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家長常犯的錯誤:因加得減
查看: 18667|回覆: 43
go

家長常犯的錯誤:因加得減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
發表於 09-4-10 02:28 |顯示全部帖子 |倒序瀏覽 |打印
我在很多年前已經在我太太面前,開始根據朋友的教育方法,預測他們的子女將來讀書的成就。經過了這十多個年頭,內子不得不認同我的預測能力。比如說,有三個自細睇到大,每個小畢業時都是Band 1,其中一個被認為是天資、拼搏心都強;亦有一個能夠進入名校中學。但全都被我不幸言中,他們都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大概全部都沒有進入香港任何一間大學的資格。無他,這三對家長,全都犯了最常見的關鍵性錯誤——「因加得減」。

解釋甚麼是「因加得減」前,先講幾件題外話:

我囡囡的教練

我囡囡的乒乓球教練是個年青人,乒乓球技術不俗,但有一個缺點,就是喜歡責備,不懂得稱讚。他有一套培養乒乓球員的信念,他提議我每個星期起碼和囡囡跑步三次來訓練體能,最好挑向上的斜路來跑;每天起碼做徒手動作一千次。另外,挑些做得不好的來責備是最佳的改造辦法。他說,國家隊就是本著這個精神去訓練的,國家隊教練,比他嚴厲很多,這樣才可以訓練到出色的球員。

國家隊是個金牌工廠,要做世界冠軍,地獄式訓練免不了。在這訓練下,可能有99.9%的學員受不了,但只要在一千學員中,有一個能夠達到世界冠軍水平,大概仍然化算,那怕有九成學員從此對乒乓球完全失去興趣,那怕他們以後見到乒乓球就怕。

我只有一個囡囡,我並不奢望她日後能站在奧運的頒獎台,而是要她乒乓球技術達到一個能夠享受打球樂趣的水平,從而成為終身運動而矣,用訓練國家隊九死一生的方法來訓練我女兒是大大的錯誤。要是我也採納教練的意見,我囡囡有九成機會會對我說,今生今世都不願再拿起乒乓球拍。

很多家長都覺得,就算自己專精某個範疇,但教授自己兒女時,效果總是不如理想。但很奇怪,我囡囡卻很喜歡接受我的訓練。無論學術、游泳、踏自行車、乒乓球、羽毛球,在我的教導下,她的進度都很好,而且很享受 [按:我囡囡在學乒乓球的頭半年,我是她的教練,進度很好。之後專業教練一對一訓練,我退居為陪練員,但仍是囡囡乒乓球進度的重要部分]。我有甚麼秘秘?有兩個:

1. 要求低
2. 多讚賞、多鼓勵

我訓練囡囡時,從來不會責備她。相反地,我會用放大鏡去看她的進步。只要發現她有任何微少的進步,我都會提出來大讚特讚,更加要在她面前對著太太指出她的進步。這樣,她便有了向上的動力,進步的空間便大。

我自己的Goal Setting

我讀中學時,偶爾會有雄心壯志,為自己定下讀書大計。這些大計,大部分都是實行了不久,就因為自己的惰性而無疾而終。其中,有小部分能持續的。經過這些goal settings,我學會了以下:

1. 一個看起來好像很容易的目標,原來很難有恆心地持續下去。
2. 如果目標達不到,對自己會有demotivation的作用,更易自暴自棄。
3. 一個不難達到的目標,一個只比從前改進少許的讀書計劃,長遠地實行,會有奇效。只要每天改進少許,累積幾年就很可觀了。
4. 只要在起初的一、兩個星期都能夠達到指標,甚至超過指標,對自己便有motivation的作用,這個讀書計劃會行得更好。

所以我讀高中時,我定的目標都是有一定的挑戰性,但並不太難。「矮仔上樓梯」地每天進步少許就是我的方法。結果:成功地將我由下游成績變為中上游。會考成績可以打入全港最top10%。我有多努力?中四、中五平均每天功課後溫習45分鐘左右吧!中四升中五的暑假差不多完全沒有讀書。

弟弟的Goal Setting

我弟弟的讀書情況和我是一個翻辦,初中差勁。到升中四時開始由我從姊姊手中接過管教責任。我為他定下平均每天功課後溫習45分鐘的目標,面對這目標,我弟弟喜出望外;我姊姊責備我,認為太少,只會害了弟弟。

一個月後,我見到弟弟大致遵從這指標,我對他大加讚賞。我姊姊要他花多一點時間去溫習,我頂著這壓力。

半年後,弟弟的成績彈升,享受讀書樂趣,更享受大量閒暇的樂趣;我姊姊沒有甚麼可以講。

當取得會考滿意成績後,弟弟對我說:「阿哥,我被你騙了,每天平均溫習45分鐘原來難度是這麼大的。」

Motivation Theory – Goal Setting Theory:

