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多才多藝勝過科科A,教小朋友讀書都可以很享受 ...
查看: 15250|回覆: 32
go

多才多藝勝過科科A,教小朋友讀書都可以很享受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
發表於 08-11-1 09:12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 的文章

Csy_ma,

這三點是妳的看法,亦是專家學者對小學的看法,但將此三條戒條奉為金科玉律的相信只是一小撮家長,主流的家長會覺得:

1. 做夠討厭囉,唔係又有好多人做得好好。

2. 閱讀成效點會大得過做補充練習?

3. 做到band 1就會有自信,做唔到講鬼都唔靈。

不過,這三點確實是專家學者的核心信仰,即是說,專家認為偏離這三原則越遠,對孩子的讀書成就會越不利。如果專家的看法是對,則大部分家長都錯,而且錯得離譜。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
發表於 08-11-2 01:25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08-11-1 23:56 發表



2.    孩子閱讀的動機是為興趣,不是打好中英語文基礎。如果係為測考,閱讀的成效遠不如做練習和補充。


ChiChiPaPa,

如果只為小學的測考成績,或許你是對的,做補充練習可能會很有效。不過如果論持續發展:要在中學、在大學、在職場中語文能管用,閱讀肯定遠勝做補充練習。


中文:做了幾十年人,觀察過無數過案,在小學階段,大量閱讀是提高中文能力的最佳途徑,做補充練習無法望其項背。以小弟為例,讀小學時,學校程度很低,操練比一般學校少很多很多,但我卻可以單單憑藉對天下萬物的好奇,因而大量閱讀(真是係好大量)以滿足自身的好奇心,在升中試取得二級成績(不能取得一級成績只因老師沒有怎樣教授取分技巧,而不是能力不足,非戰之罪)。而家做老豆,阿女食住條橋上。她的閱讀量及閱讀範圍遠不及我,但亦可以在完全沒有補習、做補充練習、我又沒有理會她的中文進度的情況下取得滿意成績。從我所看見的過案中,光從做補充練習取得高分的,到了中學後大部分都會江河日下,漸漸地被大量閱讀的趕過。

英文:從身邊的過案、網上認識的朋友中得知,閱讀英文書對語文的幫助大得驚人。現實世界很有可能是這樣的:一個稍蠢的孩子,如果每天閱讀半小時適合程度英文書,他的英文程度,會遠勝過每天做一小時補充練習的聰明孩子。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8-11-2 01:41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
發表於 08-11-2 16:46 |顯示全部帖子
ChiChiPaPa,

似乎離了題。

csy_ma 所講的「愛上閱讀,打好中英文基礎」是討論點,反映出她認為愛上閱讀,就會大量閱讀,就會中英文好,而中、英文好就是小學三大關鍵之一。至於閱讀有甚麼其他的好處,並不是今次討論的範圍。她這句話,亦imply了大量閱讀是增強語文的最佳方法,相比其他的如講、寫、聽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但沒講到是不重要,我亦不相信有人認為不重要。但要注意,這些不在今次討論之列。

接著,你提出「孩子閱讀的動機是為興趣,不是打好中英語文基礎。如果係為測考,閱讀的成效遠不如做練習和補充。但為興趣,做補充就無可能係閱讀的替代品。」由於並不涉及常識科或數學科,所以我的理解是,你認為做補充練習對中、英文分數的進益比閱讀強,這和主流家長的想法一致。

跟著我提出,中文方面,小學生做補充練習可能和閱讀打成平手,但長遠來說,閱讀對中文的進益較大。另外,英文方面,閱讀會有壓倒性優勢。

整個討論,只是環繞著閱讀是否增強語文能力的最佳方法,並不涉及其他,所以我不明白你為何說 「我覺得不應把不同的目標混為一談」。閱讀可以有十幾個不同目標,如消閑、增加知識,增強智力等等,可以和你日後慢慢逐一詳談,但今次,只討論語文,不要將閱讀的不同目標混為一談了。

