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學雜談 謝錫金教授: 香港教育的死位
發新帖
樓主: Teresa
go

謝錫金教授: 香港教育的死位 [複製鏈接]

Rank: 4


783
1#
發表於 10-3-17 00:52 |顯示全部帖子

簡體字的由來????

漢字簡化常識

·方舟子·

一、漢字簡化簡史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爲篆書,再變爲隸書、
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
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
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爲“俗體字
”。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
、“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
、“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顔元孫著《幹祿字書》
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
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
範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
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爲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
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
”、“禮”、“舊”、“與”、“莊”、“夢”、“雖”、“醫”、“陽”、“鳳
”、“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
”、“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
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
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
,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
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爲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
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産生依據,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複、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
》,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
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
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
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
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佈的第一
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
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
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
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個。

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
産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
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
〔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
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
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減少爲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爲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
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佈,在全國推
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
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
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
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爲2236字),這
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而在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也在簡化漢字。

新加坡:1969年公佈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爲“異體簡
化字”),均與中國公佈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佈《簡體字總表》,收
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佈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
如“要”、“窗”。1976年5月,頒佈《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
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馬來西亞: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
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本來規定華文學校一律不准用簡體字教學,在聯合國以簡體字爲漢字標
准後,宣佈取消原來的限制,於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學簡體字
,發行簡繁對照表手冊,並在小學課本上附加簡繁對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漢字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1
946年日本內閣公佈《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
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南朝鮮:1983年《朝鮮日報》公佈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
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二、漢字簡化的原則和方法:

漢字簡化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儘量
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
種“簡體字是共產黨發明的”、“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來的”的笑談,不過是
國民黨的宣傳。

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爲基礎的,共有七種:

1、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衆”、“禮”、“無”、“塵”、“
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
而是寫錯了的(參見方舟子《字源和漢字簡化》一文)。

2、草書楷化。如“專”、“東”、“湯”、“樂”、“當”、“買”、“農
”、“孫”、“爲”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如“雞”、“觀”、“戲”、“鄧”、“
難”、“歡”、“區”、“歲”、“羅”、“劉”、“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如“聲”、“習”、“縣”、“醫”、“務
”、“廣”、“條”、“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遷”、“郵”、“階”、“
運”、“遠”、“擾”、“猶”、“驚”、“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慮”、“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併爲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
裏”和“裏面”的“裏”合併,“面孔”的“面”和“麵條”的“面”合併,“皇
後”的“後”和“以後”的“後”合併,“憂鬱”的“鬱”和“鬱鬱蔥蔥”的“鬱
”合併。這些合併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
,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裏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有幾個常用字特別值得一提:“龜”字,繁體近二十筆,簡直是一筆一畫在畫
一隻龜,難寫(我至今不知其正確筆順、筆畫),難記(經常閱讀繁體字書籍的尚
且我認得寫不得,何況小學生),簡化後保留其輪廓,僅剩七筆。“憂鬱”的“鬱
”,繁體多達二十九筆!寫法極其複雜,也很難記(據說有一次漢學會議上有人靠
寫出這個字贏得一片掌聲),簡化後以“蔥郁”的“鬱”代替,僅八筆。“籲”繁
體字多達三十一筆,也極難記住寫法,簡化後改爲“口”形“於”聲的形聲字,好
記得很,且不過六筆。“釁”的繁體字二十六筆,寫法也相當古怪,明白了其字源
也未必能記得其寫法,簡化後僅十一筆。這些都是人人必須記得的常用字,想當初
學繁體字的小學生光記這幾個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簡體字的人不費吹灰之
力就把它們記住,難怪有人對簡體字大爲不滿--他當初的心血簡直是白費了。繁
體字動則十幾、二十幾筆,而簡體字平均七、八筆,不僅書寫快速,對於電腦用
字也極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幾筆的字一個個都塞進十六針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
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現在大家使用的免費字體,簡體是漂亮的宋體,而繁
體卻什麽體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來的。

Rank: 4


783
2#
發表於 10-3-17 23:08 |顯示全部帖子
漢字簡化和字源

·方舟子·

一、

海外有人把簡化漢字當成共產黨的專利,未免太擡舉了共產黨。實際上,漢
字簡化運動在共產黨當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斷發展,即使是國民黨政府,當初也試
圖推行簡化字,只是由於沒有後來共產黨政府的號召力而半途而廢。至於後來國
民黨出於“凡共產黨支援的我們就反對”的政治目的,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反對、攻擊、譭謗簡體字,在臺灣及海外遺毒至今,甚至於兩年前《世界日報》
還長篇登載《簡化字就是紅衛兵》這種貽笑大方的文章,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共產黨對漢字簡化的主要功績,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於知識界和民間的漢字簡化
運動轉化爲國家政策,積極推行,並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目前大陸使用的簡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的,以後雖根據使
用情況而略有改變,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爲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1977年
,曾公佈《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在報刊上試用很短的一段時間後宣佈廢除。
至今臺灣、海外一些攻擊簡化字的文章,所舉的例子往往都是這個方案的,他們
以爲它還在大陸通行,其對簡化字之無知,由此可見。最可笑的,莫過於香港導
演李翰祥曾在《世界日報》上登文說,漢字簡化後,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
,不由讓他汗涔涔下。“翰”何時又曾簡化爲“汗”來著?李導大概把某位大陸
人寫的錯別字也當成簡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議簡化字的反對者都先去學學簡
體字,再來發表高論。否則,支援簡體字的人大體都懂繁體字,而反對的人卻對
簡體字一竅不通,這架還怎麽打?

