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調查揭上學年每間中學平均32人退學 教師移民數字急升7倍 [打印本頁]

作者: elbar    時間: 21-12-2 09:11     標題: 調查揭上學年每間中學平均32人退學 教師移民數字急升7倍

▲ 中學校長會最新調查揭示,上學年中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移民較早年嚴重

移民潮觸發的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潮持續,香港中學校長會最新調查揭示,上學年中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移民較早年嚴重,離港升學或移民的「淨移出」學生人數按年增1倍,佔2,643人;整體逾4,000人退學、平均每校32人退學,按年升70%;教師移民數字更急升7倍,平均每校7.1名教師離職,富經驗教師佔比上升,離職主因是社會氣氛及教育政策變更等,學界形容「教育生態艱難」、「教育政策改變之大前所未見」,促提升教育體系質素及聲譽、提高教師專業地位。

4,460人退學 按年升1.7倍 「淨移出」數字佔6成

中學校長會今日舉行周年會員大會,並發布與中大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合作進行第2次「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問卷調查」,於今年9至10月邀中學校長完成自填問卷,共收回140份有效問卷,85.7%屬津校、9.3%屬直資學校、3.6%屬官校,以及1.4%屬私校。

調查顯示,2020/21學年學生退學情況較前兩個學年嚴重,對比2018/19學年及2019/20學年,均有約2,700人退學,平均每校約20人退學,惟20/21學年退學人數驟升70%至4,460人,平均每校32人退學。

當中離開香港的學生人數為2,643人,佔近60%,涉及到海外、內地、澳門升學及移民,「淨移出」數字高於18/19學年907人(34%)及19/20學年1,348人(49%)。




平均每校7.1人離職 富10年經驗者佔54%

教師方面,上學年教師離職數字飆升至987人,平均每校7.1名教師離職;比18/19學年517人及19/20學年498人,高出近倍;未達退休年齡教師當中,具10年以上教學經驗者佔離職教師54%,離職率高於2018/19學年37%及2019/20學年38%。

上學年移民、提早退休的教師數字亦大幅飊升,其中移民教師數字升幅達7倍多,顯示教學人才「淨流失」人數比前高。12.1%校長表示未來3年將會退休,12.9%表示未來3年去向未定、甚或提早退休,該會形容此現象對學界影響不少,需更深入瞭解。

調查顯示,前兩學年教師離職主因是學校工作環境及個人就業/晉升機會,惟上學年的教師離職主要是個人或學校非能控制的因素,涉及社會整體氣氛、教育政策及課程變更、教育專業地位,以及家庭成員考慮;受訪校長一般認為社會氣氛、疫情影響與教師士氣及面對的壓力,都是教師離職原因,有校長自行以文字表達其對教師離職因素的意見,包括「社會情況」、「疫情影響」、「教育政策改變之大及速度前所未見」、「教育生態艱難」、「社會對教育專業的不尊重,不信任」等。

中學校長會:人才流失影響香港發展 籲深思如何重建社會信心

學界憂慮離校離職潮影響學校以至整個教育生態,最多受訪校長建議「提高教師專業地位、認受性、自主性和士氣」、「增加教師人手」及「培訓及小班教學」,有人亦提出「教育局應努力保護教師和校長免被惡意攻擊,且提升社會對教育專業的信任和尊重」、「穩定教育生態,信任校長領導,善待老師」,以及延長退休年齡等。

中學校長會強調人才是香港至為重要的資源,人才流失恐直接影響香港未來發展,

教師、學生離開本地教育體制,是否代表信心問題?如何重建社會對教育的信心?如何重建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信心?值得深思。

學界已湧現縮班殺校潮,該會亦擔心學生轉校、教師離職等音樂椅現象,師生力求「上移」令弱勢校更加弱勢,擔心影響到二千年教改希望讓每個學生得到均等教育的初心。該會主席連鎮邦促當局善用契機,進一步減少每班人數,讓每名學生獲得更個性化照顧,長遠應進行本地研究,從學術角度探討最適合香港的理想每班人數。

教育局:學生流動屬常態 會密切留意

教育局回應指,家長有為子女選擇就讀學校的權利,形容香港屬開放型社會,「學生流動(包括轉校、海外升學等)亦屬常態」,局方會密切留意整體學生人數的變化,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並鼓勵業界及早作出規劃,務求在確保學校體系的整體持續發展和善用資源的前提下,保持整體教育質素。

局方亦指,有國際研究結果指出,小班教學的成效會隨學生年齡增長而減退,重申無計劃在中學推行小班教學,並強調提升教育質素有頼教育界各持份者發揮專業、熱誠投入及作出貢獻,冀與業界攜手,理順各項問題及克服種種挑戰。

教育局表示,本學年最新教師流失率仍在編製中,但據局方觀察,開學至今,學校運作大致正常,有足夠合資格教師任教,隨着學齡人口下降,教師需求亦相應減少。局方續指,各行業移民海外屬個人選擇,未必與該行業或社會情況有必然關係。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2 10:38

過去2O年,社會上普遍給香港教育“負評”是佔大多數。未來選項可以是:

1)繼續負評....
2)負評減少....
3)負評增多....
4)開始有好評......

這些都是老師移民引發的潛在連鎖效應。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2 11:42

annie40 發表於 21-12-2 10:38
過去2O年,社會上普遍給香港教育“負評”是佔大多數。未來選項可以是:

1)繼續負評....
我見一位數學老師移民台灣.真攪笑.
大前天, 假博士門,  法院確認假LSE博士.
昨天,高家暴.
仲係台大法律系.女神家暴.
一消息冚一消息.

英美.除了幾家高等學府.
其余, 真幾大吸引力呀?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2 13:25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2 13:34 編輯

此言差矣!

英美大部分高等學府,有極高教學質素,有極多研究資金,有極多學術泰斗,這些都是實力。

香港的大學老師全球招聘,薪酬冠絕同行,(併除學術研究的發展),暫時未悉有嚴重招聘壓力。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2 16:25

annie40 發表於 21-12-2 10:38
過去2O年,社會上普遍給香港教育“負評”是佔大多數。未來選項可以是:

1)繼續負評....
當然係, 一邊食, 一邊鬧喇.
鬧人, 係現時香港文化之一

(吓, 我即刻示範咗)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2 18:28

我有信心, 有d老師好快返嚟
作者: Yanamami    時間: 21-12-2 19:41

本帖最後由 Yanamami 於 21-12-2 23:05 編輯

香港人才輩出,。老師,番唔番黎,重要嗎?學生,留完學,番唔番黎,重要嗎?好似而家尐香港名校,學生走了,又有另一批插班補上,有麝自然香,番唔番黎,不重要。

幾時會見過一間公司老細會咁講尐辭職既伙記:走啦,走啦,走出去風大雨大我睇你點死?唔好番黎求我呀~通常都係好黎好去,人各有志,祝人前途似錦。轉工跳槽 梗係諗過度過,老細先唔怕請唔到人。走左既轉個眼已忘記左佢,仲會關心佢發左達定無啖好食?