我出來做事後,讀過商業管理上的一個理論,叫Goal Setting Theory。內容是這樣的:

Set goal的目的是要motivate員工,set goal時,不可set得過高,亦不可set過低。如果太高,員工們自覺達不到,員工便不會望著這個goal去做。反之,如果goal set得過低,太容易達到,對員工也沒有motivation的作用。最佳的goalset到員工們如果努力去做,便大致能達到的便是最有motivation作用的goal了。

這理論和我的觀察十分吻合。

這理論是經典的,讀過幾本管理書都有它的出現。不過,香港的管理人沒有幾多個會採用這一套。通常goal都會set到天一樣高,我認為是極錯的。

香港的家長亦大都不會buy這一套,都將goal set到高高的,結果:因加得減!

因加得減

十七年前,我姊姊的女兒剛出生時,我對姊姊忠告說,如果她日後的管教方法像她管教我們的小弟弟一樣,這嬰孩讀小學時,成績可以由中等至到不錯,但到中學則會拾級而落,最終會是平凡收場。

我姨甥女讀小學時,在人盯人的教育方法,補習、補充練習的密集教育下取得band 1成績,進入一間過得去的英中。

到中學,姊姊依然迫她每天用幾小時溫習。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根本完全起不了作用。她的讀書軌跡,完全被我猜中。我姊姊已經預留了一筆錢,讓讀書平平的女兒往海外流學。

這樣因加得減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根據我的長期觀察,週遭超過一半的家長都是犯了這錯誤的:

1. 要求兒女每天溫習幾小時,而這是幾乎不可能達到的。
2. 達不到這指標便責備,於是兒女們更不想讀書。

兒女到了青春期後,生理及心理的轉變,令他們開始渴望有成就,但這成就並非不惜任何代價去取得的。如果你叫他們每天溫習45分鐘,就會成功,相信大部分都會樂於去實行,去讓父母、老師讚賞,最終取得成就。反之,如果你叫他們每天溫習三小時才可以成功,那麼,九成以上的都不會照辦,你不在時,他們決計不溫書;你在的時候,他們便勉為其難,做個架步,但往往是,只是軀殼存在,靈魂已經出竅了。「阿媽,妳雖然得到我既人,但係妳得唔到我既心!」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4-10 08:29 編輯 ]
   11    0    0    0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
發表於 09-4-12 23:13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stccmc 於 09-4-12 22:46 發表
好文。  你認為大部份學生或學科也適用?


stccmc,

由於太多東西要講,篇幅已經太長,所以沒有很詳細解說,現在補充一下:

1. 45分鐘是絕對的讀書時間,如果中段去了5分鐘洗手間、發了10分鐘白日夢,這些時間要扣除掉的。

2. 我和弟弟都讀英中的文科,45分鐘肯定足夠。如果是中文中學的文科,所需的更會少一些。但估計理科要達到同樣效果,可能要用上一小時十五分吧。

3. 讀書少不免講求智力及根底。我可以這樣講,中等智商加上平平的根底下,採取這方針而能達到入U實力的機會很大。

4. 45分鐘只是一個最低要求,如果我弟弟心雄起上來,每天讀他一個半小時,我是不會反對的。但注意的是,做到了45分鐘就要大加表揚。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
發表於 09-4-13 13:31 |顯示全部帖子
mattsmum,

學校只要求學生成績好,只能勸喻學生在家中努力讀書,但究竟學生在家中溫習半小時還是一小時還是三小時,則學校不可能管到。能管的只有是家長,只是大部分家長都錯誤認為,每天做完功課後溫習幾小時,便是培養兒女最佳辦法,殊不知這種方法有嚴重反效果,因加得減。這完全是家長的問題,不是學制的問題。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4#
發表於 09-4-14 22:07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4-14 15:45 發表
Eviepa:

你是一個開誠的人, 令愛小學中學所讀何校, 已不是秘密.  你對(學校?)教練的意見, 或會為學校所知, 令愛身份, 也不難推斷.  這會否對她在學校學習有所影響?


