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於二○一○學年推出的教學語言「微調」方案 ...
發新帖
樓主: super11mum
go

於二○一○學年推出的教學語言「微調」方案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4418
1#
發表於 09-1-9 14:05 |顯示全部帖子
標籤總會有, 就算冇微調, 現不少學校也有分精英, 補底班.  同學間成績有好有壞, 有積分名次, 壞成績學生又會被標籤?  香港制度考試頻密, 校外比賽多, 每一次成敗, 看重的都覺是一種標籤.  考不到小學名校, 升不上好中學, 入不到預科大學, 失落者都可視為被標籤.  相信家長對標籤的心態, 比學生還重.  我中學時也是讀普通班, 自己肯努力, 或可入讀精英班.  是自己取向選擇, 從來沒有標籤感覺.

分班定生死, 總好過分英中和中中定生死, 入到中中還有學好英語機會.  以前中中全不能以英語學習, 現在起碼有能力學生在中中也有機會以英語學習, 有英語班或彈性班可選, 最壞打算讀到中文班, 英文課時也增到25%, 也不比以前差.  怕讀不上英文班選讀中文班也非難事, 但對想讀英文班的中中同學是多了很多選擇和機會.  為什麼要反對呢?

近日教局發佈高考英語成績, 比對英中甲乙卷, 考甲卷學生在高考英語大幅落後, 影響入大學機會.  考甲卷多會是中中生吧, 這是母語政策的後果, 升學和就業英語都處於劣勢.

關於擔心填鴨問題, 好學生早已自動填鴨, 普通學生如可以用填鴨提升成績, 談何容易?

Rank: 5Rank: 5


4418
2#
發表於 09-1-12 02:14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我是一個現實的人, 正因如此, 未必踏實, 現今時代急變, 我不求規矩, 對囝囝讀書祇有希望目標, 過程中少有規定計劃, 祇應當時適合而行.  你口寬手緊, 課外學習一直進行中, 方圓早定, 比我踏實多了.  你對囡囡打破格局的夢想, 不難實現, 因每人對填鴨或好學生的解讀不同, 祇要堅持信念想法即可.

對三三四新制, 我是認同的, 因少了一次定生死的考試, 學生少一次壓力打擊, 事前也可省回不少操練準備功夫. 至於你提到深度層次問題, 我少想到. 經你提出, 我或可說出想法, 我先借引 Csy_ma 點出程介明先生文章的段句

在這種情況下,最後在學校裏面發生的,可以還是古舊的觀念;學生所受的教育,很可能是換湯不換藥。比如說,中學裏面,只不過把科目的名堂變換一下而已,學生的學習不是更寬了,反而是混亂了

同是那些學生, 那些老師, 教法不變, 廣化一些科目, 加上課外表現或活動參考, 學習變得更廣更寬更多完化, 可以說更複雜混亂, 應付層面更廣, 空間更少.  如此這般, 無論考試內容變到如何深度層次, 也是慣於操練壓力和讀多識廣的傳統精英學生的天下.  祇靠獨立思考, 未必可作多完思考, 學生可能答案也答不出幾個.
  

Rank: 5Rank: 5


4418
3#
發表於 09-1-14 03:24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你前說....
//這個試所考的是較為高層次的問題,填鴨的完全沒有優勢,能勝出的絕大部分會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

其實我前文是回應你以上想法.  引來你再單一引用中史學習理論, 再加上高考數學具有挑戰性題目來引証.

但獨立思考和你引証的有什麼重大關係.  我想重要的是多元思考, 能多元的先置條件是是對所學的有認識理解, 對考試時可發揮更好, 文科的能背誦引証事例的有優勢.  這不是傳統精英學生的強項嗎.

你喜以獨門學習過程或方法, 再用單一例子去推想証明你固有想法會出的結果.  但事實証明, 傳統精英學校, 成績在會考和高考近年不斷上升.  他們屬於你心目中如何學習, 思維如何的學生, 你想是填鴨較多吧?  改制334後是否會被一些有獨立思考學生在終考上超越.  這些有獨立思考的學生如何學習, 是否像星之子這類學生, 屬何種學校, 或學習方法接近歐美.  但我想説, 常常想著思維創新獨立思考, 但沒有扎實基礎, 會流於淺薄空洞. 中學生在香港這外誘玩樂享受社會中, 加上要競爭入大學, 傳統主導學生學習方法最為有效.

334 用三年高中學習去準備一個試, 我想你常把考試先置於學習真正意義目標上, 一如你前說用二十小時去準備每一呈分試, 令我吃驚, 不知如何應對.  你對讀書太精心策劃, 常想取易捨難.  在學習過程中, 不是以考試為目的, 是學到所需, 也不要想到為考試, 將來注重什麼思維知識來學習.  有基實學習的人, 可適應任何變化, 基實是取於過程中, 不是決定於目標.

何謂填鴨, 有時間再和你分享我的看法.

