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再論曾榮光的追蹤研究
樓主: eviepa
go

再論曾榮光的追蹤研究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1#
發表於 09-7-12 10:31 |顯示全部帖子
ChiChiPaPa,

總的來說,母語教學在學科上的優勢會每年減少,當然是每個人都預期到的事,這個研究亦反映出這個現象。不過,這不是這研究最重要之處。

現在沒有空去將整個研究的summary所有重點列出,不過,經過五年,追蹤研究11,000個學生,發現母語教學存在著非常大優勢,於是建議:

“Results of the two studies indicate that mother-tongue teaching contributed to students’ value-added performance in most school subjects throughout the entire secondary schooling period.”

“To let the results speak for themselves,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should be publicized widely so that parents and teachers are aware of the educational benefits of Chnese-medium teaching.”

這研究比較相同背境的中、英文中學學生,到會考時,中中生的優勢很明顯:

中文:中中生有明顯優勢
英文:英中生有微弱優勢
數學:平手
科學:中中生有明顯優勢
歷史+地理:中中生有明顯優勢

這executive summary牽涉到一些統計學的專門述語,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完全明白,待會我會加以interprete。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2#
發表於 09-7-14 01:24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09-7-10 20:22 發表


曾榮光教授的研究並不是唯一去檢定母語成效的研究。其實教育當局一直都有做相關的研究,例如1994/95至1998/99學年的教學語言評估分組研究。當時的研究只由中一追至中五,但已發覺母語教學在學科上的優勢由中一開始已不斷收窄。當時的結論是這樣寫的:「Negative effects of the EMI and Mixed MOI mode was observed to be incredibly strong for the Science and Humanities subjects. At Secondary 1, the expected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CMI schools was more than 1 standard deviation unit higher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EMI and Mixed Schools. Although the negative effects did decrease gradually over time, the effects amounting to about 0.5 SD unit at Secondary 5 were still very strong.」

當曾榮光教授的研究把預科也包括在內時,母語教學在預科的優勢會進一步收窄,以至消失是可以預期的。

當年的研究也顯示歷史和理科的收窄幅度相當明顯。只有地理一科能仍保持優勢,這點亦和曾榮光教授的研究結果吻合。


ChiChiPaPa,

細閱過兩份報告,研究結果是大有出入,實在難以想象是同一個地方,在很接近時期做的研究。

在一刀切前的研究,對於你預期,地理及世史兩科,到預科時會進一步收窄,甚至持平,我有以下的回應:

1. 在大樣本的調查研究中(sampling size > 10,000),個體的0.5Standard Deviation 是一個極為significant的差距。

2. 在一刀切前的研究,兩組中一時相若能力的學生,會考成績平均有大約半個grade的差距(精確地應為0.502grade,或者叫1.04fine grade point) ,這樣顯示了母語的優勢。

3. 因為在一刀切前的研究沒有高考的部分,所以預科時History & Geography有沒有像你的預測,會否進一步收窄,則只能靠估。

沒有確實數據估趨勢,就好像估計股價的走向,有走勢派和基本因素派的分別。你憑藉由中一到中三到中五,中中生學對歷史、地理的優勢不斷降低而預期預科時會進一步收窄,是純走勢分析。

但問題是,一家盈利不斷上升的公司,也可以因為損失一個大客而盈利倒退。如果有突然出現而壓倒性的基本因素時,這因素比走勢更能準確預測股票價格。

作為一個考過高考地理和世史的家長,我可以告訴你,對這兩科來說,會考是中學七年中,英語對英中生的障礙是最低的一段時間。在高考裡,語文障礙對歷史學習的影響比會考大得多。我已在前面花了大量編幅講述,不贅。地理的情況和世史的情況十分接近,可以按照世史的邏輯分析。

從理論出發,1999年的學生,如果在高考裡用中文作答,相對英中生理應淨勝超過半個grade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3#
發表於 09-7-19 17:15 |顯示全部帖子
多謝ChiChiPaPa所提供的,在一刀切母語教學之前,教育當局做了一次追蹤研究,用了11,000個學生,追蹤五年,比較中中、英中的教育效能。在剛實施一刀切母 語教學時,教育當局亦馬上委托中大學者曾榮光作一次長達八年的追蹤研究,樣本共36,000個學生。

兩次研究均比較同樣能力的英中、中中生,再考慮他們的家庭背境等,盡量將教學語文成為唯一影響教學效能的因素。而且兩次都是大樣本研究,所以都非常嚴謹。

一刀切前研究主要結果:

1. 原先成績、家庭背境相同的學生,經過五年學習,英中生在中文、科學各科、地理歷史裡,均明顯弱於中中生。而英文科則明顯比中中生強。數學科則兩者沒有「顯著分別」(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2. 以最強六科計算,英中生比中中生差5.17個 “fine grade point” ,即是會考的2.585個grade。即是說,如果中中生會考成績平均是14分的話,英中生的平均成績便是11.415分了。

3. 英中生在最佳六科損失了2.585個grade,但在英語科卻得到了0.34個 “fine grade point” ,即會考0.17個grade的補償。

曾研究到中五時的主要結果:

『到了會考,中中學生卻優勢盡失。考獲會考五分、八分及十四分,包括中英文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均明顯落後於英中學生──而他們與英中學生在中一時的起點(包括家庭背景等因素)是一樣的。即使不理會英文科是否合格,只是計算獲取五科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也沒有優勢。』

=========================

很明顯,兩次的研究結果是有極大的出入。各位家長,你們覺得有甚麼理由導致這個結果?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7-19 18:04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4#
發表於 09-7-22 20:35 |顯示全部帖子
Dear all,

在曾的研究裡,2002-2004 Final Report中,曾指出:

1.        中文中學生在五年母語教育中,在會考裡,以下科目的表現勝過英中生:中文、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

2. 英中生在英文一科勝過中中生。

3. Maths, A-Maths, Accounting, 中史則打成平手。

由於這final report沒有列出每個科目中,中中、英中的成績的差距,所以很難衡量英文科所得,而中文、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等科所失是否化算。

不過曾榮光有這樣的總結:『到了會考,中中學生卻優勢盡失。考獲會考五分、八分及十四分,包括中英文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均明顯落後於英中學生──而他們與英中學生在中一時的起點(包括家庭背景等因素)是一樣的。即使不理會英文科是否合格,只是計算獲取五科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也沒有優勢。』

尤其是這一段:『即使不理會英文科是否合格,只是計算獲取五科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也沒有優勢。』很難想象,六科有優勢,所得的grade,會被一科英文所追平,似乎他所發表的final report 和他接受傳媒訪問有些茅盾。這亦是我要再論曾研究其中一個目的。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5#
發表於 09-7-24 01:24 |顯示全部帖子
一刀切母語教學前,研究顯示中中生只在英文一科稍稍落後於英中生,但幾乎其他所有指標都顯示母語的優越性,對著這結果,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選擇中中。但一刀切後,情勢完全扭轉,到中五、中七時,英中生有很明顯的優勢。

很明顯,一刀切母語政策就是元凶!

從前,入不入中中是家長的選擇,沒有怨言,沒有自卑感,但一刀切後,讀中中,很大部分是被迫的,自卑感就重。

從我之前引用信報林行止所講述的研究可見,簡單地、隨機地將一小撮學生標籤為優異生,就足以將這些學生打造成為較高材的學生。如果父母經常責備自己沒有能力入英中,認為自己是次等學生的破壞力有多大?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又一次得到引證。

我一向支持母語教育,但一向反對強制語言政策。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7-24 01:51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6#
發表於 09-7-24 01:48 |顯示全部帖子
綜合兩次研究,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講,如果投入同樣時間溫習,中中生在大部分學術科目要比英中生強,雖然這差距會隨著時間縮窄,但到中五、中六,這相差仍然非常可觀。

我相信,在一刀切母語教學後,被父母、親友視為二等學生,導致中中生自暴自棄,放在溫習的時間比英中生少得多,最終導致學習成效不佳。

如果家長不歧視中中生,問題不是解決了嗎?母語教育的優勢不就能突顯出來嗎?

按照一刀切前的研究,中中生只有一個小問題,就是英文比英中生稍差——記著,只是稍差!但中中生因為母語的優勢,可以少花時間溫習,而達到英中生同樣效果。如果將這省下來的時間,投入在英語學習中,理論上,英語可以比英中更好。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7#
發表於 09-7-25 01:03 |顯示全部帖子
did not take history in school, don't know anything on its curriculum, is the following web site useful?

http://www.bbc.co.uk/schools/gcsebitesize/history/mwh/


粗略看過最熟悉的幾頁。它只有文字而沒有插圖,對初中來說,並不理想。對高中生來說,內容又太簡單,比不上普通的教科書。


there is also a tw book on history education, is it useful?http://www.books.com.tw/exep/pro ... tem=0010429479&
歷史科27個高分上大學關鍵字


亦只是粗略看過,這是一本教導學生如何用最少溫習時間,而能在公開試取得最高分數的書。很可能就是現今補習天王所教的東西。是純粹功利的書籍,違背正統教育原則。如果不是面對公開試,這書不看也罷。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8#
發表於 09-7-30 01:50 |顯示全部帖子
Uncle Edward,

真的很久沒有見到你的蹤影了,現在放暑假,有多點空閑時間吧?