當年大批人走難落香港,今天又話咩大灣區好野;今日有港人移民海外,難保他朝N年後又有人番,又或者呢代出左去,下代或再下一代想番黎?又如何? 沈祖堯鍾意去星加坡,盧寵茂喜歡上深圳,人口流動好平常,人有自由意志去選擇自己認為合適既生活同居處,其他人又何必煞有介事?何不大方一點,祝福人家他鄉生活如魚得水?
作者: bbc2018    時間: 21-12-3 07:43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2 18:28
我有信心, 有d老師好快返嚟
我有信心,唔少好老師會補上
有心教育好下一代最緊要!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3 08:57

bbc2018 發表於 21-12-3 07:43
我有信心,唔少好老師會補上
有心教育好下一代最緊要!
做一個好老師, 是好些年青人的初心.
我老同學兒子在英國讀數學, 再多讀一年Master,
便回港,希望教書.

教育是很多人,知識的起點.

我細囝讀Data Science year 4.
今學期要參加義工課程.選擇去小學教小朋友做STEM比賽.
亞囝個性好宅,沒有朋友,更不喜歡小朋友.
讀書時,數學叻,但完全不懂指導其他同學.

或許是長大的改變, 這次義工訓練,
十分認真.最少,做足必須的責任.
也克服了'分享'和'小朋友',兩個关口.
(這就是教學雙長).

指導一班小學生做STEM(包括自己唔識.都努力去學),
結果,比賽得獎(什麼比賽,細節, 亞囝無講,可能是些校內比賽).

亞囝應該不會走教育的道路.
然而,偶然間, 走入學校做些指導, 意義也許幾好,

或許.有小朋友感受到創科, 啟發興趣.

這就是教育帶動社會進步.由基礎開始.

另外,暑假intern 在創科公司工作,
老細(們)也常去機構,學校等演講,示範,分享.

真的: '有心'教育好下一代最緊要!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1-12-3 09:45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3 08:57
做一個好老師, 是好些年青人的初心.
我老同學兒子在英國讀數學, 再多讀一年Master,
便回港,希望教書.

同意「教學相長」!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3 11:13

ANChan59 發表於 21-12-3 09:45
同意「教學相長」!
我錯別字


作者: ANChan59    時間: 21-12-3 11:22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3 11:13
我錯別字

Sorry 我冇留意,我只留意個重點!

近排我都有錯別字及白字。

作者: akys    時間: 21-12-3 11:32

阿仔舊年8科老師今年走咗4個 (唔係提早退休就係移民),今年有得In Oxbridge嘅師兄數目創新高,屬意出國嘅確實多咗。
作者: fairplay    時間: 21-12-3 12:09

回覆 elbar 的帖子

舊既唔去,新既唔黎!希望政府趁機好好改革一下
作者: October.    時間: 21-12-3 22:21

Yanamami 發表於 21-12-2 19:41
香港人才輩出,。老師,番唔番黎,重要嗎?學生,留完學,番唔番黎,重要嗎?好似而家尐香港名校,學生走了 ...
講起辭職,我見過有公司老細逢親員工辭職,從不加薪留人,佢根本唔怕請唔到人,但次次都會同辭職員工講,出邊做唔慣再返來做啦,既使佢唔中意既員工辭職都係咁同人講,我覺得佢真係高手。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4 08:40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4 14:21 編輯

講開賓主關係結束,有員工每年循例往舊老闆們家拜年,無論是主動辭職或者被老闆施壓辭職;如是者到這位員工打工打到飛黃騰達了,多名舊老闆落泊了,新春拜年禮數依例做足,情商高自然到處受關照。多年前我覺得佢做作,今時今日才知道佢先至是高手。

俗語是:伸手不打笑臉人。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4 12:05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0 於 21-12-4 12:08 編輯
Yanamami 發表於 21-12-2 19:41
香港人才輩出,。老師,番唔番黎,重要嗎?學生,留完學,番唔番黎,重要嗎?好似而家尐香港名校,學生走了 ...

抱歉,沒有即時回應妳.
前兩天, 早日寒冷, 中午卻見和溫的太陽. 甚感幸福.
所以, 突然想到, 這幸福感, 可以感昭一些老師回流.


只是, 個人想法.  這溫暖的幸福感, 可能自己感受太深.
而誤以為別人, 理所當然有著同感.


的確, 我的天真, 為我製造了好一些幸福感. 與其他人有落差.


得見你的留言.


突然想起一句: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冷暖也有不同幸福.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冷暖也許是各有味道.
只是, 我自以為是吧了.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4 23:54     標題: 回覆樓主:

本帖最後由 cornelius 於 21-12-4 23:59 編輯

以我的觀察(自己的朋友及朋友的朋友),決定走的都不會返來了,教師朋友亦然;而未走的也安排/計劃中,其中任老師的,也是我眼中認為是好的老師,也因要教些不願意教的,或不能再教應該要教的感到十分折騰和無奈,所以也有去意。

當然有人認為會有好老師補上,冇問題的。但每每想到學生硬要接受新的思想教育時,實在匪夷所思。

小朋友的學校的確多咗人走,但又唔覺多人插番入來。佢師姐PG有44分,個媽咪先至定番啲,就算美國大學唔收個女,英國大學都應該有著落(阿媽其實想阿女美國唔收而改去英國)。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5 10:54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5 22:17 編輯
Yanamami 發表於 21-12-2 19:41
香港人才輩出,。老師,番唔番黎,重要嗎?學生,留完學,番唔番黎,重要嗎?好似而家尐香港名校,學生走了 ...

謝謝分享。
其實八十,九十,二千年代,移民與不移民的人也存在暗湧,一邊不捨親朋好友,一邊又有內心的小糾結,好想證明自己無走是智慧之選。如是者海外有乜風吹草動, 便自覺英明一世。反之海外親友,見香港儍吓儍吓,不其然亦以“海外華人”而傲。我們都不是壞人,只是人性如此,上咗巴士的,當然想架巴士快D開,少了耐心等待未上車乘客。

至於老闆會唔會出口咒駡辭職員工,我都未見過,員工都唔係你嘅人,大家算是咁高咁大,平起平坐了。未離職前,駡到七彩兼加粗口的老闆我見過。不過唔出口但用個心去睇死員工無好日子過的,十個老闆,應該唔少於五個有這種宣洩思維吧!(按曾經自己做過小老闆的日常心理而言)

PS. 忽發奇想,老闆咁夠薑咒罵辭職員工,會唔會係因為辭職場面太難看,員工過檔新公司,又唔捨得取消個職員通行證,兼有權隨時可以自由返舊公司做嘢?呢個係所有員工的合理權益,老闆唔順氣亦必須尊重其出出入入的自由。反之員工明白老闆必定唔順氣,亦可以考慮留些面子給舊老細或潛在未來新老細,等有朝自由返舊公司上班時,大家可以坦然相對。