囝囝爸:

不肯定甚麼時間才能和你再詳細交流,先答這一點。


我所指的是囡囡的私人教練,基本上,能和他配合的我都盡量配合。而我在這裡所提出不能配合的,都已經詳細和他解釋過,基本上沒有問題。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5#
發表於 09-4-14 22:22 |顯示全部帖子
囝囝爸:

我文中的「三小時」、「45分鐘」是指中四五而言。一般來說,高中的功課量並不大。然而,我同意你的講法,星期一到星期五要抽每天三小時溫習,確實有點困難,但不要忘記,每周還有星期六及星期日,每年更有約90天額外假期,平均每天溫習三小時,很多家長會覺得很輕鬆。我有不少朋友抱這種想法,你亦可以問問你的朋友。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6#
發表於 09-4-14 22:34 |顯示全部帖子
囝囝爸:

囡囡的讀書情況和另郎相似,起碼在過去的大半個學期都是中上。亦是「學習上都能理解, 追上進度, 平時從不溫習, 多有兩三小時課後餘閒玩樂. 」但我只希望她在每個周末抽一小時溫書。她行了幾個星期後就沒有繼續,對我說:「我之前並不知道中學會這麼少東西讀」。現在平時她她從不溫習,理想分數就是六十幾而矣,還是要等他開竅。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7#
發表於 09-4-14 22:41 |顯示全部帖子
ZZdaphne

我一向的想法是,初中階段,名次是沒有很大意義的,應集中弄好中英數。各學術科目,明白、記牢骨幹部分就成了。最好再加上多閱讀課外書,擴闊眼界。這樣,比名列前茅更有用。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8#
發表於 09-4-17 00:40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4-15 13:18 發表
Eviepa:

高中要成績好溫習當為重要, 家長當然祈望子女溫習, 不少而言, 想失望的多. 溫習自發才有效應, 時間投入多少看學生鬥心努力, 多勞多得, 成果相應.  你姊姊女兒, 受母親強制每天溫習幾小時, 如此順從, 實為異數, 所以不能作為例證.


囝囝爸

如果真如你所想,受強制下就會乖乖地專心溫習幾小時,我這論題就不會叫做「因加得減」了。請你細心一點重新再看我的文章吧。

如果要做撮要,我的二千多字文章可以濃縮為:

「家長企圖強制子女溫習遠遠超過他們所需的時間,但這樣只會逼使他們的有效溫習時間遠遠少於他們的所需。」

讀中四時,小弟因為英語程度雖然在全級仍處下游,但經過三年英中洗禮,水平慢慢提高,已足夠我在字典的幫助下勉強看懂課本,讓我可以打翻身仗,在文科班上考得不錯成績。全年計數,原來我的所謂勤力讀書,只不過是平均每天完成輕鬆的功課後額外溫習45分鐘左右吧。當時我己經斷定:

1. 一般中四學生溫習時間遠少於這數。
2. 一個中四文科學生,平均每天溫習45分鐘是一個有難度的目標,需要相當的意志力去支撐住。(由於溫習、操練理科科目沒有那麼沉悶,可以長一點)

所以後來看見不少親朋戚友,硬要子女在中學階段每天溫習幾小時,我知道這是個Mission Impossible,沒有多少少年人可以接受的。但偏偏所有這樣的家長都覺得自己的要求絕對合理,如果子女達不到要求,便經常用責備的方法逼其就範。注意,有這樣要求的家長幾乎全部都覺得,責備是最佳教導方法。

我沒有親眼見過這樣管教下的少年是怎樣讀書的,不過,可以想象的是,他們都不會聽從父母的命令。

我讀中四溫習時,所想的是,趕緊有效地溫習他一會,之後便和朋友玩過痛快,目標是盡快讀完心目中要讀的資料。到派成績表時,更可以回家威威。

反之,這樣的少年溫習時,所想的是,坐在書桌是個無期徒刑,如果按照父母命令,每天做完功課、溫完書後,便要睡覺,做人有甚麼意思?既然我怎樣做也無法獲得父母的認同,一件髒、兩件穢,為何要努力呢?

我可以想象到,他們定會在父母未下班時,拼命玩耍,不得不做的功課留待父母回來才做。到父母回來,便做功課。

理論上,在父母在家時,他們很多時間都會在書桌上。但問題是,父母都知道他們達不到每天幾小時的溫習指標。因此,責備、哦經常會出現,但父母越是打壓,子女越是提不起勁讀書,結果成績日差,因此父母會有更多責備,子女更沒興趣讀書,形成了惡性循環。發白日夢大概是他們坐在書桌上最經常做的事。

我這些朋友的孩子,一個又一個的上高中,一個又一個的按照一早寫定的劇本去演出,一個又一個的考會考,一個又一個的拿著一張又一張成績平平的成績單回家。一個又一個的家長對我說,孩子成績未如理想,全因為他們懶惰,辜負了自己一番心血。

不過這些朋友可會知道,子女缺乏學習動機,誰是罪魁禍首呢?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9#
發表於 09-4-18 02:02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4-15 13:18 發表
Eviepa:

我的想法是, 很多事都不能定量化, 尤以教育而言, 涉及到學生資質, 能力, 性格, 專注等.  比如做數學語文功課, 不同能力學生所化時間可以會有倍數差異.  溫習也是一樣, 不同資質學生, 要相同效應, 所花時間也有極大差異.


