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王國

標題: 再論曾榮光的追蹤研究 [打印本頁]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4 01:17     標題: 再論曾榮光的追蹤研究

去年,曾榮光發表了一個近十年的追蹤研究,引起了一些討論。我原本希望看看各方面的學者對此的評論,但這個討論,只持續了一個短時間,而且並不熱烈。所以仍留下很多疑團未解,現希望在BK再討論一下:

曾榮光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我聽過他在電台的講解、及看過他的報告的撮要,我找不到任何漏洞。他的研究結果大概如下:

1. 在初中時,中中生比同樣質素的英中生,在所有學術科目都要好。

2. 這個差距,隨著時間而縮窄,到中五時,還有一些優勢,但到中七時,除了地理還有微小的優勢外,基本上,無論在物理、生物、世界歷史等等的學術科目,中中生的表現和英中生沒有顯注的分別。

3. 英文科的分野則很明顯,由中一開始,英中生就領先於中中生。隨著時間的推演,兩者的差距愈來愈大。


等了一年也等不到有質素的學者去interpret 這個現象,我有幾點疑問,希望大家討論一下:

1. 我覺得,整個研究只有地理及世界歷史是可以apple to apple 地比較,其他的都不能。

在取樣中,曾榮光採用了兩屆的學生,在1998及1999年升讀中一的學生中,每屆抽取18000個學生,9000個讀英中,9000個讀中中,兩組的初始成績是叮噹馬頭的,一直追蹤他們的成績,直到高考為止。

能夠和英中成績近似的9000人,自然是中中生精銳的部分。但中中生最佳的部分,在高中後除地理、世史外,很多都會改用英文學習,所以根本無法在曾的研究中有效地比較。

我這個想法,有沒有問題?

2. 考高考時,英中生在世史的表現已經追及中中生。這點我覺得匪夷所思。

我是一個少數考過高考世史的家長,對世史科有親身體驗。不像會考只需 “stick into one book” ,高考歷史需要 “wide reading” 。而且,John King Fairbank, A.J.P. Taylor, David Thompson等歷史大家寫書時,絕不會考慮香港學生有限的英文閱讀能力,小弟當年讀得極為吃力,但我的英文程度,已經足夠香港大學收生的最低要求。

我當年,會考中文雖然只拿個C,但估計以閱讀這些有質素的歷史書計算,小弟中文閱讀速度閒閒地較一般英文拿A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強五倍以上。比起取B的可以有十倍以上。小弟當年的中文表達能力,亦遠勝一般英文取A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所以如果當年考試局准許小弟用中文去考高考,我的成績肯定會有大幅的增長。我的例子並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

老師用母語教學,教學質素自然較佳;學生用母語閱讀,效果自然遠勝用自己不甚了了的英語來得好;學生用母語去答題,表達能力自然遠較用英文佳。這些都是壓倒性的因素是大家明白的,絕不會錯,就如加大爐火就會快些將飯菜煮熟一樣。

曾的研究結果,在高考世史科普遍英中生的成績及得上中中生,這只有一個可能,就是英中生花在溫習的時間普遍是中中生的好幾倍,你說可能性有多大?

一個研究可以在幾百個地方出錯:取樣出問題、研究時出現的種種間題……. 。

當研究結果和大家覺得是顛撲不滅的真理相抵觸時,應該再做一次,不過,生命無take two,明年就是教學語文大改變,再也沒有這個環境來個take two 了。

今晚夜了,還有一些遲些再講。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6-24 07:43 編輯 ]
作者: joannespapa    時間: 09-6-24 16:14

Dear Eviepa,

我當年是讀理科,但是有報考會考世史和地理,以我有限經驗所得,單就世史這科目來說,個人認為用英文學習較為合適,正如中史用中文學習是事半功倍一樣。

當年在課本以外,我也有找外面的歷史書看,有名的世史書多數只有英文版本,很難找到足夠份量的中文世史書參考。

另外在學習世史的過程中,大大增加了英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所以世史科跟英文科可謂相輔相成。

但是要用英文學習世史,老師的英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當年我們很幸運,中四中五的世史老師都是有料之人,從他們每次批改的Essay當中都能有所得着。

以香港目前一般教師的英語水平,以全英語授課,師生皆很辛苦,學術水平自然會受影響。所以研究結果的第一點絕對可以理解。

至於第二點,我理解為能升讀預科的英中生,本身已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因此其成績能與中中生匹敵,其溫習時間未必會有幾倍的差異。

joannespapa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4 21:15

Joannespapa,

你未讀過A Level世史,你不會知道會考和高考的世史,讀起來是兩碼事。

1. 對閱讀能力的要求:

我讀會考時,學生只熟讀兩本淺易的、為會考量身訂造的書,一本歐洲史、一本亞洲史就完全足夠,很多取A的也是這樣做。小弟會考時英文差勁得只拿個E,但亦阻不了世史得B的事實。我當年大概每周只溫習世史1.5小時,並非很努力。

到預科,情況就完全不同,世史三張卷中,如要拿好成績,閱讀十幾本厚厚的、艱深的、內容難懂的史書是個起碼的條件。閱讀能力的強弱就大大影響表現了。小弟當年,讀會考時毫無困難,但看見電話薄一樣厚的《Europe Since Napoleon》就一籌莫展,結果只能得個E。

2. 對表達能力的需求:

不像會考,高考大部分題目都沒有標準答案。要取高分,同一個topic吸收幾個不同史家的史觀只是上集,下集就是要將之消化,按照需要溶入文章中。對寫作能力的要求就比會考大得多了。