話時話,老闆開口咒員無好日子,睇死離職員工,無論駡人用口或用心,永遠也是錯的,這點十分同意。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5 15:07

今日香港天氣好,希望世界各地生活的朋友也很好。
作者: Yanamami    時間: 21-12-5 18:17

世上何處是芳土,根本唔洗成日係度講人地果度點點點,移民走左會後悔,會難生存,會適應唔到。其實世事總有opportunity cost, 重要既係,果個地方俾唔俾到你最重視既野,而果度唔好既地方你又承唔承受到,OK既話,咪得。飲水嘛,落到肚冷暖自知。有得自然有失。
作者: fairplay    時間: 21-12-5 20:02

Yanamami 發表於 21-12-5 18:17
世上何處是芳土,根本唔洗成日係度講人地果度點點點,移民走左會後悔,會難生存,會適應唔到。其實世事總有 ...
冇錯,移民既也要對自己既決定負責,去到果邊無論係點都冇得怪別人
作者: bbc2018    時間: 21-12-5 21:24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3 08:57
做一個好老師, 是好些年青人的初心.
我老同學兒子在英國讀數學, 再多讀一年Master,
便回港,希望教書.
STEM無論中、小學越來越重視!
啟蒙年輕人對STEM 好奇,是時代趨勢。阿囡讀私小時亦有幸得到學校老師額外提供STEM教學,參加校外比賽,希望政府可以趁機引入多些修讀過相關課程的年輕教師,推行STEM 教學,提升創意思維!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5 22:11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5 22:11 編輯
bbc2018 發表於 21-12-5 21:24
STEM無論中、小學越來越重視!
啟蒙年輕人對STEM 好奇,是時代趨勢。阿囡讀私小時亦有幸得到學校老師額外提 ...

曾經備受華爾街搶人之苦的MIT, 近年多咗不少科技公司以十倍薪酬聘請大學教授和畢業生專心做研究。

另外國內已減少英語教學時數,增加物理科學習。

加強STEM,應是大勢所趨吧!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6 00:12

Yanamami 發表於 21-12-5 18:17
世上何處是芳土,根本唔洗成日係度講人地果度點點點,移民走左會後悔,會難生存,會適應唔到。其實世事總有 ...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把“指指點點”看成是激勵便好,成人總有成人的生存法則。



作者: Yanamami    時間: 21-12-6 01:09

那很好。最好也讓人看看“東方樂土”些點點點激勵的情況,而不衹是一面倒hardsell她的好,那拼圖就更完美了。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1-12-6 13:49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2 11:42
我見一位數學老師移民台灣.真攪笑.
大前天, 假博士門,  法院確認假LSE博士.
昨天,高家暴.
你引"家暴" 想說台灣什麼呢?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1-12-6 13:55

本帖最後由 retriever 於 21-12-6 19:18 編輯
Yanamami 發表於 21-12-2 19:41
香港人才輩出,。老師,番唔番黎,重要嗎?學生,留完學,番唔番黎,重要嗎?好似而家尐香港名校,學生走了 ...

那位"呀太" 一直有情緒, 很多情緒語言, 講果D野可以不理, 最重要係對佢大家既願景及有咩行動!

呀太邏輯明顯也與別不同, 用錢送自己子弟去隔離地區開發事業.... 明顯都係叫你地年青人"走, 走走快D"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1-12-6 13:57

annie40 發表於 21-12-5 22:11
曾經備受華爾街搶人之苦的MIT, 近年多咗不少科技公司以十倍薪酬聘請大學教授和畢業生專心做研究。

另外國 ...
對學習"英語" 減鐘是好事?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1-12-6 13:58

elbar 發表於 21-12-2 09:11
▲ 中學校長會最新調查揭示,上學年中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移民較早年嚴重

移民潮觸發的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 ...

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705729/%E7%A7%BB%E6%B0%91%E6%BD%AE-%E8%81%96%E8%8B%A5%E7%91%9F%E6%9B%B8%E9%99%A2%E4%B8%8A%E5%B9%B4%E9%80%BE%E7%99%BE%E4%BA%BA%E9%80%80%E5%AD%B8-%E6%A0%A1%E9%95%B7%E6%96%99%E9%80%80%E5%AD%B8%E6%BD%AE%E6%9C%AA%E6%81%AF-%E6%AD%A1%E8%BF%8E%E6%8F%92%E7%8F%AD


聖祖話舊年走左超過100人...

插班有機了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6 14:10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6 13:57
對學習"英語" 減鐘是好事?
這個看需要。因人而異,因生活而異,因工種而異。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6 14:49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6 13:49
你引"家暴" 想說台灣什麼呢?
你對台灣唔係咁了解.好難解釋比你知.

如果.你有心知.
可以告訴我.

我願意詳細解釋.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1-12-6 14:54

本帖最後由 retriever 於 21-12-6 14:57 編輯
annie40 發表於 21-12-6 14:10
這個看需要。因人而異,因生活而異,因工種而異。


專業教育方面我了解, 那是否你支持在"普及教育"下, 英語教學也可以減時?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1-12-6 15:12

本帖最後由 retriever 於 21-12-6 19:20 編輯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4 23:54
以我的觀察(自己的朋友及朋友的朋友),決定走的都不會返來了,教師朋友亦然;而未走的也安排/計劃中,其中 ...

我眼見的朋友圈跟你差不多, 暑假前中後, MESSENG GROUP 不斷有人開新GROUP 約吃走佬飯, 有朋友孩子係IB 狀元, 亦叫佢細路走左唔好返來... 又有朋友太太係中學老師, 說起老師界係移民潮下重災區, 很多TA 等了多年, 最近轉正...
當然一樣米養百樣人, 在工作上碰到有位叔叔, 佢話聽到「有人有去左幾個月唔適應,已返左來」...

不同圈子, 確係收到不同信息!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1-12-6 15:31

本帖最後由 retriever 於 21-12-6 15:32 編輯
annie40 發表於 21-12-2 13:25
此言差矣!

英美大部分高等學府,有極高教學質素,有極多研究資金,有極多學術泰斗,這些都是實力。

據新聞報導, 已有幾個香港的大學校長及高層請辭離職!
記憶所及, 去年浸浸公佈行政命令, 宣佈香港不再有特殊地位, 其中一條係終止一個重要的學術交流計劃, 這影響了教研資金人才交流等等...


另外, 在某法底下, 外籍教授在香港教學當觸及某些課題時, 可能有干犯刑法的風險. 這方面, 教理工科可能影響較少, 但社會科學方面, 確是很可能會觸及, 特別是"在上者" 故意不說明紅線在哪裡, 令習慣法治社會的老外, 更感風險.


所以, 在 "無錢(教研資金)無自由(學術自由)" 的情況下, 對外地老師很難有吸引力, 除了北方的學術精英, 香港教席人工高也是通外跳板, 也自恃能摸懂紅線, 才會對來港教書, 磨拳擦掌, 躍躍欲試!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6 19:55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6 13:57
對學習"英語" 減鐘是好事?