囝囝爸:

定量化、標準化向為你我的重要分歧點。

你覺得教仔是藝術多過是科學,大部分都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喻。我剛好相反,覺得教仔的科學味道較重,社會科學必然走「定量化、標準化」的道路。你覺得溫習量和溫習成績不可能定量化,我持相反意見。

二十多年前,聽過李天命的一個講座,談到量化的問題,台下有位觀眾提問:「doctorxxxx那麼抽象,看來沒法可以量化」。李博士沒有正面回答,只說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皇帝,有一次,他想洗腳,便叫宮女預備一盆熱水,熱水到了後,皇帝一腳放進水裡,馬上大叫一聲:「妳想熱死朕!人來,把她拿下!」接著,他叫另一宮女再準備熱水,今次,當他試水溫時,又大叫:「妳想冷死朕!人來,把她拿下!」這件事件,引致宮廷恐慌,宮女都認為,冷暖這麼抽象,絕不可能量化。』

社會要進步,便要將從前覺得難做的東西變得容易,而定量化就是其中一個關鍵。從前,只有服侍慣皇帝的宮女才能掌握皇帝冷暖的尺度,但今天只消講出需要甚麼溫度,甚麼人都懂得做。

和自然科學不同,社會科學牽涉到人的因素,所以你講的「涉及到學生資質, 能力, 性格, 專注等.  比如做數學語文功課, 不同能力學生所化時間可以會有倍數差異.
當然是事實。但不能100%準確量化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去將之盡量量化。

對於極端的例子,我們都能將之定量化。比如說,如果溫書量是零,那麼無論是智障或是資優,成績都會是劣等;相反地,如果一個中學生,每天自發地專心溫習幾小時,除非他特別蠢,否則成績定會很好。

以上是兩個極端例子,很容易知道怎樣量化。但如果一個很平凡的中四、五學生每溫習一小時,會有甚麼結果呢?那麼便見仁見智了。

縱然我相信不可能為某一學生制定一個表,100%準確地列出,每天溫習30分鐘就可以有14分,溫習40分鐘就會有18分,溫習50鐘就有20………,但確實可以從大量觀察中總結出個大概來。

溫習量與會考成績的關係如果能大概去定量,對家長培養子女有一個極大的參考價值。我當年對我弟弟所定的約章就是一個成功例子,我當年提出中四要在功課後每天平均溫書45分鐘,我不散肯定是否最佳,但卻是精心計算出來的一個數字。

我弟弟讀中三是讀remedial class,成績是全級中下游,平日根本不會溫書,到考試前才勉強讀一讀書罷了。

1. 他衰慣、唔合格慣。要他溫書一小時以上根本是沒有可能。
2. 從我的經驗看,45分鐘是可以將成績大幅改進。他是我的翻辦,所以亦可幫助他大幅改進。
3. 45分鐘實行起來雖有難度,但他大概可以克服。
4. 這個盤口,令弟弟喜出望外,誠心地支持這計劃,一往無悔。


我姊姊因為猜錯了這關係,結果用錯策略,所以將愛女逼上平凡之路。

根據我和親朋戚友的傾談,(一個中等根底、智力的中四、五英中文科生)每天讀書45分鐘就能取得佳績是個異端邪說,沒有甚麼市場。我姊姊就永遠覺得,起碼兩三小時才能達到最top18%的入U水準。所以她:

1. 相信只溫書45分鐘絕不會有好結果。
2. 不得不相信她兩個弟弟憑著45分鐘取得佳績。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0#
發表於 09-4-19 18:08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evatsoihk 於 09-4-18 21:53 發表
很認同你的“想象”。

我早已開始這樣教育我快6嵗的女兒:"我們不會追著你做功課,你不完成功課,自有老師說你或同學笑你,爸爸、媽媽的時間是用來陪你玩的...." 因此,逢周末或假期,我都會安排外出的節目和活動,從不在家逗留。 ...



很多家長都低估了培養自發做功課、溫習的重要性。

大抵上,小學可以憑父母的人盯人取得好成績,甚至可以這樣說,平均而言,父母越逼,子女分數越高。

但到了初中,人盯人的策略漸漸失效。事實上到了高中時,讀不讀書,只能靠子女的自發性,無論怎樣逼,也不會有任何作用。

家長往往因為小學時人盯人取得佳續,覺得這套非常有效,覺得自己的努力有很大回報,於是就算初中時成績拾級而下,也仍以為這套是無敵,錯過了培養自發學習的機會。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1#
發表於 09-4-19 18:22 |顯示全部帖子
囝囝爸:

要破很易,要立很難。要找別人粗疏之處很易。

//你的45分鐘溫習有效, 或3小時家長企望子女溫習有害的定量論, 與現狀事實不符,//

你有甚麼理論、大量數據支持你的講法?想當然?

