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單向 vs 雙向教育
發新帖
查看: 7011|回覆: 7
go

單向 vs 雙向教育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4418
1#
發表於 09-2-18 23:35 |顯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一位直資校龐永欣校長在其明報專欄教育心語其一文章.

知識是基礎  (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

朋友從加拿大回港,談及他那正念小學的兒子的情況。他說,在加國讀書,沒有天天的測驗或考試,孩子空閒時間多了,可以閱讀自已喜歡的書籍或所從事的活動。但即使年紀不大的他,已會對某些老師的教學方式發出微言。以下是某天上課的實況:

「今天上社會科,老師交下的課題是『中國』。他先把我們分組,然後安排到圖書館和「上網」找尋相關資料。下午進行分組匯報。有的組別指出了好些中國的地理環境,有些談及中國的民族服裝……報告完畢,老師的評語是:『你們的報告都很好』,更讚賞我們對中國的認識比他還要多。一天的課就這樣過去了。」

我笑說:「那豈不是不消一天的時間,你的孩子和同學們都已青出於藍?」朋友懷疑地問:「這是否就是所謂『知識爆炸』年代的教學法?老師不必要有充足的學科知識,能夠指揮學生進行討論、報告,或自行『學會學習』便成。這樣,當老師豈不是很容易?我們又怎能知道孩子學到的是正確無誤的知識而不是膚淺和謬誤?」

研究「學習」的理論界曾經興起過這麼的一種說法:要鼓勵討論,讓學生多做 Project, 扮演研究者的角色。在香港還演化為要教「共通能力」而不要教那些會過時的「知識」。這大概又是一種「給他魚吃不如教他打魚」的謬誤。

學校的學習,具體點來說老師不能不帶出學科概念知識,否則學生要受的苦,不是來自知識的爆炸,而是虛假的自信和膚淺的結論。

Rank: 5Rank: 5


4418
2#
發表於 09-2-18 23:54 |顯示全部帖子
另一個極端事例...

好像是 DBS 舊生的傳說, 林子祥時代.  一位外籍老師上堂不教書, 由學生在課室中自學溫習.  漸漸課堂上學生們談話聲大了.  老師說 : 「如果再不靜下來, 我就開始教書. 」 全班立即鴉雀無聲.

這班能力高的學生們, 不知是否覺得自學還較有效.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2-19 00:08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3#
發表於 09-2-19 13:20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小學階段, 我從不會想到知識不足, 可印證我前對小學常識和專題學習看法.  我們處於一個知識爆炸社會, 有學習能力就有知識, 終生學到, 不著重急於啓蒙之時.

首先我們要確定何謂知識, 龐校長和上文我們是計對小學而言.  校長文中而言是所學到的基本常識.  你而言是可啓發而學到博大而深入的知識.  我而言是小學生學習前期在語文數學和日常應有的基本學識.

再談何謂雙向學習, 即對學習互動反響.  在學習範圍不少加上大班教學, 有互動性也是十分局限的.  老師首先要把所學知識範圍傳輸學生, 學生明白了才可作出互動回響.  以小學生而言, 學生回應對老師而言是學生學到否.  我兒小中學在家長會或和老師會面時, 都叫家長鼓勵學生勇於在課當上回答老師問題, 問答也有在課堂進行, 量多少因時間而定矣. 小學生對老師或同學間互動討論實幼稚皮毛, 而可多思考有助而已.  但有限課堂時間下, 基本學識亦或訓練思考重要? 未學行先學走? 當然時間充裕當魚與熊掌並可兼得.

又說回現實, 你囡囡在小學 discovery learning,很多 points 都是自己經思考想出來的,所以容易記牢,而且能夠保留很久.  可否說明一二, 發現了什麼科學觀點, 博大而深入會對日後大有幫助.  這些可否在中或大學時容易所得?

