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初中教育 培正2007年中學會考成績
樓主: ob1
go

培正2007年中學會考成績 [複製鏈接]

Rank: 2


98
101#
發表於 09-6-7 02:04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之前我作成績比較的幾所學校都是傳統學校,並非與國際學校或新辦學理念學校比較成績。而各校校風己說過,不再重覆。

如果一間學校中一(開始)時收了50%Band 1學生及50%Band 2學生,而(終極)成績卻遠勝另一間盡收100% Band 1學生的學校,那間盡收100% Band 1學生而(終極)成績遠遜的學校適合那類學生入讀呢?

還有,影嚮終極成績的原因有很多,教學語言是其一,過往看過BK很多關於教學語言的討論,很多家長一聽見母語教學四字便大肆評擊一番,至今從未間斷。單看這個討論區,之前上面已有人對中中兩字說過不少話。究竟香港家長對母語教學本身有多少認識呢?個人覺得其實母語教學本身沒有問題,失敗之處在於九八年起的母語教學(政策)

九八年起的母語教學政策,一刀切只給中中15%額外課時用英文上課,學生學文機會減少了。而一班由所謂英中組成的議會更乘機創立,主要宗旨是多次重申英文能力稍弱的中中學生用母語教學會更有好處云云,要求政府嚴格執行政策,不許中中用多於15%額外課時學英文。如此這般的話,中文稍差的學生是否要用少些時間學中文?數理稍差的學生是否要用少些時間學數理?

個人認為,母語教學能提升學習效能,但另需加強英文培訓,增加大量英文課時。一些中中多次要求政府放寬用英文課時,但遭多方面反對,當中除了一些英中校長外,其表表者為從未接受過母語教學的田北辰(拔萃仔),田北辰最為支持母語教學政策,認為中中生絕不能用多於15%額外課時學英文,對其有害云云。究竟有幾多人真正為學生前途着想?另外,有些英中家長又反對中中生用更多時間學英文,其原因不作猜度。

以培正為首的一班校長為求全港所有學生能有更多學英文的機會,與政府交涉多時,籍本來明年實施的中中、英中上下車機制,直指很多英中用母語教通識是掛羊頭賣狗肉,要求改名,最後討價還價後才得放鬆,將來09年起的中文班學生可以25%額外課時學英文。其過程可謂好戲連場,盡見人生百態,但最後,教育界之中,有幾多人真正為學生前途着想?

培正的母語教學與政府的母語教學(政策)根本是兩回事,單是培正的英文書、中文教已用了超過半個世紀,但在政府的母語教學(政策)下也屬違規。培正向來都是中英兼重,提倡雙語教學。

說回(終極)成績,以下一篇報導亦具啟發。究竟所謂英中招牌重要,還是(終極)成績重要?


英中母語授歷史成績大躍進(明報)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05:05

【明報專訊】教學語言微調方案剛出爐,不少中學正籌謀轉用英語教學。名牌英文中學沙田
崇真中學宣布微調政策實施後,初中所有班、科採用英語教學,其實該校多年來高中歷史科也支持母語教學,每年逾百學生以中文學習及應考會考歷史科。校長張文偉坦言,能力稍遜的學生以母語學習有助提升及格率,但學生已具足夠英語能力,決定新學制轉回英語教學。




高中歷史新學年轉回英語

沙田崇真中學現時初中以英語授課,包括歷史科,但《中學概覽》資料顯示,該校中四開始歷史科則「轉車」改用中文授課。張文偉表示,每年約有110名學生以中文應考會考歷史科。他解釋,90年代初曾以英語教授高中歷史科,但由於修讀該科的學生成績稍遜,因此決定轉用中文授課及應考會考,至今已多年。張文偉坦承,「轉車」後學生及格率由大約80%提升至接近100%。

張文偉解釋,近年學生能力逐漸提升,學校今年9月趁「三三四
」學制落實,除了通識科,其餘科目全部轉為英語。他說﹕「03年已決定將高中歷史科轉用英文,但顧及教師籌備三三四的工作量,一動不如一靜,所以決定待09年一併改變,去年家長會已公布有關決定。」


中大教育學院副教授秦家慧質疑,英文班並非絕對能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能力不足的學生以外語學習會造成窒礙,她說:「學習學科知識始終用中文比英文優勝。」

Rank: 5Rank: 5


4418
102#
發表於 09-6-8 01:54 |只看該作者
ob1:

你說過的學校, 包括培正在內, 都是歷史悠久的名校, 校風當好, 我對學校成績近年才略有了解.  如收生成績較遜的, 教出來的學生成績能"遠勝"收生較佳的, 當然是不二之選.  但有偏愛選擇的, 可能有其他原因, 何種語文教學是考慮其一吧.

家長對母語教學或不抗拒, 相信祇是對禁閉式的一刀切母語教學十分抗拒.  香港英語學習自來不足, 英中100%都覺不足, 連課餘可能高達150%, 或可達標. 中中局限15%, 先天不足, 後天又怎容易在課餘補上.  在香港, 英語不足已成大害, 所以母語學習效能較佳的口號, 吹捧十年, 也以失敗告終.  這個口號, 近來反對微調也少用上了, 反對者改以標籤加劇, 惡性競爭, 施行引起混亂, 老師壓力加重等.  

保持母語, 加強英語課時, 也是母語支持者認為一可行妥協方法.  這使我記起前讀過國內一篇談學英語文章.  作者說, 中國人難學好英語, 不是不能, 是缺乏一種執著.  畏首畏尾, 萬事擔心, 又怕老師不能, 又怕自已不能, 學校又話學生不能.  其實微調也是行加強課時方向.

以現實來說, 大家都多讀中文小學, 無論升中時中語文如何, 中學大都看懂金庸俠武, 紅樓三國, 報章刋物.  聽講也都能吧, 寫或要多加磨練.  英語又如何, 英中學生畢業時英語也未能如用母語揮灑自如, 但都取得雙語接近平衡, 或不兼擅, 都可兼備.  有時術科所用英文又不如我們想像般深, 為什麼不給老師能力信心, 給學生機會, 起始不能, 也可慢慢改進, 較可迎合升學, 就業或世界應用需要.  真不能者轉回母語也不太難.

