二題的時候,他被卡住了,眼看他又要把頭趴在桌子上,小張卻適時大加讚揚,說他前面那道題做得不錯,然後又鼓他動動腦筋。

小張適時的稱讚,讓阿亮很受鼓舞,於是興致又高漲起來,開始琢磨那些他不會做的題。

如此這般,做對了,讚揚;做錯了,還是讚揚──不是讚揚他的思路,而是讚揚他開始動腦筋了。

這天晚上,阿亮一直興致勃勃,沒有打瞌睡。

說起來也怪,阿亮情緒一好,腦子就特別靈光,兩個月後,成績就上去了。

阿亮父母說:「以前他考試不及格,我們只知道逼他、打他,越逼越打,孩子就越笨,越不想學。看來,還是從孩子的實際水平出發,一步一步提高,一口吃不成胖子,弄不好還會噎死的。」

摘自《如何讓孩子喜歡學習》,1999年台北新潮社出版
作者: awah112    時間: 08-1-19 14: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430    時間: 08-1-19 22:57

csy_ma

哈!我寫D咁嘅嘢你都欣賞!真令我喜出望外,多謝!

其實睇咗咁多文章,有陣時真係分唔清寫嘅人究竟讚唔讚成打罵方法教仔架,其實在這裡提意見的家長,無論讚成與否,都與道德無関,至於所謂價值觀,其實好抽象。最近個仔在學校發脾氣,比老師投訢,我罰他唔准睇課外書兩個月以上,再看一月尾考試成績如何,再作决定。我看到他其實很慘,他情願我打佢一身,比佢睇番書好過,未生仔前我在一些院舍工作,見到D導師罰D舍友拖地拖成日,單腳企呀咁等,我仔學校有D老師仲離普,可以罰學生抄成頁長的校規一百次,限一星期交,我覺得這些比打罵還勵害。
以前係院舍做,很多時都是採用行為更易法來改变舍友之行為習慣,當設計計劃時,必需嚴謹,否則有被投訴不道德的可能,因這方法其实源於訓練動物的。在此看到一些不讚成打罵家長的文章,其內容實與行為更易法無異,所謂打罵與不打罵的教仔方法,其实界線很模糊,往往是由各自心目中的定義來衡量,有陣時覺得在此争論的双方,都不是在同一定義下討論,所以根本無所謂對錯。
最後以家長學校嘅校歌與各家長共勉

倍添了解
我要每天共他多見面  多說話兒  多加関注
了解倍添在我的心裡面
不會時時板起臉
他快樂時能和他高聲笑
他困惑時能明他的心意
美滿的家用愛心建造
親子的心總不變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20 00:43

原文章由 joenjac 於 08-1-18 22:14 發表
這培土是社會的文化,我們不斷說西方如何如何,問題是,放在我們孩子的生活空間會是怎樣開花結果?我所認知的西方社會,是核心家庭為主,而東方社會則是擴展家庭為主.當我們以為香港社會正朝著核心家庭發展,其實骨子裡卻仍是舊的一套,就看我們過度保護孩子,一味往英中鑽,就可見我們是沒有大變.

Joenjac:

其實我唔係幾明上述言論? 核心家庭我明白 ,什麼是擴展家庭?如何了解大陸一孩政策下的家庭模式?假如是擴展家庭的意識 ,為什麼就會過度保護孩子?

您的以上言論,給我挺多問號,也有一點啟發:前陣子,在網上另一個主題中跟也出現在這裡的家長探討過中中/英中的問題,後來又瀏覽過類似的主題.有一天,在腦中倒蹦起,縱然層次差太遠,但這樣的討論,不是有點像民初知識界討論究竟全盤西化,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兩個模式嗎?當然,全盤西化,在中國的實際環境中,不過是齋talk,香港倒真可以製造全盤西化的傑出例子  ,倒是中西學的體用問題,真的有點像我們教學語言的討論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20 01:19