閱讀能力強,表達能力強,讀高考世史就有極大優勢。這點誰都不可以否定。

在曾榮光的研究樣本中,普遍中中生的中文程度,比起英中生的英文程度,大概有若雲泥。英中生需要多用幾倍的溫習時間來取得中中生同樣成績是必需的。

至於第二點,我理解為能升讀預科的英中生,本身已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因此其成績能與中中生匹敵,其溫習時間未必會有幾倍的差異。


中中生跟英中生兩組,在升中時,成績是叮噹馬頭的。而且,他們的學術成績,在會考時,還是較英文中生為佳。這批中中生能夠升讀預科的,本身的學術水平也肯定不比英中生差。英中生需要多用幾倍的溫習時間來取得中中生同樣成績是必需的。

eviepa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4 21:27

原帖由 joannespapa 於 09-6-24 16:14 發表
Dear Eviepa,

當年在課本以外,我也有找外面的歷史書看,有名的世史書多數只有英文版本,很難找到足夠份量的中文世史書參考。


足夠份量的中文世史書參考絕不是問題,台灣大把翻譯書。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9-6-24 23:44

Eviepa:

或者我們回看一下研究報告的如下撮要:-

研究基礎

入讀中一的學生,比較三類學校(英文中學、純中文中學,以及在中四轉用英文的中文中學)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學習表現。

研究是要比較,當英中與中中的學生,在中一時的起步點是一樣,到了不同的階段,他們分別會得到甚麼分數?

結果

追蹤研究的結果發現,在中三階段,中中學生在綜合科學及社會教育科的增值,分別比英中學生優勝30%及20%;在英文科方面,英中學生則比中中學生優勝在學科成績與英文成績各有優勢,算是「打和」。然而,到了會考,中中學生卻優勢盡失。考獲會考五分、八分及十四分,包括中英文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均明顯落後於英中學生──而他們與英中學生在中一時的起點(包括家庭背景等因素)是一樣的。即使不理會英文科是否合格,只是計算獲取五科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也沒有優勢。

到了高考階段,中中與英中的差異更為顯著。同一能力起點的學生,能夠考取兩科AL 及中英文合格,符合大學最低入學要求的機會,英中與中中的比例為100:50,中中學生的機會比英中少一半。若要求英文科達到D 級或以上,符合香港大學的入學要求(以及一些專業科系的語文要求),英中與中中的差距更擴大至100:25。研究亦顯示,在中四轉用英文的中中,學生能夠考取升讀預科及大學的機會,均拋離「純中中」。

原因

英中學生在初中的學科表現雖然稍遜於中中學生,但到了會考及高考的時候,經過五、七年的時間適應,已經能夠趕上。當中中學生在學科成績上沒有顯著優勢,英文科的成敗就起了決定作用。母語教學雖然是增加了中中學生的學習效能(learning effiiciency),卻未能夠滿足學生接觸英文的的學習機會(learning opportunity),以至升讀大學的機會。

向中一學生發出問卷,調查他們的英文自我概念(English self-concept),結果顯示,中中學生對英文的自我觀感、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均遜於英中的學生。由於其他科目都以中文學習,中中學生會感到相對容易,英文科就成了最困難的科目,學生容易有放棄的心態。有中中的英文老師曾經慨嘆,當學校轉為中中後,英文科成為了最不受歡迎的科目,英文老師也成為了不受歡迎的老師。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5 00:16

囝囝爸:

去年我也打印過曾榮光的研究撮要來看,研究結果指出,學術科目中如地理、歷史、Phy、Chem、Bio,到中五時,中中生仍有優勢,所以會考扣除英文外,中中生的分數不會如此低。

現在你所講的會考結果的細分、中中在中四後轉英文會有好轉,都沒有見過,可能是我錯過了這部分。我沒有保留這低撮要,你有沒有這條link,我想再細看一次。

Eviepa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9-6-25 01:02

Eviepa:

你疑問第一點, 中中生最佳部分, 未必如你所想很多都會在高中改用英文學習.  因我想中中如要在高中改回用英文學習, 會有不少條件和問題所限.  中中佔三百多間, 成績好學生未必集中, 較英中分散.  收全 band 1 生中中只佔少數.  就算全收 band 1 的中中, 要高中改英語教學, 也要考慮教師英語教學能力, 學生經初中三年中文學習, 在高中較深程度課程時, 轉回英語學習, 學生的難度和適應問題.  如施行者, 初中前期英語準備應不少, 未知中中有否或能否做到.  所以我推論能以高中英語教學的中中為數不多.  研究結果還顥示, 在中四轉用英文的中中, 學生能夠考取升讀預科及大學的機會, 均拋離「純中中」.

母語英語閱讀, 理解和書寫比較, 我相信很看個人.  我自己高中時, 電腦, 財經, 甚至小說, 都覺英語書本為佳. 因內容, 解釋, 流暢度佳. 種類. 程度選擇也多, 引起興趣.  相對中文書本好的太少, 外來學術來說, 讀來也有一種格格不入感覺.   以小兒來說, 日常生活有關的, 書寫當以中文為易.  但用英文學過的術科, 學過有依據下他喜以英文書寫, 也寫得快, 中文筆劃書寫他覺較寫英文字母難和慢.  同樣有能力學生, 留學外地成績未必會比本土差, 語文不一定造成學習障礙.  何況現今英語接觸和學習材料質量也佳, 家長為子女在小學時英語已增強不少.