你說「要測考成績好,一定是直接準備測考的內容。在這目標下,不應以廣泛閱讀去替代適當的練習和補充的使用。」問題是,不像常識科,中、英文都沒有範圍可以準備測考的內容,無論做補充練習或是大量閱讀,都只是增強語文的功力而矣。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4#
發表於 08-11-4 22:14 |顯示全部帖子
Dear all,

我對中文的看法向來採用狹窄的定義,即只是閱讀和寫作。至於講廣東話講得好,應叫做口才好;聆聽廣東話強應叫做聰明,而非中文好。沒有怎樣受教育的人也可以口才好,聆聽能力強,但絕不可以閱讀強、寫作強。

從此定義出發,學習中文根本沒有聽和講,只有訓練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針對提高閱讀能力而言,相信沒有人反對,閱讀是最佳工具。

針對提高寫作能力而言,爭論性就較大。不過,不知是否香港獨有,還是全世界都是這樣,尤其是小學,語文運用對分數的影響遠比作文大(班中作文最強與最弱可能只相距二十分,但語文運用可以有幾十分)。主流家長事事以分數、名次掛帥,對語文運用卷就極為著緊了。因此,便覺得做補充練習就是提升分數的最佳途了。當分數谷上了去,便以為子女中文好。但問題是,這是否就是寫作能力或閱讀能力好呢?

我同意csy_ma及Stjoboldboy所講,補充練習裡所操練的只是中文的法則。這對作文有幫助,但不需很多,在普通學校裡,中文科對這方面的操練已經足夠,甚至過多,為何在課餘還要辛辛苦苦地做補充練習呢?

如csy_ma的姪仔,閱讀量大,但似乎寫作法則不怎樣掌握,她發功兩天,便能將姪仔寫作能力明顯提升。調轉頭,一個只注重做補充練習,寫作法則純熟的學生,就不能夠兩天之內看幾百本書,以增加辭彙量或其他只能在閱讀取得的原素。所以掌握技巧容易,語文功力卻需經年累月的積聚。

我覺得看書像是吃飯,要大量地吃,否則會餓壞;做補充練習像維他命,不可或缺,但不需要很多,多過所需的並不會被身體吸收。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5#
發表於 08-11-5 23:28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23 的文章

囝囝爸:

討論了幾天也不見你,有點兒不習慣。係囉,點都要寫D,呢度無你點成事呢?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6#
發表於 08-11-7 21:46 |顯示全部帖子
Stjoboldboy

詳細看過你在這論題裡的幾篇精采文章,你的看法跟我一樣,都是也麼另類。不過,我就寫不出如此有層次、邏輯嚴謹、文句自然精練的文章。服了你!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7#
發表於 08-11-9 01:02 |顯示全部帖子
ChiChiPaPa,

事實上我和你,和所有的家長都會認為在訓練中文水平水時,放在各種學習工具應該要平衡,因為平衡是個褒義詞,在這個context裡,意義大概等如optimal,但本身卻沒有任何內涵。那一點是optimal,十個家長可能有十種看法,我的optimal point很簡單,在小學裡,在學校專心聽課,在家中做好功課後,技巧的訓練就已經足夠,甚至比所需的更多,課餘只做大量閱讀就足夠了,甚麼「歸納主要內容」、 「概括中心思想」等較高層次思考的東西,留待中學階段,腦筍生埋後才做也一點不遲。

那點才是平衡點是一個很好的討論點。

很難和中國、台灣的中文訓練比,香港從來都沒有很多家長覺得中文重要,英文才是焦點,大量時間落入英文的訓練。因此,無論香港的學校做甚麼,學生的中文閱讀、寫作都會遠比其他兩地為差。但還好,英文還是把他們比了下來,一得一失,並不太差。

很同意你所講:

「小朋友是獨立的生命,他們應有權決定自己的行為,不應該只跟著家長的意志。不過,還是要多「談」,多和孩子互相交流大家的觀點,這可讓家長更了解孩子,亦使孩子更明白我們。在互相體諒下,道理應該是越辯越明的。」