Rank: 5Rank: 5


4418
4#
發表於 09-1-14 12:18 |顯示全部帖子
【明報專訊】2009.1.13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孫明揚用「微調」和「fine-tune」詞彙描述他的教學語言政策,顯然是徹頭徹尾的掩耳盜鈴,從今之後,小學國文科教師在學生講解「掩耳盜鈴」這個四字成語時,不愁沒有與時俱進的引證事例了。

孫先生之所謂「微調」或「fine-tune」,如坊間所一致公認,根本既不微也不fine,而是毅然猛然地把研究了10年然後又施行了10年的所謂「母語教學政策」一手推倒,硬把金剛怒吼說成和風細雨,純粹自欺欺人。在擔任教育局長以前,孫先生的其中一項公餘嗜好是打麻雀,有不少跟他在竹戰桌上交過手的商界朋友早已踢爆,孫明揚最喜歡的麻雀戰術是扮豬食老虎,亦即廣東話所謂「雞」,明明在做清一色三辣單吊一筒,卻企圖出口術以誤導對手,不斷自言自語表示「仍未夠章」甚至「已經棄糊」;箇中蠱惑,跟是次教改手法如出一轍,明明是大動作大事件,卻說成只是「微你個調」和「fine你個tune」,性質簡直類似「語言詐騙」。做人老實與否,從牌品之上已足見知著,香港特區的民間智慧常說「品牌唔好即係人品唔好」,絕非無稽。

當然,這絕對不是特區高官首次「語言詐騙」。記不記得許仕仁之談西九?剛開始時只給香港市民「三選一」,明是化繁為簡,暗是利益輸送,不僅令港人嘩然,連西方傳媒亦批評此事絕不尋常。結果在民意沸騰下,重新規劃,推倒重來,但許仕仁在記者會上偏偏嘴硬堅稱「不是推倒重來,只是整裝上馬」,睜眼睛說瞎話,替政府誠信大大減分; 從那一秒鐘起,特區政府失去的不僅是民心,更是信用。

然而話說回來,有過能改,知錯能改,倒非什麼壞事,這總比明知道錯了仍要死硬堅持好得多。如果有助破除所謂「母語教學政策」的荒謬框框,隨你怎麼叫,都可以,正如莎士比亞所指,一朵玫瑰不管你叫它做什麼仍是香的,微調就微調吧,fine-tune就fine-tune吧,隨便你,反正香港有的是言論自由,政府高官亦有他的公民權。

所謂「母語教學政策」啟動於1998年,但政策根源卻早於1981年已經現身,當時有幾十位來自英美德澳的教育專家來港匆匆一行,走馬看花地「研究」了幾天,然後便於翌年發表報告書對香港的長遠教育政策提出建議,其中有一句指明,「在其他因素沒有分別的情下,母語是教學的最佳語言」,可是,正如由高官轉型為名嘴的王永平先生在回憶錄內所精準指出,該報告書的政策建議重點其實是,只在小學完全採用母語教學,到了中一,改為「推動真正的兩種語言政策」,務令學生雙語並重、中西兼通。

可惜這項政策重點到了1984年的《第一號報告書》被閹割了。當時的教統會主席楊紫芝是醫學權威,亦是愛國勇將,根正苗紅,於其治下,「兩種語言政策」被簡化為突出母語教學,箇中思路,非常切合中英談判過渡期的「非殖民化」大氣候,而其繼任者更是一個比一個搶表現愛國、一個比一個更積極於視「教育回歸」為表功戰場,以求於回歸後攫取更高的官階爵位,英國殖民者何其精明,看在眼裏,笑在心裏,袖手旁觀甚至稍稍煽風點火,放任官迷華人胡作非為,於是,像滾雪球般,母語教學由一種「理想」快速轉變為一項「政策」,雷厲風行,燒鐵煉鋼,令本來處處充滿生機自主、靈活彈性的特區教育生態於回歸後被硬生生地套進一個劃地自限的語言政策大框框裏,英中中中,一刀切割;上車落車,架疊屋;基準評核,內耗折騰,全城老師家長人仰馬翻,學生更統統慘變「人肉教育罐頭」,品管失效,流弊至今。

外國專家顧問報告不是指明「母語是教學的最佳語言」嗎?推動母語教學,豈不符合洋人理論?將之說成「為了表現愛國」,豈不是替官迷華人戴大帽子?

