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多才多藝勝過科科A,教小朋友讀書都可以很享受 ...
樓主: 0002
go

多才多藝勝過科科A,教小朋友讀書都可以很享受 [複製鏈接]


355
201#
發表於 09-2-26 16:02 |只看該作者

Read daily news - Let's learn all around us.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4418
202#
發表於 09-2-27 12:51 |只看該作者
Annie40 貼出的文章, 我早日在書店打書釘時好像看過, 是在一位台灣學者新出一本有關論教育的書本, 書名我沒留意.

學習有成的人大都有共同特色, 就是投入深, 讀得精廣大, 量多從不以學習過程為苦, 目標成果得出樂趣.  這是現今香港或世界一般學生所缺乏的, 就是一股刻苦幹勁, 加上家長標榜少壓力愉快, 所以整體學習成績每況愈下.

002 說及的時事學英語是有效可行的.  不少學校都有進行西報報章閱讀報告, 可學到時下實用用語和新聞知識. 現在不少英語學習練習本內容都以時事為學習主題.

Rank: 5Rank: 5


4418
203#
發表於 09-2-27 12:56 |只看該作者

梁文道教你 如何做讀書王

「讀書有沒有方法?」這個問題的出現,背後原因是書有很多,沒可能把它們看完。以前我們常說愈讀得多的人會愈謙虛,因為你會愈發現自己無知,現在這句話更名副其實地對。今日全球書籍出版的速度約每天3000本,試想像假如你有能力每天看一本書,你今天看了一本,即表示你遺漏了2999本書,因此你每天看一本的話,你的修養雖在增加,但每天你的知識都以2999倍的速度被人拋離;每天看一本,你就無知2999倍。

活在這樣的世界,我們有很多焦慮,例如該如何選書,如何看書。每次談到方法,跟大環境必然有關。先談歷史背景。讀書有沒有方法,在第一個層面上是有的,方法指的是拿起書的時候如何讀,讀出聲還是不出聲,一班人圍在一起讀還是自己一個人躲起來讀,這就是讀書的方法。歐洲人直到19世紀還流行朗讀書本,實際理由是當時出版的書都沒有標點符號,文字和字母都連在一起,如何斷句分句,就靠讀出來分辨,所以從前的人寫作考慮韻律感較現代人精密。

另一個原因是中世紀歐洲還沒有印刷術,書籍很珍貴,為讓更多人得到書的知識,唯有把書讀出來,羅馬帝國時期很多讀書人其實是目不識丁,只聘用一些識字的奴隸給他們讀書,這亦是重要的飯後娛樂。

精讀到泛讀

書房的出現,標誌着讀書習慣的重大改變,這轉變亦包括很多含義。假設中世紀整個歐洲的人都信奉天主教,在那個年代讀書,就講究大家對《聖經》是否有一致或類近的理解,在這情况下讀經一定是集體活動,唯有這樣才能確保同一句說話不會出現不同理解,這樣因同一信仰而結合的教會才不會有崩潰的危機。所以大聲朗讀,一班人一起讀,無論是經書還是其他書,在穩定知識及確保共同理解上有重要作用。

當時的人讀書或讀經,更是逐句解讀,稱為「精讀」。那時書籍數量少,一個人一世若能看完幾百本書,已經很博學,讀書人對每字每句都會細心精讀研究。直到發明印刷術,書籍大量增加,大眾的閱讀習慣就變成泛讀(extensivereading),廣泛地讀,這亦是現代人的讀書方法。今日,我們已很難找到一本書教人精讀,整個讀書方法的典範(paradigm)已經轉移,尤其是處身於資訊爆炸甚至焦慮的時代。

所以讀書的方法,跟讀書的目標有很大關係。如果你的目標很明確,例如滿足求知慾,是可以有方法的,速讀術是其中一種,記憶術是另外一種,後者的歷史比前者更悠久。以前書量少,大家都講究有否讀經典,都會利用記憶術背誦經典。

如果想速讀的話,最流行的方法就像互聯網的搜尋器一樣,只搜索關鍵的字眼,這樣,你很快便可完成一本書。書談的是什麼,在這個情况下就並非最重要,重要的是你尋得所需資料,其餘的東西都會給遺漏。這亦正正是我們今日面對讀書的焦慮的基本的隱喻。

李嘉誠先生就曾說他喜歡讀歷史及社科等書,但他從來不讀小說,因為沒有用,學不到東西。這個想法其實在透露跟速讀術一樣的思維方式,就是我帶着問題在一個範圍內找尋答案,這亦正正是許多教讀書的人背後的假設,這樣讀會有效很多。但我想提出,讀書其實是否為了找尋答案?讀書能否為了給我們更多問題和困惑?讀書能否有別於「跟團旅遊」,而像背着背囊旅遊,不知道自己下一站落在何處?