原文章由 嫦娥一号 於 08-1-18 15:07 發表
還有一些家長,被以上的競爭學習環境嚇怕,選擇了一些開放式反傳統教育。學業壓力沒有傳統學校般緊張,相信打罵也因此而相對減少的。


嫦娥姐:

挑非傳統學校,確實少了打罵的機會。

在女兒大概兩歲多的時候,有位爸爸傳授過其育兒經驗:

他謂,在孩子三歲前,最好覷準機會用籐條打孩子一頓.當然,所謂覷準,一定要待孩子的行為很不合理,足構成體罰的理由才成.他的兒子那時大於六歲(記不真了),但對三歲前那頓打,仍印象猶深.而被打之後,小孩的行為確實有了點規範,一頓足走天涯.
(這位父親,是位有點名氣的時事評論員,我在bk資優教育的專欄也看過訪問他的文章,他兒子看來發展得不錯

我聽了以後,曾和老公商量,要不要添置刑具.老公以打沒有效用的理由拒絕了.雖然我覺得那位爸爸講的不是打,而是策略,因女兒還小,所謂曳,不過是食飯不專心,愛吃零吃之類,解決方法簡單,也無需用刑.

但升上小學,急迫感就不一樣了.因為傳統學校的課後生活節奏緊密.尤其是小一適應階段,做一門功課,最少耗半小時,最多賴個多兩個小時.一天有多於四門功課,就像面對一場彈藥有限的戰事一樣,家長催催催,小孩眼看做完了一門後,玩不到一陣,又得再作戰,沒完沒了的,腦袋瓜便不禁閉上,拒絕再運作

嫦娥姐您也說過,曾為功課而動武,我想,也是被那種看著鐘的嗒的嗒響的急迫感所迫的吧?

在女兒小一時就總想,我家又不怎麼看電視,女兒像幼稚園一樣,有空時不是畫畫,看圖書,就是玩角色扮演,為什麼小一就不能讓她有這樣鬆一下的”奢侈”?

假如選擇了較接近孩子本性的學校,衝突大概真可以少很多吧?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1-20 15:16 編輯 ]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20 01:36

今天在學校聽了余國健的九型人格講座.

某種型格的小朋友,確是父母的恩賜物,莫說不用催迫/威嚇,家長要做的,是幫他們釋懷.有些則特別麻煩,像4號仔,就總要特別的對待.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養方法,但愛心,關心和鼓勵,總是必要的.有關體罰的問題,似乎是eviepa誤認為無可爭疑的楔子罷了,楔子引申了很多旁支,但主幹呢?在藝術還是科學嗎?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1-20 01:39 編輯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20 07:35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1-20 01:36 發表
今天在學校聽了余國健的九型人格講座.

某種型格的小朋友,確是父母的恩賜物,莫說不用催迫/威嚇,家長要做的,是幫他們釋懷.有些則特別麻煩,像4號仔,就總要特別的對待.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養方法,但愛心,關心和鼓勵,總是必要的.有 ...


多謝分享。

我覺得了解九型人格,對處理孩子的問題有幫助。不過,我以為有三點值得留意。第一點,九型人格同樣適用於家長,我們自己本身也有要注意的地方。第二點,孩子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行為和表現。要確知他們是那種型格的人,要多從其他人(如老師)身上了解孩子的行為。第三點,父母已是成人,性格和行為較難改變,知道了自己或孩子是那個型格的人,反而可能成為了藉口,以型格不同為理由,不去作出一些行為的改變。知道了,而不盡量利用這些知識,作出改善,是很可惜的。
作者: joenjac    時間: 08-1-20 09:53

csy_ma

好佩服你的不慍不火,我是直腸子,嘩啦啦的

因為我以前曾發表類似意見,懶去找,所以用一表像去概括.沒想還是有你這有心人究底.