我常覺得,最有效的教育是母語為教學語言,然後加強英語訓練。這樣既可以得學科理想成績,也可以有不錯的英語程度。

我和很多家長的選校標準都有不小的差別,其中最大的分別在於:

1. 我選擇中文中學
2. 極之喜歡離家甚近的學校
3. 功課少

所以現在女兒所讀的是離家最近的band 1中中。中文中學以及離家甚近都是我整教育大計不可分割部分。

你應該記得,我家在西貢校網,是一般家長的「死亡之組」,整個校網只有一間英中。所以不少有遠見的家長都會在小學時將子女送到別區,希望升中時,有多一點英中可選,九龍城區是最熱門的選擇。女兒小學時就讀剛死去的臻美小學,在觀塘區。如果我要將她安排到英中,順理成章,選擇有六間英中的觀塘區是最佳選擇,但這就牽涉到跨區上學了。

相比跨區讀英中的學生,我女兒每天大概可以節省一小時交通時間。另外,由於讀中中,做功課、溫習的時間都會少很多。加起來每星期就省下很多個小時了。

從曾榮光的研究結果可以推斷,一刀切母語教育後,很多中中生把省下來的時間MSN, Facebook及玩耍,以致母語教育發揮不了應有的威力。但如果這些時間好好利用,會是怎樣的光景?

對女兒的考試分數,我只有一條底線:不得留班。所以我女兒就選擇不怎樣溫書,整個中一的溫習時間可以提名角逐「最懶惰學生大獎」。不過,她一年來所學的History, Science, Geography應該高於英中生的平均水平不少,這就是母語教育的威力了。

「讀中中,英文訓練必然較差?」如果完全倚賴學校,這問題的答案會是「對!」但我不是這樣看。

正如前面所講,由於學校近、母語教學,我女兒每周省下很多小時,她省下了的時間,大部分用作英語訓練。過去一年,她看過幾十套荷李活電影、百多套英語片集,近百本英語課外書,作過六、七十篇文等等。

一般的英文中學中一生,訓練聆聽主要靠課堂老師所講的英文,但我囡囡卻是享受著電影的情節,聽鬼佬鬼婆講英文,我相信,我囡囡的訓練,對比一般的英中生還是勝了一籌。

一般的英文中學中一生,訓練閱讀主要靠閱讀課本。由於課本並非為個別學生量身訂造,往往會過深或過淺,而且,中學課本一般的語文都不算是好英文。但我囡囡的讀物是合程度、較有趣味、文字寫得較好的故事書和圖文並茂的科普書籍。另一個閱讀途徑就是看電影、電視片集時的英文字幕,由於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吸引著,所以這樣的閱讀是很有效的。

女兒學校的英文課可以用乏善足陳來形容,作文更是不知所謂。既然學校不可恃,我便要求女兒每周作一、兩篇文給我,以補學校之不足。

總括來說,過去一年,我女兒的付出比英中生為少,玩耍時間比英中生為多,但在學術科目,甚至英語的發展,都比一般英中生要快。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7-30 01:54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9#
發表於 09-8-3 01:07 |顯示全部帖子
Uncle Edward,

其實我對你講的「在港讀醫讀法律」、「Harvard、Yale,或者香港三大的熱門學系」沒有甚麼感覺。我的目的是要培養一個「快樂的女兒」,而不一定是「卓越的女兒」。當然,快樂和卓越不一定抵觸,但快樂是目的,是主。卓越是其中一個可能達到快樂的手段而矣,是從屬。我情願有一個做快樂小文員女兒,也不要一個不快樂的CEO女兒。

某程度上,為了前途犧牲短期的快樂是可接受的,但不可以犧牲太大。小學加上中學共十二年,人生有幾多個十二年?尤其是這十二年是充滿活力,最能夠享受的為年代。

另一方面,我個人希望女兒做一個知識分子,長大了可以和我暢論家事國事天下事。知識分子不一定是律師、醫生,大學裡任何一科都可以。Maximize 女兒入大學機會才是我的目標,而不是maximize做狀元的機會。