請看清楚上面所引文字,別忘了在「母語是教學的最佳語言」前面,尚有一句可圈可點的「在其他因素沒有分別的情下」。香港向來是國際都會,殖民已久,無論從民心傾向到現實取向,皆視英語為最關鍵的社會文化資源,說難聽,這叫做「崇洋」;說好聽,這叫做「務實」,即使於回歸之後,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亦應保持這種優勢和地位,不可承擔任何退步的政策風險。這便是極重要的「其他因素」,在沒有良方把社會風氣改弦易轍、把香港定位改方換向以前,貿然大張旗鼓地推動所謂「母語教學政策」,甚至不惜把學校和學生硬切成中英兩半,肯定是「冒進主義」,用全港師生家長的血淚作為官迷華人的冒升階梯。梁錦松曾做教統會主席,他在任內所推動的教改大躍進,其錯之深,其實遠超於所謂「偷步買車」;其餘歷任教育高官,或推波助瀾,或助紂為虐,當然皆屬共犯。

好了,如今有了孫明揚的「微調方案」,以微為名,以巨為實,一手推掉了中英分校的傻瓜金剛罩,儘管在「分時」和「分科」的操作條件下,仍有可能製造出另一種所謂標籤效應,但後者的穿透性和靈活度,終究比前者的中英二分更具人性和更符合現實。孫明揚用的「微調」二字,雖屬詐騙,但方案裏所強調的「彈性」二字,卻甚值得教改有心人記之取之用之重之。

換個角度看,「彈性」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自主」,中英分校的宏觀大框框去除了,「分時」和「分科」會否成為另一種框框,在這方案下,非常視乎各校師生家長如何取捨運用。任何社會,任何政策,標籤總是有的,問題只在於到底有什麼標籤和如何在標籤之間穿越遊走。

我們其實期許孫明揚更老實一些,希望他拍拍胸脯、摸摸鬍子,乾脆向社會大眾承認母語教學政策之死,香港特區從此採用的是自主政策、雙語政策、靈活政策。這樣,才是「食三辣」之道,名正言順,光明正大,孫明揚的麻雀戰法,早就應該改改了。

Rank: 5Rank: 5


4418
5#
發表於 09-1-15 16:05 |顯示全部帖子
中英兼擅必將取代「重英輕中」
2009-1-15  大公報

母語教學「微調」建議出台後,在社會上和教育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今日上午,立法會教育委員會為「微調」舉行會議,全港主要教師、家長團體代表將會出席,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將回答問題。

眼前,就「微調」推行的效果或目的眾說紛紜,有說「微調」不「微」,其實是在開母語教學的倒車;有說母語教學政策已經證實失敗,「微調」只是在找下台階;一些人則在如何接收前列學生開設彈性班等技術問題上打轉,說法莫衷一是,令人眼花繚亂,家長自然難免更感焦慮。

其實,對「微調」的實施,如果一定要用一兩句說話來形容,那就是彈性和寬鬆。比如一些本來用中文授課的科目或班級,「微調」後可以用百分之二十五的課時講解英文教材或觀看英語紀錄片,讓學生有機會多接觸英文,多運用一些英文單詞或句子,但基本教學語言仍然是中文這一點並沒有改變。

事實是,自九七回歸、特區政府宣布推行中文母語教學政策以來,有關教學語言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今天,隨著「微調」措施的提出,一些人又企圖以所謂教學語言「亂局」來達到否定特區政府施政的目的,情況是令人關注的。面對種種干擾,特區政府有必要、也有責任把教學語言問題從根本上再向社會大眾作出明確的闡釋,那就是:中文母語教學政策不會變,但保持和提高學生的英文水準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整體利益;中、英文不僅不對立,而且,中英並重或中英兼擅,是香港特區必須珍惜、不可失落的優勢

回歸之後,在「一國兩制」之下,英文的語文地位並沒有改變,基本法第一章「總則」第九條白紙黑字載明:「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

同樣,自國家「十一.五規劃」以至近日一系列應對金融海嘯的措施,以及剛發表的「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香港作為國家級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角色是一再被突顯的;如果香港連這一個「本錢」也失去,再想在內地不斷崛起的大城市中仍佔一席不可取代之位恐怕就不是一件易事了,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語言和法規是兩項最基本的因素。

另一方面,中文地位的日益重要和提高,同樣也不是任何人為因素可以阻擋或改變得了的。過去,一些香港年輕人,叫他學普通話,打死也不幹;但近年一些外資大財團、企業亟需通曉中文、普通話的人才,幫助他們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優職高薪、升職有望,一些才俊就用十倍於當年學英文的勁頭去學中文、學普通話,一些人甚至連上海話、四川話也學會了。未來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角色只會越來越加強,學好中文已經成為精英才俊的基本質素之一。今日港人社會、學生家長仍普遍存在的「重英輕中」心態,主要是當年港英殖民統治者在聘用公務員以及商界高職、上層社會中的「傾斜」政策所造成;今天,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轉變,對「重英輕中」的最終被中英並重、中英兼擅所取代,又有什麼需要過於憂慮的呢?

Rank: 5Rank: 5


4418
6#
發表於 09-1-15 16:17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mattsmum 於 09-1-14 13:37 發表
"「三三四」........就是都係離開英國學制和教學語言,而與中國內地的學制和國家語文接軌的。"

我曾經這樣想,但最近發現:
英國學制5歲開始,花了12年上小學和中學,16歲參加GCE 考試,18歲參加a-level 考試,

我們6歲開始, ...


mattsmum:

我囝囝學校在中三開始已有物理, 化學, 生物分科學習.  我所知不少中學也如是.  也有中學在中三仍以 IS 作統一學習, 像伊利沙伯中學.  在三三四下, 課程想比較自主, 有些學校初中有通識科, 有些校初中不設通識.  近年GCE 程度相對淺, 以香港學生學科水準來說, 應該不太難.