你囡囡學校受到爭議, 可能是只突出某方面而各方面平衡不足.  我囝囝學校學習結果是受到絕大部分家長認同, 認為能學到各基本學科能力, 能在更高學習時得益或啓發思維.  這是一如其他傳統校一樣, 是長時間學習結果印證, 有利及於中學大學學習.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2-19 13:40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4#
發表於 09-2-21 17:53 |顯示全部帖子

中美教育比較

兼答《誤讀“海歸派”》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 裴毅然
2003年3月25日

非常歡迎孫可一先生不遠萬裡趕來與我鳴辨。  由於涉及“海歸派”,影響不小,確實需要說說清楚,如果拙文有誤,也確實應該公開認錯,不要誤了對海外精英的價值認可。  只是,細讀之下,發現原來孫先生從根本上誤讀了拙文。  再則,由於涉及中美教育,問題就更大了。

不少在美國的中國家長將孩子送回中國接受中小學教育,因為他們認為美國中小學教育過寬過松,效率不高。  筆者以為,若就中小學教育質量與效果而言,從總體上還是中式教育為佳。  在時間投入上,我國中小學課內外的學習時間遠比美國學生多得多。  近年美國教育界也發現他們存在忽視基礎教育這一弊端,尤其較之上海學生,無論數學還是英語,美國學生均難望其項背。  一位畢業於哈佛和牛津的原《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 Nicholas D. Kristof ),在他的《中國的覺醒》( China Wakes )中說:“要是哈佛一年級的所有班級全都是從上海來的年輕人,他們很有可能把學生的整體智力水準提高一層。”留美學生普遍認為,除了那些名牌大學研究生以上的課程,美國學校的教育質量絕對不如中國。  因此,曾經留美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認為:“研究生以下都可以在國內讀,但博士最好是在外面讀。” (參見吳正恭:《中美教育優劣談》,載《新民晚報》 2002 年 7 月 11 日)

美國教育不立模式,讓孩子從現實生活到內心世界全方位開展自由想像,一開始就鼓勵孩子創造。  而中國教育則設立樣板,一開始就讓孩子追求“像不像”。  可見,從根本上,中美教育倡導的價值方向就不一致。  中式教育重視模仿,中式教育思路是:什麼基礎都不具備的一張白紙似的孩子,憑什麼想像?  憑什麼創造?  又如何開展創造?  。  美國教育思想因強調創造性,自然不能以模式教育相配套。  否則,先定框框預設規範,豈不是與創造性的教育宗旨相悖相反?  因此,美國教育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實際操作上,既然確定創新第一,勢必捨棄規範。  故而,創造精神在美國教育中固然得到強調,然其負面的代價也很大。  從根本上,缺乏地基的創造終究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可能矗立起金字塔。  因此,就本質而言,地基與創新的矛盾,乃是中美教育最深層的根本歧異。

中國模式教育的缺陷固然有創造性較為薄弱之弊,但它的正面效應卻大大超過反面弱弊--基礎知識的紮實鞏固。  因為,模式教育暗含精英教育,一切模式教育自然是以最高水準為典範,即以最高典範繩墨之,精英教育實為必然內涵。  古代以《四書五經》為教材,自然包含望聖成賢的期待。  模式教育雖因規範化對自由有所限制,對創造有所削弱,但在高標準嚴要求之下,整體水準還是有所帶動。  尤其經過刻苦的重複性訓練,後天學習到的東西化為本能,並在達到一定高度時昇華為難以企及的技能。  否則,何以中國學生在歐美多有冒尖?  楊振寧在他的一次演講中比較了中西教育的“各有所長”,但他最後的歸結是:“總體講起來,我覺得中國傳統教育方式所訓練出來的人還是要佔一些便宜。” (參見吳正恭:《中美教育優劣談》,載《新民晚報》 2002 年 7 月 11 日)

應該承認,學習畢竟是一項比較艱苦的事兒。  能從中得到樂趣,至少須等到稍有積累的中學階段,不可能一上來就對學習充滿興趣。  從幼兒園開始,教育所面對的主要難題還是惰性。  中西教育相比,在遏制孩子的惰性方面,中式的高標準嚴要求相對有效。  “玩中學”固然好,可效率終究不如“正規學”。  無論如何,天才出於勤奮,投入決定產出,這是鐵的規律。  精英教育一開始就強調勤奮,大方向總是正確的。  儘管中式教育支付了一定的代價,即創造性方面較為弱化,然利弊相權,還是利大於弊,即得到還是大於失去,且其間的幅度還不小。