至於說到倍數溫習, 高中學生課餘時間有限, 能分配各科溫習時間有限, 個別科目想以倍數學習也有所不能.

我想英中學生更加努力溫習是有可能的, 是學習前景效應.  因他們對升學較有前景信心, 有目標和回報希望下當更努力.  但中中生如研究所言屬實, 英文信心低之下, 覺是將來升學阻礙, 機會覺少下其他科目學習也失去目標, 減少勁道.  能以高中英語學習的中中生當信心仍在, 更為努力以補不足, 成績比「純中中」更佳.

[ 本帖最後由 囝囝爸 於 09-6-25 01:50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5 01:11

囝囝爸:

曾榮光的研究結果表明,香港的頭兩屆母語教育是失敗的。我本人雖然是母語教育的支持者,也身體力行,安排有能力讀英中的女兒讀中文中學,但我也讚成教學語言自決。

香港家長普遍希望子女進入英中,如果進不了,要被迫入中中,則如喪考妣。子女則自覺為次等學生,所以表現很可能因此而大打折扣。

Self-fulfilling prophecy這概念,相信很多網友都知道,不過,有一則在幾年前信報林行止專欄看到的調查研究很有趣,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
幾十年前,美國有一個學術機構,派研究員到一間學校去做學生潛力的研究。他們在學校裡,花了很長時間,研究了很多學生,最後有了結論。在離去前,他們交給校長最有潛力學生的名單,並叮囑校長將結果保守秘密。

其實這批研究員並沒有做任何研究,所謂最有潛力名單也只是隨機抽出的,學生並沒有甚麼特出之處。

若干年後,這機構再派人到來,發現在當年被列入最有潛力學生的表現,明顯地勝過普通學生。
==========================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如果想子女成材,多讚賞;如果想他們變廢柴,天天罵他們做廢柴便很有機會夢想成真。

中中生在家長以及社會人士的歧視下,發揮不了應有水平正常不過。不過這影響有多大?在預科的世史,中中跟英中毫無差別我就無法想象了,中中生實在有太大的優勢!你同意嗎?

到我囡囡這一屆,相信中中的標籤效應會減得很低。在頭兩屆,當大家多數讀英中時,被迫讀中中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現在,中中生是平常事,沒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不過曾榮光的研究無take 2,這想法永遠不能被驗證。

正如曾榮光所講,一個政策要成熟,起碼要看三年,但當年的教統局只允許他做兩屆的追蹤研究,結果變成作法自斃。到現在,研究結果可能會完全兩樣。

Eviepa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9-6-25 01:14

原帖由 eviepa 於 09-6-25 00:16 發表
囝囝爸:

去年我也打印過曾榮光的研究撮要來看,研究結果指出,學術科目中如地理、歷史、Phy、Chem、Bio,到中五時,中中生仍有優勢,所以會考扣除英文外,中中生的分數不會如此低。

現在你所講的會考結果的細分、中中在中四後轉 ...


Eviepa:

專訪曾榮光教授
http://www.hkptu.org/moi/tsang.pdf

有不少英中網頁都詳列會考成績, band 1 中中有披露的則少見.  培中最近也有公佈成績, 可和各英中比較.  培中應為頂級中中, 各科比對英中是否有優勢, 也可看到.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5 01:20

囝囝爸:

加努力溫習是有可能的, 是學習前境效應.  因他們對升學較有前境信心, 有目標和回報希望下當更努力.  但中中生如研究所言屬實, 英文信心低之下, 覺是將來升學阻礙, 機會覺少下其他科目學習也失去目標, 減少勁道.  能以高中英語學習的中中生當信心仍在, 更為努力以補不足, 成績比「純中中」更佳.


我很同意你這點,小弟的A level成績是Straight “E” ,英文差,能取E已不俗,History、Geography受制於不濟的英文水準,拿E亦是合理。但中文也是E就是因為入U機會渺茫,所以大大影響積極性。

Eviepa
作者: tingtingting    時間: 09-6-25 09:53

I went to a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and did world history at A-level.  I did find that it was far more efficient to study A-level history in English.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5 20:13

原帖由 tingtingting 於 09-6-25 09:53 發表
I went to a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and did world history at A-level.  I did find that it was far more efficient to study A-level history in English.


可否加以解釋?
作者: ttamy123    時間: 09-6-25 21:37

eviepa,

我一直斷斷續續的看你的文章,對於很多觀點都很欣賞並從中獲益良多,唯獨對中中、英中的觀點不敢苟同。

從本人、本人的孩子、以及幾十年的觀察所得,一個原本英文不太標青但整體成績不俗的孩子,用英文學高中或高級程度會考課程的話,是絕不輸蝕給用中文的孩子。這只是個人的習慣問題。反而,叫一個成績中等或以上的英中學生用中文學習的話,就頗吃力和沒趣,尤其面對一些從英語翻譯過來的詞彙。

我沒有太多的時間在此詳細解釋,想你的女兒整體成績也不俗,深心希望你能給她一個英語的學習環境,好讓她不要只停留在一個自己應付自如的匡匡,要有突破才有進步。她才完成中一的課程,還來得及在初中時轉到英中重新適應呢!