Rank: 5Rank: 5


4418
7#
發表於 09-1-16 01:10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eviepa 於 09-1-15 02:10 發表
囝囝爸:

記得幾年前有一個題目關於甚麼是填鴨,甚麼不是的。...

填鴨教育,我認為流弊最主要是以下兩點:

1. 操練不是壞事,但「太頻密」及機械式的操練就是填 ...


Eviepa:

以前我在BK未有見專論填鴨的題目, 有或我錯過也不定.

大量課內課外學習, 但理解不達或得不得到學習成果算是填鴨教育.  母語教學政策, 英中難求, 偏向精英培育, 開放直資, 競爭加劇, 大學學位不足, 都把普通學生成為填鴨主要對象, 因為他們還有擠身上進希望, 學校和家長企望下都較強力吹谷, 低成績學校和學生早被淘汰放棄.

如何視為操練, 或機械式操練在教育較少, 因學習多循序而上, 不會在一學習環節不斷重複習練.  身邊親友所見, 好成績都多有家長從小教習或出外補習, 從他們一路升學成績來看, 有相對學習效果, 所花時間不詳, 方法有異, 但都算學習愉快, 不少還體藝俱全, 我想不算填鴨吧.  時間和學習有效, 這是一般成績好學生寫照.  其他同樣課外學習, 也有見辛苦的但學有所成, 也有不能的, 花時間而得不出結果會有填鴨效應.

如何思考, 我是一個門外漢, 你舉証的我也從沒想到.  我從沒擔心過我囝囝會受一這寓意故事影響, 相信他由小三開始應可自我分辨, 如不能者, 望他將來增進學識和經驗時, 學識作出合理思考判斷, 這也是學習其一重點, 由他體驗得失改進.  

早年也看過「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其言思考方法包「語理分析」, 「邏輯方法」, 「科學方法」,「謬誤剖析」四項.  教囝囝學習或答題時, 也是以此為本.  要厘清問題, 審核舉證是否正確, 從學習方法有正誤時, 作出參考改正.  但這一切, 都以理解所學為先, 所以我是鼓勵學而時習之, 基實知識為先, 思考為次.  

我覺你對現今傳統校傳統生歧見太深, 也不了解, 也低估家長能力.  如你想到將來對手學生是一班生吞活剝, 缺乏思維學生, 我想你會大錯特錯.  傳統教學因應形勢, 已作出不少改變.  香港這個資訊發達, 光怪陸離社會, 書呆子難找, 易找的相信家長和學校予以放任望其自學學生.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1-18 23:52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8#
發表於 09-1-17 17:18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上文對操練和填鴨定義已簡略說出我的看法.  大家看法不同, 不是問題.  因如你所說, 每人要有獨立思考, 獨立見解.  但思辯一定要有理據.  你想要的是我的理據.

你對操練和填鴨定義為何, 理據又如何.  我希望你的理據要廣濶有力, 不要說一般社會的公論想法, 或你固有的想法, 或印證你幾十年前的體驗, 和你家教的見證.  社會每天在變, 人的行為跟著社會而變.  一次金融風暴, 很多專家或普通投資者對投資的想法也劇變或覺有錯. 教育而言, 也在改變中, 很多不為人見.

今次討論源起於你說三三四的期終考試, 談論應以中學生為重點.  

你是一個口說不談成績分數的人, 但你愛比較特顯學習成績和語文能力, 所以早早作出重量級的家庭學習, 前瞻性的升學部署, 找條容易入大學的路.  但香港大學學位難求, 要爭學位的相信是非一般之輩.  對手或可說是一般有成績証明的名校學生, 不是一般要苦追苦讀中流或可稱填鴨之輩, 也當然不是早被我們為精英設計的偉大教育制度下之三等學生.

你說我表達香港填鴨教育不存在, 我想你思考太獨立單一, 多元些想回我幾年來的發文可找到答案.  不過, 香港教育之填鴨, 源於制度, 源於預科和大學學位極度不足, 源於精英主義...制度為先, 學校追隨, 家長極致. 香港填鴨, 不是學生本身, 是制度和家長.

香港學生填鴨, 主要是幼稚園和小學時期, 到中學自主時期, 家長可以繼續填鴨嗎? 少數學校還可以.