從整體教育質量而言,如以京津滬等城市為比較基準點,我們的中小學教育還是強於美國。  美國在中小學階段的排名僅為第 30 位。  如果我們能在創造性方面稍稍設法彌補一下,在教育規劃上並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棄中就西。  誠然,我們現在高精尖人才不如人家,那是由於反右-文革的歷史欠賬。  一般人才成為需要 30 年的週期,到底是整整一代人的耽誤,那會兒的失誤仍需現在還賬。  新時期以來,特別進入 90 年代以來,我國教育已大幅度趕上來,尤其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已具備相當實力。  老實說如果不是我們的生源質量過硬,人家西方學校也不會對中國學生特別慈悲,不會法外開恩給你獎學金。  實話實說,中美教育最大的差距在於高等教育。  由於硬體缺乏,特別是理工類高校,實驗室設備的不足,較大地限制了高等教育的質量,特別是碩博階段的中高級學位教育。  1985 年以來諾貝爾科學獎學金之所以盡出美國(或主要科技工作在美國完成,有 83 位),主要是美國對科技硬體的投入與基礎投入,因為他們總是資助那些最優秀最傑出的人。  此外,再就是美國高校的教育思想。  那位闖入華爾街的哈爾濱女生陳磊,以其在美國 4 年大學親身經歷概括道:“美國中小學基礎教育水準遠不如我國,可是為什麼能產生那麼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答案是:美國的大學教育很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善於調動個人學習研究的潛能,給予學生的獨立空間非常大。美國大學入學容易畢業難,美國學生往往都學到淩晨四五點鐘,甚至通宵。” (參見《中華讀書報》2001年9月5日第 4 版“闖入華爾街的中國女孩談美國大學教育”)

楊振寧先生認為美國教育強調寬鬆活,亞洲教育強調窄嚴僵。  前者培養大膽強調自信,但副產品為傲慢;後者培養謙遜與謹慎,但副產品為膽怯,容易養成自卑。  美國學生問題多多,中國學生少問甚至不問。  美國學生將已有的基礎性知識視為標準化生產,不願多花精力,直接要求提出新的問題。  美國法律系的學生習慣於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教學,喜歡以探討和提出問題為主,注重給孩子表現和表達的能力,即“ show and tell ”。  當然這也有弊端,忽視基礎知識自然限制了學生的思路,直接投入研究只能是低層次的。  我們的狹窄嚴僵,卻換了龐實的基礎。  無疑,學習靈活與開拓,總比學習基礎要容易。  所以,兩弊相權,中式教育也輸不到哪兒去。  就收穫而言,中國整齊刻苦的訓練式學習固然痛苦,但然產品的優秀率也高,西方沙裡淘金式的教育,過程自然輕快寬鬆,收穫也少。

從人己關係上,美式教育重視尊愛自己,中國教育則強調尊愛別人。  在中國古代聖賢看來,尊愛自己本為天性,毋須後天培養,越過尊愛自己,或以尊愛別人包括尊愛自己,那麼層次更高,也更利於社會的安寧團結。  然而,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尊愛自己實為尊愛別人的基礎性前提,而且兩者存在相輔相成之關係,僅僅尊愛別人並不直接等於尊愛自己,一味強調尊人,勢必抑壓尊己,尤其在思維能力低弱的幼童階段。  我以為,幼兒園及小學階段重點培養尊己,中學階段重點培養尊人,這樣庶幾可以避免偏廢。

有人說東西方教育猶如一對想見恨晚的戀人,彼此都惦著在自己的體系裡摻和進一點對方的東西。  這當然也是一種必然,也是我們不必妄自菲薄的有力支點。  如 2001 年 6 月,美國總統布希提出一項教育改革法案,撥款 240 億美元加強中小學教育的投入與管理,要求所有中小學必須舉行閱讀考試(近似我國的語文考試 ) 與數學考試,學生必須考試合格方能畢業,只有學生成績達到合格要求,學校才能得到聯邦政府的額外撥款。  如果連續 3 年不合格,校長和教師就要走人。  該項法案以絕對優勢得到通過。  (參見 2001 年 7 月 16 日《中國青年報》或 2001 年 7 月 23 日《報刊文摘》)