核心家庭主要由父母孩子組成,而縱橫有其他成員就是擴展家庭.(隨緣指正)

西方文化相對理性,這是國家進步的重要動力.試想像一個齒輪,每一個齒代表一種時代問題或新事物.孩子在9點的位置,成人在12點最高點,老人在3點.隨老人及成人的往下墮,把孩子升上去了.

西方人的觀念,是往前看.孩子是未來,所以孩子成長十分重視.當孩子長大,要獨立門戶.當成人老去,老人歸國家接管.所以稅重福利好.

於是,基於這份認知,西方在乎培養人的獨立人格.我們才見到很多打工的學生,背包青年,富豪捐出9成財富.

東方人,喜歡往後看,我們對先祖文化是不敢踰越的.老人永遠在最高點.成人負責起上下兩代甚至橫向兄弟的供和養.因為人怕"臨老唔過得世"的社會觀念.父權是不容挑戰的.所以孩子是在圈中培育的.

自八國聯軍,這長城有了裂口.香港很明顯成了文化怪胎.老人地位已沒落.遭違棄的已成社會重擔.新生代的教育向西方文化傾斜,但卻不是去培養獨立人格,是"奴"性未改,很多家長為孩子未來而努力,這未來是什麼?是"口"而不是更大的理想.

更重要一點,是東方文化的人情味遠勝西方,你捨得老來獨居,大節日才跟兒子見一面嗎.(可能回娘家較多).我是捨不得.但............

我大女兒2年後(中三)赴英,其他女兒會接著去,7年後已近退休.我和女兒相處日子是愈來愈少了,想著想著,眼珠兒又在洗澡了.
作者: joenjac    時間: 08-1-20 10:15

csy_ma

大約於十年前,外國的客戶閒聊時問我,中國未來會是如何?

我說最少50年.

文革的違民仍在社會,而且是鐘形的高點.接下來是一胎化的衍生問題浮現,要這兩代成為少數,中國才真正起步.

港商在大陸,勞力已成很頭痛問題,一胎孩已成長.是罵不得的一代.
"從來沒有人這樣對我的,老子不幹了"

經濟成果令勞動人口的流動率很高,加上這些一胎孩,是雪上加霜.

一胎孩自出生,就有六個人疼愛,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記得劉德華的 fans 父親蹈海嗎?

這種過度保護與香港的過度不同,雖然都有戰後症特點,香港,似乎又文明一點.

有一句話,出處忘了,"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

這觀念,日後 pm你,我位處道德低谷,不想引發更多枝節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20 15:47

原文章由 joenjac 於 08-1-20 10:15 發表
csy_ma

大約於十年前,外國的客戶閒聊時問我,中國未來會是如何?

我說最少50年.

文革的違民仍在社會,而且是鐘形的高點.接下來是一胎化的衍生問題浮現,要這兩代成為少數,中國才真正起步.

港商在大陸,勞力已成很頭 ...


Joenjac:

您的兩個回應引發我許多新問題,非常有趣,願聞其詳.不過似乎先得抽時間做做功課,看一下您以前的觀點,您還有推介嗎?

在此處討論的好玩處,在氣氛還是以理性為主.雖然我的觀點頗為騎牆 ,但觀乎站在道德高點的各位都沒有出言責難,似乎打罵的實際行為已未致遇上如遊行中的口號般一致喊打了?

個人很少用PM形式作非對個體的對話,且我相信,您這位父親的角度(似乎您跟我一樣,視界中也包涵了點內地元素,但大家的觀察層面似乎不同,交流會挺好玩的),不只僅讓我一個學到野,所以斗膽請您在討論區繼續您的觀點

您那時提的東西方管教方式不同,也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我發現,怎樣跟女兒這一代滲一些"勢不可用盡"的道理,真有點詞窮.採身教,如果對象是頗有8號傾向的囡囡的話,多得余國健提點,只會讓其"食住上".實在有點頭痛  .

多口問一句,您將會赴英的女兒,現時在中中還是英中?