反對漢字簡化的一個理由,是繁體字符合漢字造字規則,雖然難寫,卻要比
簡體字容易認。其實漢字演變到楷書,不管繁、簡,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
道一個字的由來,至少也必須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兒童認字的小學教師,
哪會有這樣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學老師,能把某個字爲何這麽寫講得頭
頭是道,又豈是小學生能領會得了的?用繁體字的各位平心靜氣地想想,自己當
初認字時有多少字是通過瞭解字源才記下的?恐怕絕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記硬背記
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記硬背,當然是筆劃較簡單的簡體字好記好認好寫。

有一些簡體字,本來是古字,比繁體字更符合造字規則,我舉兩個例子。

先說“衆”字。簡體的寫法是三個人疊一塊,這是“衆”字的最原始的寫法
,甲骨文就已經這麽寫了,就是《周語》所謂:“人三爲衆。”非常地好認好解
釋。可是繁體字的“衆”字,有多少人知道它爲什麽那麽寫?原來它的下部,實
際上也是三個“人”,只不過變了樣了,不說還不容易看出來;而上部呢,根本
就是寫錯了,本來的寫法應該是一個橫著的“目”,《說文》解釋說:“目,衆
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這個“目”應該是“綱舉目張”的“目”,也就是
網孔。網孔密密麻麻的,確實是“衆意”。既然“三人,衆意”,“目”也是“
衆意”,未免重復累贅,去掉這個含義不明顯而且寫錯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
人,不是很好嗎?

再來看“從”字。簡體的寫法是兩個“人”字並在一起,這也是“從”的最
古老寫法,也見於甲骨文,取“兩人相從”之意。繁體的“從”可就不太好解釋
了,它的右上角,是兩個“人”,保留了“從”的最初寫法,可是其他部分呢?
我們對照小篆,才發現這個字也是寫錯了,它的雙人旁和右下角應該合在一塊,
成爲一個表示行走的偏旁,這大概是在小篆的時候才添上去的,楷書再把它割成
兩半,可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類似這樣的簡體字還不少,比如“塵”、“禮”、“雲”、“電”、“胡”
、“須”、“處”等等,不一一解釋了。

二、

有反對漢字簡化的臺灣人聲稱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寫出來的,比如“國”
字。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國”字寫法的演變。

商金文上的“國”字寫作“口戈”,左邊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邊
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說,“國”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衛下的土地。甲骨文的
寫法顛倒過來,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橫,成爲“或”
字了。這一橫是什麽意思呢?許慎說是“以守一,一地也”,與“口”重復,不
太可能,所以有的學者認爲這一橫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後來在“或”的左邊加
了波狀的一豎,表示“戈”的柄,到後來這一豎向兩邊擴展,成了“匚”,“或
”的最後被完全包圍,成爲繁體的“國”〔□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
斯製造小篆的時候。

但是這不等於說繁體的“國”是正宗,因爲“國”字還有另外一條演變路線。
非常早的時候,商金文的“口戈”寫法,右邊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
表“國”了,所以作廢的第二批簡化字把“國”寫作“□”,也是古已有之。但
“□”的寫法畢竟不容易辨認,所以就往裏面填,這就有了“□八土”“□王”
“□玉”。如果我們到歷史博物館去,看到太平天國的旗幟,就會發現他們把“
太平天國”的“國”寫成“□王”,那可絕不是郭沫若之流僞造的文物。武則天
造字,也在“國”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後來覺得有自己給困在裏面的意
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國”字可能是漢字中寫法最多的一個字,據統計有四十一種之多,最奇怪
的一種寫法是三個“秦”壘一塊,大概是漢初的一種寫法,取“三秦”之意。

簡化的“國”字絕對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謅,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間通行了,
是最通行的寫法,而且還流傳到了國外,日本、韓國也都這麽寫,難怪大陸會把
它當成標準字。

簡化字從來不是某幾個人的自創,文字改革委員會在確定簡化字時,遵循一
條總原則:“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來或民間的寫法,不自創。

我只是想說說簡體字的由來,如果不從政治落墨,個人覺得繁體'簡體,各有各好.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