//中四五 band 1 生多有鬥心, 為競爭多努力學習, 有時間的每天溫習一個鐘或以上應為常態.//

有甚麼數據支持大部分band 1生每天溫習一個鐘或以上應為常態?

//但現實成績總有先後, 也不是只以溫習時間多少決定, 定量溫習必成更加罕見. //

有甚麼証據支持?

//你的教育理論, 難度高也多超乎現實.  你的理論你自己不少也難做到, 我可以容易舉出你矛盾之處.//

願聞其詳。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2#
發表於 09-4-19 23:00 |顯示全部帖子
cherubic,

我覺得功課做得馬不馬虎和能否學到野沒有甚麼關係,我本身就不會要求女兒做功課質量高。

不過,如果你想他做得好,也是人之常情。強迫再做自然是下策,上策是多讚賞多鼓勵。比方說,如果他偶然一次某樣功課做得好,你對之大讚,還要讚到全家都知,長此下去改善的機會就會大。總之,對他做得不好的,可以平心靜氣地指出,但不要責備;每天用放大鏡尋找他微少的進步,有則大讚、鼓勵。

這方法我用了很多年,成效很大,親子關係亦可謂羨煞旁人。

這故事有甚麼啟發:

AB這兩丈夫都希望太太廚藝改善。

A在吃飯時專挑太太弄得不好的菜來批評,弄得好的從不讚賞。 B剛好相反,對弄得不好的從不作聲,但偶爾太太弄得好的便大加稱讚。A的太太和B的太太當中,誰較有動力改善廚藝呢?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4-19 23:14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3#
發表於 09-4-20 22:57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2008mum2008 於 09-4-20 12:07 發表
Hi eviepa,

本人想請教以下兩個問題 :

1) 我的女兒個性較為主權,想法往往從自己出發, 沒有想到別人的感受,就算是學校的老師亦照樣批評,屢次與她分析事情,都未能改變她的性格。

2) 雖然她對學業有鬥心,但閒時很少溫習,只 ...


請問囡囡多大?

囡囡在學業的那些方面顯出她的鬥心?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4#
發表於 09-4-20 23:00 |顯示全部帖子
csy_ma,

真係同我D教育法完全吻合。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5#
發表於 09-4-21 01:01 |顯示全部帖子
2008mum2008,

時間有限,先回應問題一:自我中心,不理人家感受

其實我對這個問題並沒有甚麼的研究,可以這樣說,這並非我平日觀察的題目。不過既然問到,我就不自量力,試圖就我對兒童心理的認識去給妳一個角度吧。不過先此聲明,既沒有背後理論支持,除了我女兒外,也沒有甚麼個案可以支持我的講法。

我估計,過分自由和過分約束的家庭很可能是自我中心的溫床,在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之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會發展成為:我是世界的中心,其他人只為配合我而存在。見過很多過分約束的家長,他們很多時都會為小事而禁止孩子做一些很有樂趣的事,這是身教,教導子女只要自己的小方便,別人的大利益是可以犧牲的。

evatsoihk說得好,「你可以嘗試讓她真正去理解“己所不慾,勿施於人”這個道理。(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很多自己不想接受的事物,所以我想你應該很容易就找到真實的例子,叫她自己去感受和覺悟)」

改善自我中心可以做的例子:

周末吃早餐我囡囡喜歡麥當當,我則喜歡茶餐廳,內子則無所謂。我和女兒的利益是零和遊戲,我的所失就是她所得。這時就是培養尊重別人的好機會。我當囡囡是家庭中一個full member,和我的地位是一樣的,所以如果周六去了麥當當,周日便去茶餐廳。你要我周六陪妳吃我不喜歡吃的麥當當,妳也得要在周日陪我吃妳沒有那麼喜愛的茶餐廳。這是互相尊重的身教,誰人的利益都不可以完全蓋過別人。

另外,我的一貫作風,欣賞、稱贊與鼓勵是最佳令人改善的方法。

妳囡囡一向自我中心,但偶爾會做得較好,這時就要讚!而且要大讚!!要知道,父母的認同、稱贊是子女最喜歡聽到的,效力有如原子彈!