在未有作好和您繼續交流的準備前,抄下以下由我不太欣賞的母雞寫下的一篇文章.當作復活蛋來看,這蛋還是挺好看的    .不過,梁款上周一在《信報》專欄中,也有對下一代的可喜發現,此當中,好像內地和香港的生活和文化交流,起到一點引起非單一思考的作用 ....

草 莓 代

陶傑

八 十 年 代 出 生 的 一 代 , 台 灣 叫 做 「 草 莓 代 」 , 意 思 就 是 脆 弱 , 一 擠 就 破 。

玩 電 腦 遊 戲 , 看 日 本 漫 畫 , 一 起 照 相 的 時 候 總 舉 手 做 一 個 V 字 的 手 勢 , 「 草 莓 代 」 受 不 起 挫 折 和 打 擊 , 考 不 到 第 一 名 , 立 即 上 吊 自 殺 , 然 後 是 一 大 片 同 齡 的 同 學 和 朋 友 , 紛 紛 「 情 緒 不 穩 」 , 須 要 接 受 「 專 家 」 心 理 輔 導 。

「 草 莓 代 」 對 人 生 、 世 界 、 死 亡 , 都 有 一 套 很 動 漫 的 看 法 。 他 們 活 在 一 套 卡 通 特 技 的 電 腦 Game , 似 虛 卻 實 , 像 霧 又 像 花 , 他 們 的 視 野 永 遠 聚 不 了 焦 , 一 切 都 迷 迷 糊 糊 , 現 實 和 幻 覺 分 不 清 , 喪 笑 和 歌 哭 辨 不 明 , 像 他 們 的 外 形 , 除 了 不 男 不 女 的 中 性 , 非 情 不 慾 的 無 性 , 沒 有 明 日 , 沒 有 昨 天 , 不 知 是 從 日 本 漫 畫 走 出 來 的 角 色 , 還 是 實 驗 室 克 隆 出 來 的 另 一 頭 貌 似 人 形 的 山 羊 。

「 草 莓 代 」 無 從 表 達 自 己 , 也 不 懂 體 貼 別 人 。 本 來 還 在 卡 拉 OK 的 貴 賓 房 , 幾 個 摟 在 一 團 , 在 藥 丸 的 功 能 之 下 , 沙 啞 嗓 子 唱 完 一 首 阿 嬌 , 又 輪 到 另 一 支 容 祖 兒 的 。 方 才 見 到 , 還 好 端 端 , 手 機 的 怪 異 鈴 聲 一 響 ─ ─ 那 陣 鈴 聲 , 有 時 是 一 首 插 曲 , 有 時 是 一 陣 馬 嘶 或 狗 吠 ─ ─ 她 接 了 一 個 電 話 , 忽 然 揮 淚 大 哭 , 發 狂 般 亂 按 了 一 通 SMS , 第 二 天 , 華 文 報 紙 頭 版 頭 條 , 「 Wet 妹 殉 情 燒 炭 亡 」 , 其 母 去 殮 房 認 屍 ─ ─ 她 才 三 十 來 歲 , 一 頭 染 成 的 黃 髮 , 一 面 叼 根 香 煙 一 面 與 值 班 醫 生 交 談 填 表 辦 手 續 。

「 草 莓 代 」 的 行 徑 , 在 平 庸 之 間 往 往 是 如 此 之 石 破 天 驚 。 東 京 新 宿 、 台 北 的 一 ○ 一 或 華 納 威 秀 、 旺 角 朗 豪 坊 一 帶 是 他 們 稱 雄 的 一 條 龍 版 圖 , 有 的 功 課 還 好 , 有 的 一 早 就 失 學 , 「 草 莓 代 」 與 學 習 能 力 無 關 , 從 會 考 十 優 狀 元 到 髮 廊 的 洗 髮 小 師 傅 都 有 。

一 覺 醒 來 , 乖 乖 不 得 了 , 一 座 城 市 突 然 變 成 了 一 齣 電 腦 特 技 加 繪 本 漫 畫 的 廠 景 , 「 草 莓 代 」 是 特 技 key 出 來 的 千 軍 萬 馬 , 像 《 盜 墓 迷 城 》 的 妖 獸 蠍 子 兵 。