少了英語科時數,降低使用英語的能力,對將來學習STEM 的成效存疑。

在科研領域中,以英文或德文撰寫的學術文獻最豐富,除非想局限使用母語所寫的材料。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6 20:14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6 15:31
據新聞報導, 已有幾個香港的大學校長及高層請辭離職!
記憶所及, 去年浸浸公佈行政命令, 宣佈香港不再有特 ...

老外教授少了誘因來港執教,土炮的多了機會,高職位的教蓆更可從內地的去選。但你認為對香港的大學長遠會有甚麼影響?

中學同學中有兩個在港大教A和B(教授級,他們都是土生土長香港仔),A本來acting 一個頗高的職位,但換了校長後,該職位最終由操普通話的填補了。

最近同學視訊傾談中,B透露美國唔發visa給大陸學生,也加上疫情關係,以致多咗大陸同學報讀postgrad 課程。

在未來日子,你會喺香港嘅大學找到越來越多大陸同胞(老師和學生)。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6 20:18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6 13:58
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705729/%E7%A7%BB%E6%B0%91%E6%BD%AE-%E8%81 ...

超過100個又真係多咗啲,行上幾拾級樓梯上面嗰間冇走咁多。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6 20:40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20:14
老外教授少了誘因來港執教,土炮的多了機會,高職位的教蓆更可從內地的去選。但你認為對香港的大學長遠會 ...
懇請不要把香港學者或內地學者形容為「土炮」,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切記,謝謝。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6 20:45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6 15:31
據新聞報導, 已有幾個香港的大學校長及高層請辭離職!
記憶所及, 去年浸浸公佈行政命令, 宣佈香港不再有特 ...
謝謝分享,讓時間去證明⋯⋯⋯⋯,挺好的。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6 20:58

annie40 發表於 21-12-6 20:40
懇請不要把香港學者或內地學者形容為「土炮」,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切記,謝謝。 ...

做了幾十年人從未知識土炮有貶意,只知是自家釀製嘅酒(在廣東粵西一帶,土炮俗指農家用純米自釀的米酒),我意指兩個同學,香港出生,香港長大,憑自己努力學業有成(他們曾是我非常熟絡的同學),所以絕對無意貶低他們。若此詞彙令你或其他網友產生誤會,實在不好意思,亦多謝你指正。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6 21:04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20:58
做了幾十年人從未知識土炮有貶意,只知是自家釀製嘅酒(在廣東粵西一帶,土炮俗指農家用純米自釀的米酒), ...
我都誤會了,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6 21:06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6 21:07 編輯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19:55
少了英語科時數,降低使用英語的能力,對將來學習STEM 的成效存疑。

在科研領域中,以英文或德文撰寫的學 ...

請耐心看清楚,是國內減少英話學習時數,加強物理科教育。完全不關香港STEM的事,大家喜歡孩子學甚麼都可以的,輕鬆愉快過合適日子。滿招損 ,謙受益,領教了。

關於國內教育改革,原文很長,有興趣參考和賜教國內家長,教育部門,信息與科技規劃局等,歡迎上國內各大平台留言。事實上,大陸人噴教育改革的留言真多, 有理有據的,也請加入辯證吧!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6 21:13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20:58
做了幾十年人從未知識土炮有貶意,只知是自家釀製嘅酒(在廣東粵西一帶,土炮俗指農家用純米自釀的米酒), ...
引Anchan的留言。共勉之。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6 21:15

annie40 發表於 21-12-6 21:06
請耐心看清楚,是國內減少英話學習時數,加強物理科教育。完全不關香港STEM的事,大家喜歡孩子學甚麼都可 ...
First of all, pls excuse me for replying in English because that would be easier and more comfortable for me, and most importantly, it would help avoid any further misunderstanding.
I have revisited your message, and I fully understand that it's about the situation in mainland China.  Therefore, I don't really get it why you mentioned 香港STEM的事.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6 21:27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21:15
First of all, pls excuse me for replying in English because that would be easier and more comfortabl ...
只是想強調增加科技知識,是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學習趨勢,以配合現在和未來急速的科技發展。
引入中國教育改革之一,增加物理課,是想分享國內所行和所想而已。

PS. 中英文人用字的理解往往有偏差,容易矯往過正,謝謝你的大度。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6 21:37

本帖最後由 cornelius 於 21-12-6 21:50 編輯
annie40 發表於 21-12-6 21:27
只是想強調增加科技知識,是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學習趨勢,以配合現在和未來急速的科技發展。
引入中國教育改革 ...

I do wish you to understand my gist after I read your original message (the context goes like this: .... fewer English lessons but more Physics classes....), and the gist relates to the wealth and treas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the two common languages English and German.  So, pls don't get me wrong, okay?

Thanks anyway for supplementing more information in your later posts.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6 22:52

少了英語科時數,降低使用英語的能力,對將來學習STEM 的成效存疑。

在科研領域中,以英文或德文撰寫的學術文獻最豐富,除非想局限使用母語所寫的材料。

xxxxxx

也許我誤會了你的意思,抱歉。你是意指減少學習英語時數,對將來學習STEM 的成效存疑,包括是中國,香港或其他非英語地區?


作者: MNIF    時間: 21-12-6 23: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7 04:30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0 於 21-12-7 08:14 編輯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19:55
少了英語科時數,降低使用英語的能力,對將來學習STEM 的成效存疑。

在科研領域中,以英文或德文撰寫的學 ...

我同學太太的姐姐是國內物理學教授,差不多退休。這些年,中國,德國兩邊走作客籍教授.

知道傳播並不一定是直接傳播.
要識德文/英文才可以學習.

………

科學知識, 語言是一種載具.
科學本身已經是一種共通語言.

這一點,我細囝讀DataScience,. 英文能力並不卓越.
工作學習時, google translate 中英共用.理解文意.
而實際最重要是數據,程序.

相反, 語文能力强,並不能閱讀數據.

有時,我會隨便看看亞囝課程內文.
全是公式, 數學符號.

現变成, 數字也少出現, 文字也少出現.
一堆符號.

有次,我問亞囝, 咁多符號,在電腦鍵盤如何輸入.
他也沒有特別,copy & paste.
符號很簡單,作用很大.

………

當數據產生程式, 產生Al/machine learning,
便得出結果.
究竟語文能力怎樣用?是人與人溝通用.

…………

另一個問題.

新科技知識如何來?

是否沿用過去觀念, 是美/英/德?

……

最近,國內整合所有稀土公司資源.
全球七成材料來自大陸,
九成是國內提鍊技術.

………

不過, 科技知識,誰領先.
又可能成為意識形態的爭拗.

………

不過,就語言, 數學, 科技 , 邏輯思維…
我細囝的語言係弱化了.
相反,  數學和邏輯思維,比較强.

這情況,我一直知道.
但發覺學習過程,沒有障礙.

而學習模式也改變, 電腦翻譯, 中英運用.