孫可一先生“誤讀”(載《社會科學報》2003 年 1 月 2日)一文認為本人對美國教育不瞭解,顯然只是一種推測。  孫先生說“該文作者並沒有在歐洲上過學,一張口就對歐洲各國高教下判斷,在學風上很不嚴肅。”本人前文(《對海外人才的理解誤區》,載《社會科學報》2002年11月14 日,《文摘報》 2002 年 11 月 22日摘轉)開宗明義清楚交待資訊的來源與出處,何謂“學風不嚴肅”?  再退一步,未到歐洲上過學,就對歐洲高教沒有發言權了嗎?  不知孫先生這一邏輯出自何處?  任何人都無權剝奪其發言權,這應該是常識。  據孫先生自稱“在美國十九年”,似乎亦沒到歐洲上過學,那麼根據孫先生的邏輯,孫先生本人似乎也沒有資格評說歐洲高教。  孫先生文中稱“裴文混淆了美國大學的優劣和專業優劣的區別”,不知這一判認根據何在。  本人反復細閱拙文,實在找不出這一“誤區”,孫先生對著並不存在的“誤區”發炮,不知其所謂的嚴肅性何在?  此外,拙文並未對美國博士的質量有所貶低,原載拙文中還有“在美國,一般最講究的還是學位,尤其是各大名校,從不亂頒學位。”恭維崇敬猶恐不及,哪裡存在對美國博士的貶否之意?  孫先生引經據典,為美國博士的質量大打“保衛戰”,實在有點對著風車作戰了。  最後,孫先生將美國高校招聘生化專業教授重視“博士後”經歷,作為“博士後”必然優秀於博士的證據,明顯犯有以偏概全的錯誤。  區區生化一隅的教席招聘條件,何以涵蓋所有領域“博士後”?  又何以說明“博士後”必然優秀於一畢業就能找到合適工作的博士?

自然,中美教育確存導向性差異,這一差異性既是教育觀念與價值追求的不同表現,也是歷史沿革相積而成。  中式教育總是一再強調孔融4歲讓梨、司馬光8歲砸缸、甘羅12歲為相,而美國人則愛說愛因斯坦幾歲算術還考不及格,牛頓幾歲如何如何不行,你才幾歲?  你一定會行的!  可見,美式教育是既往不咎的鼓勵式,強調從零開始,重在抓住未來;中式教育則是鞭策式,強調高標準嚴要求,重在抓住今天。  中國教育側重危機感,美國教育側重寬鬆式。  美國教育重在“只要你努力就成”,中國教育則是尖子式,要求出人頭地跑在第一。

“條條道路通羅馬,中西方都能出人才”、或曰:“採中西教育之長而互補!”這麼說,當然沒錯,也很瀟灑。  但如果實際操作呢?  兩項不同質的教育模式,從形式到內容、從方向到步驟、從觀念到措施均各各相異,很難驟然相容。  如我們在強調嚴格與規範的同時,再呼籲寬鬆,豈不自相矛盾?  所以,或談到中美兩種教育模式本身的優劣,優勢並不全在人家西方。

Rank: 5Rank: 5


4418
5#
發表於 09-2-22 01:56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如果問題不另類, 普通問題我們都不會花時間討論吧.  

我不知你說的 Discovery Learning 是否和我理解一樣.   DL 學時不提供內容, 而是要學生自行發現, 由經驗中結合已有知識印證學習結果, 從行知中知識會學得深刻.  但結果是要學習的知識或科學已有的結果, 不是自己思考想出來的, 如是者就叫發明, 結果也不會變得博大深入.  傳統接受式學習, 多學一些已有理論証實的材料.  但 DL 應用於解難或實際生活學習中還多.   

DL 這種學習方法在美國也不是你想像中流行, 尤以小學生未有基本知識思考來引出結果.  如上校長所言, 有機會變為虛假的自信和膚淺的結論 .

你說學識愈多愈好, DL 屬引動啓發式, 傳統接受式較為單向, DL 花時多但記得牢, 接受式快而學得多當然廣, 記得不牢但多累積下, 不知對學習是否更有幫助.

Rank: 5Rank: 5


4418
6#
發表於 09-2-22 02:25 |顯示全部帖子

Document courtesy of Wikipedia

Critiques of Discovery Learning

Several groups of educators have found evidence that discovery learning is a less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y for novices than direct instruction (e.g. Tuovinen and Sweller, 1999). While discovery learning is very popular, it is often used inappropriately to teach novices (Kirschner et al, 2006). Learners should be given some direct instruction first... and then later be allowed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While people can learn by doing, today a debate in the instructional community question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l of instruction (Kirschner, Sweller, & Clark, 2006).It is posited that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remember concepts they discover on their own than those they are taught,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empirical evidence to support this claim, quite the contrary in fact. Kirschner, Sweller, and Clark (2006) suggest that fifty years of empirical data does not support those using unguided instructional methods. They call for those using these techniques to explain their actions in terms of empirical data.