二 ○ 一 七 年 「 普 選 」 特 首 ? 那 時 能 「 選 」 出 些 什 麼 人 ? 八 十 年 代 開 始 , 英 國 部 署 撤 出 , 殖 民 地 政 府 不 再 為 這 個 地 方 長 期 打 算 , 讓 股 票 地 產 的 泡 沫 泛 起 , 把 香 港 的 下 一 代 , 雙 手 先 交 付 給 漫 畫 、 電 視 劇 、 流 行 曲 和 電 腦 遊 戲 。 他 們 即 將 成 為 香 港 的 「 中 流 砥 柱 」 , 他 們 喪 哭 癲 笑 , 消 費 旺 盛 , 沒 有 歷 史 和 人 文 的 立 體 感 , 值 得 恭 喜 , 至 於 鄰 近 地 區 , 還 加 上 一 胎 當 道 , 自 我 中 心 , 稱 王 稱 霸 , 核 彈 頭 抓 在 手 上 , 明 天 的 世 界 , 恭 喜 恭 喜 , 可 好 玩 呢 。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1-20 15:54 編輯 ]
作者: joenjac    時間: 08-1-20 21:40

csy_ma

以前發表過的文章,我已找不回來,好似一個叫 momodog 開的 topic,這裡應該有些有心人可以幫忙.

至於學校教育的理念,侯文詠有一本書叫"危險心靈",說到我的心坎去了.

幼兒教育則受一本書啟蒙,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荳荳".

但整個概念,相信源於鹿橋的"人子"

中體西用的理念,我曾想過,第一關卡是文字.

西方理論系統性強,與其文字結構不無關係.西方是符號文字,加上阿拉伯數字的輔助,令到他們在編纂上有很大成就,在數學發展上,把概念化成種種符號,進而應用在化學結構上,很多抽象的東西,都由算式中演練出來.

中國的科學,卻因為圖案文字,發展出另一套系統,但這系統由情貫通,很難量化,單講熱氣,我們沒法有系統的表達.金木本無情,卻因水通關,,金本傷木,卻因水而有情,金生水而水生木.但陰木陽木,生克如何,就人說人殊.

如何用中文發展出一套系統,任何人都能歸納同一結論?

上文曾說家族觀念,試看由南歐往東,愈走愈見人的進步程度.是一個反比.

女兒現在就讀英中,分班試編第一班,班上成績中上.

為何讓女兒中三後就赴英,是銜接問題,中五再去,就"較"難融合.
太早過去,就不夠中國文化淬鍊.廿多年務商,去過很多國家,經常與外國接觸,明白到西方有什麼好,有朋友在波士頓,但我堅持英國,是有道理,生子如狼是重要原因.

討論中很多家長都愛護孩子,我在商場打滾,知道人要懂什麼.要堅持什麼.我就是如此培養下一代.

有空就 pm 你吧,打中文畢竟耗時間.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8-1-21 09: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21 11:02

原文章由 ChiChiPaPa 於 08-1-20 07:35 發表


多謝分享。

我覺得了解九型人格,對處理孩子的問題有幫助。不過,我以為有三點值得留意。第一點,九型人格同樣適用於家長,我們自己本身也有要注意的地方。第二點,孩子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行為和表現。要確知他們是那種 ...


ChiChiPaPa:

謝您的提醒 我對九型人格的認識非常二手,主要來自好此道的朋友及其寫的書.朋友也強調,在小朋友成長期,別一口釘死囡囡的型號,這對我對她,都無甚好處.剛好家長日將到,我會想想如何問老師

不過,剛現買現賣得知8號傾向的小朋友:先發射後瞄準,聽力只限首10秒,喜歡角力和食住上(反尊重堅持立場的),確實有點釋然.原來我所不習慣不喜歡的,正是囡囡天性的一部分,那就無謂抗拒,得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和傾向,以便協調

余國健說,人愈大,可能愈不容易猜到其型號,就因為大人們會學協調,稍為調校自己型號的特質表現
作者: csy_ma    時間: 08-1-21 11:18

原文章由 stjoboldboy 於 08-1-21 09:49 發表
如果家長真的不懂(教育子女),應找專家求助.自以為是,將來後悔莫及!.


