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備戰大學 德國憲法禁止太早開發孩子智力
發新帖
樓主: 武航
go

德國憲法禁止太早開發孩子智力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1049
1#
發表於 13-4-24 23:45 |顯示全部帖子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武航 於 13-4-24 23:47 編輯

朋友在facebook的分享,未能核實來源。

德國憲法禁止太早開發孩子智力

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但德國憲法禁止過早開發孩子的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Hard Disk),留給孩子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教育重點在:

1、基本社會常識。
2、動手能力。
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澆灌情商,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祇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
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

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
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電腦的硬盤(Hard Disk),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
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
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幼兒園的教育是免費的。

(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ä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ärten ist kostenlos).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香港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7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藉鑑。
   2    0    0    0

Rank: 7Rank: 7Rank: 7


11049
2#
發表於 13-4-27 12:47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武航 於 13-4-29 11:54 編輯

多謝各位指正,小弟早說明無法核實資料來源,唯覺內容甚為有趣值得探討反思。撇開那法例或諾貝爾獎數目之謬誤不談,就單憑大家的關係網絡及個人印象,相信大家會同意歐美國家的學前﹑幼兒﹑甚至中小學教育均較亞洲國家尤其是華人社會來得輕鬆吧。

幾年前同樣是4月份我到南通公幹(鄰近蘇州),適逢假日友人帶我郊遊,途中我見一群學生絡繹不絕 :

「中學生嗎?」

友人頭也不回沒看一眼就說「不可能,這群一定是大學生。要是這個月份有中學生敢出來郊遊的話他的父母準要氣得上吊。」

「太誇了吧,星期天出來走走算是甚麼罪名?」

「現在南通的高中生,星期一至六朝八晚八,星期日還要補課,要真能在這裡給你碰上的就一定是逃學,他父母能不給他氣死嗎?」

小弟頓時無言!

某年我到韓國旅遊,韓藉華人導遊說他的兒子正在考大學,每天上課要帶飯壺2個,原因是 - 朝8晚10!!

小弟即時" o" 咀!

我剛看過網友轉介有關facebook 內HKU SECRET有香港學生訴說其HKAL 讀到 PK 的一幕;相比之下一山還有一山高,苦處未算苦吧。要是香港的考試關卡算是難的話,那國內考試的就只能用悲壯慘烈來形容。

那慘烈下的”倖存者” 又如何?月前在公司與一剛於HKU畢業的新同事閒聊

「現在HKU的1st Honor 幾乎給國內學生壟斷」

「那是手底下見真章硬橋硬馬的公平競賽呀」

「他們就是百戰之餘從死人堆中爬出來的考試機器,要聰明有聰明,要勤力有勤力,要堅毅有堅毅,我們怎麼努力也超越不了他們」

我雖然不大認同該同事的部份見解,唯香港學生確要知恥乎勇,與其怪責校方多收了國內學生(在HKU SECRET所見),何不發奮一拼?即使沒有這批國內學生,畢業後難度不會於職場上碰頭?那你又去怪社會為何有人比自己優秀嗎?

返回話題,就以HKU 1st Honor 數目來看,那麼"慘烈"的教育制度下似乎真的可以鍛鍊優秀的人才。各位怎看?會否考慮將家中的"悲壯"故事再升級成為"史詩式世紀鉅著"從而將國內的"慘烈"壓下去把1st Honor 掙回來?

但,為什麼只有亞洲地區 – 中﹑港﹑台﹑星﹑韓才有這個情況?大家有聽聞過歐﹑美﹑澳﹑加有類似故事嗎?

那歐﹑美﹑澳﹑加就沒有人才嗎?答案不然吧! 就以本文諾貝爾獎作結論基礎,亞裔學者還是少數,華人得獎者(文學,和平除外)全是海歸派,本土出產是絕無(似乎沒有僅有)。要是沒有悲壯的血拼也能提拔出人才來,那麼慘烈的過程是否必要?

我看過一篇文章 - 遭遇美國教育 http://home.phy.ntnu.edu.tw/~mtkao/edu_vs.html 其中有一段: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個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談話。他學的是天文學,從走進美國大學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學位整整5年,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享受系裡提供的優厚的獎學金。他曾對我說:「我很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麼機靈,那麼富有創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體系所造成的人之間的差異。中國人太習慣於在一個劃定的框子裡去施展拳腳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中國人來說感到的可能往往並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作者高鋼是”慘列”制度下的北大校友http://baike.baidu.com/view/1169529.htm,他上文所講的確值得探討,亦因此令小弟覺得這篇”德國憲法……” 似乎又不無道理了。

不去說諾貝爾獎這麼極端,大家不會去懷疑歐美的律師﹑醫生或建築師他們的專業技能吧。那麼我們應該相信較輕鬆的童年學習環境仍能栽培出傑出的人才。

我最後一個討論問題 – 既然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亞洲社會的父母(包括小弟)去挑一條"慘烈"的路給自己的孩子?