妳有責任挑出囡囡自我中心的例子,但:

1. 讚她做得好的要多,挑出缺點要少。
2. 提出子女的缺點時語調要中性,不要帶著責備的口吻。

另外,還可以建立一個更有效的溝通渠道。我和囡囡的相處就是建基於講道理上。少時候,囡囡和普通的孩子一樣,很喜歡用扭計的方法去爭取福利。由於我不打不罵,所以用了很大的耐性,幾年的時間去今女兒知道,扭計不會令她的福利多了,也不會令她的福利少了。反而平心靜氣地和我講道理,能爭取到的利益更大。久而久之,囡囡習慣和我講道理。我和內子都覺得,她是一個非常能夠交顧及大局的孩子,相處容洽。

我的教女哲學是:自由。我會准許囡囡做任何事,除非我有一個很強的理要禁止。我囡囡亦心知,她所享有的自由是很大的,比起朋友來說是身在福中,所以她被我禁止做某件事時,通常都會口服心服。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要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的事,還好,妳囡囡只是小六,但如果妳能在三年內改變她自我中心的性格,妳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媽媽。要有耐性,不要做了三幾個月沒有明顯的功效就放棄。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4-21 01:09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6#
發表於 09-4-22 01:26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2008mum2008 於 09-4-20 12:07 發表
Hi eviepa,

本人想請教以下兩個問題 :


2) 雖然她對學業有鬥心,但閒時很少溫習,只會在考試/測驗才溫習。我給她做的補充練習只會草草了事。升中後,學科増加,她絕不能把全部科目堆積到考試/測驗才溫習,那麼成績一定下滑。


我囡囡現在讀中文中學中一,以下是我和囡囡幾個月前的一段有趣對話:

「妳在開學前答應過爸爸,每個周末都抽一小時溫書,但最近似乎沒有做,是否以後都不想履行這承諾?」

「對。」

「為甚麼?」

「那時我沒想到中學原來只有這麼少東西讀。」

「妳將所有的書都溫熟了嗎?」

「哎喲!書怎可能全都讀完。」

「那麼能拿七十多分嗎?」

「不能。」

「能拿六十多分嗎?」

「可以。」

「那麼就這樣吧。底線是不可以留級。」

其實總計來說,囡囡集中在考試/測驗前,每科溫幾小時,或是按照原先的構想,每周溫書一小時,總溫書時間都差不多。在期中試,平均分是67分,大概是我最希望她拿的分數。不過,她覺得在考試前讀書沒有平日讀書那麼辛苦,背離了我希望她學習平日做功夫,不要留待考試時才讀書的主觀願望。

也看過囝囝爸的故事:

「以小兒而言, 如他每天肯溫習半到一小時, 成績當有大進.  但強迫無幸福, 總要等他開竅. 小兒的問題是, 自信自满, 但從不努力.  測考前溫習也是蜻蜓點水, 點到即止, 不多於兩三小時, 也不十分專注.  我對他說, 雖成績可以, 問題出於他的學習態度, 有充裕時間作出進步空間而不為, 是浪費黃金學習時光.  他明白我的說法, 但目前得到他的回應是, 現時祇花半力, 將來會盡全力而為, 等著瞧.

兩個例子都是,子女都不認同父親的價值觀。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行為就順著他們的價值觀而為。

在責春期以前,子女是小孩,甚少小孩會有強烈的上進心,沒有外力的干預,很少孩子會花很多時間平日溫書,從而取得優秀成績。所以妳的女兒能夠在考試前努力,平日能原成所有功課,已是難能可貴,夫復何求?

囝囝爸對囝囝不依從指引行事,而沒有運用父親的權威去逼使孩子就範,是我的意料中事,亦是我看好囝囝日後發展的理由。囝囝今天喜歡臨急抱佛腳,但兩三年後,他會有計劃地讀書的機會很大。因為他爸爸給予他在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正如我的點題:「家長常犯的錯誤:因加得減」,我見過太多的家長,舉起一個高不可攀的標準,強迫子女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能力辦不到的事,做不到便大加責備,甚至人盯人,強迫子女長時間坐在書桌旁,結果摧殘了子女的學習動機,得不償失,更加賠上了親子關係,何必呢?

小朋友到青春期後,成為了少年人,會有較強的成就慾,較容易有計劃地讀書。

我對妳的建議:

1. 最重要的,還是那句:不打少罵少哦,多欣賞讚賞鼓勵。
2. 不要對眼前分數看得太重,在初中階段,建立良好學習習慣更重要。
3. 鼓勵多閱讀,有閱讀習慣的學生較易坐定定讀書。
4. 培養一、兩項課外活動,最好是一體一藝,令她除讀書外有一兩項能夠享受、自豪的技能。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4-22 07:04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7#
發表於 09-4-23 02:07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4-20 01:26 發表


教練是專業, 責罵可能不對, 但他用的方法有一定依據, 對學員要求作為達成目標, 不會以家長準則為先.  何況你的準則是要求低, 多讚賞, 多鼓勵.  你不同意他的方法, 相信難達他訓練目標, 不依循不達標, 怎會得到讚賞或鼓勵.  你不想女兒成奧運冠軍, 相信教練也沒有這種宏圖, 但他也想你女兒在學校或學界得到好成績.  如你覺打球只為女兒一種閒常益智運動, 沒有大要求, 為什麼要找教練. 你和女兒練打不可以嗎, 何況你的方法比專業有效, 為何要勞氣傷財, 是否矛盾.