沙田祟真英中, 西史科先英後中, 我前所未聞.  想學校以會考成績為考慮.  或舊制會考學校以高合格率拉高整體成績.  新制334選科少了, 英史未必為該科弱生所選, 選者合格可期,  學校計算過後, 回歸英中傳統, 又初高中都用回英語.  作法又驢又馬, 我不覺可取.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6-8 01:57 編輯 ]

Rank: 2


98
103#
發表於 09-6-15 02:14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選校當然各有偏愛,有自己的原因。資訊不足選錯校者無可厚非,但如明知學校教出來的學生水平遠遜還非理性偏愛支持,損失的只是自己子女。

我說培正成績遠勝英華乃相對而言,培正數十年來都是幼稚園學生100%上小學,小學85%上中學,幼稚園學生面試時2、3歲人仔,未知將來實力,從而影嚮中學整體水平,培正中學收50% Band 1+50% Band 2學生而平均成績仍稍勝英華,尖子數目更是12比0。假想如果培正中學能收100% Band 1學生而與英華相較會是如何?甚至乎如果培正中學收100% Band 1學生而英華收50% Band 1+50% Band 2學生相較又會是如何?這正正反映母語教學及一般水平的英語教學下,學生成績之分别。

另外,培正數十年來的近似一龍條模式影嚮了終極成績,多年來培正絕少與盡收100% Band 1的頂尖學校比較成績,因其辦學方針不同,培正是將學生教好,不是只教好的學生,試想皇仁、喇沙等搞間幼稚園、小學一龍條龍直上,少收外校優異生,還能保持今日之成績嗎?所以之前說過,盡收100% Band 1生而成績比培正差的學校算什麼名校?

很多家長選校以教學語言為先,亦是母語教學(政策)所造成。中中只能以15%额外課時以英語教學並非校長所能控制,所謂先天不足亦只是98年董特首的母語教學(政策)所造成。

無疑,當年母語教學(政策)所分出的114間叫作(英文中學)的學校都是一些辦得比較出色的學校,很多成績較遜而原本叫作英文中學的學校被迫改名叫中中,只能以15%额外課時以英語教學。從而被標纖為二等學校。令家長選校以英中為先,更拖累一些本來辦得不錯,深受母語教學(政策)實施之前家長歡迎的中文中學如金文泰、何文田官中等收生水平下降而造成公開試成績大跌,所謂母語教學政策就是打着母語教學口號而到頭來變成打壓母語教學,本未倒置,非常諷刺。


十年過去,新一代不知始未的家長選校概念已被扭曲,只知英中必好,卻不知成績屬中游的學生用英文考公開試會拖低每科的成績而影嚮入大學的機會。

中文大學一名所謂學者更曾花一大畢金錢及時間去做究研,結論是:中中生入大學機會較英中生減半云云,更誤導不少不知始未的家長。需知母語教學政策下英中盡收大部份Band 1學生,中中只能收到少量Band 1學生及大部份Band 2、3學生,其結果唔洗攞錢去做究研都知,正如究研Band 2、3學生入大學機會是否較Band 1學生少般無聊。不過,從另一角度看正正反影了一刀切的母語教學政策如何失敗、如何扭曲母語教學,這也正是母語教學支持者所反對。

而這個禁閉式一刀切母語教學政策的始作俑者就是由當年教統會主席梁錦松(英華仔)所構思兼操刀,你話佢智慧有幾高?

順帶一提,提起梁錦松,不得不提的是,十多來教改的大方向如一條龍、新高中學制等都是由他一手設計,教改令不少辦學稍欠前瞻性的學校進退失據,最諷刺及經典例子是梁錦松的母校英華。當年英華開津貼小學,嚮應政府一條龍政策搞中小學一條龍,原本之前所有津貼小學校長有50%收生酌情權可揀學生,但教改後,英華小學開辦前剛剛取消了校長收生酌情權,所有學生只能經政府派位取錄,收生質素未能控制卻又要一條龍上中學,之前講咗有教無類唯有撑住啦。哈!誰知政府後來又整一個中中、英中上落車機制,2010年起,一條龍中學要收75%以上Band 1學生才可叫英中,否則要下車叫中中,計過數唔夠Band 1生,為保英中招牌,無奈之下唯有轉直資可自決教學語言啦。哈!英中招牌以為保住啦,誰知新嘢又嚟,教育局話2010年起卻又取消中中、英中分流,從此沒有中中、英中之分,要用100%英文上堂才可叫英文班呀……死未?但教改政策的大舵手卻是其一手栽培、引以為傲的所謂知名校友,怨得了誰?

你說中國人難學好英語, 不是不能, 是缺乏一種執著.  畏首畏尾, 萬事擔心……但一般津貼學校受制於教學語言政策、師資、學生質素,就算是現可完全自決教學語言的直資一條龍英華,你道英華能有一種執著,不 畏首畏尾,不用萬事擔心而用100%英語教學嗎?以師資、收生質素及公開試成績計,沙田崇真位列114所英中中游,與英華相若,香港又有幾多間學校能有一種執著,不 畏首畏尾,不用萬事擔心用100%英語教學?最近教育局就表示:不出10間……能不能用100%英語教學,難道你比這些學校的師生、家長更清楚形勢?英中沙田崇真用母語教西史就是知道母語教學能提升成績,增加學生入大學的機會。

以全英語學習仍能有優異成績者只屬小數尖子所有,我不反對尖子用全英語學習,一般學生盲目用100%英語教學的結果咪唔合格或僅僅合格而不能入大學門檻囉。

很多英中老師家長、社會人仕都知母語教學的好處,母語教學能提升成績是爭的事實,只要提升英文成績至入大學要求,便相對英語教學學生着數,然而政策制定者卻用種種手段、籍口加以打壓,叫中中教小些英文,致使英文成績被拖低。


很多人以為母語教學即是全中文教學,放棄用英文教學。我從來都反對非中即英的教學語言。香港數十年來,95%以上的本地學校也是半英半中教學而夾硬冠以英文中學的招牌,據教育局最近統計,時至今日,能以全英文教學的學校約有30間,將來能以全英文教通識、體育、音樂的更不足10間。



專訪葉賜添校長(培正中學校長、香港中文中學聯會主席)

答:葉賜添(葉) 問:張文光(張)、徐漢光(徐)

張: 我知道,培正雖然以母語教學,但有使用英文課本。可否介紹一下目前培正中學的教學語言方針?

葉: 培正對於「母語教學」的定義,與政府的理解存在分歧。我們對母語教學的理解,是以學生最熟悉的語言,學懂學科的內容,但並不限制閱讀英文的材料,包括英文課本。我們在中一、中二會用中文課本,滲入英文詞彙。在中三起,理科的四個科目:數學、物理、化學及電腦,會使用英文教科書(現時政策容許初中階段有15%的課時用英語教學),但課堂講授則一律使用中文,關鍵詞彙雙語並用。在九七前,中一、中二的數學科也是用英文教科書,但後來為了符合政策要求,被迫轉用中文,以便讓中三的理科科目盡用15%的限額。學生如果使用英文教科書感到困難,也可以選擇轉用內容相同的中文教科書上課,不會構成問題。考試方面,校方鼓勵用英文考卷,有時候老師會提供「生字表」,或容許學生詢問題目的意思。到會考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信心及能力,選擇以中文或英文應考。在中五的學年最後一次校內考試(mock exam),教師為學生分別設定
中、英文考卷。這樣,教師的壓力不致太大。在中四、五,能力最佳的學生(不論文科及理科),會額外修讀「綜合人文科」,在正常課時外上課,完全用英語講授及討論,訓練有能力的學生以英文作高階思維。
2007 年共有30 名學生報考會考綜合人文科,今年則增至60 人。這樣的安排有助提升學生的英文水平。

張: 有許多人批評,中英並用(mixed code)是不能夠學好英文,也影響學科知識的教學,你怎樣看?

