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備戰大學 聯繫生活培養語感 文憑試中文科「不死」 ...
發新帖
查看: 1220|回覆: 1
go

聯繫生活培養語感 文憑試中文科「不死」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6
1#
發表於 17-9-13 08: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文憑試中文科被喻為「死亡之卷」。


  新學期開始,高中生展開繁忙學習生活之餘,更要及早為文憑試做好準備,在學期初制訂「摘星」攻略,本版會一連四日,訪問資深老師及文憑試狀元,分享四個核心科的應試要訣。文憑試中文科雖然被喻為「死亡之卷」,但其實只要把語文聯繫生活、培養語感,平時多讀、多寫,再分析四份試卷的評核要求,「摘星」並非遙不可及。

  文憑試中文科被喻為「死亡之卷」,不少考生因該科滑鐵盧,而未能升讀大學,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中文科助理科主任陳穎雯認為,讀好中文的關鍵在於語感,建議學生「把語文聯繫生活」。

  要培養語感,只閱讀並不足夠,還須多寫作和思考,陳老師表示,現時科技發達,不花筆墨紙張也可「練筆」,她建議學生在社交平台貼相之餘,也不妨加上文字,嘗試「我手寫我心」,感受以文字與人分享的快樂,「對日常所看所聽的新聞和名人言論,學生也可多分析和思考,拆解言外之意,加以評論和鑑賞,鍛煉語感。」

  中文科共有四份試卷,陳老師注意到不少學生在應考各卷時,都有一些常犯的錯誤,「卷一考閱讀能力,考生易受感覺主導,看見不熟悉的篇章、艱澀的字詞就感到害怕。」她提醒考生要理性應付,因部分難點並非考核點,且題目會有所提示,故可在速讀文章一遍後,先看清題目,再細讀文章,只針對題目要求逐一擊破,「文言文則不宜單靠死記硬背,同學可嘗試自行對譯字詞,逐漸掌握字詞推敲和文意推測的技巧。」

  至於考核寫作的卷二,陳老師表示,考生經常選錯題型,又過於雕琢文字、忽視內容。她建議學生宜先了解自己的長處,找出適合自己發揮的題型,如記事抒情、開放式題目或議論文,「考寫作卷的兩大要訣是『內容第一』和『穩中求勝』,最重要的並非修辭,而是情節或立論;構思情節最好以自身年輕人的角度出發,並從日常生活取材,如一次服務、活動、比賽等,同學可多參加,儲備寫作素材。」

  卷三是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陳老師指這部分要點甚多,尤為重要,考生應用心聆聽。她提醒,下筆時要有清晰的脈絡和框架,每段中心句要明確,按部就班。而語境意識不當也是一大問題,「語境意識就是要體貼受眾的需要,並按其需要作回應,例如對方是局長、老師或同學,語氣措辭也不一樣」,她建議學生平日與不同人傾談時,留意語氣和用詞,加以練習。

  考說話卷看似靠運氣,但陳老師說其實不然,「這份卷重思維,要有獨到見解,從不同角度釐清問題」。她提出三項要點,分別是首輪發言、有效發言和語言表達,「首輪發言不需回應他人,是發揮個人見解的好機會;平日同學可自行對鏡練習,增強信心。而有效發言包括回應他人論點、提出個人論點和論據,很多同學卻只顧做回應。」至於討論時的語言表達,則要典雅,她建議學生平日注意老師的語言表達作參考。

  明年是首屆於中文科首次重設範文,陳老師認為只須背誦關鍵句段,不必全部背得滾瓜爛熟,「溫習時可就多篇範文作不同角度的比較閱讀,如作者際遇和寫作手法等。」她舉例說,蘇軾和杜甫同樣懷才不遇,二人的心境有何不同?而王維、李白和杜甫的寫作風格又有何異同?只要如此對讀細節,便有助融會貫通,以防混淆各篇章。最後陳老師鼓勵同學,可自行出題目做字詞語譯,進步會更快。


   8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6
2#
發表於 17-9-13 08:42 |只看該作者
摘星狀元黃蕊獻:從小閱讀打好中文底子


二〇一四年文憑試七科5**狀元黃蕊獻自幼喜愛閱讀,語文底子好,故應考中文科時得心應手。


  現就讀中文大學中文系四年級的黃蕊獻,是二〇一四年文憑試狀元,考獲七科5**佳績,她坦言與中文的緣分,始於《射鵰英雄傳》,「小二時,有人送了我這部小說,看得着迷,廢寢忘餐,從此愛上閱讀中文小說。」她覺得中文有獨一無二的美,「漢字的筆劃、結構都是美的呈現」。除了閱讀,她也愛寫作,「能了解作家的思想,用精確的語言表達自己,使我感到滿足」。

  對於黃蕊獻來說,文憑試中文科絕對不是「死亡之卷」,她沒有補習,更無特別操練,能取得佳績主要靠自小喜愛閱讀所累積的中文基礎。她認為只要有閱讀中文書的習慣,打好中文底子,應付文憑試並不困難,因為「學好語文並非一朝一夕,要由細開始」。

  記者要她分享「摘星」心得,她就從卷一閱讀能力談起,「有時卷一所選的白話文篇章,考生須具備人生歷練才能理解;多閱讀就能讓考生豐富閱歷和領悟各種情感,較易理解篇章內容」。她舉例說,自己在中學時喜歡看余華、黃碧雲的小說和蘇軾的詞,從中體悟人生的苦難、生命的堅韌,及各種情感如哀傷、失落、豁達等。文言文部分,黃蕊獻的心得是背熟虛詞和常見實詞的詞義,並鼓勵學生多讀古文,比死記硬背容易熟記詞義。她又指,應考時冷靜、重複閱讀篇章,有助掌握文意。

  至於卷二寫作能力,黃蕊獻認為「要理解寫作卷並非文學創作,清楚兩者的分別」。寫記敍抒情文時,切忌天馬行空和缺乏感情,電視劇中遽然喪親、患癌等橋段都不適用,「情節『老土』也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情感真切,這才有感染力,否則就會顯得滑稽。『扣題』也是注意事項,宜先掌握題目的情景,把握重點,再構思合理的情節,逐一回應重點,避免偏題或離題。」

  至於議論文,她說與通識科相似,要有清晰的論點、論據和論證,例子涵蓋古今中外。

  她提醒考生切勿亂引古語和堆砌成語,「很多同學都用補習名師教的『罐頭』古語,以為能穩奪高分,但誤用或濫用,會令文章水平下降。」

  卷三是聆聽及綜合能力,她認為最重要是時間分配,平衡整合拓展和見解論證的篇幅,也要注意語境意識,可參考正式書信和範文示例。

  卷四是說話能力,她指要有風度,切忌打斷別人發言,「首輪一分鐘發言,除界題外,宜提出關鍵詞作為準則,方便往後按此闡釋論點和討論。」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