漫無目的讀書背囊團

背囊團如何讀書?可能我們還得就一些範圍作出選擇,但我們亦要容許自己,會有很多枝葉傍身。例如我讀一本有關中國國情的書,當中可能提到河南開封原來有猶太人居住,書中可能有註釋表示資料從哪本書來,這是意外發現。當我發現後,我就放下那本中國國情,尋找那本談中國猶太人的書,再讀下去我就找到更多資料,原來利瑪竇也到過開封尋找那班猶太人。

所以我們讀書時要容許自己像走入迷宮,遇上的意外可能是驚喜,甚至驚嚇,又或困惑。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我來說,並非壞事,相反其實可令你平靜,因為世界上實在有太多困難、矛盾,以及我們無法接受的事,如果書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處理及再思考的話,書所帶給你的種種難受、困惑等複雜情緒,正正就是這個世界可以給你的情緒的總和,而書卻還隔了一層。

所以讀書的樂趣,不下於讀書讓你找尋到答案的樂趣。如果我們用一個很功利的目的來看,發現新問題、新困惑,其實也有用處,因為所有創意及創作都來自問題而非答案。愈多新問題便愈多創作靈感的種子。在這個意義上,一個隨時給問題困擾包圍的人,也許比一個沒有問題的人好。

有時候讀書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讀不明白。那其實是一種態度的問題。若讀書是讓自己尋找更多問題的話,可能你會叫自己把它啃完,正如剛才所說,這困難是有價值及意思的,讓自己在這個困惑中糾纏,繼續鞭打自己,到最後可能會得到快樂。

痛苦是讀書一部分

台灣及香港最近都在談教改,提倡快樂學習。於是現在強烈的教育趨勢,是過程變得很快樂。

快樂地學習是對的,但現在似乎走到極端。如果真的這樣,教改真的失敗。我們也得重返基本,就是教育跟讀書一樣,都是快樂的,卻不單止要令過程快樂,而是結果很快樂。例如讀法文,你會發現原來世界有那麼多陰性及陽性之分,學會法文你對世界的感知方法也會增加,但學習的過程卻可以很痛苦。這樣,為什麼今日我們讀書時要強調要無痛地讀書?對我來說,讀書的痛苦往往是讀書的一部分。

所以,讀書可以有方法,但這是次要的問題,重要的是為什麼讀書。永遠你都要騰一些時間空間,讓自己進行沒有目的、不功利的讀書計劃。你可能一世也跟團旅遊,但你會否也想至少給自己3天時間,不跟團外遊?正如你每天花一小時有目的地讀書,但可否也騰出睡前的15分鐘,讓自己無目的地漫遊?


355
204#
發表於 09-4-27 12:23 |只看該作者

Use a e-notebook for study everywhere. It's smart.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3991
205#
發表於 09-4-27 15:59 |只看該作者
很開心能在BK發現這一道討論,令我眼界大開!

想分享一下最近因為病假關係有機會在etv看到的一個節目,內容是介紹一些在中學推行的閱讀計劃,驚覺原來現在教育局連課外閱讀都要管,這些學校規定學生要看多少書,完成多少個閱讀報告,做多少次口頭報告,還要為每本書製作一個有固定格式的profile......

閱讀是一項興趣,不應成為學生評核的一部份,更不應該有量化的指標強迫學生參與。表面上這些措施能夠帶動閱動氣氛,有美麗的數字成績讓那些官員自我陶醉,但我深信這樣做會扼殺了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興趣,原因是閱讀變成了一項有目的的工作,而非單純為興趣。

小兒是ChiChiPaPa女兒的師弟,小一已經有圖書課,每月要做一篇報告,英文剛開始要做對一些指定的英文圖書做網上功課,工作量不是太多,暫時還未見有負面影響,但是我有點擔心高小或是升中以後圖書課會發展成我在節目看到的樣子,因加得減,令小孩對閱讀産生抗拒。

[ 本帖最後由 joannespapa 於 09-4-27 16:01 編輯 ]

Rank: 5Rank: 5


1022
206#
發表於 09-4-28 17:55 |只看該作者

spelling and dication is basic skill of knowledge

If they dont have any spelling and dication at school.  Most of the students just spend time to play at school , then they will be "Word-Blind"
Our parent should give them a lot of knowledge to them everyday.  Not push them to do.  Let them do by themselves indepandent.  Parents and teacher , we do our best to give them all of our knowledge as we can.
Nowaday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so common and everybody can learn from news.
Foundation Trainning :
1. Daily spell and use at least 10 new words to write  sentances or stories - can learn more new words and use them in the right way.
2. Daily speak and spell the 50-100 words on flash cards - can train up the longer memories.
3. Read all the newspaper and share the feedback with classmates, parents and teachers - can help the skill of communication.
4. Do some science experiment and 3-D model puzzles at school - can let kids to develop their mind and creation.
5. Do sport games and IQ games at school - more fun.