Many believe debates about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like direct instruction and discovery learning) are driven by ideology. More often than not it is driven by research and empirical studies, that can be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While it is easy to adopt a set of beliefs, this should be done thoughtfully. Consider the evidence, read the literature, and make sound decisions based upon evidence-based research.

Rank: 5Rank: 5


4418
7#
發表於 09-2-23 00:00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我不時也有上其他論壇討論, 如閱讀, 影音電腦, 旅遊, 時事等.  如你所說, 有些範疇是很難有非黑則白的議定, 如教育和政治時事討論.

我對 DL 沒有多大認識, 只有基本想法和淺薄意念.  經你解說後, 我認識加深.  

其實我對任何學習方法並無抗拒, 只看其效應如何, 和可行否.  小兒小學時候, 我平時除默書和功課外, 我少和他溫習, 到測考時才和他溫習.  以常識科而言, 我不知他上課時狀況, 互動應該有, 相信互動時間受到極大限制.  

初小家中常識溫習, 小兒知識薄弱, 對我給他的解說, 難有互動能力可言, 但他常常有問為什麼.  他容易明白的, 我當解説一番, 有些難於解說的, 我多會說你大些時就會明白.  實際上某些學習理解是要有較高學識和心智去學到的, 或要於生活體驗中學到.  舉例說, 要學離心力, 當人坐車時急轉彎時多會體會得到, 這就是生活中的 Discovery Learning, 在現代活動頻繁社會, 機會比學校多.  古人或上代人就少了這種生活知識體驗, 也即少了所謂 Common Sense.  上到高小時, 學生知識多, 較有能力從引導中學習, 但這種細水長流方法, 學業繁重下時間上更多制肘, 對整體學習未必有好效應.

單向或雙向都各有優劣, 如何取得平衡, 家長或教育者都難斷言, 祇有從印證中的事實和結果去判定.  看中學成績, 傳統校多佔優, 但新理念時間短,  行 DL 學校也少, 尚未能有效比較.  事實上, 我們亦有國際間的學習比較, 東方超前.  我朋友移民美國, 女兒在港讀傳統至初中成績好, 去美後棄免費公立, 付費入讀較傳統的私校,  現已在美名校醫科畢業.  再說香港 IB 狀況, 是重思維通識的國際課程, 香港學生在 IBD 考試近年多名前矛, 勝過西方學生, 相對本港資源好的國際校IB考生也還優勝.  這些成績好香港IB考生, 小中學多為傳統校精英生, 思維學識中英語文都可兼得.  相對西方教育方法, 應無遜色吧.

傳統活動單向互動都是學習方式過程, 短期見好的, 長期可能有壞處.  家長未能確知子女學習成果未來, 找一條已有的路較穩當.

Rank: 5Rank: 5


4418
8#
發表於 09-4-27 02:28 |顯示全部帖子
joenjac:

另論題下 csy_ma 引述一本談論教育新書, 內裡提到美國教師動不動對學生說 You are great!.  我自己也喜歡英美文化, 愛看外國小說, 電影, 劇集.  其中也常看到在夫婦, 愛侣, 父母子女間常說一句話 I love you.  對這些無償說話, 我覺十分感動.

我想背後說這話都是無求的.  只盡一種學習鼓勵, 一種嘉許, 一種愛心流露.  說話不因是你成績好壞, 是你做到了, 你就真是棒. 也不是丈夫男友英俊才財, 妻子女友美麗賢淑, 廚藝了得, 或子女成績好, 聽話聽教, 父母愛寵, 才對對方說 I love you.  

以香港或亞洲教育來說, 當受傳統文化影響, 但背負著一種強大競爭, 出人頭地, 衡分量值心態, 樣樣講效應目標.  怎容易對不達要求的學生說 You are great!  因為我們的大教育, 制度, 學校, 以至家長, 要求不少.  輕易說 You are great!  覺深度矛盾, 與要求不符.  為什麼美國教師可以, 就因他們只看教育, 不看成績.  好壞成績由學生自負.  現實是外國家長學生對學習目標, 成績要求比我們低得多.  

互動教學, 或 IBD 理念追求.  也是一樣, 背底裡, 本地制度和家長都背負上成績要求枷鎖.  互動的細水長流, IBD 的廣闊天空, 未必為成績意念為先的家長所接受.

我想,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如想在本地學制發展, 要把扣扣在本地制度行為文化中.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