葉: 不同意。我們希望學生接受能夠面對全球化的母語教育,學生要能夠閱讀英文的材料。學生到了大學,也要以全英文學習,中間需要過渡。政府的母語教學政策過於僵化,完全不准使用英文教材,結果大大削弱了學生閱讀英文的能力。
培正學生的會考英文科合格率達百分百,而考獲A級的比率、C 級或以上的比率,高於全港平均的三倍。

張: 政府認為,培正中學的成功經驗只是一個特例,不能推廣至其他學校。

葉: 但培正中學收取的學生並非全是第一組別,有一半是屬於第二組別。

徐: 用英文教科書的目的,是否主要為了增加學生接觸英文的機會,從而提英文水平?

葉: 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提高英文水平,而是為了看到更多材料。因為在現實世界,英文材料遠比中文多,這樣才能訓練學生在學科上能夠走得更遠。不過,當學生慣於接觸英文的材料後,客果是,學生不會害怕英文。在一中文中學,學生在中一時的英文程度本來不到高年級,越沒有信心使用英文,結果至英文退步。這是政策致排英文。因有需要增英文元素
__

Rank: 5Rank: 5


4418
104#
發表於 09-6-15 14:29 |只看該作者
ob1:

如要比較成績, 僅能以所知數據作準.  你以培中對比其他英中, 或先看培中近年如下表會考成績 :-

優良率全體優全體優良
200139.67.845.46.538.9
20024811.159.68.352.2
200340.17.554.2643.5
200444.915.9566.247.9
20054712.356.66.748.6
200643.914.551.86.642.2
200751.939.955.311.450.3


優良率獲3A或以上人數尖子人數最佳成績
200121-7A1B
200214-9A1B
20031527A2B
20041249A1C
200515310A
20061249A1B
200729129A1B


培中 2007 其他主科目優良率 :-
物理/50,  化學/51.4, 生物/62.7, 經濟/59.9

英華書院資料較少, 以下是在英華仔社區的//有關討論//:

發表於: 星期一 八月 04, 2008 2:31 pm   
文章主題: 2008年會考最新消息
會考今日放榜, 英華成績與去年相約, credit rate係48.4% (舊年48.6%), 有2人滿分,最好成績 6A4B, 第二係6A2B, 均符合拔尖資格。

發表於: 星期二 七月 01, 2008 8:25 pm
文章主題: 高考放榜
我放榜日返過英華. 最高3A, credit rate 3x%
恒商有兩個英華仔考獲佳績, 一位6A, 一位5A


家長 ChiChiPaPa 在BK提出//有關資料//
http://forum.edu-kingdom.com/viewthread.php?tid=1693185

培中的08年會考英文科的優良率是34.2%,這比得上很多英中。當然和最好的英中比,就還有距離,例如女拔是97.9%,德望是88.3%,協恩是80.2%,林護是72.6%。

培正08年的會考數學優良率是53.5%,女拔是78.9%, 德望是60.4%,林護是68.8%,華英是63%,董玉娣是69.8%。
另外一些中中:王少清是63.3%,元朗信義是65%。
在出名的中學,
數學科的差異遠較英文科小。

培中2007年會考大豐收, 不少英中當年會考成績也比往年大躍進.  2007 培中奪A 197個, 被批評成績下降的九華據說也考A 164個.  培中會考生應比九華多幾十人.  一間大幅上升, 一間被評為成績沒落, 二間落差不大.  還有培中成績集中於廿多個尖子身上, 反映學生程度大幅參差, 也是考慮因素.

  http://www.qes.edu.hk/  QES 為一成績中上英中, 年報內有會考高考成績, 也可比較.  其他有成績公佈考試成績英中也不少, 如 QC, BPS, MMS, 林護, 德望等等, 也可參考比較.

各項資料如有錯誤, 敬請指正.

未知培中 2008 成績如何.  成績有起有落, 覺得是好的, 就可以了.  培中校長所言, 如培中一半為 band 2 生, 有此成績, 難能可貴.  

其他討論, 容後再說.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6-15 14:35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105#
發表於 09-6-16 00:45 |只看該作者
ob1:

選校偏愛, 有個人原因, 也包含社會因素.  不少過百年老校皆成英中名校.   隨著社會富裕, 對國際學校愈加需求, 出外留學增加, 更使不少中中名校沒落, 這都是於悠久社會效應衍生, 不是家長一時執著或崇尚追求.  

現今有能力的家長, 很少資訊不足.  選校報刋天書, 網上資訊, 學校成績, 家長交流, 都有一定參考.  家長多為過來人, 受中或英教育皆有, 學習效應在升學或社會工作早已印證, 子女教育取向如何, 早有想法.  看一眾高官, 社會才俊, 愈得益者, 其子女學業選擇路向愈明, 可以確見.  作為家長, 選擇也有極大局限, 理性或非理性, 將來學校成績水平, 可參考而難預計, 因有不少因素影響, 何必早論成敗.

學校教學成效, 管理層和校長能力, 穩定和資源, 地域原因, 硬件設施.  現今學制, 因財施教, 教育家還要兼識理財, 絕不容易.  

你說培正一條龍的失, 也是她的得.  自小至中學, 能貫徹教學方法理念, 學生容易適應, 效果當好, 非一定教學語言問題.  還有學校團體財力人力物力, 教師團隊隱定, 校舍設施, 校友網絡, 也是使培中成為中中雞口, 條件遠勝不少英中的牛後.  條件相差有別, 香港學校財力為先, 地域或條件較差學校, 也不需刻意在成績上比較.

英華不算英中牛後, 以她條件, 成績應該可以, 轉直資後, 更受市場調節, 如物非所值, 家長熱愛當減, 也不用刻意比較.   

英語或母語教學已談得太多.  學校語言學習受政策局限下當不能執著, 但見微調下很多推崇母語的教育家不能執著, 說出不少英語學習負面意見, 但在家中對其子女英語郤非常執著, 有破萬難之心.  推動教育者都不能執著, 學生怎識執著, 但仍見到一些為保學生英語, 保持英中而轉直資校的執著.