以我個人想法作出填鴨定義.  學校填鴨, 功課多, 學校教法不善, 學生不理解, 課外缺乏空間, 家長冇能力, 或家長有能力或因學校功課考習量多, 而缺乏空間輔助, 就造成填鴨效應. 一年跟不上, 年復如是.  我想不少小學如此, 這是我深惡痛絕的.  其他是家長在課外輔助量多而不得其法, 加上量數不少課外體藝, 學生學不上或缺乏興趣, 家長依然照舊, 是家庭填鴨.  填鴨現象, 在升中競爭大下, 小學是普遍的.

說回中學, 讀得書的如何填鴨, 現今中學, 體藝俱多, 課外都花時間, 不少學生都樂於參與,讀書上的填鴨量和生存空間有幾多.  如學習量多而有效應, 可算是填鴨嗎?  你可否舉証你周遭可見的中學生填鴨個案.  我所見甚少.

再說生吞活剝, 中學學科, 有幾多科可以生吞活剝過關, 我想你是說你的歷史科舉証經歷吧.  我囝囝歷史科成績中等, 今年中考, 我只和他溫習過西史一科部份他不解內容, 有時間和你分享我是否用生吞活剝方法.  我想其他同學比我囝囝成績好的, 也是否用生吞活剥方法?  至於其他科目, 如何可生吞活剝可學習到好成績, 你可否舉例說明, 再作討論.

至於操練, 是我很想和你討論的問題.  以你我子女為例, 學校不用說, 以家庭學習而言, 你囡囡自小有中英閱讀, DVD學英語, 通識講解, 要花不少時間, 每天二三小時起碼吧.  再加上試前溫習十多時, 課外學習時量不少, 也是長期進行.  我想你不覺操練, 因覺得愉快, 雙重學習, 和如此大量長期投入下, 效果當好吧.  說回我囝囝, 幾年來每天半小時練習, 僅此如而, 還有量數不多的溫習教導, 我想你會視為操練, 因不屬愉快.  有關操練我還有很多想法, 有時間會再談.

相對超英趕美, 或相比歐美, 香港教育填鴨是公論, 我想台灣, 南韓, 台灣, 新加坡也有此公論.  另一公論是歐美富裕, 亞非拉貧困, 中國和四小龍發展.  富裕的當可以不愁升學, 競爭較少.  貧困的可無甚可爭, 安於苦樂.  但發展的, 要爭進步, 教育為基, 上位競爭, 效果不好的自會有填鴨效應.  凡事總會好壞參半, 以多利者先行.  公論會變, 此上彼落, 如經濟一樣, 歐美教育已亮起紅燈, 未必能墨守成規.  我崇尚傳統教育, 因能較有力平衡學生外誘太多太大對學習的壞效應.  是否填鴨, 取決制度, 學校和家長, 如避不了, 要面對現實, 如何應對.  人性有異, 學習能力不同, 沒有單一良方, 只有舒緩之藥.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1-18 23:58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9#
發表於 09-1-18 23:43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eviepa 於 09-1-18 16:04 發表
囝囝爸:

唔好咁茅啦。
...

直到今天,比起歐美,公論認為香港教育是填鴨(這包括了中、小學學制、學校,更包括中、小 ...

你講了少許你的看法,但這距離能推倒「香港教育是填鴨」,尚差十萬八千里。...


Eviepa:

請你當"螢火蟲"這麼細緻觀察般再細看我的前文.  我何時話過香港教育填鴨不再?   請你再看前文我用紅色突顯文字的部分. 我只說過:- "到中學自主時期, 家長可以繼續填鴨嗎? 少數學校還可以".  

我前文也說:- "大家看法不同, 不是問題.  因如你所說, 每人要有獨立思考, 獨立見解."  所以我說出我看法之餘, 也請你舉証中學填鴨實例.  作出參巧比較, 不一定要判定對錯. 正如 ChiChiPaPa 所說, 對填鴨看法並無一定標準.

對於香港的填鴨公論,  我沒有說不存在, 只說是有變化改進, 不像你常常想著現在中學生仍是高分低能, 生吞活剝, 中語文也要背誦答案.  我不否定沒有填鴨, 但是否一般中學生現象.  我小兒是讀傳統小學, 傳統中學, 我還未覺有填鴨效應.  正如你囡囡也是讀傳統中學, 你是否覺同學們有填鴨效應, 有的話不妨說明.  

當然你我對填鴨定義不同, 輕重有別.  我的定義在前文已說出看法.  對於公論, 是否一成不變.  現在家長, 正如你一樣, 學識一代比一代高, 奉子女為珠寶老闆, 會不會在家教輔助上用填鴨方法, 令子女受苦.  去補習的如成效不佳, 會否學落去填落去.  不少家長, 公文學習, 子女一覺悶, 雖未必覺苦, 已停止學習, 另找良方.  有些學業不繼, 家長會考慮為子女轉校.  小學學校有填鴨教學不少, 但現在些傳統名校, 或新進直資, 你周遭親友或在BK網上論及, 有多少覺子女在填鴨學習.  學習量多而學有所成, 是否屬填鴨?  當然這不是絶對情況, 但是否有不少改進.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1-18 23:49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10#
發表於 09-1-29 02:59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祝你及各位, 新春大吉, 萬事如意 !