We, parents and kids, can use spare time to go the countryside for enjoying our life.
Study hard at school and take a rest at home.
Never study at school and study after school and then study at mid-night.  It is not good health for kids and parents.
All students should finish their homework at school and go home to enjoy the TV or take a rest.
We work all day long and so tired at home, how above our kids.........
If we use the best methods at school, just like tutoring centre.  Tutor summarized all the exam papers in a notebook and teach their students so efficiently.  Kids can save much time and jump their level in the tutor centre.  
It's like olympic maths.  It's hard but you may find the short-cut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a minute.
Someone spend his whole life for studying english but some of them can use their whole time for studying over 10-20 different kinds of skills and knowledges.

Which one you want to be......?
I am just a housewife but I love to learn different kinds things.  I am easy to get bore at home so I love to find something to do and help people.

In our life, we wish to do somethings for our kids in the future.  
Study is fun and no pressure .

原帖由 stjoboldboy 於 09-1-19 17:30 發表


eviepa,

中文默書有其作用, 不過過猶不及, ”每星期默書” 似乎太頻密了,徒添學生壓力, 反為會令他們厭惡學習語文.
其實現時有不少主流小學(中英文)默書量並不繁重, 以小女學校為例, 中文默書只是每月一次! ...
8-) 8-) 8-) 8-) 8-) 8-) 8-) 8-) 8-) 8-) :wave: :wave: :wave: :wave: :wave: :wave: :wave:


1255
207#
發表於 09-4-28 19:5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08#
發表於 09-4-28 23:17 |只看該作者
ntefamily,

我並沒有通識的教材,基本上每晚所講的都是想到甚麼,便講甚麼,並沒有事先準備。由於自幼多看書、報紙雜誌,加上長期記憶特佳,所以滿腦子都是唔等駛的資料。能夠連續講六年通識,而能令囡囡一直甚為喜歡,大概很少人能做到。

提問的要領就是,先講一些,然後留意著有甚麼是他能夠想到的,或推理出來的,就問。然後再講一些,再留意有甚麼是可以問的,如此類推。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4-28 23:22 編輯 ]


1255
209#
發表於 09-4-29 14:52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355
210#
發表於 09-5-29 16:55 |只看該作者

BEST exes! Read the daily newspaper with your kids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3693
211#
發表於 09-5-29 21:52 |只看該作者

回覆 2# ntefamily 的文章

copied from another bk parent

通識是廣泛學習 >


還看今朝:通識是廣泛學習
電視台邀請了城中才子進行通識科考試,結果鎩羽而歸。有指連學貫中西的才子也輸給通識教育的標準答案,那教學生在考試時如何是好。
西方有一門「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理念,是要解決過往學科太過專門、學生知識太過割裂的問題,因此鼓勵學生吸收不同學科的知識,懂得融會貫通,最後才能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我在美國讀書時,每一年都要修讀博雅課,裏面包羅萬有,諸如音樂、體育等不屬於專科的,也要一一修畢才能畢業。
香港某大學前校長講過,博雅教育是教導人「學識廣博,生活高雅」。後來有關當局參考這個概念,於中學設通識教育科。通識,顧名思義是「樣樣都要識」。通識要求學生對世界有最基本的認知,廣泛學習,學生不一定要深入考究,況且他們暫時未有能力考究,但至少懂得一點點,跟別人溝通時也有話題可言,談吐也會言之有物。人家講莎士比亞,香港學生至少知道他是英國人,是大文學家和劇作家;講《雙城記》,也知道它是西方文學巨著,而並非只懂得中國的四大名著。
香港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點,但香港人要有一種宏闊的視野和世界觀。通識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明瞭世界歷史上的不同價值觀,有些價值觀曾經存在於某個時空中,曾經受到世人標榜。莫扎特的曲子,今天年輕人覺得太老舊,不合時宜,但在當時這些曲子可算是流行曲,是走在街上也可聽到旁人哼着的曲子。今日的流行歌,他朝有日也會不合時宜,也會被人感覺老土。
說到底,有標準答案不是問題,反而學生若未能廣泛學習,掌握實在、多方面的知識,那麼要求學生摸着石頭過河,再發揮坊間所謂的獨立思考,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又教人如何發揮?
何志平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