中文大學的十年研究是應教局所請, 想證明母語有效.  但教局捉隻老鼠入米缸, 研究結果倒自已米, 證明母語失效.  結果也不如一般所想, 英中 band 1 生多當更大機會升大學.  而是追蹤相同程度小學生, 如入讀中中的比入讀英中的, 到入大學機會少一半.

梁錦松能力如何自有公眾定論, 能在商界舉足輕重, 貴為外資地區總管.  但教育不同營商, 一個講金, 一個講心, 也受政府大政策所主導.

近日報章報導培中有意在未來脫龍, 或轉直資, 或會另成立一私立英中, 接龍小學.  早年已經在校友間醞釀, 今次未知發展如何.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06#
發表於 09-6-17 01:33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最近囡囡母校多事,沒有怎樣看其他園地,想不到會有這樣高質素的討論在「初中教育」中出現。

通識是新生事物,你囝囝是第一屆三三四學生,是第一批必修通識的學生。我囡囡是第三屆,通識的性質是如何,我要開始留意了。

剛好明天囡囡要考通識科,據她說,通識是完全不用讀書的科目。明天她帶回校的,是我要她看的英文故事書,在學校裡看完這本書後後,明晚就可以「免役」,擦完牙後就可以直接進入「講通識」的親子時間了。

我不大了解囡囡通識的內容,是不是因為我囡囡讀中中,所以完全不用溫通識呢?你囝囝在中一時要不要花時間讀通識呢?

eviepa

Rank: 5Rank: 5


4418
107#
發表於 09-6-17 02:43 |只看該作者
Eviepa:

我也有留意你女兒小學事情發展.  我在學校未開辦前早已認識貴校, 多年來有一種牽掛情感在內.  你近來對學校事件發言義正詞嚴, 學校不少家長也用心關注, 有些更力行, 真不容易.  學校問題已非朝夕, 新辦團體可能更好, 希望家長能釋懷前望, 明天會更好.

講到通識, 我囝囝也是考試在即, 叫他溫習, 他回應說冇得溫習, 又話唔洗溫習.  不過今晚拿了其中二頁筆記出來, 有關一則時事的, 叫我給他解讀分析.  其餘見他自己只讀了約半個鐘, 收工大吉.  其他科目, 升中四因要論成績先後選科, 他比以前溫習耐久, 用心和專注.  通識必選, 不用競爭, 該科成績壓力較少, 他說平時聽明老師講解即可.  我只教他的通識測考對策, 就算不甚了解, 都盡量把自己意見寫出來, 不要怕錯.

中一時我也和他溫習過史地通識科目, 通識給他講解不多的講義外, 只提點他小心理解問題.  中一生多理解不足, 加上大意, 較容易問非所答.

中一時他對通識溫習最少, 因無從下手.  中一時他都試過在測驗時, 中史和通識不及格, 不少同學也一樣.  我想通識萬變, 評分方針未定, 現在成績難証未來, 平時多知多識即可, 也不化算為考試分數太花時間.  派回試卷時, 我會和他檢討答題技巧和錯誤.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6-17 02:50 編輯 ]

Rank: 2


98
108#
發表於 09-6-18 02:39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6-15 14:29 發表
ob1:

如要比較成績, 僅能以所知數據作準.  你以培中對比其他英中, 或先看培中近年如下表會考成績 :-


囝囝爸:你的問題有多方面,先答如下

    培正中學會考最佳成績學生名錄

2008年中學會考

學生姓名

中學會考成績

黃曉峰

九優一良

楊凱儀

八優二良

蘇柏揚

八優一良

朱彥宗

七優三良

沈亦軒

七優二良

黃卓妍

五優五良

楊善鈞

五優四良

李恩頌

五優四良

陳筠莉

五優四良

丘穎妍

四優六良

何善愉

四優六良

盧卓謙

四優五良

唐華謙

四優五良

韓文軒

四優四良

葉懿樂

三優七良

任漪琪

三優六良

余煒樂

三優四良

曾昭灝

三優三良

  

根據培中的資料,2008年培中有6A以上尖子5人,九優一良1人,八優二良1人,八優一良1人,七優三良1人,七優二良1人,單計以上摘A數字己近百個,尖子雖比上年少,但整體成績應可保持。



你提供的培正近年會考資料大致正確,值得一提是20062007之間英文成績大躍進是因2006之前考英文課程乙,2007之後甲乙卷合併。20012002最佳成績是7A9A,沒有尖子是當年未有拔尖計劃。


連英華討論區也給你找遍了,但以你之能也找不到有關英華會考的有關資料,連基本的摘A數目、尖子人數也找不到,只能道聽途說別人的網上討論區,還不是選校資訊不足?況且辦學有好成績的都會於學校網頁公佈,未能提供資料的學校成績大家心中有數。


假使你提供的英華2008會考資料屬實的話,英華2008會考有6A2人,算有進步,但相對你之前所提到的一批同樣收近100%Band 1學生的中學來說,成績算不算強差人意?另外,你所講的英華討論區內,一些英華師兄不是說,現今英華學生會考成績大不如前、相距甚遠嗎?何需爭辯?


根據你提供的資料,英華高考有3A 1人,兩個6A5A出自轉了校去恒商的學生。問題是何以最好的學生不直升本校而去了恒商?本校培育不出好成績的學生?還有,很少學校比較高考成績,以現時制度,頂尖學生於中五會考時奪6A己拔尖直上大學,不用讀中七,還考什麼高考?因此就算皇仁、拔萃等學校的高考成績也不突出。將來334制之下,沒有什麼高考,兩試合一,一試定成生死。另外,如果該幾名高考生能在一些如培正般可提升學生水平的中學就讀,己拔尖直上大學,理應不須中五才發現問題而轉校再要讀到中七的。


眾所周知,培正有幼稚園及小學。之前己說過,培正的幼稚園、小學、中學一條龍模式影嚮會考終極成績。我從沒說這是培正的失,這亦正是培正的優良傳統。不過一些不明所以者常以此點作為攻擊、抹黑,樓上已有很多例子。


培正中一時絕少收外校生,所有自行收生學位全給予培正小六生,小六考第200多名的學生仍有機會於統一派位派上培中,所以培中有一半是Band 2生並非虛言,一般中學只會自認有很多Band 1生而絕少像培正般如實公佈。很多人問培正屬Band幾?答案是Band 1頭、中、尾及Band 2頭、中、尾學生都有,因第一至考第二百多名的學生都有,亦是很多家長爭相為子女報讀其幼稚園、小學的原因之一。此亦謂之有教無類,培正己行之近百年,理應不存在於世上,難怪你有所不知。而所謂學生差異問題在幼稚園階段己存在,一直到中學,同學之間相處、學習數十年來一向都沒有問題,同學之間情如手足,離校數十年依然定期回校相聚,那理Band幾?何以將世俗的學生差異問題套用於培正?