我囡囡升中了,愈來愈多自己的想法,有時更加夠膽批評父母的一些做法,當我聽到這些批評時,雖然我通常都不會說她講錯說話,但即時的反應永遠是:「我行橋多過妳行路,食鹽多過妳食米,妳的意見是不成熟的」,不過,經過幾十分鐘的冷靜後,我幾乎每次都覺得,阿女又幾有道理。

如果想自己子女盡快有獨立思考,便要放下身段,就要如0002所講,「家長要謙卑像小孩, 進入小朋友心靈去看, 細心聽他們的意見, 接受多於怪責, 鼓勵多於教訓. 讓孩子開開心心學習.」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8-11-9 01:13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8#
發表於 08-11-10 21:52 |顯示全部帖子
Stjoboldboy,

其實我都很緊張囡囡的成績,好可能我和你的分別是你緊張每次的成績,但我只著緊呈分試及三三四新會考,其他的我一律不理。而且由於小弟對中學的要求不高,囡囡能夠入一間Band 2頭或以上的中中就滿意了,所以豪得起,在小學階段可以對分數、名次看得很淡。我的策略是,從小一開始就集中資源準備三三四新會考!

由於我有這樣的想法,所以短期的得失,我是不會著意的,最重要是高中時有高分數,好名次。我的中、英訓練策略就是基於這個想法。

我自然絕對同意你的為講法,中、英文閱讀無論長線、短線都有豐厚的回報,你會用小量的補充練習,句括文法。但我對中、英文閱讀的倚賴,比你更大,我是有很強理由的。先講英文:

在囡囡出生前,我從來未碰過以英語閱讀為主的英文教育法的朋友,所以我輕視了從少開始看書的重要性,到小二第二個學期才開始閱讀,因此,閱讀成果大打折扣(這和我所熟知的中文閱讀有很大分別,中文閱讀遲一點開始也不致太蝕底),盡快提高她的閱讀能力,使她能夠看不太低B的書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相對地,文法、寫作都不迫切。

囡囡的學校,主要是洋人教英語,他們不buy文法,所以在學校裡只教很少的文法,我在家中亦絕少和她做文法的練習,文法只倚賴閱讀,但類似Yanamami, “It seems that she learns her grammar and usage from reading” ,我囡囡的文法亦不算差。

到這個暑期裡,我在她的英語時間中,破天荒抽調了一部分教她文法,我一開始就是用會考的文法練習來教她(小學用的文法練習,質素低得不得了,我買過兩本,但都束諸高閣),這時,由於她假假地看過了二千本薄書仔,所以對文法的理解能力不俗,我不用花太多唇舌便可以讓她明白。當她做選擇題時,經常碰到一些她不肯定的,她會猜測,當我問:「妳為何選這個答案?」她會答:「這個較為順口。」而她認為順口的,在四選一的multiple choice中大概有六、七成的命中率。如果我在三年前就勉強教她文法,大概要多花幾倍時間才達到這個暑假的效果。總體來說,我囡囡花在文法方面的時間,可能只是同級同學的二、三十個巴仙,但我相信,她文法的根底,應是全級前列。這是否大衛戰勝哥利亞?

到九月開學,我開始教她寫文,亦像學文法,現在才教,比起幾年前教可以節省大量時間。所以,在我連綿十二年的大戰爭裡,在頭六年多多看書,其他技巧的東西留待後六年慢慢才學,可以節省總體的英語時間。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9#
發表於 08-11-11 00:27 |顯示全部帖子
Stjoboldboy,

講中文閱讀之前,先講個故事。

早三個月前,囡囡的乒乓球教練對我說,要訓練好的技術,每天要做一千次的徒手動作;另外,明年要學拉弧圈球,制約因素不是技術而是體能,她應每周跑步兩三次。我回答這個年輕教練:「對練球來說,你的建議肯定非常有效,但卻是殺雞取卵,如果我真的硬要女兒照做,頂多兩個月,她會告訴我以後也不再打乒乓球。」今天,我女兒打乒乓球的動力是來自快快樂樂地和爸爸練球,高高興興地在學校和其他校隊成員練習、比賽,苦練從來都不是她考慮之列。但先要有興趣,過多兩年,當腦筍生埋後,當克敵制勝是一件重要的事時,徒手動作、練跑便很有可能是自發行為。