本人就是一個例子,在學術和工作方面,我看英文要比看中文快得多呢!八掛新聞就一定中文快 !全是習慣的問題,這個現象已在高中時開始。

女兒的學習就在你手上,請三思。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5 22:45

原帖由 囝囝爸 於 09-6-25 01:14 發表


Eviepa:

專訪曾榮光教授
http://www.hkptu.org/moi/tsang.pdf

有不少英中網頁都詳列會考成績, band 1 中中有披露的則少見.  培中最近也有公佈成績, 可和各英中比較.  培中應為頂級中中, 各科比對英中是否有優勢,


囝囝爸:

培正中學收了50%band 2 生,
除了最近興起的直資英中外,很難找到一間傳統英中,會收50% band 2 生的,所以還是不可以apple to apple


培正是一間超級增值學校,假使它所收的學生和傳統名校一樣,它的公開試成績有可能會是全港第一。

我很有與趣研究培正成功之處,但估計讀培正的學生不自以為是次等學生扮演一個相當的角色。當學生覺得自己不俗,母語教學就可以發揮它的優勢了。小弟亦自信囡囡能夠擺脫中中的標籤,享受母語教學的優勢。

eviepa
作者: awah112    時間: 09-6-25 22: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5 23:24

Awah,

唔好攪錯呀,培正之所以收50% band 2是因為該校和培正小學是一條龍,有如此聲望的學校也不擇優而教,可視為有教無類的典範,著實可敬。但正正由於是一條龍,所以外校生大概很難爭入此校。

eviepa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9-6-26 00:36

原帖由 eviepa 於 09-6-25 22:45 發表


囝囝爸:

培正中學收了50%的band 2 生,
除了最近興起的直資英中外,很難找到一間傳統英中,會收50% band 2 生的,所以還是不可以apple to apple。

培正是一間超級增值學校,假使它所收的學生和傳統名校一樣,它的公開試成績 ...


Eviepa:

如果以對培正的簡單看法, 你去看曾教授的研究報告, 你就不會耿耿於懷.

在討論之前, 你或思考以下問題:-

- 為什麼以培正一間出名中中, 會有 50% band 2 生.  就算一條龍有教無類, 培小為什麼不能如其他私小可教出
七八九成的小六 band 1 生.  學校所說的 50% band 2 生, 是否由近年重開的升中編班試反影出來, 比以往多年沿用的 banding 定額, 是退步還是進步呢?

- 培小是否年年都約有 50% 為 band 2 生.

- 培中在 2007 年會考大豐收, 2008 相對退步但仍然成績見好. 但這兩批畢業生五年前是否比例上也是 50% band 2 生.  

- 如有 50% band 2 生, 六年後這班學生可否維持優良成績.  當然未來難料.  要比較是否以多年平均為準.

- 培中如一般英中名校一樣, 可收回大部分直屬小學生.  這些直屬小學因不用對外競爭, 不用為上中學太大競爭操練較少.  以往有直屬名校中學的小學生真正 banding 未必作準.

- 培中學生家境和其他地區英中有否相異, 學校資源比較又如何.

我自己對培正中學認識甚少.  一往以來感覺她是一間十分傳統學校.   有朋友子女就讀, 告知小測小考不少, 不會比英中輕鬆.  如屬實的話, 其成功之道和你理念相異, 中中學習也未必如你所想輕鬆.  如有錯誤, 也請其他家長指正.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6 01:29

ttamy123,

謝謝妳的關心。

現時囡囡所讀的中文學校是不止是我的選擇,還是內子和囡囡的首選。我選擇中中的理由,和其他家長很不同。我囡囡的英文科是所有科目中最好的,所以可以在不用擔心英文程度之下享受母語的好處。

我對囡囡自少的訓練就是要她中英兼擅,無論英語教育在中一、中四或在大學切入,她都可以平穩過渡。所以當我選校時,中中、英中的考慮比起學校之遠近還要低。不過我住將軍澳,是「死亡之組」,全個校網只得一間英中,所以有很多質素不俗的中中可供選擇。設若我住在沙田,我可能會被迫送女兒到英中了。

對事物因果的判斷可以靠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統計資料,得出因果關係;另一種是知道背後的原因。當然,兩者並非mutually exclusive,很多時候,只是側重點不同的問題。

曾榮光的研究得讀英中有著數的結論,這是前者。從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以及世界很多地方的研究結果代入,再考慮標籤效應等的負面影響,得出結論,是側重後者。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英中,比較穩妥,我同意。

不過我認為後者的層次更高。能夠了解統計數字後面的理由,更為重要。

在中學階段,普遍英中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大家心照。和中文能力相去甚遠已是共識。加上老師的英語講解能力的差距,如果其他因素不變,母語學習會有優勢是理所當然的,尤其是預科世史,更是表表者。不過,從經驗所得,香港母語教學不能發揮到正常功能是事實。不過,如果能夠解決中中的缺點,利用中中的優點,就是最佳的教育。我就是要挑戰難度,讓女兒做個快樂、有效學習的中中生。

七年前,我送女兒到一間強調愉快學習、無測驗、默書、名次的臻美黃乾亨小學去讀書。在小學的六年裡,女兒基本上沒有做任何補充練習,以大量中英文閱讀代替。除了呈分試外的考試,幾乎是不溫書的。這一切一切都是離經叛道。不過so far so good。這小小的成果就是我堅持依從背後mechanism的結果。

女兒讀了一年中中,很高興地讓別人知道自己是中中生。對英文科是信心爆棚,絕對不會害怕英語。

eviepa
作者: tingtingting    時間: 09-6-26 13:02

Agree with ttamy123.  I can't stand  恐怖伊凡, prefer Ivan the Terrible all the time.
作者: KK1234    時間: 09-6-26 16:58