你提過的一批會考成績優異學校,中一時盡收近100%Band 1 生,有些自行收生時更只給面試機會予考全級頭3名的各區小學生,集多區精英一爐,與培正的辦學方式不同,與幾乎全收培小生的培中比,成績當然有分別。試想那些學校如果是幼稚園、小學、中學一條龍模式直升,少收外來成績優異的學生,會考還能保持如此成績嗎?又如果培中只收培小Band 1生,其他學位留給收校外好學生的話,情況又如佝何?


大家辦學方針不同,培正數十年來都不是以成績為先,但有潛質的Band 1學生一定不會被浪費,Band 2的學生最終也可培育成材。而培正的一條龍是希望能維持學校的傳統、校風、精神。用長時間培養學生的品德、對學校的歸屬感。香港出名之學校有很多,但很少能培育出一批團結、對學校有歸屬感的學生,培正的同學會能遍佈全球,很少學校能夠做到,這也是其近百十年來一條龍模式辦學的結果。





全球10萬校友 秉紅藍精神護培正

(明報)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如果人人認識的『王老吉』不是真的『王老吉』,是不是很荒謬?」百年名校培正,全球校友10萬人,過去10年出錢出力維護培正百年聲譽,畢業逾半世紀現已兩鬢斑白的校友吳漢榆誓言:「身為培正人,一定要秉承紅藍精神守護培正。」

學生領帶紅藍間紋 歷史悠久

培正學生的領帶為紅藍間紋,象徵「紅藍精神」,校友也對這條「校呔」珍而重之。香港培正小學校長李仕浣本是培正校友,笑言每日回校都跟學生一樣戴着紅藍帶。學校現時約有六成教師為培正舊生。1959年畢業、隸屬光社的陸志中現為廣告公司董事,每次出席培正活動,都會結上由中學時代保存至今,達50年歷史的紅藍領帶。

培正每屆學生均有一個所屬社別,可辨識學長學弟的輩分,如﹕「輝社輩、仁社輩、敏社輩」,提倡尊重前輩的精神。為凝聚校友的團結,培正同學總會維持50年傳統,就是每個月的第一個周三,都會風雨無間舉行例會,邀請校友演講,每次均有超過100人出席。已畢業56年、年逾七旬的吳漢榆,對培正事務一直不遺餘力,50年來甚少缺席每月培正例會。他指出,每位培正人都對培正有一份感情,不會忘記校園的生活點滴及教師嚴厲的教誨。

Rank: 2


98
109#
發表於 09-6-18 02:47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6-16 00:45 發表
ob1:

中文大學的十年研究是應教局所請, 想證明母語有效.  但教局捉隻老鼠入米缸, 研究結果倒自已米, 證明母語失效   ...


囝囝爸:

曾榮光研究母語教學政策從1999 年開始進行,追蹤母語教學政策推行後,首兩屆(1998 及1999)入讀中一的學生,研究是要比較,當英中與中中的學生,在中一時的起步點是一樣,到了不同的階段,他們分別會得到甚麼分數?兩屆的學生各有18,000 人,即每屆各找中中生及英中生9000人作比較。

問題是一屆之中,真的找到9000名中中生與9000名英中生的成績、家庭背景相約嗎?他沒有具體數據公佈。就算真的找到9000名中中生與9000名英中生的成績、家庭背景相約,但其他因素如學校硬件、師資、朋輩的影嚮、少接觸英語而缺乏的升學信心、被標纖而影嚮的鬥心諸如此類有計算在內嗎?還有沒有計算大家的學習效能、温習時間?

其實影嚮中中生最大的又是母語教學政策一刀切只能以15%課時學英語,令很多學科成績不俗的中中生英文不達標以致不能步入大學門檻,根本不用研究也會知道這結果。不過亦興幸有這研究報告,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才可作大幅修正,取消中中、英中分流,加強中文班的英語課時。

如果你認為教育局是捉隻老鼠入米缸,我同意,但這米缸是屬於母語教學政策始作俑者梁錦松所有。

如果你認為曾榮光母的語教學政策研究可信,那你應相信他在對鼓吹英語教學家長的批評:在缸瓦舖內打爛所有缸瓦,反指『誰叫你的缸瓦咁易爛』




教育界:中中變「四人的士」
週日, 2005-02-13 11:36 — webmaster


   有教育界人士狠批,「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會令香港教育發展「徹底退步」,而3項所謂量度成為英文中學的客觀條件亦只是「偽科學」的工具。他們又批評,目前的諮詢文件將中文中學置於「4人的士」的位置,中中早晚會因市民「愛坐大車」的心態而遭淘汰。

人人坐大車 遲早淘汰

 多名講者昨出席港台政黨論壇時均認為,新中學教學語言機制會令本港教育退步。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曾榮光更批評,3項成為英中的客觀條件,包括學生水平、教師資歷及學校支援措施,其實是「偽科學」工具;但遺禍最深的該是每6年檢討學校使用英語還是母語的機制,會令英中及中中均造成「震盪」,為「轉車」一事造成壓力。他認為,當局應對學校信任,不要製造出「互相仇視、踐踏的分化局面」。

轟客觀條件「偽科學」

 他認為,政府若有意推行母語教學便應如新加坡般,以政策強迫學校使用母語。曾榮光續說,現時香港學生越近畢業越多接觸雙語教學,政府應考慮慢慢由初中開始,由母語漸次轉為中、英語或母語、普通話及英語,過渡至雙語或三語環境之中。
 曾榮光又批評,工作小組主席田北辰沒有考慮政策配合社會脈絡的效果,同時又指責家長、僱主等要求英語教學是不理性的行為,活像「在缸瓦舖內打爛所有缸瓦,反指『誰叫你的缸瓦咁易爛』」。


喻田「打爛缸瓦還發惡」

 中文中學聯會執委兼培正中學校長葉賜添表示,中中只有3成時間發展英文,當局應考慮中中及英中「不分家」,共同發展兩文三語。他又指,中中在「唯英中是好」的家長觀念下,將會受到歧視,標籤效應將會加劇。

 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工作小組成員戴希立重申,有必要將中中、英中分開,現階段要一刀切推行母語亦不可能。但他認為,中中若能好好使用15小時的延展性英語教學時數,同樣可以提升學生英語水平。

文匯報記者郭嘉曦報導

Rank: 2


98
110#
發表於 09-6-18 02:52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6-16 00:45 發表
ob1:

梁錦松能力如何自有公眾定論, 能在商界舉足輕重, 貴為外資地區總管.  但教育不同營商, 一個講金, 一個講心, 也受政府大政策所主導.  ...