公論是一般宏觀的看法, 準則不一, 不再深論了.  相信每一種制度都或多或少有負面效應, 西方教育也如是.  改革就是減低負面效應, 能否成事, 現實印證是絶不容易, 中外如是.

你列出四點香港教育陋習, 除西方教育外, 想也是大部分國家的現象, 香港不能獨享填鴨惡名.

西方重啓發教育, 思考當然比我們的學生好.  但有獨立思考, 並不一定能増進知識, 在近年各國的中小學教育比較, 亞洲國家多名列前矛可以証明.

填鴨有沒有問題, 正如營養不良有沒有問題一樣, 當然有問題.  也如食品不足的話, 任何入得口都要填到肚子去.  其他辦法行不通, 也要填鴨一番.  填完能消化上進者當無問題, 不填也不能者在任何國度學制都是問題.  

每一種制度形成當有其背境或文化原因.  香港貧富懸殊, 但有一個較公平的上進方法, 讀好書是主要途徑, 家長望子成龍之心普遍.  香港大學學位不足, 教局設計了一層層淘汰關卡, 只為大學培養精英, 家長也多舉腳呼應.  所以, 在小學開始, 課內課外都在學習, 你所說的視香港教育為填鴨的專家學者, 不少是香港教育設計掌權者, 做賊捉賊.  不少家長, 也口喊填鴨為害, 但在家庭作出學習計劃相配, 填鴨之局已成, 你叫我這個現實的人, 如何應對.  有時我想, 制度和家長是罪魁禍首, 學校和教師反而是受害人.  

你問我思考教育落差重不重要.  我覺得並不重要.  相比十年前或你常說的幾十年前, 現在香港是一個資訊發達, 媒體多樣, 言論自由開放的社會, 學生每天聴到見到的人和事的言論, 書刊電影廣告, 媒體的評論, 網上閱讀或討論, 引來的啓發, 層面廣闊, 遠勝學校進行所得.  我從小兒入學之前, 我重不擔心他學不到創意思考, 只擔心他學不好語文或基本所需.  這是我選傳統學校的原因.

我說普遍學校不填鴨, 是我觀察的結果, 當然你我對填鴨量度不同, 你列出四項陋習已視為填鴨, 我認為無效吹谷才視為填鴨. 過量學習也可視為填鴨, 但要記著, 相比西方, 我們要學好雙語, 時間所費不菲, 很多是花在語文學習上.  這點相信你有深切體驗.

再看你列出四點陋習, 是否罪在學校, 責為填鴨.  1. 現有的教學資源已不少, 也要四十人一班, 學科眾多下, 教師如何在有限時間作雙向互動學習, 2. 互相討論問題, 時間多花下, 一定能思維知識並長, 會否此消彼長?  3. 你說的著重 model answer, 小兒小中學學習不覺如是, 中學時他花不少時間和同學電話討論課業解題, 如有定案, 也不用研討吧.  你可否舉証.  4. 照單全收, 不用思考消化, 死記可拿高分.  如此容易, 不可思議.  我小兒時有批評個别老師教法, 沉悶時夢遊太虛.   對我說話也未必言聽計從.  中小學生也多有出外補習,  也是尋求理解, 如何可不用思考消化, 可死記得分?

Rank: 5Rank: 5


4418
11#
發表於 09-2-2 00:01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你似乎傾向理論解題多於現實討論.  對填鴨定論, 你早前已說得清楚, 上文又再覆述.  我或簡單和你總結, 你想就是 :- 單向輸送>未經消化>強記背誦>(或許)高分低能.

我說過覺得讀傳統校的兒子和其他親友子女, 我真不覺會未經消化, 強記背誦, 而學有所成.  社會專業人仕, 多為傳統教育出身, 不用消化思考, 如何業有所成.  這是現今的實例, 不是古代故事愚公移山, 鐵柱磨針等質疑能改變.  有知識的人, 就算不去質疑思考古代故事的可信性, 都會有現代知識幫助思維決定.

你喜歡把簡單的理論套用到複雜多變的教育上.  用劃一眼光看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 你忽視環境影響, 能力性格差異.  難得你還用上上世紀的思維印證現今教育.  你舉証你幾十年前讀書時的例証, 書本學業上, 你有如此思考分析, 對你現在工作人生有什麼重大影響提升呢?  你現在是否因此行為或事業上出人頭地, 比其他人優勝.  我在學時讀書無論課內課外, 我從沒在細點著眼, 只著重其大體論說教導.  我讀書時學過的, 大都忘記了, 只知讀書賦與我立足社會的能力, 和做人基本道理.  