我這幾十年來見過不少的elites,通常他們自少都已表現不平凡的素質。小弟充其量只是二流學生,相比elites差遠了。但我少時的IQ、對知識的渴求、對成就所願意付出的努力卻不是我平凡的女兒所能及的。

為了對中國歷史的好奇,我經常把姐姐們的中史書當消閑書看;為了解開宇宙的奧秘,我可以將附近所有圖書館的所有能夠看得懂的天文書都細讀過;為了在幾十年前的電視問答遊戲節目中在家人前威威,我可以將全世界的首都、山川河嶽都背得滾瓜爛熟。

我女兒對知識也喜歡,但只限於主動地要我講解給她聽,至於自己看書尋找知識,從不會!

對我女兒來說,如果成就是垂手可得的,歡迎。但要苦練才有收成的,免問!

面對一個平庸的孩子,用培養狀元的方法只會令他們繼續平庸,連跳上中上的機會也扼殺掉。

我和你讀書的年代,大學只得兩間,大概頭2%到3%的年青人才能考入這兩所高等學府,所以古代考狀元的方法可以直接套用:「懸樑刺股」、「十年不窺園」。讀書是徹頭徹尾的苦事,受不了就休想做狀元。

今天情勢變了,18%的年青人可以考進大學。maximum進入頭2%-3%需要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面對18%入U率,愉快學習才是maximize入U的方法。請參看我提出的一個論題:

http://forum.edu-kingdom.com/vie ... &extra=page%3D1

英文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我從來不會將之上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我深信,中文中學有利學術科目、中文科、智力的發展。缺點是英文的exposure不足。我有十足把握可使女兒的英文在高中文憑試達到C級或以上的實力。只要她在中文中學裡,充分利用中文中學的優勢,讀好學術科目、中文,那麼她的入U機會就比讀英中為大了。

Uncle Edward, 不要太少看將軍澳的中學,也不要太少看中文中學。將軍澳校網的確不佳,但最頂級的還是不錯,我女兒的學校是區內四大,同學們真的很乖。這學校的入U率也是不俗,比起很多較差的英中,全港排名還是較高。

至於elite中學優秀學生互相砥礪,這一點,我覺得不一定在elite學校才找到同學砥礪,砥礪亦不必是英文。

我讀的中學是二流中學,當時在香港仔區是頂級學校,但和名校卻相距甚遠。我中一時坐在我旁邊的是個天文迷,這就開展了我未來三年的天文研究了;在同一班同學中,也有一個地理迷,和我一起鬥背誦全世界的首都、山川河嶽。

囡囡讀了六年臻美,快樂了六年,智力由平庸提升到中上。學業上也由甚麼都不如人到今日在Band 1中學有中上的實力。我深信,我準備給她的是一條較為好走的路。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0#
發表於 09-8-3 22:22 |顯示全部帖子
和uncleedward一樣,我也認為用母語是最好的,這是阿媽是女人一樣的問題,又何需嘮嘮叨叨,不斷討論呢?曾榮光的研究,有價值的話,社会早已忽忽揚揚了,又何需要等到現在再討論呢?


Uncleedward 認為對band 1學生來說,英語教育不會對學習做成阻力,所以對我規勸,認為英中才是最佳選擇。這點我是從來不明白的。比如說,以我今時今日的英語程度,已經遠勝普通的預科生,但閱讀能力還是及不上自己預科時的中文閱讀能力。我不排除,英中生用雙倍、三倍、四倍的溫習時間能夠追平中中生,但若說英文不影響學習,我怎樣也不信。

香港人很喜歡英文,很希望英語學習下不會犧牲學習質素。曾榮光公佈研究結果時,跳進了結論:母語教學不利學習(我認為是母語教學這標籤,而非母語教學不利學習)。這為大眾所接受。堅持母語教育的家長,有如鳳毛麟角。除了小弟和培正的家長外,我到今天還沒留意到在BK中,有那一個家長的兒女有能力讀英中,而自願選擇中中。

總之,曾榮光的意見就是家長的共識。一刀切前中中在各方面的極大優勢,大家都選擇不去理會;世界幾乎所有地方的研究都指出母語教學的優越性,大家都充耳不聞;英中生每天被英語阻礙著進度,大家都視而不見。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1#
發表於 09-8-4 21:32 |顯示全部帖子
Uncle Edward,