囝囝爸:

你說得對!梁錦松的母語教學政策原來一早已有公論,連周潤發都要發表意見啊。


批母語教學玩死下一代

發哥叫學生拉橫額聲討梁錦松

文: 潘 琳 09/08/2004

周潤發昨日擔任會考放榜講座嘉賓,狠批香港母語教學,令學童枉成犧牲品,並幽默地引用就讀美國名校加州柏克萊大學的《一夜成名》明星孔慶翔名句,勉勵會考生與家長,贏得全場掌聲。

中學會考放榜在即,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昨日舉辦《會考放榜講座2004》,邀得國際巨星周潤發任演講嘉賓,事先並不知情的觀眾甫見發哥出現即驚喜萬分,全場報以熱烈掌聲。二十分鐘的講話中,發哥盡顯風趣幽默本色,但講到香港的母語學,卻極不留情地狠批,他說:「我都戥呢一代學生難過,全部都係母語教學犧牲品,讀得中中(中文中學),中四之後又要轉學返英文。」

引用孔慶翔名句

台下觀眾追問發哥如何能推翻現有教育制度,發哥反問:「係邊個提議母語教學呀?梁錦松(前財政司司長)?羅范椒芬(現任職統局常任秘書長)?」場內有聲音大叫「董建華!」發哥說:「唔係,佢係扑槌嗰個。」此時又有聲音大叫「梁錦松!」發哥說:「咁就叫佢再同董建華提議取消囉!記住聽日去佢辦公室拉橫額啦!」台下大嗌:「炒咗喇喎!」發哥即笑言:「咁都可以發表意見!」

制度雖未能改變,但發哥呼籲同學應輕鬆面對成敗,他說:「我去美國拍戲十年啦!都係拍五部戲,冇乜成績,所以唔好畀咁多壓力,William Hung(孔慶翔)講得好,I take my best,I've no regrets!(我已盡力,絕不後悔)」引得全場哄堂大笑,發哥說:「得失唔係咁緊要,唔得咪由佢囉!盡力,隨緣啦!」

發嫂望夫成龍逼上進

發哥更以自己學英文為例,鼓勵學生與時並進:「我依家每星期上兩堂英文,每堂個半鐘,要我識聽識講,仲要學拼音同文法,我背後個人推得我好緊要,仲成日講難聽話:『你幾十歲人咁都唔識。』冇辦法啦!我資質低,又讀得書少,但佢望『子』成龍,希望個老公叻,如果你响街撞到周太,記住幫我講,唔好推得我咁大力,我就嚟五張嘢,唔會好似阿倫唔認,年年都話自己二十五歲,依家讀書記憶力唔同以前囉!」

Rank: 2


98
111#
發表於 09-6-18 03:02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6-16 00:45 發表
ob1:

看一眾高官, 社會才俊, 愈得益者, 其子女學業選擇路向愈明, 可以確見.   ...


囝囝爸:


高官才俊為子女的選校路向可明確看出什麽?我只知梁錦松(英華仔)不會為兒子選讀英華,田北辰(拔萃仔)不會為兒子選讀拔萃,李國章(聖保羅男女)不會為兒子選讀聖保羅男女,這些學校出了什麼問題?從中又看到什麼?家長爭相報讀又為了什麼?

Rank: 2


98
112#
發表於 09-6-18 03:26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6-16 00:45 發表
ob1:

英語或母語教學已談得太多.  學校語言學習受政策局限下當不能執著, 但見微調下很多推崇母語的教育家不能執著, 說出不少英語學習負面意見, 但在家中對其子女英語郤非常執著, 有破萬難之心.  推動教育者都不能執著, 學生怎識執著, 但仍見到一些為保學生英語, 保持英中而轉直資校的執著.
   ...



囝囝爸:

培正結龍問題仍在商討之中,明年中相信有結果,前車可鑑,以免進退失據當詳細評估各因素。

學校爭相開英文班作招徠叫執着?那麼98年母語教學政策出台之時,培正本可位列英中,但堅持以母語教學算不算執着?微調後2010年培正又可開六班所謂彈性班,但培正依然用英文書、中文教算不算執着?就算培正計劃轉直資後,可自決教學言語,仍是用英文書、中文教算不算執着?



微調案 英中恐被迫開中文班




2009年1月27日

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方案引來的爭拗沒完沒了,政府消息透露,
全港114間英文中學當中,只有約30間全英中能做到所有科目及術科以全英語授課,同時亦有少數中文中學符合資格,成功開設可用全英語授課的全級彈性班。有學界預計,「微調」方案下,英中可能被迫開設中文班。

政府消息指,在目前全港114間英中當中,只有約30間能做到全英語授課,預計在「微調」方案下,這些英中將來仍能繼續開設全彈性班兼同時採用全英語學所有科目,當中包括以英語授體育、音樂等術科。政府曾就英中會否在通識科採用英語教學進行內部研究,發現
僅10多間英中表示會以英語教授初中通識科

英文中學聯會主席陳璐茜坦言,「微調」方案下,全港將有英中或需開設中文班,她解釋,由於適齡學童人口下跌,令部分英中未能收足5班均達8成5屬全港「前列四成」的中1生,其中沙田、大埔等為「重災區」。

其中,英中沙田培英中學近年已漸進式在術科採用英語教學,目標是於今年9月以全英語授課,校長邱藹源表示,有見學生有足夠能力以英語學習,故2年前已將體育及通識科轉用英語授課,並計劃今年9月將現時僅餘以母語教學的聖經及生活創意科轉為英語教學,實行令學校將來成為全英語學校。

不過,亦有英中以學生利益作考慮,堅持以母語教授術科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校長鄭祖澤稱,基於學生利益及教學理念,聖經及生命育科不宜轉用英語授課。



培正中學是其中1間達標可開設6班全英文彈性班的中中,但校長葉賜添不諱言,該校50年來堅持以廣東話授課,並加插多元化的中、英文教材,務求令學生中英兼擅,這種教學理念將不會受「微調」方案影響而改變。

Rank: 4


595
113#
發表於 09-6-18 05:01 |只看該作者
高官才俊為子女的選校路向可明確看出什麽?--- 不讀本地學校, 甚至"名校."

我只知梁錦松(英華仔)不會為兒子選讀英華,田北辰(拔萃仔)不會為兒子選讀拔萃,李國章(聖保羅男女)不會為兒子選讀聖保羅男女,這些學校出了什麼問題?--- 因為這只是以往成就的方法.  但由於各類的改變, 並不適用於培育將來的領袖.


從中又看到什麼?--  他們的畫虎不成.


家長爭相報讀又為了什麼?-- 因為他們只看到高官才俊的現時"成就".

哈.