我喜歡將囡囡的學術活動分開為「非消閑性學術活動」和「消閑性學術活動」兩種。在我囡囡來說,前者包括做功課、閱讀英文書、認英文生字等令她不快的活動,在小學階段平均每天佔用她一小時四十分左右,是我所認識的Band 1學生中最少的。後者包括中文閱讀、看英文片、看普通話片、每晚的「上床、關燈、講通識」時間等。

從少就留意人家怎樣教仔,眼見很多家長用他們認為最有效的但悶蛋的方法調教子女,忽略了情緒的一面,導致孩子苦不堪言,令致親子關係緊張,最終學業亦不成,可謂兩大皆空。

在現今小學裡,普通學校的功課量大概是每天兩至三小時左右吧。如果家長希望Band 1的安全系數較大,可能會加上一小時的補習、補充練習,那麼,每天的「非消閑性學術活動」大概會有三、四小時。小孩子怎吃得消?討厭學習、討厭學術就是最容易出現的結果,往往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呈分試名列前矛,但到了中學則一浪低於一浪。

我深信,每硬性規定子女每天多做一分鐘「非消閑性學術活動」,親子關係就會危險一分,長遠的學習興趣就會打了一分的折扣,所以我一直鼓吹盡量選擇趣味性濃厚的學習工具。這些工具,不一定是短期最有效,但長遠來說,是細水長流,比短期很有效的工具好得多。

我從來都抱著這個信念:在小學階段,在中文的範疇,光大量閱讀已經能夠有Band 1的水平,已足夠找不錯的學校,除非你要子女必入名校,否則為何不讓這人仔天天都快樂地閱讀他們喜愛的書,為何不讓需要高級思維的技巧,留待中學時,腦筍生埋後,學習技巧事半功倍時才訓練呢?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0#
發表於 08-11-13 23:00 |顯示全部帖子
囝囝爸:

//你說出幾項先置條件 :
投入付出的家長、家長有相當英語程度、有資源安排適合閱讀材料.//

前兩項是必要條件,後一項不是,圖書館大把書,只要有心便成。


//你前提及的先置條件 :
有效的閱讀技巧和進度、足量的閱讀、自讀計劃、書寫閱讀報告、家教合一、良好充足的互動語境、

我可想到的先置條件 :
優良學校語文教學、課外可用時間、愛閱讀的孩子、孩子的吸收能力.//

以上完全不是必要條件。能做到以上當然極好,但光讓兒女閱讀合程度的英文書,而沒有甚麼計劃,效果也不錯,關鍵是做與不做,而不是怎麼做的問題。這是知難行易的問題,只要「知道」英文閱讀重要,怎樣執行反而容易。在香港,「知道」英文閱讀重要的家長只佔很少數,「不知道」閱讀重要,認為在小學階段,閱讀並非一個有效增強英語能力的方法,起碼比不上做補充練習的家長佔了很大比例。

你是香港主流的家長的一員,也一向認為閱讀不重要,起碼比不上你的心頭好:公文英。但我的觀察是,閱讀對英文的進益遠比公文英高!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1#
發表於 08-11-15 01:08 |顯示全部帖子
有時我想, 同是閱讀學習, 異途同歸, 為什麼要刻意區分優劣.  "本是同根生, 相分何太執."


囝囝爸

其實亦不需將心底的喜好收藏了,你言詞較為平和,不像我經常將「閱讀為語文之母」宣之於口。但作為你的長期讀者,你對公文英、閱讀為主的觀感我極之了解,你覺得公文英的作用較閱讀大得多,在字裡行間表露無遺。我覺得有不同意見並沒有任何問題,最重要的是理性討論,這裡就是方便不同意見的人交流的場所。

公文英和純閱讀最大的分別是精讀和泛讀。我覺得在小學階段,精讀不錯,但泛讀遠比精讀好,因為泛讀能帶給讀者閱讀的快感,從而入神地閱讀比精讀大十倍以上的閱讀量。不過,純理論層面的東西不要多講了,還是看看數據吧,或者應該講,在我狹窄的視野中片面的數據吧。