培小為什麼不能如其他私小可教出
七八九成的小六 band 1

培正小學每學期一測一考,少量默書,除了呈分試外,沒有名次。主科達85分以上為優異生,學生每年randomly分班,沒有精英班。若90%同學全是兩歲時幼稚面試時簡選,(因面試時只有小朋友入班房,故此或應說是一羣沒有哭閙、願答老師問題及合作的學生)若非學習有困難,學生的厭力不大,加上大量課外活動,小學生活是多姿多采,頗為偷快。從前有over 70%可入培中,競爭比起其他沒有聯系中學的小學為低。

相對其他小學,因為培小不需要操練習生--包括中一分班試,使他們可以更全面地發展,配合長遠的教學目的。



[ 本帖最後由 KK1234 於 09-6-26 17:14 編輯 ]
作者: KK1234    時間: 09-6-26 17:37

[quote]原帖由 tingtingting 於 09-6-26 13:02 發表
Agree with ttamy123.  I can't stand  恐怖伊凡, prefer Ivan the Terrible all the time. [quote]


I can't stand to study History in Chinese too. But nowdays, you need to be goo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especially if you would like to work in the mutinational company.
Like many other industries, my company like giving better offer to hire those
海歸派 (people with first degree in China and have studied and worked overseas).
If you need to bid the project in China, you need to submit a proposal in simplified Chinese and present it in Mandarin.



[ 本帖最後由 KK1234 於 09-6-26 17:44 編輯 ]
作者: hogwarts    時間: 09-6-27 00:03

睇完曾先生的訪問,不禁有点懷疑他老人家是今次微調的"黑手"。

孩子升中了,自己也在社会打滾了二十多年,总結一下,還是唸英中的好。因為就算不是為了工作上的需要,較强的英語讀写能力對认識世界,閱讀這个急速變化中的社會環境,再進而决定如何安身立命(不一定是往上爬,也可以是逆流抗命),還是非常有需要。

再据自己的有限經歷所得,學習英語或任何一種外語,環境是非常重要,如能在英中学習又可追上中中,即母語教学的學朮水平,就可能是作为家長的我,最樂見的情況了。

而且當英語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孩子可学習及体會到英語文化中有異于中文思維之处,好可能對孩子有着更深層次的良性衝擊和影响。

曾教授的研究雖可能有不足之处,但如起点時是一樣,但在爭取進入英語大學時,中中生將失去優勢,就難怪大部份家長會勢利地去選擇英中。而且近年的家長取態,会使這種差距更形巨大。

當英語好像已當上世界語,我們就算要多花点時间去学習,也就是在所難免之事了。

[ 本帖最後由 hogwarts 於 09-6-27 00:05 編輯 ]
作者: ob1    時間: 09-6-28 02:24

不知曾榮光教授的研究有沒有比對中中、英中的宗教及體育科成績?


華仁堅持中文教宗教體育
(星島)2009年1月14日 星期三 06:30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教學語言「微調」方案建議學校按收生質素開設英文班、中文班及彈性班。本報發現全港一百零三所官津英文中學中,僅廿三所初中課程能「清一色」以英語授課,符合「英文班」條件;不少英中都以中文教授體藝等術科,若不改變,將來只能開設「彈性班」,變相失去英中招牌。傳統名校香港華仁書院初步表明無懼影響招牌,寧願接受「彈性班」,也要維持以中文教授宗教及體育科傳統。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明天討論「微調」教學語言方案。《中學概覽》資料顯示,在一百零三所官津英文中學,除中文、中國文學、普通話及中史外,初中以全英文教學的學校只有廿三所,高中則有三十所。有六所英中的中文教學科目更多達六科,如屯門區妙法寺劉金龍中學、大埔的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等。

  傳統名校香港華仁書院現時以中文教授宗教及體育兩科,高中的視覺藝術科亦以中文授課。校長譚兆炳表示,校方將與辦學團體耶穌會討論日後教學語言問題。他表示,雖然學校師資已符合「英文班」要求,但暫仍傾向維持以中文教授宗教及體育科,不擔心開設「彈性班」會影響收生,相信家長會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往績及畢業生出路等選校。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8 06:29

ttamy123, tingtingting, KK123,

我的推理是這樣的:

前題:
1. 預科中中生,對預科的世史書來說,閱讀速度相較英中生快五倍以上。
2. 預科中中生的中文表達能力,遠較英中生的英文表達能力為高。

結論:
在世史英中生需要多好幾倍的溫習時間才可以達至中中生的溫習質素。


除非你們指出我的前題有甚麼問題,否則結論會是Valid 的。

eviepa
作者: hogwarts    時間: 09-6-28 06:36

华仁果然是间好学校,雖然這样做,又会被部份 BK 网友評为不如 BJX 和 XV 等等学校了。
作者: hogwarts    時間: 09-6-28 06:56

Dear eviepa,

前題完全正确,但"結論"﹔倒不如說是"决定"可以不同。

自己在中三後完全沒有讀世史,但有用中、英文看歷史書或同一本書,如 Karen Armstrong 的 A History of God 和 Stephen Hawking 的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雖然兩本都不算是太嚴謹的書。