[ 本帖最後由 mamimummy 於 09-6-18 05:04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114#
發表於 09-6-18 13:49 |只看該作者
ob1:

家長比較學校, 各有不同, 各有要求, 各有所需.  正如我前所說, 成績參考重要, 但也不是先置條件.  各位家長各自選校準則可以不同.  有認為尖子重要, 我以平均為先, 其他或以口碑, 校風, 名氣, 語文水準為重.  甚至創新理念, 快樂學習, 或多元多語, 都使未有成績的直資新校也有極多家長歡迎.  所以家長選校, 未有詳細成績羅列的學校, 對家長來說未必資訊不足.  況且會披露成績的學校, 鳳毛麟角, 如培正如此詳盡, 更為少見.  培正也是在2007大豐收之年, 才開始公佈詳細成績, 以前連升中 banding, 也少透露.  但一貫以來, 培正如英華或其他名校一樣,  就算對外資訊不足, 也備受歡迎.

你說, 收 100% band 1 生終極成績應當先論, 不能者視為效應低.  理論上沒錯, 經五六年學習, 其他影響因素也多.  現實中, 多年來英中傳統名校, 如培正一樣, 多有直屬小學, 歷來都收回直屬小學 band 1,  band 2 或甚至 band 3 生.  一貫以來,  這些近一條龍式傳統英中, 會考高考成績往往比沒有直屬小學全收 band 1 生的地區英中更佳, 為時已久.  不是近年培正成績大有進步你才發覺得到.  簡單講句, 名校的...教學方法, 貫徹, 穩定, 財力, 家庭背境, 名校效應, 學習動力, 非其他校可做到.  近年引入直資競爭, 上落車倡議, 強制接龍或脫龍, 紛亂擾攘.  很多名校, 要多收外校 band 1 生以自保, 可能反把上述優良傳統一一打破,  將來成績反下降.  

英華師兄說, 成績大不如前.  同樣說法, 不少學生校網也可容易看到.  培正和九華資深校友, 年前也為文引証, 感嘆母校成績大不如前, 倡議轉為直資.

英華尖子為甚麼升讀恒商, 有位名校女生也有告訴過我轉讀原因, 不作轉述.  或者你問問培小校長, 為什麼培小有廿多位小六優異生升中時轉到其他英中名校.   

松哥母語錯著, 發哥學英語執著, 有為官商子女選校佳著, 母語追蹤十年不著, 何種語文教學可得著.  容後再談.

Rank: 3Rank: 3


132
115#
發表於 09-6-18 14:55 |只看該作者
[quote]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6-18 13:49 發表
"培正也是在2007大豐收之年, 才開始公佈詳細成績, 以前連升中 banding"

OB1 :"2007 全級學生今年共取得152個A級及45個5*級成績,即相當於197個A級成績"


OB1 :"培正中學最近勇奪學界體育最高榮譽的2007-2008中銀紫荆盃全港男女校組總冠軍"


OB1 :
"培正近年大力提升學生的學術成績,以我估計,培正的會考成績還有連年上升之趨勢,假以時日,不難更上一層樓,產生更多的尖子、狀元"



未知2008年度成績是否如OB1所料    "會考成績還有連年上升之趨勢,假以時日,不難更上一層樓,產生更多的尖子、狀元 "?

Rank: 5Rank: 5


4418
116#
發表於 09-6-19 00:22 |只看該作者
ob1:

曾教授的研究報告是經十年百校萬多學生追蹤而成, 結論是實際數據結果.  其中研究方法是用兩組成績相若的小學畢業生, 一組進中中, 一組進英中, 多年追蹤, 比較出來.  結果也使教局難言以對.  你當然可以質疑其準確可信性.  正如六四集會人數, 各說不同, 由信者自行決定.   我沒有細心留意報告, 因其結果想法早在心中.  

一刀切母語制度為害不少, 是否是梁錦松主導, 我不知道.  但教學語言事關重大, 時在九七交接, 我想政府想回歸向國家示好, 中央首肯, 才可施行.  所以董李羅梁田, 還有教育界多頭馬車, 母語和其他煩擾政策, 都難辭其究.

發哥學英語, 也有在外國拍片或電視劇的中國或香港演員.  或今天港影視界普遍都能說普通話, 就是一種應用效應, 如不能者只可局限於香港的小市場.  香港學生也一樣, 要內外皆宜, 才可才(財)通四海, 學用八方.  但部份教育者的陳舊想法, 教局官員的虛偽作法說法, 令絕大部份香港學生, 在校內外語境都不足下不能學好英語.  這些鼓吹母語好處的教育家, 官員或至商人, 子女皆入讀高水準英語學校, 留學海外.  口說羊頭, 實食狗肉, 言行不一, 是否容易確見.   

為招徠多開英語班不是執著, 是一種失著, 有開始效應, 不能者, 容易成績敗露, 得不償失.  培正在逆境下堅持母語才是執著.  學生無應用目標, 也無語境, 如何執著, 但不少家長為子女課餘英語進補, 是極大執著, 挽回不少劣勢  但有些學校在微調下, 有機會能使學生可平衡學好雙語, 也諸事擔憂, 樣樣皆難心態, 不作嘗試, 是執迷不悟.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17#
發表於 09-6-24 01:25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ob1,

我開了一個新話題,在教育政策那裡,叫《再論曾榮光的追蹤研究》,想你們都有興趣討論。請移玉步。

eviepa

Rank: 2


98
118#
發表於 09-6-28 01:57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6-19 00:22 發表
一刀切母語制度為害不少, 是否是梁錦松主導, 我不知道.  但教學語言事關重大, 時在九七交接, 我想政府想回歸向國家示好, 中央首肯, 才可施行.  所以董李羅梁田, 還有教育界多頭馬車, 母語和其他煩擾政策, 都難辭其究 ...


囝囝爸:母語教學語言政策是否梁錦松主導你不知道。

但你知不知道我知道發哥知道學生也知道?

一刀切母語教學語言政策於97年公佈,98年實施,97年當時李國章為中大校長。田北辰一九九六年時只擔任語常會其中一名委員這小腳色,二○○○年十一月才擔任語常會主席,而語常會乃咨詢機構,負責就語文教育事宜,向政府提出建議,並非決策機構,今天的語常會更已名存實亡。至於羅范椒芬於一九九八年才出任教育署署長,一九九九年七月出任教育統籌局局長。母語教學語言政策之制定與李田等人何干?他們只是其後政策的盲目執行、推銷、護航者,罪不在此,何以要為亞松主導一刀切母語教學政策一事開脱而妄加其他人指控?