先講講小女的情況吧,她因為太遲才開始閱讀,所以不能從英文書中取得很大的滿足感,所以大大影響了她英文閱讀的進度,在我認識的英語閱讀為主要學習工具的學生中,她的英文進度是敬陪末席的一個。但她縱然不濟,但卻因為選對了學習工具,所以她的英文也是不弱。以下是兩件小趣事:

1.        在暑期中,她的新學校為準中一生預備了一個英語閱讀計劃,每人派發了一本故事書,三個多星期內要看完,然後有一個小測。到了小測時,一個老師告誡他們說,看書要有計劃,不要等到最後幾天才看,「除非你覺得你可以嚮幾日之內睇完本書啦」。我囡囡心裡暗笑,「!我半個鐘頭就睇曬本書咯」。

2.        大概一個月前,她的英文老師對他們說:「本來要你們在一星期之內看完十五頁故事書,但我覺得太多,現在你們只看十頁,應該是差不多了。」我囡囡心裡又暗笑,「!我幾分鐘就可以睇曬咯」。

以上的兩個趣事不應視為我囡囡的甚麼成就,而是香港小學英語教育失敗的例證。band 1生普遍如此,band 2、3更不堪。


比拼:

1.        從你以往形容你囝囝的英文程度,他和我囡囡很有可能相差不遠,如果這假定沒錯,公文英就被閱讀為主比了下去。他們一個由公文英培養,另一個由閱讀為主做出。但問題是,你囝囝是公文英中的表表者,我囡囡是閱讀為主的「失敗者」,就算我所取得的數據是有偏差,我將囡囡由下游調至中等,兩者所造出的成績就有極大的分別了。相反地,如果找一個閱讀為主的表表者和公文英的中游學員比,結果恐怕是差了九條街吧。

2.        我聽過一次公文式的家長會,該中心的負責人對所有學員做了一個Chart,以紀錄進度。學員有平常、超一年、超二年、超三年,超三年已是Top Bar。我的理解是,如果學員的閱讀能力,可以超過同儕三年,便是中心裡非常不錯的學生了。

以閱讀為英文主要工具的朋友不多,反而網上較多,但所有個案都是超三年的,如果要為閱讀為主做一個Chart,那麼超三年為Top Bar的Chart就變得完全沒有意義了,有意義的Chart的Top Bar 應為超六年或者超七年。

我家公主是閱讀為本中進度較慢的一個,但也能在2004年,一年之內由讀二年級閱讀理解尚有困難而飛躍至能完全明白六年級的閱讀理解,三年級還未讀完,已可能有六年級的閱讀能力,公文與閱讀之優劣立判。

3.     論持續性:正如你也認同,閱讀較有趣,做公文英較枯燥。無可避免地,閱讀為主的學生較易堅持,長線有利。

可能是瞎子摸象吧,這以上就是我對公文英、閱讀的視野,結果是閱讀有著壓倒性的優勢,應和你所看見的世界完全不同。可能會是各有所偏,正如你對教育專家的質疑,我對傳統教育法的輕視,可謂相映成趣。你的視野又是怎樣呢?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8-11-15 01:39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2#
發表於 08-11-16 17:39 |顯示全部帖子
ChiChiPaPa,

你囡囡學校的英語閱讀計劃很有效,可喜可賀。

你認為學校是最有效令小朋友閱讀英文書的單位,我對此有點保留。你講的閱讀計劃,有可能在精英小學有效,但未必可以在平凡學校實行。精英小學的學生在家中,大都有強大的支援,所以實行甚麼都容易。反而我所見所聞,在小學有英語閱讀習慣的,都是家長深信英語閱讀對孩子有重大利益的,我想,這應包括你吧。

我的所見所聞,幾乎每一間小學,校方都會建議學生多看書,亦自然包括看英文書。但問題是,講是講了,但卻沒有甚麼有效的實行方法,結果是絕大部分學生,還只是做父母規定的補充練習,有閱讀習慣的少之有少,結果就是普遍band 1小學畢業生都不能在沒有字典的幫助下,看得明中一用英文撰寫的課本。