語言只是載具.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7 13:27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7 17:14 編輯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7 04:30
我同學太太的姐姐是國內物理學教授,差不多退休。這些年,中國,德國兩邊走作客籍教授.

知道傳播並不一定是 ...

今早看到美國智庫研究學者Matt Sheehan 2020年發表文章,全球AI人才追踪調查:美國的頂級AI研究者29%來自中國,這些都不是ABC,相信英語水平是有限。

AI發展最有影響力的論文之一,來自中國科技界「少林寺」MSRA微軟亞洲硏究所,位於北京,論文resnet 來自4位從未離開過中國的年青學者,何開明,張向宇,任少卿和孫健,這篇2015年發表的論文,對日後alpha go的研發有深遠影響,亦造益了AI界的發展。論文發表後,四位學者離開微軟,FB以九位數字報酬招攬孫健,其他幾位也加入美國科技界,近年已陸續回國。

據說頂尖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法國和俄羅斯佔一定數量。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7 13:30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7 04:30
我同學太太的姐姐是國內物理學教授,差不多退休。這些年,中國,德國兩邊走作客籍教授.

知道傳播並不一定是 ...
謝謝分享,上了一課。
作者: 060228    時間: 21-12-7 14:45

人生總有聚散,來來回回,出去的總有所見識,多元文化始終都令大家都受益,有流動,時代轉變,也自然有不同衝擊,凡事令人看似沮喪的,我覺得也有其正面嘅影響。

最近有一個學界活動,制作負責人透露,得選的一群學生,和往年的不同。不同之處,在於以往都是為自己個人前途而參與(參賽),而這一次,大部分同學們的理想及意向,都係希望自己學有所成,可以回饋社會,為社會的將來出一分力。

聽完的一刻,很感動,自己都眼濕濕。

但一般此情況都係好低調,咁大家繼續默默地努力吧!
其實一切是充滿希望的☺️信念是很重要


作者: 060228    時間: 21-12-7 14:56

本帖最後由 060228 於 21-12-7 15:02 編輯

我常有一個有趣的想法

即是理科好的人,不一定直接去專做好數讀好理科
而是任何根基的東西先做得好(中英數德志體群美)
跟著任何再變化都會做得好的

即我仍相信old school

如我有文化了
我…再學煮嘢食,整啡㗎,學stem
都可有更深層次之體會及發展
終生學習,不爭朝夕
作者: gigayan    時間: 21-12-7 15:18

本帖最後由 gigayan 於 21-12-7 15:26 編輯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6 15:12
我眼見的朋友圈跟你差不多, 暑假前中後, MESSENG GROUP 不斷有人開新GROUP 約吃走佬飯, 有朋友孩子係IB 狀 ...

朋友圈也差不多, 其中有部分認識的老師, 好多都係選擇了移民和提早退休。
最近, 有朋友是紀律部隊隊目, 都選擇一家人移民英國, 又有原本在政府部門內任職的又係一家大細一齊走...... 呢2位都令我有點意外。

不過, 呢鼓移民浪潮, 又真係令有d機會向上移咗, 有認識的老師朋友申請入職教育局幾年, 終於都聘請咗佢。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7 17:49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7 17:57 編輯

送首老歌比大家欣賞。

世事如棋~

倉卒歲月 世事如棋
每局都光怪陸離
聚晴聚雨人事天天變
有喜亦有悲

恩怨愛恨 世事如棋
每局都充滿傳奇
若颦若笑難辨心中意
似比幕前做戲

苦衷抛萬裏
今天慶幸有知己
捉番盤棋共行樂
衝破內心藩蓠

張眼遠望 世事如棋
每局應觀察入微
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
了解做人道理

恩怨愛恨 世事如棋
每局都充滿傳奇
若颦若笑難辨心中意
似比幕前做戲

苦衷抛萬裏
今天慶幸有知己
捉番盤棋共行樂
衝破內心藩蓠

張眼遠望 世事如棋
每局應觀察入微
但求共你棋藝相比較
了解做人道理

註:原來唱一次,心情會舒暢多。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7 21:25

本帖最後由 cornelius 於 21-12-7 21:26 編輯
annie40 發表於 21-12-6 22:52
少了英語科時數,降低使用英語的能力,對將來學習STEM 的成效存疑。

在科研領域中,以英文或德文撰寫的學 ...

I believe the context you mentioned in your original post is the cutting down of English lessons students would get during thei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I saw the new posts you and another member published recently, but they refer to the timeline in post-secondary or even post-grad stages.

As I am aware, the discussion of reducing English lesson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ainland China has previously attracted much debate.  The topic is very controversial and there has not been a consensus among the stakeholders.  Similarly, I don't think it worthwhile for us here to go into any debate because I never believe in the one-size-fits-all principle.  Even though the authority has "decided" for the benefit of (or what they think it's beneficial for) the students (or for the benefit of the nation overall) to cut down English lessons at school, there are still many families feeling aggrieved or even outraged because of the new policy.


The examples shown in your and the other member's recent posts relate to how AI or translation services could help bridge the communication in workplace situations.  This reminds me of my experience in Bangkok several years ago when my family visited a friend emigrating there after she got married to her Thai college classmate (my family wanted to have dinner with this Thai family at one of the eateries inside a popular shopping mall.  When I tried to make a reservation in person with the staff there, it did not work because the staff could not speak any English at all nor did I speak any Thai.  I took out my phone immediately and successfully reserved a table with the help of Google Translate.  Both the staff and our family were much relieved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embarrassment and smiled happily).


Moving back to the examples of AI related technologies that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among cross-cultural scholars, I would not discredit its usefulness and value behind, for this is truly viable if no other options are possible.  However, it is beyond doubt that communicating in this way would und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involv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edge or extent of scientific advancement of the scholar / young talents has to be attractive enough to catch the radar of the western academia / enterprises (resulting that the scholar was invited to do the exchange while the young talents were hired with an undisputedly good package).  However, such scholars / young talents may only account for less than 1% of the population (or even less than 0.001% when we talk about 1.4 billion in China).  Then how about the rest of the people?  Therefore, in the context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 strongly believe they still need to equip themselves with a working knowledge of English for them to earn eye-opening opportunities in their future lives.


I just googled the following which is worth sharing with you all:


学习英语(外语),不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而文化从来就是互补的。因此,把汉语、国学学习不好归咎于英语科目的设置,可能才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资中筠就认为,学好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也与现在以传统文化抵制所谓的“西化”无关,而是为了给予年轻人文化的熏陶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言:忘掉学校所学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教育(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也就是说,在学校学到的具体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学习过程中,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文化熏陶,所获得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才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讲,该讨论的不应是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的存废,而是如何避免扭曲的,完全出于应试目的、功利性的英语教育。


而从国家和世界发展高度去看,当前这种争论以及变革背后,实际上是“去除迷思”,亦是平视世界应有的态度。有观点认为,在外语教育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英语,应该多元化,日语、法语、德语等都可以从国家和世界发展高度,策略性地考虑和布置。



作者: 060228    時間: 21-12-7 21:45

本帖最後由 060228 於 21-12-7 21:52 編輯

聽到下棋

記得,有篇報道,談AI 取代棋王李世乭,
以此之後,各國棋手們都為了羸棋,不再別出心裁地下出新布局,新變招,而是紛紛傚法AI 的充滿理性,秩序,確定性(太陽神)招法。

大家都只追求表面的勝負

而棋王玩的是酒神式,即下棋是文化,藝術。一種會有激情,情緒,心理戰,趣味,想像,不確定性……….