既為示好,何需首肯?九七風雲際會,中央為落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圖增港人信心,絕少插手香港事務。母語教學語言政策應是老董提出,亞松度橋,哥兒倆之杰作。

你的文章確是洋洋灑灑,然則論點錯漏有之。觀乎你對時事之常識、批判之思考、分析之能力、答題之技巧,應還有進步之空間。

香港中文大學委任新校長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宣布委任李國章教授為校長,由一九九六年八月一日起,接替於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一日榮休的高錕教授出掌校政。李教授現任中大醫學院院長,是一位享譽國際的外科醫學專家。中大於去年底公布現任校長高錕教授將於明年七月底退休,隨即依例選出遴選委員會,就下任校長人選向校董會作出建議。遴選委員會向全球廣泛徵求合適人選,共有三十位人士應徵或獲提名,供遴選委員會考慮。其中大部分是來自本地或海外的傑出學人,都擁有管理大學的豐富經驗。遴選委員會審慎地考慮各應徵者及獲提名者後,一致決定推薦李國章教授出任新校長。






政府公布語常會成員名單

  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教授今日(六月二十七日)公布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的新任及連任成員名單。有關委員的任期為二○○三年七月一日至二○○五年六月三十日。

  六名新任委員來自本港的學校、大學、商界和大眾傳媒。他們均以個人身分出任語常會委員。

  他們是王培光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副教授)、文綺芬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杜莊莎妮女士(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校長及英文科科主任)、柯何艷清女士(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校長)、何淑賢女士(基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陳志雲先生(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電視廣播業務助理總經理)。


另外,曾在一九九六年十月至一九九八年九月擔任委員,並在二○○○年十一月至二○○三年六月擔任主席的田北辰先生再度獲委任為該委員會的主席,連任兩年

羅范椒芬簡歷


羅范椒芬現年五十三歲,於一九七五年九月加入政府任行政主任,並於一九七七年十月轉職政務職系。她於二零零一年八月晉升為首長級甲一級政務官。


羅太曾在多個決策局及部門服務,包括前保安科、前醫務衛生署、前經濟科、房屋署、前政務總署、前行政科、社會福利署、前公務員事務科、前規劃環境地政科、行政長官辦公室及運輸署。回歸前曾任房屋署署長,之後被借調到特首辦。她於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零年出任前教育署署長,凌年七月出任教育統籌局局長。之後政府推行問責局長,羅轉任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零六年十月獲委任為廉政專員。


校長憂微調產生校內分化
2009-1-10



【大公報訊】教育局提出教學語言微調政策,計劃取消沿用十年的「中中」、「英中」二分制,但有家長批評本港教學政策經常改變,令學校、學生和家長感到混亂。中學校長會副主席阮邦耀則指出,微調政策能夠讓更多學生運用英語學習,有助提升中學採用英語教學的自由度。

教學語言政策(俗稱母語教學)自一九八四年提出,至今已二十五年。教統會曾先後三次發表報告書,強調實施母語教學的重要。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上任前,曾多次表示十分重視教育,九七年後委任當時的教資會主席梁錦松擔任教育小組主席,負責收集和整理各方對教育的建議。


前教育署在一九九八年藉強力指引實施母語教學,把全港官津中學劃分為中中和英中,但教育界對此爭議不休,甚至把普遍學生英語能力下降歸咎於母語教學。政府在實行後十年,提出微調方案,取消中中、英中,改讓學校按收生數據自決教學語言。

Rank: 2


98
119#
發表於 09-6-28 02:19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eviepa 於 09-6-24 01:25 發表
囝囝爸、ob1,

我開了一個新話題,在教育政策那裡,叫《再論曾榮光的追蹤研究》,想你們都有興趣討論。請移玉步。

eviepa


Hi:eviepa

最近事忙少上BK,謝謝你的邀請,有空我定加入討論。

Rank: 5Rank: 5


4418
120#
發表於 09-6-28 13:26 |只看該作者
ob1:

發哥對學生講母語教學意見, 學生知道.  我沒有適逢其會, 又沒有讀到有關報導.  經你引述, 你和發哥和學生知道的, 我現在當然知道.  多謝你給我知情進步空間.

是否梁錦松主導母語教育政策, 或中央在 1997 年或至今是否落實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 我真不知道.  我對中央大致是滿意的.  不過未能普選, 我未能釋懷.  中英 1982 年開始商談香港問題, 1984 年簽訂回歸「中英聯合聲明」,  定 1997 年香港回歸中國, 實行一國兩制.  巧合地 1984 年開始至 1986 年, 教統局第一至第六號報告, 強力推行母語教育, 1997 回歸年公佈母語政策, 1998年落實執行.  梁錦松回歸時適相逢其會, 主掌教育.  想當然是他或董梁哥兒倆主導, 未知鄧小平主席和戴卓爾首相兩親家有否早於 1982 年開始參與其中, 或為啟導, 幕後主謀.

以下是當年新聞一則.  如董梁真是始作俑者, 當然可恨.  主政教育幾頭馬車, 知錯不改, 更為可悲.  李羅田推銷護航, 盲目執行, 尤為可恥.  其子女們獨善其身, 多受高等英語教育.  我們大部分子女, 定為只有能力受低程度英語教育, 十年閉制, 天可憐見.



教統會三巨頭狠批現策

【本報訊】推行了不足兩年的母語教育政策,昨受到教育統籌委員會成員狠批,其中身兼香港大學副校長的程介明,更直指母語教學如同「自殺政策」,繼續推行只會「死路一條」;而教統會主席兼行政會議成員梁錦松更批評,推行母語教學,只是教師英語水平不符合英語教學,並沒有照顧學生利益。

「老師唔能夠用英文」

被譽為教統會「三巨頭」的教統會主席梁錦松、委員程介明及戴希立,昨日出席教育改革傳媒工作坊時,在二十多名記者面前,公開批評現行的母語教學政策。

程介明坦言,在當今的互聯網世代,沒有第二個語言可取代英語,並指出在荷蘭,近年部分主要學科已轉用英文。他認為應摒棄英語背後的殖民地色彩,重新檢討本港的母語政策。

隨後程介明更批評母語教學制度:「香港以廣東話作為母語教學,只有死路一條,全世界好少地方以方言作教學語言,母語政策好似自殺政策!」

狄志遠稱不能走回頭

剛獲委續任教統會主席兩年的梁錦松認為,政府不一定要出強力教學語言指引。他並表示:「現實係,大部分老師唔能夠用英文教書,推行母語教學,只照顧老師,唔係學生!」他透露,有不少團體向他表示有意辦學,但當中七成均不願選擇母語教學,所以他已想出一條「計仔」:「轉做直資學校,就可以唔理政府講乜(意即政府的教學語言政策),最緊要認為市場要乜!」

教協會長張文光說,在實行母語政策後,學生的中英文的表現均有進步。負責檢討母語政策的教學語言工作小組成員狄志遠表示,現時不可能走「回頭路」。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6-28 13:50 編輯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