如果你的子女,在學校已有足夠的條件令她自己拿起書本看,這是你的幸運(或是你的英明選擇),但相信在絕大部分學校,要孩子閱讀英文書,還是要靠家長的推動,如果家長覺得英語閱讀是低效能的學習方法,那麼子女是幾乎無法培養到閱讀習慣的。

你講的學校推動閱讀是我經驗範圍以外的東西,我很有興趣深入一步認識這方法,可以多講一點嗎。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3#
發表於 08-11-17 21:51 |顯示全部帖子
Stjoboldboy,

我認為古德明建議的方法,在以下兩個條件下會很有效,而且是缺一不可:

1. 已有不錯的語文根基。
2. 有鐵一般的意志。

針對第1. 如果以英文學習來說,初學者,大概為初中或以下程度,英文學習最重要是多學生字及增加閱讀速度。要達到這兩個目的,泛讀遠比精讀好。若有基本英語程度後,又抵得悶,這會是很有效的輔助方法。

針對第2. 叫一個沒有鐵一般意志的學生去用古德明的方法,就好像我囡囡的乒乓球教練,叫她每天做一千下徒手動作、每周跑步三次一樣,都是椽木求魚。

若是普通人,還是用些沒有那麼痛苦的方法為妙。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4#
發表於 08-11-17 22:44 |顯示全部帖子
csy_ma,

讀預科時,普遍的看法是,男生因為理性強,所以應走議論文路線。女生感性強,應走抒情、描寫路線。

為甚麼議論文最易取分?記敘文次之?描寫文是取分死症?抒情文又如何?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5#
發表於 08-11-19 00:38 |顯示全部帖子
csy_ma,

謝謝妳的詳盡講解,一向來說,中學的中文是我最沒把握作我囡囡顧問的一科,現在看妳的解說,我的把握又增加了一點,謝謝!

另一方面,妳勾起了多年前的回憶,在整個中學階段,大部分老師都是乏善足陳的。我中二的中文老師算是頂瓜瓜,很詳盡起教導我們的中文進修及寫作方法。此外,預科的老師對我們文章的批改算是非常盡責,但作文方法則欠奉。中一、三、四、五的近乎完全沒有教導做學問、寫文章的方法,不能知道他們是「有心無力」還是「無心無力」,但只知他們很準時下班,我們很少作文(中四及中五共作了三篇文!)。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6#
發表於 08-11-20 22:31 |顯示全部帖子
csy_ma,

多謝妳的意見。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8-11-20 22:33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7#
發表於 08-12-2 23:12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csy_ma 於 08-11-20 09:45 發表

我唔係太鍾意既,係響傳統學校裡,學生可活動既空間都幾有限。例如,測考安排在長假後,家長就不敢於長假內帶小朋友去外地"玩喪個心"



Csy_ma,

有沒有興趣以及膽量學我,在呈分試前幾乎完全不用囡囡溫習,玩喪個心就畀佢喪囉,低分就低分啦,有甚麼大不了?到呈分試才用點功也來得及,我囡囡呈分試成績也見得下人。

到現在,囡囡讀傳統中學,按照一早擬定的計劃進行,任由她自己發揮,不給她任何壓力,所以默書經常因為沒有好好溫習而不及格,測驗則因為中英數良好,所以不致於太差。在我來說,只要能升班,初中的分數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學懂自己安排作息時間,同時抓緊中、英、數,才是初中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成績表上的分數。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8#
發表於 08-12-13 00:28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csy_ma 於 08-12-12 13:32 發表
Eviepa:



我認為小學學的主要是學習習慣和態度,所以確實沒有膽量主動教女兒忽略考試。


csy_ma,


我的看法剛好相反,我認為小學最重要的只是打好中、英、數、常的根底,並培養對學習的興趣而矣。學習習慣和態度並非小學需要學的,相反地,如果要勉強要求孩子學習這兩種成年人才有的東西,一不小心,會有反效果,因加得減