怎會said too much呢?無論意見同與不同,無論爭拗得怎樣的面紅耳熱,我總享受和一眾老友討論。不過每晚的時間總是有限,不能馬上回應。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2#
發表於 09-8-4 23:55 |顯示全部帖子
囝囝爸:

//你女兒整體學習 量算上重量級.  比對我所見的英中學生而言, 你的方法絕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如果連同中文閱讀都一拼計算,我囡囡的整體學習 更加是重上加重。同你計一下數,住在將軍澳而讀傳統英中的孩子,大多數是跨區的,九龍城是熱門的選擇。認識不少的家長,自小學就安排子女到九龍城區讀書,所以如果有志入英中,跨區的機會甚大。

典型的將軍澳英中生比起我囡囡,大概每個上學日多花一小時的交通時間,一年就可以有近二百小時。而且通常都有補習、補充練習、較多的溫習、較長的做功課時間,這樣一年可能會有百多小時。總計,囡囡每年可以省下約三百多小時。

幾十套電影加上百多套四十多分鐘的電視片集,大概用了150-180小時,近百本英文書大概用了50-60小時,作了幾十篇文大概是40-50小時,再加上認生字等也少於三百多小時,大概接近省下來的時間。

但細想,看電影、電視片集是純娛樂,不是負擔。這150-180小時入帳時應撥入娛樂帳目,而不是讀書帳目。

閱讀程度合適、較為有趣生動的英文書總比閱讀課本容易接受。況且,似乎過多兩年,待囡囡的英語更上一層樓的時候,閱讀英文課外書有可能由少許負擔變為少許享受,閱讀課外書學英文就變為娛樂了。

作文、認生字,是負擔,但所佔比例不大。

總之有大量時間休息、消閑,一直是囡囡所過的生活。

另外,我本身花在囡囡英文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作文,自己作;閱讀,自己讀;電影、片集,自己看,但當然,有時情節會精采得內子和我一起和囡囡看。其實今年我花在囡囡的球類活動是最多的,陪她上乒乓球教練班、陪她上羽毛球訓練班,每周享受和她練習幾小時的乒乓球(說句老實話,和她練波,不單她享受,我比她更享受打球的樂趣)。

從任何一個角度看,我囡囡都是愉快學習的,大概以後幾年也會輕輕鬆鬆。問題是能否達到我的理想:使一個天賦平庸的女兒,在高中時擁有入U的實力。看現時她的進度,無論中文、學術科目以至英文,都似是以一個超越普通英中生的速度前進。兩個月後她便十三歲了,會變成一個teenager,賀爾蒙會將她改變,她的成就動機因此增加了多少?增加了多少學習動力?這是我無法控制的一環。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8-4 23:57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3#
發表於 09-8-5 22:49 |顯示全部帖子
Dear all,

我個女真係好乖,可能是我好運,天賜乖女。但也有可能和我的教育方法有關。

太太腹大便便時,已經和她協定:不打、少罵、少哦。我一直深信,打罵哦只會令兒女變曳。要子女變乖,欣賞、讚賞、鼓勵才是最佳方法。

太太是個脾氣極好的人,所以能守著不打,而罵和哦都很少。我沒有太太的好脾氣,但我卻深信,每罵哦女兒一次,就會對親子關係損害一分,對她的成長損害一分,所以我連罵、哦都很多年沒有做過。

乖孩子不一定很聽話,但我太太也服了我,女兒真的很聽我的話。其實理由很簡單,聽話有著數。囡囡很認同我的教女理念:盡量快快樂樂地學習、生活。

另外,和女兒相處是一個以理服人的模式,我較少動用家長的權威強制女兒做這個,做那個。反而多和女兒用客觀、理性的態度去分析為何要做這個、做那個。她也習慣和我理性地討論,只要她能夠提出像樣的理由,一般我都不會反對她的要求。

總之,這是教科書講的,我抄襲了就當是自己的獨門秘方,女兒的發展,總是和我預測相距不遠。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4#
發表於 09-8-6 00:45 |顯示全部帖子
stjoboldboy,

大家咁話喇,看你寫的文章,有時又幾似我的手筆,你覺得這是曲洋遇著劉正風,那麼我這走偏鋒的肯定是日月神教的曲洋了。你走大路,自然是衡山派的劉正風了。

有一次看AM730,拜讀施永青的評論,覺得很有共鳴。他不相信風水,因為風水師所提的建議,大多是沒有理據去支持的,而且每個風水師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建議,是互相抵觸的。施永清情可相信一些明白背後理據的建議,也不去相信他不明白的風水建議。