Rank: 7Rank: 7Rank: 7


11049
3#
發表於 13-4-27 23:35 |顯示全部帖子
回復 HKTHK 的帖子

Thanks for the discussion.

It's a hard fact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scientists are all 海歸派.  

Your conclusion matches with 高鋼's statements in his articles.  I think it's a matter of paradigm.  Chinese may use to think within a paradigm and the Western may have a wider scope of thinking.

"中國人太習慣於在一個劃定的框子裡去施展拳腳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中國人來說感到的可能往往並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Did the early preschool in Asian build the paradigm?  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Rank: 7Rank: 7Rank: 7


11049
4#
發表於 13-4-27 23:40 |顯示全部帖子
回復 ANChan59 的帖子

ha!

似乎我父子的前世未有太大的仇恨吧。他的孩提年代沒有公民數,沒有甚麼雞精班,挑的是活動教學幼稚園,中小學亦不算是催谷型。

但望子成龍的心態總是有,小不免可能給了他無謂的壓力。

Rank: 7Rank: 7Rank: 7


11049
5#
發表於 13-4-29 12:17 |顯示全部帖子
天瑜 發表於 13-4-29 08:49
好心做壞事的人多的是啊!

還看我們第一屆特首董伯伯吧!
其實小弟當年為兒女挑小學時頗受高鋼那幾篇文章所影響因而選擇了他們現時這所中小學。事實上學校初期有些政策是我樂見的,比如:
1。將考試改名為"挑戰嘉年華" ,將緊張的考試變為歡樂的遊戲
2。在未有通知家長的情況下已經"挑戰"完畢,考核他們平日所學的
3。極少家課,兒女放學唔洗15分鐘,甚至於課堂上已經完成。

唯政策在家長的壓力下已作出修訂而變得較本地化(傳統化),有部份家長覺得自己應要請假為兒女溫習始能應付的考試才能叫考試。我覺得無話邊樣好邊樣唔好,結果才是重要。

Rank: 7Rank: 7Rank: 7


11049
6#
發表於 13-4-29 12:53 |顯示全部帖子
poonseelai 發表於 13-4-27 15:19
Good question.  Sometimes I wonder why most HK students nowadays have more resources but seems to a ...
Thank you for your discussion.

There is a general belie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re declining but I'm afraid I view differently.  The top tiers candidates no matter in which decades may still maintain certain quality.  

My argument goes to the pooling of the students.  Far back to 30 years ago, only 2% can enter Universities.  The % of students who can have chance to finish their secondary (HKCEE) was far less than today.  So, a secondary student at that time is already a moderate - top tier.  

The pool is much wider now - 18% degree holder, 100% secondary holder.  The bigger pool should generate a lower mean which then project a declining picture.  

So, I think the top 5% in 2010s are still competent to the top 5% in 1960s.

Rank: 7Rank: 7Rank: 7


11049
7#
發表於 13-4-29 13:01 |顯示全部帖子
HKTHK 發表於 13-4-28 00:05
回復 武航 的帖子

I think it also has to do with internal vs external motivation.  Why do Chinese st ...
You raise a very good point - Why do Chinese students study?  

引用yanamama 的回覆:亞洲人的思想都是唯有讀書高。名校-名大-好工-賺錢-好生活。。。幾乎是共同志向。

太根深柢固了!

大家看完 3 idiots 有否代入角色?我自己問過自己要是我是"攝影師" (第二男主角,唔記得叫乜名),我相信我會考埋個試先去非洲。追求理想固然重要,但係有沙紙好過乜都無喎。

點評

Yanamami  點解你同ANChan都串錯我果名?  發表於 13-4-29 20:20

Rank: 7Rank: 7Rank: 7


11049
8#
發表於 13-4-29 13:16 |顯示全部帖子
ANChan59 發表於 13-4-27 15:53
回復 武航 的帖子

回答你最後的提問!
我昨晚見個仔 11:00 去睇佢愛隊(亞仙奴),我真係好有衝動想拔線架,星期四開考喇,10年磨劍,睇少陣啦。

最後太太引用校長建議,由得佢啦,大個仔喇,自有分寸。 話唔定輕輕鬆鬆無乜壓力效果仲好呢。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