記得上2次捉棋,我都同(2個不同的)對方講,既然你這麼喜歡羸又每次都必羸棋(太陽神式),那麼其實勝負已分,如此局你又再勝出,大家以後不用再玩了。話說呢句說完,那局不知怎的我就蠃了……..


人生就應該係充滿不確定,有趣的~雖然我們都有害怕




PS.阿波羅(日神)原則講求實事求是、理性和秩序,狄奧尼索斯(酒神)原則與狂熱、過度和不穩定聯繫在一起。

作者: MNIF    時間: 21-12-7 22: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060228    時間: 21-12-7 23:15

回覆 MNIF 的帖子

睇完你呢句我也相信上天原來已安排好我短路&懷疑人生,
就在今晚訓覺前 哈哈~


作者: MNIF    時間: 21-12-7 23: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060228    時間: 21-12-8 01:18

回覆 MNIF 的帖子

無知是我們的優勢 (天能)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8 10:40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0 於 21-12-8 10:54 編輯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7 21:25
I believe the context you mentioned in your original post is the cutting down of English lessons st ...

謝謝你的回應.讚!
內容丰富.大家分享分享.

本來要回應也很多.

暫時,只回應一點.

国家語言發展的高度:
老同學太太年輕時,在西安大學教日語外語.
另外,近日, 我看了一些視頻,
國內一些高質素中學,不只教中,英文.
部份同學有修西班牙語, 亞拉伯文, 德文, 法文,…
他們的言論學習,是對接國際性的.

相反, 我做贸易,十多年前接了一位客戶(老闆)電話,
他講流利普通話, 我以為是台灣人.
後來得知是法國人.十分慚愧.
此人的口語準確度和表達能力, 完全超出香港現在各司级官員.

Ps.  國內有國家级外語學校培訓人才.
就,中美高層對話,  張京已是女神级.

返回來, 我們不是去否定語言.
用另一講法, 現實生活和未來, 什麼才是語言.

日文有兩個漢字'殘念',大約是解釋可惜和後悔.這兩字,我特別喜歡, 社會進步, 很多思維雖要更新.
我年紀大, 更要明白, 怕思想過時守舊.







作者: clz    時間: 21-12-8 12:07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8 10:40
謝謝你的回應.讚!
內容丰富.大家分享分享.
請問高質素中學係指國際學校定係重點果類中學?收咩學生?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8 13:12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0 於 21-12-8 13:12 編輯
clz 發表於 21-12-8 12:07
請問高質素中學係指國際學校定係重點果類中學?收咩學生?

抱歉我的說法較為模糊.
我看的資料,是國際學校,學生背景都較為優異.
點解用高質數中學,因為除了國際學校,我亦未查核是否有其他中學可以提供各國語言學習.
所以比較籠統.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1-12-8 13:18

本帖最後由 retriever 於 21-12-8 18:04 編輯

回覆 cornelius 的帖子

其實,我對近來流行使用的這個STEM 字是有點兒反感的, 我覺得是某些攪教育搵錢的人的抽水之作. 好像近年又加了個A 變成STEAM 了...
話過回來, 我認為少學英文, 不只是影響學習STEM 方面, 而是認識"外面的世界".

減低民眾英語能力, 宏觀講是會削弱民眾認識獲取更多廣泛知識的能力(自由), 令國民更可能"固步自封"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1-12-8 13:23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6 20:14
老外教授少了誘因來港執教,土炮的多了機會,高職位的教蓆更可從內地的去選。但你認為對香港的大學長遠會 ...

我記得國內某知名教授曾經豪言說國內大學已達"世界級".

你說的香港大學界近來的發展, 我只能說香港幾間大學會越來越接近"清華, 北大" 這類的"世界級水平", 確實可喜可賀!

作者: CocaJude    時間: 21-12-8 13:27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8 13:31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8 10:40
謝謝你的回應.讚!
內容丰富.大家分享分享.
Thank you for your response.

頑張る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1-12-8 13:37

本帖最後由 retriever 於 21-12-8 18:02 編輯
gigayan 發表於 21-12-7 15:18
朋友圈也差不多, 其中有部分認識的老師, 好多都係選擇了移民和提早退休。
最近, 有朋友是紀律部隊隊目, 都 ...

老實說, 見到的情景是傷感的。
認識多年的同學, 共事多年的同事很多都突然離開, 我很難在這當下, 因為職場上多了機會而竊喜.

我中小學都在一間學校, 現在的親近朋友都是一同長大, 多年不見再相聚, 都有說不出的親切感, 說不完(但重覆) 的話題...

小朋友的同學近兩年流失不少, 流言也說誰誰誰也在未來幾年會出走國外(碰考某同學家人也是"光榮公僕", 也會遠走澳州), 本來想孩子如我一樣有一班一同成長, 一生守望的朋友, 似乎仍然敵不過"滄海桑田"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8 13:48

本帖最後由 cornelius 於 21-12-8 14:13 編輯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8 13:18
回覆 cornelius 的帖子

其實我近來流行使用的這個STEM 字是有點兒反感的, 我覺得是某些攪教育搵錢的人的抽 ...

減低民眾英語能力, 宏觀講是會削弱民眾認識獲取更多廣泛知識的能力(自由), 令國民更可能"固步自封"

++++++++++++++++++++++++++++++++++++++++


Another possible outcome could be the impact on the upward mobility of the general public in mainland China.  Recently I watched a video about a Chinese family emigrating to Canada in a DIY approach.  The daddy talked about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cluding those experienced by his wife when preparing for IELTS due to the limited resources available in the city they lived in.  Even for the place to take this exam was much a hurdle for their family.  The video link is shared below just in case you have an interest.  It's almost an hour long, but you may have some room for reflection after watching it, especially when the daddy tried to make a comparison if the family had not moved at all, and a comparison with his friends still in China with similar backgrou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X472QlO6Q

作者: Yanamami    時間: 21-12-8 13:58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8 13:18
回覆 cornelius 的帖子

其實我近來流行使用的這個STEM 字是有點兒反感的, 我覺得是某些攪教育搵錢的人的抽 ...
我明你意思。雖然香港人尐普級英語唔及星加坡,但總算好過南韓日本台灣尐,科技上唔及得上呢尐國家(Oops!) 但先前仲稱得上所謂國際都會,大概係同“識”英文都算係開左個門有關。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8 14:02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8 10:40
謝謝你的回應.讚!
內容丰富.大家分享分享.
北京至少有五十萬常住老外,目測八成都能說普通話。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8 14:48

annie40 發表於 21-12-8 14:02
北京至少有五十萬常住老外,目測八成都能說普通話。
羽毛球一哥,丹麥安賽龍.普通話也不弱.