我夠膽用一些很多人都不敢用的方法,主要是因為我相信事件背後是有mechanism去主宰的,明白到背後的mechanism之後就可以作出適當的行動。

很抽象。舉個例吧,A君和B君都喜歡飲啤酒,而且他們都害怕身材肥胖。A君鑑於飲啤酒和啤酒肚兩者statistically correlated,所以滴酒不霑。B君卻知道,原來啤酒肚並非啤酒的產物,而是下酒的junk food以及喝啤酒的人喜歡坐著、少運動的生活習慣造成。B君的策略是啤酒可以喝,但junk food要少吃,不要坐得太多,要有起碼的運動。最後,AB二君都有很fit的身材,但B君仍然可以享受他的至愛杯中物。

Statistically可能英中會較有利,但只要囡囡喜歡中中生的稱號,中中的標籤效應就消除了,在多個科目中可以獲得競爭優勢,我更相信中中對她有較佳的思考訓練。另外,將不讀英中省下的時間去學好英文,效果會比讀英中更好。這是走精面。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5#
發表於 09-8-7 02:14 |顯示全部帖子
Uncle Edward,

討論至今,大家的觀點都是大同,而當中有少異。以下幾點想和你討論一下:

1. 所見所聞,名小學的孩子大都要花很多時間在學業上,自由時間比非名校為少。


2. 中學名校出產的平均較佳,我信。不過Elite in, elite out,這卻不能證明名校較普通學校更有效提升學生成績。多年之前,狄志遠倡導的增值指標才是評核學校效能的較佳方法。

3. 你認為努力讀書的學生都是快樂的,我同意。但有補充,要加上「自發」兩字,變成「自發努力讀書的學生都是快樂的」。被迫花很多時間在學業上卻是很痛苦的事。在我的觀察中,這些被迫讀書而不快樂的學生比比皆是。

4. 你認為不要為子女設定上限,但我覺得因應子女潛力而施教是重要的,如果是龍,sky is the limit;如果是蟲,就不要強求。

你很有氣魄,你將子女的limit定到比天高,是大鵬的一飛衝天。我的女兒能夠入U,我已經額手稱慶。不過我有一個理論,可以稱為「叫牌理論」。從前的中大,橋牌的風氣大概比現在盛得多,你可能也懂打橋牌。不過,肯定有很多網友不懂,所以略加解說。

橋牌分叫牌和打牌兩部分,有幸拿到好牌時就要「有風駛盡哩」,要叫到最高而能make到的level。叫得太低,拿不了應得的分數,平白浪費了難得的好牌;叫得太高,如果make不到,則不單不會加分,反要倒扣分數。所以因應所得的牌強與弱,作出適當的叫牌是成功的一半。

上天是不公平的,做學問的三大要素是不公平地分佈的:IQ、對學術的渴求、對成就渴求。正如上述,我見過不少的elites,上述三者皆高,而且,他們的素質,大部分在小學時己經流露,為了成就,苦讀、苦練在所不計,拿成績表時高人一等的成績就抵銷了所有的痛苦。我自己屬二流,我女兒則是平庸之輩。

對elites來說,名校裡面有很多elites。elite碰到elites,互相激盪,一起進步,確實是個很好的選擇。

elite的家長,確實可以曉以大義,要求可以很高。elites的deferred gratification pattern都很強,為成就,他們可以犧牲很多。

我這二流學生,憑自身的努力已可以打進同齡人口的頭10%,如果有一個很好的家長,要求我打進5%不會引起反感。

我女兒是平庸的人。論可以反映IQ的數學,我第一條做不來的數學習作在Form 2出現;她在小一已有大量數功課學要向我求救。現在她的數學能力有很大的改進,基本上小六及中一的功課自己都能應付自如。但IQ還是比我當年低。

論對學術的渴求,她一直都不高。從來不會主動看書尋求知識。尚幸是她每晚都愛聽我講通識,因此知識量也不差。

論對成就渴求,她從來對「成就感」的欲望都很低,就算連最愛的繪畫,她也只喜歡胡亂畫。從來不肯聽我的建議,抽些時間自己有系統地練習繪畫,因此影響了進度。

現在讀中學,對默書、測驗、考試,我完全放手。由於她對名列前茅不感興趣,認為沒有甚麼大價值,所以及每科在考試前溫他一會兒就去考了,取得六十幾分就很滿意了。

她的價值觀是,玩樂最有價值,讀書讀得好價值不大。現在如是,過幾年,她的價值觀大概不會變成精英。這大概是小孩子的典型。面對這孩子,我能怎樣?