但"結論",這次真是个人結論了,還是讀英文版本好。所以在我家的"决定"就是讀英中了。

雖然讀英中会辛苦,但我們是可以讓孩子的生活,過得快樂就是了。

hogwarts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8 07:16

原帖由 tingtingting 於 09-6-26 13:02 發表
Agree with ttamy123.  I can't stand  恐怖伊凡, prefer Ivan the Terrible all the time.


ttamy123, tingtingting, KK123,

讀歐洲史, “Ivan the Terrible” 當然比「恐怖伊凡」原汁原味。但問題是,有沒有影響閱讀速度?我相信影響甚微。

世史科沒有甚應特別的專有名詞,由英譯中的名詞就只有人名、地名而矣。

昨天明報的一個專欄(石琪的傾偈集):「清華大學歷史教授不知 Chiang Kai-shek是蔣介石,竟然譯為『常凱申』,成為很大的笑話。」

讀預科世史,歐洲史只是其中一部分。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改變,我當年所讀的,是大部分學校採用的組合:

Paper 1 – Europe 1815-1914
Paper 2 – China and Japan 1815 – 1911
Paper 3 – Special Paper: Reforms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1870-1911

歐洲史佔三分之一,中國史佔一半,日本史佔六分一。

當中中生對「拿破崙」、「路易十六」、「加里波的」覺得沒有那麼傳神時,「Chiang Kai-shek」、「Yuan Shi Kai (袁世凱) 、「Ito Hirobumi(伊藤博文)對英中生的殺傷力肯定更大。

我讀預科時,曾借了一本預科、大學程度的俄國史中譯本,以一個消閑的心態,看看不在高考範圍的史料,在兩三個小時裡,從伊凡三世看到恐怖伊凡,一直看到彼得大帝。雖不是精讀,但已知道這幾百年俄國史的大概。不知有多少個巴仙的會考英文摘A生,讀這本書的英文版時,有這個能耐?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6-28 07:47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8 07:30

原帖由 hogwarts 於 09-6-28 06:56 發表
Dear eviepa,

前題完全正确,但"結論"﹔倒不如說是"决定"可以不同。

自己在中三後完全沒有讀世史,但有用中、英文看歷史書或同一本書,如 Karen Armstrong 的 A History of God 和 Stephen Hawking 的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


Hogwarts,

因為喜歡 “Ivan the Terrible” ,不喜歡「恐怖伊凡」而選擇讀英文本世史,這是很個人化的事,是感性的,無對與錯。

因為要增強英語能力,情願多花幾倍的時間去讀英文本世史,是理性的選擇。

但如果無視中英文閱讀能力、表達能力的巨大差距,而跳到一個「英中生不需多花幾倍時間去達至中中生同樣溫習質素」的結論,則是一個錯誤推理。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6-28 07:33 編輯 ]
作者: hogwarts    時間: 09-6-28 07:52

Dear eviepa,

"Ivan the Terrible" is lost in translation may just prove that hard working for English is important for kids.

Anyway, how to justify "cost" or "opportunity cost" is, at the end of the day, a personal choice.  I must admit that this is hard and difficult decision to be made for the kids.

We may consider ourselves lucky that we can still make some choices.

Very happy to have exchange with you in the early morning.

hogwarts

[ 本帖最後由 hogwarts 於 09-6-28 18:59 編輯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9-6-28 10:20

原帖由 hogwarts 於 09-6-28 07:52 發表
Dear eviepa,

"Ivan the Terrible" is lost in translation may just prove that hard working for English is important for kids.

Anyway, how to justify "cost" or "opportunity cost" is, at the end of the  ...


但我們可以幫子女盡量減低用英語學習的「opportunity cost」。根據港大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所做的2007年第二屆香港小學生中英雙語閱讀能力研究,參與研究的小四學生之中,有24%的英文閱讀能力已超越國際平均水準,即達到以英語作為母語的閱讀水平。因此這「opportunity cost」不一定要存在的。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8 10:47

原帖由 hogwarts 於 09-6-28 07:52 發表
Dear eviepa,

Very happy to have exchange with you in the early morning.
.


Me too.
作者: Yanamami    時間: 09-6-28 11:58

I guess "something" is lost in translation.  It also happens when studying EPA in those days.  Everything sounds much better and easier to understand in English.


原帖由 eviepa 於 09-6-28 07:30 發表


Hogwarts,

因為喜歡 “Ivan the Terrible” ,不喜歡「恐怖伊凡」而選擇讀英文本世史,這是很個人化的事,是感性的,無對與錯。

因為要增強英語能力,情願多花幾倍的時間去讀英文本世史,是理性的選擇。

但如果無視中英文閱 ...

作者: chanez    時間: 09-6-29 03:03

原帖由 eviepa 於 09-6-24 01:17 發表

...........
1. 在初中時,中中生比同樣質素的英中生,在所有學術科目都要好。

2. 這個差距,隨著時間而縮窄,到中五時,還有一些優勢,但到中七時,除了地理還有微小的優勢外,基本上,無論在物理、生物、世界歷史等等的學術科目,中中生的表現和英中生沒有顯注的分別。..........

...