要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就先要有相應的價值觀。打個比喻,培養晉朝詩人陶淵明良好的當官態度就如駱駝穿針孔那麼難,無他,陶先生的價值觀不容許他為五斗米而折腰,這註定他不適合當官

同樣地,人的發展是有時間表的,如果時機未到,極難強求。人的發展,以青春期為分界,之前是小孩,以後是少年人。絕大部分小孩的價值觀都是「最緊要好玩」,趣味、玩耍才是他們所要追求的,而絕非學有所成。當然,孩子之中會有異類,有個別小孩會追求過人成就,但這畢竟是少數。我從少至今,眼見很多父母,錯誤地希望兒女過早地培養這兩項,手段是要他們用大量時間做沉悶的學術活動,結果,不但良好的態度和習慣學不了,反而扼殺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中學時成績有如江河日下,並且賠上了珍貴的親子關係,好心做壞事

到青春期時,就是我們培養良好的態度和習慣的時機,因為青春期時的少年人開始有成就動機,覺得除了玩樂可以得到滿足外,成就感亦是一個重要的滿足泉源,有了這個全新的價值觀,就可以動手了

以前,在新城電台的「爸爸媽媽坐下來」節目裡,心理學家梁天明常說,小朋友的自律能力是由大約十三歲時才形成,在此之前,無論家長樣努力,都極難有效地培養自律能力

在我的理念中,小學階段是要快快樂樂地渡過(要快樂就必要有大量玩樂的時間),是要中、英、數、常強勁。過慣快樂學校生活小孩會較為喜歡學術,較有傾向採用讀書為建立自己成就感的工具;中、英、數、常強勁,讀書就會容易。但反而分數的高低,除了呈分試有影響外,我想不出有甚麼用途。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9#
發表於 08-12-13 11:00 |顯示全部帖子
ChiChiPaPa,

我囡囡讀小學時,功課特別少,而且不用默書,在我的教導下,她平日根本不會拿起書本去溫習,在三次呈分試中每次大約也只用了二十小時去準備,在親朋戚友子女中高據懶人榜榜首,我已是將呈分試看得最輕的一個家長,你會怎樣為你囡囡準備呢?會不會打破我的記錄?

如果沒有呈分試,我囡囡會連這六十小時的溫習時間也省掉。

講時講,我暫時尚未見過一個家長覺得呈分試不重要,我不覺得band 1學校和band 2學校會對我囡囡的學術有甚麼影響,但我始終覺得,band 1學校內多乖仔乖女,對囡囡成長的好處較大。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0#
發表於 08-12-13 23:24 |顯示全部帖子
ChiChiPaPa,

恕我坦白,你所講的毫無說服力。你不用女兒花很多時間去準備呈分試,只因為自己女兒的學校是100% band 1,所以溫不溫習都能穩坐釣魚船,入硬英中,沒有淪為band 2, band 3的風險,所以可以講風涼說話,叫別人唔使讀書。但係如果你可以做到「我個女係唔溫書架,band 3 唔係由得佢band 3囉,band 3學校都唔錯呀!」我就服了你。

當人人都為呈分試死谷爛谷的時候,如果自己孩子只用很少時間溫習就肯定會「扭曲呈分試的結果」,而非多溫習導致呈分試結果受扭曲。我囡囡肯定有band 1的實力,但假若連每次呈分試的二十小時都省下的話,恐怕會淪為band 2,最終「扭曲了呈分試的結果」。老實講,我用這麼少的時間去和囡囡溫書,其實某程度已經「扭曲了呈分試的結果」,全港排名已經受損,不過我對學校的要求不高,夠殺就停手罷了。要注意的是,我囡囡的小學有大量band 2, band 3生,減少溫習,風險甚高。

另外,有兩點值得相確:

1. 你怎知道我的二十小時是在考試之前「衝」?事實上,這二十小時是有計劃地在每次呈分試前約兩個月開始,每周小許小許地進行。

2. 你囡囡平時有溫習、預習,就算不計算默書,讀書的時間大有可能比我囡囡多。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8-12-14 00:09 編輯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