囝囝爸:

你的回應很有趣,可惜我每晚所能騰出來的時間有限,今晚只能回應最容易答的問題:

可能你沒有很積極參與乒乓球、羽毛球、壁球、網球等單對單或頂多是雙打的運動,不怎麼了解這些運動的本質。我本身是個羽毛球發燒友,退役前積極參與區賽,最好的那一次還拿了個殿軍獎盃回家。

這些運動都有一些共通點:

1.
技術越高,在運動中能取得的樂趣越大,越易成為終身運動。

2. 若要技術高,姿勢、步法一定要夠標準。在初學時加果姿勢、步法大錯,則等於走火入魔,就算最初有多急速的進步,到頭來必定敗給動作、步法好的人。
3. 有了一個起碼的技術,才能埋堆。否則根本打不入別人的圈子。

以我的羽毛球技術,在十八區任何一區都不難找到適合自己的羽毛球會。從前住在香港仔,香港仔便有很多波友;現在住在將軍澳,這裡也有不少波友。但退役後想打乒乓球,就怎樣也找不到合適的團體,就連所居住屋村的乒乓球會,現在過未有資格埋堆,唯望阿女球技快些進步,可以帶動爸爸達到埋堆的起碼球技。

以現今香港業餘乒乓球的極高水平,要很有把握將乒乓球成為終身運動,就要有一定的乒乓球姿勢、步法,從而達到一個起碼的水平,這沒有辦法不依賴專業教練。

由於有了上述的背景,我就容易成為女兒的最佳陪續練員了。在訓練囡囡時,我總會事先徵詢教練的意見,甚麼動作可以練,甚麼不可以練,我情願囡囡的進度慢一點,也不願意冒走火入魔的危險。總的來說,我和教練的相處,是十分融洽的。根據教練的說法,我是唯一肯為子女操練乒乓球的學員家長。

教練亦對我說,用跑步操練體能是乒乓球進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練拉弧圈球時對體能的需求很大,很多學員都因為體能跟不上而技術停留在某一水平。他對所有學員的家長作出建議,
每周兩三次的跑步,每天一千下的徒手動作(即在家中按照正確乒乓球姿勢,對著空氣揮動球拍),但到今天為止,都沒有一個家長照著做。


為甚麼他對跑步、徒手動作的建議沒有任何家長支持?答案很簡單:不切實際!

世上無完人,難道只因教練缺少稱讚便更換教練嗎?何況女兒可以在爸爸身上得到很大的鼓勵。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4-23 02:25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8#
發表於 09-4-25 18:56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stccmc 於 09-4-25 12:38 發表
eviepa,

Do you still play badminton?  We can have a game sometime.


stccmc,

由於膝傷背傷,這兩年來已經不敢參與高水平球隊的活動,現在打羽毛球只是培養女兒,及應朋友的邀請而矣。在網上認識你幾年,己可以將你當作是朋友,如有羽毛球活動,請PM我。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9#
發表於 09-4-25 23:27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ntefamily 於 09-4-25 10:08 發表
囝囝爸, Eviepa:

小兒今年P.6, 屬band 1尾, 讀書一向被動, 唔push就不會溫書, 我由P.3開始在默書方面就放手, 要他自己溫習, 分數80分以上就可以(學校默書量一向不多), 90分以上還會有口頭及一些小獎勵. 2年內絕大部 ...


Ntefamily,

十個家長,九個都說子女不夠勤力,所以,不勤力是常態,勤力才是特例。

小學階段,很大程度是家長種甚麼,孩子便得甚麼。給他們大量補充練習去做,人盯人地監控著,大致上成績便會出來。

乍看下去,我以為另郎是小女的師弟,因為所講的學校情況幾乎一樣。她有很多同學都有妳這樣的困難。

我的經驗是,「愉快學習, 不填鴨不責備, 多鼓勵, 並提倡閱讀」的小學,和傳統小學一樣,如果家長沒有甚麼投入,學生很難有band 1的水準。

我的女兒是這類學校中個較為成功例子,她的六年小學生涯裡,做學問的時間不會比傳統學校的band 1生少,不過,她生活較為輕鬆。當別人做補充練習時,她在看中、英文書;當別人正在補習時,她欣賞著英語卡通片;當別人溫習默書時,她在床上興致勃勃地聽我講通識;當別人被父母責備不夠勤力時,她又被我讚賞一些小進步。不過,殊途而同歸,都是band 1 生。