我想嘗試解釋這差距縮小的現象, 推理推理所用的假設
如下 :


1.    9000個英中生分佈在一百多所band_1 英文中學,
9000個中中生則分佈在另外的三百多所banding明顯較低的中文中學,


2.    所以, 9000個中中生的朋輩同學, 他們的學習動機(包括了學習態度, 自信, 自我形象, 秩序紀律, 用功程度, 對將來的期望….….) , 根底, 能力, 家庭社經地位等, 明顯比9000個英中生的朋輩同學,

假如9000個英中生在全部英中生來說是中等成績, 9000個中中生在全部中中生來說, 就有可能是上等成績了


也就是說, 9000個中中生接觸到的較差朋輩的可能性明顯比該9000個英中生大很多,
(
百多間band1 對三百多間band2 to band5 )


3.   影響學習成效共有8個因素, 叫做 A,B,C,D,E,F,G,H,

E
是學校,課室,課堂的氣氛及環境


F
是朋輩影響



4.    就上述 E,F 兩個因素來說, 明顯對這9000個中中生非常不利, 差距開始縮窄了,
例如, 在課堂中有一, 兩個攪事份子, 很可能會將成班攪喎, 想讀書的學生都讀唔到書, 成績大倒退



5.   很多時老師為了遷就一下跟不上的同學, 教淺D或者教少D, 或者注重機械式重複式的操練與記憶, , 減少理解與分析 (這是影響學習成效的因素A, A是教學質素) 到了AL 考試, 增值就更加會更減少了,






[ 本帖最後由 chanez 於 09-6-29 03:05 編輯 ]
作者: tingtingting    時間: 09-6-29 09:15

因為喜歡 “Ivan the Terrible” ,不喜歡「恐怖伊凡」而選擇讀英文本世史,這是很個人化的事,是感性的,無對與錯。


In my case (and it was true among many of my classmates), it was much more efficient to study A-level history in English.  If we had to study A level history in Chinese, we'd have to put in 10x of efforts and time.  To learn western history or western stuff in a western language was a lot more natural and easy to us.  

Try listen to the English version of 牡丹亭.
作者: hogwarts    時間: 09-6-29 12:02

雖英文不代表全部的西方世界,而且大部份西方歷史发生時,現代英語不单不是當時當地用語,英語根本就不是現在使用中的模样。

但不得不承認,用英語學習西史可以帶來文化價值衝擊和体驗。而且譯本,不論中台都会加料了譯者的风格,我就有一本慘不忍睹的簡体字版的湯恩比着作。

就算台版好一些,容許舉一个经濟学家Amartya Sen 沈恩的 Development as Freedom 作例子,一大堆台灣名人的捱薦在正文之前,都夠你受了。(因為寫這段東西,翻到 Sen 寫有關窮人是否在意民主与政治權利一段 - 衹有感动。)

年輕人多吃点苦是好事!

我們的大問題是如何在中中教好英文,容許中中学生有更好的升学梯楷。
作者: eviepa    時間: 09-6-29 23:16

Tingtingting,

Try listen to the English version of 牡丹亭


詩詞歌賦翻譯為外文後意境全失,完全喪失價值,初中生也可以完全理解,這與歷史書翻譯後的稍稍失真有天壤之別,這不倫不類的類比,是低層次邏輯謬誤。

In my case (and it was true among many of my classmates), it was much more efficient to study A-level history in English.  If we had to study A level history in Chinese, we'd have to put in 10x of efforts and time.  To learn western history or western stuff in a western language was a lot more natural and easy to us.  


在香港,大概只有國際學校的學生,才會用英文學習世史的efficiency 比用中文讀大十倍。這並非文化分別、詞彙翻譯後的失真,而是他們的中文太差而矣。

你在先前透露,預科所讀的是中中。這樣的講法,搵鬼信。

eviepa
作者: ttamy123    時間: 09-6-30 00:31

原帖由 eviepa 於 09-6-28 06:29 發表
ttamy123, tingtingting, KK123,

我的推理是這樣的:

前題:
1. 預科中中生,對預科的世史書來說,閱讀速度相較英中生快五倍以上。
2. 預科中中生的中文表達能力,遠較英中生的英文表達能力為高。

結論:
在世史英中生需要多 ...


eviepa,

看着你的意見,和在這裏的發表者的文章,使我覺得很有意思,也不得不在自己有限的知識和時間下回應一下。

以本人之愚見,閣下在推理的前題1.似乎不能完全成立,而前題2.則對一部份或大部份的預科生也成立,但在高級程度會考表現上起不了大作用。

前題1不大成立的原因可用「學習曲線」來解釋,因為就每一科目而言,也離不開該科慣用或常出現的詞彙及句子結構等,只要開始的時候努力一點,例如多查字典、多牢記於心、或多請教別人等等,沖破了起步的艱難時期,中後期的學習就非常有效率了,所以對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來說,「快五倍」的假設絕不會在中後期成立。

前題2起不了大作用的原因,一來正如前題一的情況一樣,雖然在一般的表達能力上中中生的中文比英中生的英文強,但如果將此表達能力縮窄至某一科目的範圍內,也是離不開該科慣用的詞彙、表達方式,和句子,亦即是說中中生的優勢也只在前期。二來,批改試卷的標準旨在表達對該科內容的認識,只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意見,用詞洽當便可,不需要高超的語文水準。故此,縱使中中生的中文水平高超,也無用武之地。

[ 本帖最後由 ttamy123 於 09-6-30 00:34 編輯 ]
作者: tingtingting    時間: 09-6-30 10:33

As the level of the debates has dropped to such a level, I will refrain from making further comments.  Just one last thing to add - the fact the one finds it difficult to study history in English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other people (one's own daughter included) share the very same difficulty.
作者: stevema    時間: 09-7-1 00:42

"the fact the one finds it difficult to study history in English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other people (one's own daughter included) share the very same difficulty."