作者: MNIF    時間: 21-12-8 15: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retriever    時間: 21-12-8 18:15

本帖最後由 retriever 於 21-12-8 18:15 編輯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8 10:40
謝謝你的回應.讚!
內容丰富.大家分享分享.

台灣人說的那種叫「國語」,不是「普通話」

順帶一提,雖然說的東西差不多,但作為聽眾的我,聽「國語」的語調感覺平和溫柔,聽「普通話」的語調,特別所謂「正音」的那種,感覺有點「被訓話」,總覺得是「居高臨下」那種調調,也可能符合內地慣用語,所謂「大氣」,哈哈!


不知其他聽「國語」和「普通話」,有沒有同樣的感覺?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8 18:16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0 於 21-12-8 18:25 編輯
annie40 發表於 21-12-6 21:27
只是想強調增加科技知識,是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學習趨勢,以配合現在和未來急速的科技發展。
引入中國教育改革 ...

今天, 收到細囝中學寄來`校訊'刊物.
這個十分出奇,過去一直在學校派發,從沒有寄發,細仔畢業三年多,也從未收過一份.

刊物分兩份.一是學校校內近月的資訊,比賽成就,學校和老師的資訊.
今期,有李子樹分享和鼓勵文章.

過去,十分喜愛看這通訊,見到不同學的成就,
好像自己被大光燈從背後照著,影子也大了很多,十分治癒.
有幸孩子名字有報導,更加歡喜.

校長就是喜歡show off的校長.
甚可愛.

不過,細仔從來沒有歸屬感,也不大喜歡學校.

校長是港大英語系畢業,特別重視英語.
地區中學,多花自己資源去聘請兩位外籍老師.

幾年家長會,校長偶然會講英文Tree系統.
我都莫名其妙.

學校一直好前衛,當未有通識,學校內先行.

不過,校長較為注重文法,通識.輕視數學.

輕視數學是整個地區所有學校的毛病.
因為中英成績好,送入大學的機率便提高.
所以細仔不受重視.

今次收到學校通訊,十分奇怪.
大仔也沒有收到,所以是有指定對象.

刊物的第二份,主題是ai/STEAM,
列出一大堆比賽成就.
參與的學生和人數都不少.

不過,如果相對現在大學水平,職業水平.
當然是小兒科.

細仔一直不太喜歡學校,
不過,如果學校希望舊生對學校有支援.
我也不反對.

知識傳承.分享, 畀個人喜好,更重要.

校長把學生/教育推向STEAM,方向.
明智!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8 18:27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8 18:15
台灣人說的那種叫「國語」,不是「普通話」

順帶一提,雖然說的東西差不多,但作為聽眾的我,聽「國語」 ...
臺灣兩字.你多留意.不要寫錯啊!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8 18:49

有幸孩子名字有報導,更加歡喜
****
這個是重點,恭喜了。未來求職,這些便是亮點了!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8 18:52

annie40 發表於 21-12-8 18:49
有幸孩子名字有報導,更加歡喜
****
這個是重點,恭喜了。未來求職,這些便是亮點了!
學校參加好多比賽.一年一百幾十個!差不多人人有份.
所以校長都幾有sales techniques.
家長自得奇樂.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8 19:34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8 18:52
學校參加好多比賽.一年一百幾十個!差不多人人有份.
所以校長都幾有sales techniques.
家長自得奇樂.:hap ...
幫孩子整靚個profolio, 受用無窮,隨時去唔去到top tier,都要靠佢啦!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8 19:56

MNIF 發表於 21-12-8 15:11
多謝分享YouTube。實在充滿娛樂性。一開始訪問:「你是賈寶玉的賈嗎?」
  之前你在國內做甚麼職業?
「是 ...

是的,有時遊戲人生也是好事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8 21:23

annie40 發表於 21-12-8 19:34
幫孩子整靚個profolio, 受用無窮,隨時去唔去到top tier,都要靠佢啦!
細囝中學最靚Profolio係校長.
詳讀學校寄來的通訊.

校長由英文教育博士,
好快變身Al 領袖! 勁.
可以說是中學Al校長領導

不過,好幾年前, 我跟班主任講過.加强同學科技知識.
有需要,家長們的我,很願意支援.

身體力行, 學校怎樣也好.

細囝也經走了一階段.


地區年青學校, 學生有成就可以contribute學校名聲.

名校, contribute各同學一個梯階.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8 21:33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8 21:35 編輯

剛剛看到一個短視頻,一位穿上冬衣雪帽約五,六歲的小女孩跟媽媽搭電梯,監控機械人誤會小女孩是一部電瓶車,不停發出勸龥聲音:電瓶車不允許進入電梯內。重複又重複的機械指示下,小可愛只有歎口氣,嘟嘟嘴。

然後在視頻下看到以下留言:

我儿子和我一起去银行的取款机取钱,然后那个提示系统一直提示“请注意有人尾随!”我儿子就对着那个摄像头一直说“我是她儿子!”可摄像头一直提示,他就躲我后边,摄像头还是提示,他气的说“算了,懒得和你说了!听不明白!”


中國人已經與STEM共存。

懶得和你說了!聽不朋白!哈哈⋯⋯⋯⋯真可愛。
作者: MNIF    時間: 21-12-8 22: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8 22:34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8 22:38 編輯
MNIF 發表於 21-12-8 22:13
坊間趣言:唔怕神一般嘅對手,只怕豬一般嘅隊友。
真攪笑,有時去到神嘅級數,都會感到有無奈嘅一刻。
...

我看到的:

1)小男孩與小女孩內心吶喊:我不是刧匪⋯⋯⋯⋯我不是電瓶車。已經開始動腦子,一定要讓「機械人」變得聰明點。
2)拍視頻媽媽和留言媽媽,對孩子滿滿的愛意。

視頻內山東小女孩的保暖冬衣打扮,cute到讓我馬上要加入去當「迷妹」。



作者: gigayan    時間: 21-12-8 23:12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8 13:37
老實說, 見到的情景是傷感的。
認識多年的同學, 共事多年的同事很多都突然離開, 我很難在這當下, 因為職場 ...

小朋友小學時的同班同學,都走了1X個,剛過的暑假,她忙著和好朋友們farewell,本來以為不在同一中學,也可在同一時區成長,可惜可惜……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9 08:18

本帖最後由 stillgood20 於 21-12-9 08:53 編輯

人活在環境,心境,夢境和願景.

環境因素,較可以客觀分析.
其余是主觀直覺。
心安, 十分重要.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9 10:50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9 08:18
人活在環境,心境,夢境和願景.