我估計,讀高中時,我建議女兒每天功課後溫書一小時,她大概會照做。連同做功課,Work hard一、兩小時後,就可以 play hard幾小時,化算。我相信這努力足以送她入大學。

如果她功課後溫書兩三小時,她足可以做精英,但她會聽嗎?每天溫完書,稍作休息就得要睡覺,感覺會似坐牢。見得太多這樣的家長,命令平庸的兒女長時間溫書,結果子女連這一小時都不溫,基本上不怎樣讀書,因加得減。

只有成局的料子就只可以叫到四階,勉強叫到小滿貫,甚至大滿貫,一旦make唔到,扣分起來,好甘嫁。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6#
發表於 09-8-8 12:09 |顯示全部帖子
Uncle Edward,

或者我孤陋寡聞,我從來沒有見過名校比普通學校更能培養好學生的有力證據,。但我卻偶爾聽到這論調:名校是教「好學生」為主要目標,「教好」學生為次要目標。姑勿論這是否過激言論,但懷疑名校的是否就是「增值學校」(平均來說,可使強者更強,弱者沒有那麼弱)的,大有人在,並不是我的專利。

如果你有證明名校確比普通學校較為增值,這不吝指教。名校盡收全港精英而教,校友多社會精英是應有表現,實在不能單靠這點去證明名校是較佳學校。

我相信如果本身是精英,名校的確會價值,正如上文,精英確著精英,可以互相激盪,放果應會很好。但中游及下游我就不肯定了。

要我選擇的話,我會選擇普通的band 1增值學校,而捨棄不增值的名校。但很可惜,學校增值、減值的資料極難找到。

我不是說名校就是減值學校,當年倡導增值指標的狄志遠,也訂了一個很能衡量名校增值情況的公式,如果政府不是反對,名校的增值、減值的情況為就會一目了然了。

我較為熟知的培正就是一間理想的增值學校,如果它在將軍澳,我會試一試。不過,每天額外一小時的交通時間就是因我不選它的原因。

現時我囡囡的學校很理想,在入學前,我已知道囡囡的中、英、數能力是中上,讀這學校進可攻,退可守。在後面,很多人墊底不用愁留級;在前面,也有不少強手可以為目標。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7#
發表於 09-8-8 12:16 |顯示全部帖子
ChiChiPaPa,

謝謝你指出將軍澳的中學的增值情況。

太太在將軍澳上班,我上班的地點也離將軍澳不遠。居住何處是個很複習的問題,有很多限制因素,不能單靠囡囡上學遠近來決定。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8#
發表於 09-8-8 15:20 |顯示全部帖子
Uncle Edward,

在這context裡,我所謂的「一流學生」是那些在兩間大學的年代有入U實力的人,大概就是現在能入法律系、醫學院的學生。

言下之意似是認為我不是二流學生,似乎將我當作一流學生,如果是這樣的話,多謝抬舉了。不過我實在見不少比我強多的學生。不要說名校,就算小弟的母校裡,素質比我高的也有不少,對比他們,我實際是望塵莫及。

從來都沒有想過女兒達到「一流學生」的境界,所以你再三說的「大學熱門學系」根本觸動不了我。

我對女兒現在各方面的發展是滿意的,但這個進度的主要因素是甚麼,大家心照。如囝囝爸所講:「你的計劃教育似乎比計劃經濟更有遠矚和把握, 可確切未來多年的情況和成果」。她自主學習能有多大潛力還是未知數。

小學時已經不主動過問女兒的功課。到中一,怎樣安排時間讀書去應付默書、測驗、考試已完全放手,好讓她學習自立自主,由計劃學習過渡到自由學習。畢竟,高中讀書只能靠自己,旁人能幫的很有限。

在小學以至中一、二,就算素質不佳的學生的成績也可以由家長(加上補習老師)操練得不錯。但到高中,這樣的方式再也不管用。成績好的都是肯為前途主動拼搏的人,亦即是鬥achievement motive。