看過妳的情況後,我建議妳還是為另郎找一間傳統中學,這對妳來說會更有安全感,更穩妥。

我相信到現在為止,仍未有人找到一個很有把握的方法,去成功培養自覺性及上進心。但我在回答2008mum2008的也適用於妳。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0#
發表於 09-4-26 17:08 |顯示全部帖子
囝囝爸:

多謝你的批評,我一向都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對待批評,只要是理性、非人身攻擊的,我從不會動氣。

和你談論一下討論、評價的通則吧。要評價一個人、一個做法,我們都必有以下的三個門檻:

1. 合格線
2. 優秀線
3. 理想線

解釋這三條線時,還是用囡囡乒乓球教練做例子比較方便。他肯定高出合格線很多,否則我亦不會願意每月送上教練費給他。但是,由於乒乓球我是門外漢,又未試過其他教練,所以他是否優秀教練,我不得而知,不過,他大概會是囡囡這一生人唯一的私人教練。

他偶爾會對我說,我囡囡已經相當喜歡乒乓球,他有很多學員都是被迫來學,根本沒有甚麼興趣,而最抗拒的學員,就算三百元一小時他也不想教。普遍學員對乒乓球沒有多大興趣和我的估計相符,就算是我囡囡,對乒乓球的興趣也並不很大,她覺得和爸爸練球相當不錯,但跟教練練球就像上學一樣,不喜歡,但因為這可以改進技術,也不抗拒。

教練所提出的「每天一千下徒手動作,每周兩三次跑步」能大幅改進技術,這個我從不懷疑。我明知能令囡囡照做的機會不大,但我也令她跑了幾次步,做了一些徒手動作。但很快地,我知道囡囡的抗拒太大,要停。對於他的再三促請,我唯有和盤托出,向他解釋再逼下去,會很快將囡囡這微小的興趣消耗殆盡,因加得減,他亦會因此失去一個學員,影響收入。

小弟是他所有學員的家長中最合作的一個,尚且也不能照辦,何況其他家長、學員?結果是到今天為止尚未有一個家長照辦。我說這是不切實際,有錯嗎?

在BK這親子網站發言,和跟朋友閒談,有很大的分別:

1. 這網站是專門的,網友來此的目的是看看資料,看看別人怎樣教仔的,看看別人的教育理念的。越是百花齊放,對網站的發展越有利。
2. 網友來此,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看甚麼,不看甚麼。所以這個網站,只要不是人身攻擊、做假等的極端行為,否則甚麼都以講。

很多在BK發表的都是個人意見,而「個人意見」這東西,無論怎樣包裝,都隱含著「我對,你錯」,或者「我對,有些人錯」。舉個例子說,你認為公文英很棒,所以不論有沒有宣之於口,你都隱含著「有些認為公文英不好的人是錯的」這意義。

我在BK出了名的有立場鮮明,很多時我都會在特定議題,講出家長最理想應怎樣做,有鮮明立場就是「我對,你錯」,或者「我對,有些人錯」。而我大部分所講的都是理想線,而不是優秀線,更不是合格線。

我不散肯定,我心目中家長的「合格線」、「優秀線」是否定得太高,但肯定不是你所形容的。記得嗎?我不止一次提出,包括閣下在內的大部分「教育政策」常客都是優秀家長,就可見一斑。

還有一點就是,我發表的,很喜歡提及我女兒,因為我覺得這是必需的。我自知是個非常家長,所想、所做的和大眾不同。比如說:

1. 我鼓吹不打、少罵、少哦,多欣賞、讚賞、鼓勵 。這和傳統的想法:「孩子不罵就叫縱,就會有行為問題」剛好相反。我必需說明,我身體力行,結果囡囡極乖,這才有說服力。

2. 我鼓吹用閱讀去取代做補充練習,如果我不引用囡囡的成效,這叫「齋翕」。

既然我相信這是最佳方法,發而為文,自然也是「我對,別人錯」,這是發表意見無法避免的。也許,我可以將文字修飾得更婉轉,不過,由於時間及語文能力等的約制因素,有時可能會過火,這也很難避免。

幾個月前,一個資深版主對我說,在BK,越有立場,自然越會招到非議。如果好像很多網友一樣,這樣又得,那樣又可以,自然沒有人批評。我始終覺得,本著自己的信念,表裡合一,己經是一個合格的網民。討厭我的人大可以不看我的發表,或對我作出批評。

eviepa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