你對讀書目的為何, 你說是 1.語文, 2.學科知識, 3.訓練思考.  我不會劃一排列, 或有固定項目. 不過早年在BK, 我也發文說過, 讀書為明理, 學到有能力立足適應社會.  適應社會還是我較為重視.  自高小開始, 我開始不時告訴囝囝努力的重要, 不要輕言愉快, 刻苦有成是必然的.  要適應克服環境, 不是環境適應你.  傳統教育在現今溫室逸樂社會, 是最佳平衡鍛鍊.  在小兒幾次挫敗中, 對他更有啓動, 事後改進更快.  在工作上, 看到不少被受父母愛護扶持學校開放的年青人, 進身社會難以適應立足.

1. 語文有基本能力即可, 在這多樣社會, 人們閱讀時間不多, 選擇下閱讀以求知為主, 著重內涵多於文句. 有人話要學好語文, 讀國際校的英語會好過英美人士嗎? 在外沒有優勝, 本土而言, 缺乏能力知識經驗, 獨英語不能出頭.   

2. 很多中學學科知識, 基本皮毛, 離開學校無用武之地.  尤以香港重商而言.  學科知識總要學的, 為大學準備.  社會而言, 生活知識體驗更還重要.

3. 思考我是外行.  我的思考多從生活體驗, 廣聞見識而來.  見聞越廣, 思考越精.  你提倡的閱讀, 求取知識思維比填鴨更為單向.  所以一位好老師或好書本, 就能傳輸知識啓發思維.  老師不好, 書本選擇不當, 量多也是無用, 枉論如內容空洞的互動.  你對思考重視有見地, 可否說學生如何在互動下思考如何出人頭地, 有事實証明否?  我想知道為什麼傳統校出來的學生在社會還較能表現出色, 事業成功.  是否他們從事行業不重思考.

Rank: 5Rank: 5


4418
12#
發表於 09-2-2 00:08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你大說理論之餘, 還幸你有你女兒唯一的事實舉証. 你女兒小學西方模式教學, 但家庭閱讀不配合, 就學業不成, 算是知識不就吧.  沒有知識如何有效思考.  教育而言, 學業成績要由家庭配合主導, 未免本末倒置.  課外閱讀可主導學業成績, 亦不合理.  相信西方教育亦以學校為本, 課外閱讀只是培養, 不是學習.

小兒讀傳統學校, 以有效平均訓練學習模式, 跟得上課業成績就可以. 家長只要沿課程跟進不足, 不用倚賴找尋有效課外讀本, 就可以了.  學得上的家長加上對子女溫練, 不難成績出眾.  小學時, 我對小兒中文著力最少, 學校教學, 加一本課外中文練習, 長年持久讀解寫之下, 小六中文在校為平均以下, 中一編班試時中英數三科中文也是成績最差, 也接近八十分, 高於全港平均.  上到中學三年也如其他科目全部自理, 除有時在詩詞學習要我解說, 中文測考從來及格, 在中學中文成績也可位於中游.  上述我想你知傳統校的成績較好的學生一般能力比較.  你以前說過你大量閱讀的女兒語文勝過小兒.  我可推論, 少閱讀小兒的語文理解和能讀能寫成語字彙, 不會比你女兒差.  你上次上貼令愛的文章, 語句簡潔流暢, 不失為好文.  不過, 除簡單的記事文外, 可有表現思考論據或細意描寫, 詞句豐富的文章欣賞.

還有一個疑問, 你女兒讀傳統單向或填鴨學校, 覺得沉悶, 對學習興趣當有重大影響.  你如何應對?

Rank: 5Rank: 5


4418
13#
發表於 09-2-4 17:57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如要比較, 不要用資源多背境好的貴族式香港國際校和香港普通教育比較.  國際校生就算追不上, 學校和家庭都有豐富資源, 時間和學識立即補救.  比較要用西方本土普通學校和香港學習比較.  事實証明, 學習結果西方不如東方, 我是以知識而言.  東方單向傳輸和操練式, 當然比開放西方式望學生主動學習學得多.  英國報導說有二成學生是以為太陽圍著地球轉的.  開放下的學生玩樂方面的知識可能學得還較多, 這是現今世界社會年青人一般趨勢.  西方教育開放思想, 但能否訓練啓發, 看學生取向, 我一如既往, 覺知識和思考是有關聯的.

本土直資理念學校, 發展如何, 在直資私小論題下我已說過不少, 不再覆述.  在香港重成績學制下, 生存下去也要走回傳統模式. 金融風暴, 語文開放更令直資校處於困境.  現傳統學校已不像你想像中傳統, 體藝學術同樣兼備.

你說我未曾對填鴨教育提出學習數據.  可能你的思考太獨立, 數據也打破不了你獨特推想.  在中中英中, 母語教學研究報告和上文等討論中, 我曾多次指出, 傳統英中不少在中高考語文和術科都取得優良成績, 合格率多九成以上.  但每次討論完, 下次你都還原基本步, 回到你個人推論"數據"去.

