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英語和美語
發新帖
查看: 12217|回覆: 4
go

英語和美語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3693
1#
發表於 09-10-18 10:27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4# stccmc 的文章

繼港女,港男後又發現了「港啤」(香港 parents)
很可笑的港啤,可以讲一下。

小的在学拼音打字,不溶易, 妈妈也学, 还要加把劲。繁体打不了。

Rank: 5Rank: 5


3693
2#
發表於 09-10-21 14:33 |顯示全部帖子
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 (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

very good book, I have no theory, he does.

Rank: 5Rank: 5


3693
3#
發表於 09-10-25 15:53 |顯示全部帖子
我常将心比心, 自己都不想干的, 别逼孩子。好玩的, 叫孩子试试。如看书。

Rank: 5Rank: 5


3693
4#
發表於 09-11-6 14:48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3# Tommy 的文章

well thare are believers of this method,
i am one of them.
reading as the happiest way of student life, and adult entertainment too.

Rank: 5Rank: 5


3693
5#
發表於 09-11-8 23:38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1# eviepa 的文章

"……教育局推行的各項重大改革,出來的結果還是那麼糟。點解?"

呂大樂
  
觀察有以下幾點:
一、不論社會背景,本地家長一般都重視子女的教育,同時也對他們的學業有一定的期望。

二、不論家長的教育背景,他們都傾向於視教育為幫助子女出人頭地的主要因素。在學歷較低的家長當中,他們亦一樣重視子女教育,有時甚至有一種心理,希望子女不會重複他們的經驗,因學歷不高而在勞動市場中缺乏競爭能力。當然,我們也可以視這種差不多一致的對子女教育的期望為沒有選擇中的選擇,經過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轉型,以往在製造、建造以至服務業中通過跟師傅、學師之類的途徑,得一技傍身之類的想法早已全面受到衝擊,現在正規教育已差不多成為了唯一的(以往可能也是首選,但不是唯一)選擇。雖然很多受訪者都不會指定孩子非達到某個教育水平不可,但他們基本上認為學業成績十分重要—假如最後真的表現未如理想,才退而求其次。

三、儘管大部分受訪的家長都談及子女的個人成長,自認不會強加壓力,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清楚知道,有可能的話一定會盡量為子女作好準備,以應付競爭激烈的教育制度。安排子女參與各種學習班只是這種準備工作的其中一種—也可能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種—表現方式。而在種種方排背後,是一份焦慮。

  令我感興趣的問題是:在香港,長期以來都強調競爭,而大環境的變化(包括經濟轉型所帶來的衝突,意識到全球化所造成的新的競爭環境)更進一步將這種競賽文化推上另一個高峰。香港一般家長均為子女教育而感到焦慮不安。

他們回應焦慮的方法是加強準備,想盡辦法提高孩子的競爭力(所以也不能說他們不夠積極)。

由於他們視教育為最主要的流動渠道,於是將注意力集中在這個競爭過程。每次遊戲規則有所變動,他們必然緊張起來,及早作好準備。而在準備過程中,一定會全力靠向改動的方向,並在形式上做到十足。

  為了提升在挑選過程中可突圍而出的機會,只要有學校表示會重視音樂、藝術、課外活動或社會服務等學術成績以外的指標,家長便會迅速回應,投入資源,提升子女在這些方向的表現(具體地表現參與有關的課程、訓練,並取得證書)。上述情況非香港獨有。香港較特殊的地方是各個階層的家長差不多一致的以同一方式投入同一場競賽,以至競爭愈鬥愈激烈(例如:對樂器的要求已由一種提升為兩至三種)。

惡性循環

  激烈的競爭增加家長的壓力:由於各個階層的家長均以相似的方式將他們的孩子推向單一管道,普羅家長感到「擁擠」,於是便進一步加強強度,增加課程的數量或種類,令子女疲於奔命。競爭愈激烈,家長便愈焦慮,結果是想出更多方法,在市面購買更多的所謂的教育及相關的服務,令本來已很激烈的競爭更為激烈,而同時本來已擁擠的渠道,就更覺擠塞。問題是:這個惡性循環仍會繼續下去,甚至變本加厲。

  在這個惡性循環未打開一個缺口之前,無論是這場遊戲的贏家或輸家都會滿腹牢騷,有很多不滿。

[ 本帖最後由 mattsmum 於 09-11-9 13:37 編輯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