環境因素,較可以客觀分析.
我心安處是吾鄉。
安心就好了。

作者: PingWu_FB    時間: 21-12-9 12:29

retriever 發表於 21-12-8 18:15
台灣人說的那種叫「國語」,不是「普通話」

順帶一提,雖然說的東西差不多,但作為聽眾的我,聽「國語」 ...
您的結論令我諗起聽到普通話和鄉音廣東話嘅部分香港人嘅反映私以為呢啲就係偏見

如果之前從來未曾高高在上咁去睇內地嘅一切
何來e家嘅感受
平等平和公平嘅看待一個大國嘅發展真係咁難咩?
作為中國人正常唔係應該希望中國崛起咩?
當然有為數不少嘅香港人覺得自己唔係中國人
(呢段不是針對任何人)

承認中國在快速發展
內地人生活水準在快速提高
內地教育及各種制度包括法制在不停改善(私以為係改善唔係改變)
真係咁難咩?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9 13:46

聖經說:得力在乎平靜安穩。有基督信仰的人,在逆境中可以依靠上帝得平安喜樂,但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荒誕,在實踐"行公義,好憐憫,並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越覺得困難,尤其要"行公義"時,每每見到社會的不公不平事,心裡便難過,甚至憤怒起來。牧師在剛過去的星期日提到,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因為每個人都要向上帝交賬,惡人亦然:

"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 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生出嫉妒。 因為他們如草快被割下, 又如青菜快要枯乾。 你當倚靠耶和華而行善, 住在地上,以他的信實為糧; 又要以耶和華為樂, 他就將你心裏所求的賜給你。 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 並倚靠他,他就必成全。 他要使你的公義如光發出, 使你的公平明如正午。 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耐性等候他; 不要因那道路通達的和那惡謀成就的心懷不平。 當止住怒氣,離棄忿怒; 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  (詩篇 37:1-8)

希望無論移了民,會移民或留下的,都能平安喜樂,行公義,好憐憫,心存感恩,但不用心懷不平。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9 14:56

本帖最後由 annie40 於 21-12-9 15:17 編輯
PingWu_FB 發表於 21-12-9 12:29
您的結論令我諗起聽到普通話和鄉音廣東話嘅部分香港人嘅反映私以為呢啲就係偏見

如果之前從來未曾高高在上 ...

生活愈來愈好,社會安寧,親情無價,曾經失散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兒女,因著高科技,政府支援,民間團體自發努力,一個又一個幸福地重聚,共享天倫。曾經住窰洞長大的孩子,今日有樓有車,有本事送下一代往海外追求學問,照顧年長父母安享晚年。

這樣的好日子,被旁人「酸」還是理所當然的。人性如此,人性如此矣。

重點是國民每天開開心心吃雞肶⋯⋯今年賺十萬,明年多賺五百萬,然後發愁⋯怎樣去捐錢?


作者: Yanamami    時間: 21-12-9 16:42

gigayan 發表於 21-12-8 23:12
小朋友小學時的同班同學,都走了1X個,剛過的暑假,她忙著和好朋友們farewell,本來以為不在同一中學,也 ...
除左親人無可取代之外,朋友圈其實唔難再建立。有更多一世好友都係中/大學階段建立。又唔洗過份唏噓,世界好細,多謝高錕博士,我同係世界各地定居既同學(佢地都係八、九十年代移民)頻繁聯絡,就算近年走既都日日通訊,感覺唔係好遠,不過就係無得隨時見面咁囉。
作者: Yanamami    時間: 21-12-9 16:43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9 13:46
聖經說:得力在乎平靜安穩。有基督信仰的人,在逆境中可以依靠上帝得平安喜樂,但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荒誕, ...
非常難既修行。
作者: annie40    時間: 21-12-9 17:47

Yanamami 發表於 21-12-9 16:42
除左親人無可取代之外,朋友圈其實唔難再建立。有更多一世好友都係中/大學階段建立。又唔洗過份唏噓,世界 ...
說得好。我每個月總會與移居英國朋友視頻通話,似乎聯絡還比在港前多左。
佢就香港時間晚晚連視頻關心在港父母。

冬天英國凍兼是雨季,朋友每天在家積極鑽研厨藝,結果全家老幼都肥咗。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9 18:00

annie40 發表於 21-12-9 14:56
生活愈來愈好,社會安寧,親情無價,曾經失散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兒女,因著高科技,政府支援,民間團 ...
我真係唔明.
普通話都有得拗.

意識形態,e樣野,
真叫人莫名其妙.

普通話也好,國語也好.
現在是有統一國家级考試,

太太老同學女兒, 曾考一甲级.
極之厲害, 她身邊的國內同學都十分佩服.
女同學是尖子.
中英都了得.
還懂一手古箏.

很可惜, 現在是被歧視的.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9 18:52

Yanamami 發表於 21-12-9 16:43
非常難既修行。

對,是很難啊!唯有同自己說聲:Hang in there!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9 19:18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9 18:00
我真係唔明.
普通話都有得拗.

多年前也挑戰自己考了水平測試,雖然沒有一甲的亮麗,但成績也算可以(足夠在港任教普通話,哈哈)。

為何要考呢?當時心想,一是興趣(其實是想唱歌時讀得準啲),二是給孩子作楷模,記得考試之前上了一個應試班,也曾帶當時年幼的孩子上過一兩次,自然成為全場焦點(肥嘟嘟的臉兒任搣,哈哈)。

說回那個應試班,同學來自五湖四海,較多的是大陸新移民,不過他們都不是北京/天津等地而普通話帶著鄉音,他們目標主要希望考到在港做普通話老師的資格。其他的像我的情況,主要為興趣,而大家口音也各異,有個香港女仔說得流利,但老師指她說的是台灣腔。

就普通話和國語(可惜沒有操華語的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同學仔)兩者而言,老師指出不少差異,像星期的"期",徘徊的"徊",綺麗的"綺" 等等。不過聽著聽著,兩者實在差異頗大,我覺得其差異主要在於說話時的陰柔,台灣腔很溫柔,總令人聽得舒服(可能跟那女同學有關,哈哈),而相反老師(上了年紀嫲嫲輩份的)聲如洪鐘,話語充滿剛勁,造成頗強烈對照。

作者: stillgood20    時間: 21-12-9 19:40

cornelius 發表於 21-12-9 19:18
多年前也挑戰自己考了水平測試,雖然沒有一甲的亮麗,但成績也算可以(足夠在港任教普通話,哈哈)。

為何 ...
我自己二十年前是台灣腔.
現在盡量控制用標準.

拼音是有標準.字典已經有標示.

為何用意識形態去理解一種有標準的語言.



作者: cornelius    時間: 21-12-9 19:47

stillgood20 發表於 21-12-9 19:40
我自己二十年前是台灣腔.
現在盡量控制用標準.
是否多疑了?我只是說了自己的感覺,為何要提到甚麼意識形態?再者,所謂的字典也有區域性,難道英文就只可用牛津出版的,而美式的就是不標準?

非常奇怪的想法吧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