你的推想數據從往現今我歸納如下:

-母語教學是好的, 較能掌握知識, 有利思考, 省回不少學習時間, 還較能進身大學.
-傳統教育多功課, 多練習, 多讀默, 多測考.  開放教育有較多課外時間, 可作大量閱讀, 會快樂快樂課外閱讀下容易成為 band 1 生.
-傳統是「單向輸送>未經消化>強記背誦」.

你習慣不作優劣比對, 只看你的推想數據優點, 忽視其缺點.  你對傳統也只看缺點, 不看在學制現實存在的更大優點.

我的數據是升大學, 或成為專業人士都多為傳統校生, 這是現實証明, 不是我推想.  不經消化, 能學有所成, 出人頭地, 你可定為高分低能, 缺乏思考. 你以上一貫"個人想法"數據又如何呢.  "單靠"大量課外閱讀, 相對以溫習練習傳統成功個案, 你只快樂課外閱讀的個案有幾多, 暫時你能支持理據只是專家的意見, 和你女兒學習個案吧.

你常說教育專家壓倒性的意見, 你有沒有留意專家其他意見, 鼓勵努力學習, 學而時習之, 他們對鼓勵多閱讀有沒有包括讀好課內讀本.  你說未曾見過大量閱讀的不能成為好學生, 或 band 1 生.  那麼你見過家長和子女努力多年成績都不甚如意, BK 網上看到也有吧.  現實中也有吧.  努力課內學習不成, 為什麼課外大量閱讀一定會成為成績保證.  家長家中選書加輔導比出版社精心製作學內課本和老師教學更為有效.  合理嗎?

或者我代為解釋, 教育專家鼓勵課外閱讀之餘, 事前也要學好學校的課程.  主流專家的子女或你見到大量閱讀成績好的子女, 他們學校不足時, 一樣會有溫習, 練習或補習, 學好基本再加上閱讀, 當然會好.  主流專家不少子女相信也就讀傳統校.  所以不要本末倒置, 只歸功於家庭閱讀.  如你所想屬實, 閱讀社是否可取代大行其道的補習社, 閱讀老師取代補習老師, 課外閱讀可取代溫習練習, 家長純伴讀不是輕鬆得多.

你前文說每天閱讀半小時基本可以, 這又使我對你大量閱讀的"量"有新的理解.  我小兒每天的半小時的公文閱讀課程不知有否如此效應, 當然半小時公文不是純閱讀, 只有廿分左右, 書寫答部分算練習低效填鴨吧.  如半小時都可稱為大量閱讀, 相信符合這條件的香港人士不少, 都稱得上一等生吧.  我初中時每天也大量看武俠小說, 為時不短.  中文考試也是平平, 和外地朋友通訊舉筆忘字, 行文困難, 不知是否吸收不良.

我囝囝思考不比同輩出色, 我取傳統就因重知識多於思考.  因我覺得香港社會絕對可開啓創意思考.  囝囝讀的傳統不如你想, 課外自主和活動比學習還多.  在工作上也有外籍同事, 生活上也見有受西方教育和回流的子女, 除思想行為較開明開放外, 我不覺思考比我們有重大優勝, 反而溶入本地社會文化模式還有因難.

思考問題, 不要在理論上推說, 真實中, 你周圍在香港工作生活上, 受西方教育的人, 以思考優勝的真實個案.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2-4 18:11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14#
發表於 09-2-6 13:44 |顯示全部帖子
香港教育制度, 是為好成績學生而設, 小中大學都要好成績學生, 普通成績學生已被視為失敗者.  頻密測考制度, 學校和家長都重視成績分數, 長期以往, 失落者多, 成雙失學生, 失動力和信心.  

香港社會功利, 有幾多家長會望子女成為數學家, 學生心態也如是, 高等教育培養也缺乏條件.  

香港教育淘汰競爭制度, 操練有效還可能過關, 靠興趣長線而言才對學習有效, 但短期早被淘汰, 入到差學校行為和成績容易沒落, 有興趣也枉然.  這是現實, 所以那些天皇補習社受到不少成績好學生和尖子歡迎, 因他們明白有效操練即時立竿見影的箇中道理.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2-6 13:46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15#
發表於 09-2-7 02:05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awah112 於 09-2-6 16:17 發表
冇錯,香港社會功利,有效操練即時立竿見影,非常適合香港文化。

所以囝囝爸的教育方式係比較穩陣派,喺香港社會和教育制度之下,囝囝升學和就業都應該很順利,而且我相信囝囝將來會係一位專業人仕。

...


awah:

你太高估小兒了.  以他現有中等成績, 離任何理想祈望職業目標尚遠.  我祇希望他有一定能力, 將來較容易立足社會.   他有一般香港青少年習性, 安於逸樂, 將來在中港更溶合和激烈競爭社會能否適應, 這還是我較擔心的.  所以現在生活和學業上我盡少對他幫助, 由他學習自決自理, 自負成敗.

我想成功學習方法並無一定, 週遭見過不同例子, 同一方法, 也有成效也有失敗, 因人因環境而異.  似乎持久努力最為有效.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