女兒今天幾乎沒有甚麼achievement motive,比起很多elites的少年時代差得很遠。她的青春期快要到了,將會在心理上有重大改變,不過既然今天的achievement motive是在平凡人之水平,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她兩年後的achievement motive也不會太高,所以亦不會有超人的意志去嘗試做「一流學生」的滋味。熱門學系還是留給別人吧。

當然,這是今天的預測,計劃可能會變。三年前我囡囡的數學很不濟,我實牙實齒地和各位說我女兒高中只能讀文科,但不料五年級時數學能力突然急升,六年級時還能擠身於數學拔尖班,小六、中一的功課,已可以應付自如。這改變實非小弟所能夠預期。不過,lightning never strikes twice,她的achievement motive能夠有戲劇性改變的機會不大。如果有這個驚喜,而她又想做精英的話,我會和她一起研究如何達成精英一族。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9#
發表於 09-8-8 16:47 |顯示全部帖子
If your daughter can stick to your 1 hour a day schedule and make it to university to study what she wants, she is far more intelligent than most of the bright kids I have seen. And I have seen lots of them.


Uncle Edward,

我是一個二流學生,中四、五時,某程度上也能強迫自己坐定定溫習,自覺比大部分學生勤力,學業成績也有很大的進步,會考成績是人口的10%。總結起來,平均每天做完功課後溫書也只是45分至一小時左右,比我的高材生同學相差甚遠。要知道,我讀書時缺一瓣:英文很弱,這對文科生來說是極大困難,我也可以憑這讀書時間取得佳績,比我根底更佳的會怎樣?

幾年後,向升中四,成績滿江紅的弟弟,推薦功課後45分鐘溫習(溫書期間發白日夢、去洗手間的時間要扣除,這45分鐘是純讀書時間)。他接納了,做到了,雖不足以做一流學生,但也夠他成績飛躍進步,日後港大畢業。

按現在情況預測,我囡囡到中三時的根底應遠比我和弟弟當年為佳,只要她能用意志力,每天溫習一小時(45分鐘也可以),我看不出她為何不能達到入U,即是頭18%的水平。


Besides, maths  and intelligence are actually not that important in the success of most people. Above average is good enough.


做事來說,數學不大重要,但讀書時,數學是IQ的最重要指標,對學業成績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40#
發表於 09-8-9 10:05 |顯示全部帖子
Uncle Edward,

我弟弟算聰明,但也不是資優級,我想是IQ 110-120左右吧。他讀書記性很好,但升中四時英文程度很差,讀文科,競爭能力還是不強。和我一樣,他是二流學生,在重讀中七時,剛好碰到科大、城大出世,浸會、理工也升格為大學的一年,所以幾間大學都取錄了他,他選擇了港大。

讀中學時,和幾個老友經常聚在一起。他們讀書有多努力,完全知道。

一個智力低,懶到出汁,結果會考成績很差,求仁得仁。

一個智力不俗,文科,和我同校。功課後約讀十五分鐘書吧,結果會考成績用今日的計分法是十四分。

一個智力偏低,讀私校,根底差,文科。每天功課後約讀二十多分鐘書吧,結果會考是十二分。

當年會考比現在難得多,如果他們的成績是用今日的curve來拉,成績會好得多。

據我的觀察,我大部分同學都沒有我那麼勤力讀書。我每天只溫習一小時左右,他們讀多久?

我囡囡讀中一,讀書時間非常少,中西史、科學、地理等要讀書的科目,成績不會很好,但起碼在兩次考試中是全科合格,比起不少比她溫書多的同學分數要高。

另外我有些朋友,規限著他們的孩子每天要讀幾小時書,結果他們的成績都不如理想。

從上述的眾多例子中可見,如果讀書是「自己工」,讀書是為自己,不是應應酬父母,用很少時間溫書,己經能夠取得不錯成績。相反地,在家長嚴密的監督下讀書,讀書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減低,就算每天被指派的任務是幾小時,到頭來只會將大部分時間發白日夢浪費掉。這和共產主義敗亡的道理一樣。

不錯我們有一個軟弱的身軀,為什麼不去玩樂而要去溫習呢?

當年我的精英同學都有鐵一樣的意志,為了將來,他們可以犧牲很多目前的享受,這就是deferred gratification之至也。但尋常的學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在高中,父母強制的溫習,也只會適得其反。

我弟弟當年讀高中時的想法是,讀書雖辛苦,但阿哥話這一點點的讀書時間就可以令自己大幅進步,又會大讚我乖,讀完這一陣子就可以玩過痛快了,好吧,讀書吧。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8-9 10:18 編輯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