這未免門檻太高了 .昨天有家長跟我分享鄧靄霖的《會笑的媽媽》,鄧大學主修心理,是專家了罷?大兒子進小學,還不是一樣愈打愈烈?
怎算懂怎算不懂,是人言人殊的問題.個人認為,只要以欣賞的角度細心留意子女,以笑意感謝這上蒼的創造,那就夠了吧?我們看人,大概應像看兒女一樣,重視的是本心,而非一時言語或表現.

不過,您的經驗分享很有道理,謝提醒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8-1-21 11:42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1-21 11:18 發表


這未免門檻太高了 .昨天有家長跟我分享鄧靄霖的《會笑的媽媽》,鄧大學主修心理,是專家了罷?大兒子進小學,還不是一樣愈打愈烈?
怎算懂怎算不懂,是人言人殊的問題.個人認為,只要以欣賞的角度細心留意子女,以笑意感謝這上 ...


醫生也會病,而且知易行難。不過,《會笑的媽媽》值得看:

http://lady.atnext.com/articles/art_main.cfm?sec_id=6840030&subsec_id=7161498&art_id=7201391&showdate=20070611&av=NO
作者: c430    時間: 08-1-21 12:18

原文章由 stjoboldboy 於 08-1-21 09:49 發表



“我罰他唔准睇課外書兩個月以上,再看一月尾考試成績如何,再作决定”

又一教育子女錯誤的想法!
引一文(忘了出處):-

“經常聽到不少大人氣呼呼地對孩子這樣說:“教科書都讀不好,還看什麼閑書?”
奇怪了!閱讀居然是好 ...


其實我只是一個粗人,有甚麽自以為是的教仔良方呢?當初我都係聽坦圾婆講,只要屋企無電視,兒子讀書便會好,當時她說那垃圾婆有五個仔女,五個都成才,我就覺得五隻手指有長短,這方法竟能令五個仔女入大學,我相這方法必定適合大多數人,於是就咁,屋企六年多來沒有電視,兒子也從未考試在三名之外,我又有參加家長學校,所以從不打罵兒子,只會收起他最喜歡的課外書作懲罰,今次之所以如此罰兒子,也是老師建議,因老師感到兒子太著迷科外書,以為自已識好多嘢,情緒變得不穩定,常發脾氣,不大聽教,成績又退了步,故有此建議。
我哋D草根家庭邊有咁多錢找專家呀!而且我又不信所謂專家,記得當年係院舍做時,有一句說話就是( 百無一同用是專家,或百無一用是社工 )点解,因他們設計出來的所謂矯正舍友行為的計劃,十多年來,我從未見有成功,每次セ總理、セ大人物到來參觀,還不是前線工作者用盡一切方法幫手做show。
所以我之前講( 如果真的有理論或信念先,便可教導任何貭素的子女,因人而異便是自欺欺人的借口。 )但現實卻是不可能,你見過輕、中、嚴重等弱智人士嗎?你見過自閉仔玩糞食屎嗎?你見過年青貌美的十三、四歲姑娘在你面前除褲自瀆嗎?
人人以為同一天空下,所面對的不會相差大遠,以為世上會有絕妙良方解决一切問題,殊不知身在井底的、山谷中的、岸邊的,他們頭上的天空是有如此的大分別,他們的生活環境、技能也大大不同。但無論如何,只要向上望,任何人都會感到宇宙嘅偉大,自身嘅渺小、我視在此發言的每一位家長為星星,欣賞他們的光芒。當然你都係啦,我幾欣賞你的執著,祝你成功。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