This is very true as I share same views with you.  I enjoy learning Western cultural things with their language.  You may take reference with Taiwan books, but school never listed Taiwan books for class, that was the practice in my time.  Anyway, there are thousands of excuses you may justisfy why English is inefficient, but I trust my boy can overcome any language barriers (and I will train him to).   So far, I am satisfied with the level he achieved and glad that he is willing to take challenges.
作者: hogwarts    時間: 09-7-1 07:57

教仔女,人人方案不同,交流经驗比說服人重要。

eviepa 一向特立獨行,正好做鏡子。所以一向頗感謝他可以刺激思考,同意与否,在我是个次要因素。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9-7-1 08:33     標題: 回覆 1# hogwarts 的文章

中 中 「 英 語 微 調 」 學 生 獲 佳 績  
  (星島日報報道)今年的高級程度會考的十五名五優及六優狀元,均屬英中「出品」,有校長不諱言,中中生在公開試會較英中「蝕底」,故不少中中為學生作「英語微調」,採取補底措施,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及英語及格率。有中中校長表示來年在中學語言微調政策落實後,將開辦「英文班」,相信中中、英中之間的差距會減少。

  部分中中於今年高考均考獲佳績,包括培正中學、元朗信義中學、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港島民生書院、香島中學、福建中學、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及金文泰中學。當中培正中學及港島民生書院的中、英文科及格率近達百分之百。

  一直推行母語教學的深水香島中學校長黃頌良昨稱,該校學生少接觸英語

,對學生英文科考試不利,「與其他有取錄外校英中生的學校相比,本校英文及格率較低,顯示英語授課與高考英文及格率有因果關係。」

  黃頌良透露,該校去年英文及格率只有六成三,故過去一年安排英文科老師,作針對性補底,「例如學生的聆聽能力較弱,便要求學生聆聽外國新聞報道後再匯報,成功令英文及格率提升至七成二,其中高考生關巧兒和鄭駿豪,更分別獲3A2D和2A1B佳績。」

  北區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校長曹啟樂亦稱,該校過去兩年已透過分組小班英語教學、一對一學生英語輔導等,成功令一半會考英文科僅獲二級及格的學生,在高考亦考獲及格成績,及格率更高達八成三;不少中中更能在今次高考中,交出滿意的成績表。

  另一方面,面對教學語言微調落實在即,黃頌良預計該校可開辦兩班「英文班」,屆時將有三至四科以英語授課,相信微調可讓學校試驗如何進一步提升學生英語能力。曹啟樂亦稱,微調後該校亦會推行「英文班」,同時認為日後家長為子女選擇中學時,可參考學校高考成績。

  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張志鴻亦建議,家長升中選校時,可視高考成績作選校指標之一,同時亦宜留意學校的教學策略,「微調後相信中學均會按校本情況,制訂英語教學策略,家長可按子女成績揀選合適學校。」


2009-07-01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1 09:05

ttamy123,

我沒有十足把握斷定高預科生的中、英文閱讀能力有五倍的差距,不過我覺得這命題很大機會就是事實,以下是支持我的講法的論據:

我們是基於曾榮光的研究,比較最早兩屆一刀切語文政策下,9000個英中生及9000個中中生對中、英閱讀能力和溫習效能的分析。去年升小一的學生有七萬多,十年前的我想是十萬吧,那麼英中生應有二萬多。由於好學生集中在英中,各組9000個成績相近的學生,大概已是兩組成績重疊的大部分。這9000個英中生,應是英中生當中較差部分,平均成績,可能相當今日的band 1 尾。正常來說,他們到預科時,英文也是英中生當中較差的部分,英文閱讀能力亦較差。

腦書籍等科技味道重的的英文閱讀的learning curve是起初慢,跟著有段時間急升,因為早段要為熟悉英文名詞而掙紮,但過了這一段便是平坦之路。但歷史沒有多少個歷史專有名詞,用的都是較為普通的語文,所以learning curve會與我們學習閱讀南華早報相近。

我所講的五倍差距是指他們在預科時的平均水平,正如你所講「只要開始的時候努力一點,例如多查字典、多牢記於心、或多請教別人等等,沖破了起步的艱難時期」。預科歷史書比起會考來說是艱深的,起步時由於閱讀水平差,加上常查字典阻慢速度,所以中、英閱讀可能有十倍的差距。以後漸漸縮窄,到考高考時可能只得三四倍的差距。

英中生讀歷史主要有三個缺點:老師用不習慣的語言教學、學生用英語閱讀、寫文。而其中閱讀能力的不足殺傷力最大。溫習時,閱讀佔了大部分時間。

對答題時語文的要求,預科歷史科遠較地理、物理為高。因為歷史科全都是議論文,而且要求在答案中表現出高階思維,這和會考時見point畀分有很大的分別。

見過不少預科畢業的同事,從他們的英文表達能力可以猜測到他們的閱讀能力,中、英文閱讀速度有三、四倍以上差距應是典型。

讀預科時,同學的歷史科進度是怎樣,他們讀多少本書,我大概知道。我讀的學校,入U率也算可以,不過我這二流學生如果用中文讀歷史的話,閱讀量肯定遠遠比我的同學平均為高。

今天如果隨意選取一則南華早報港聞給我讀,通常我會找不到任何生字,我的英文閱讀能力遠高於預科生的平均水準。但很慚愧,小弟今天的英文閱報能力,仍未達到到消閑水準。但基本上,香港預科生每一個都有當閱讀中文報章是消閑的能力。

如果說預科較差學生的英語閱讀速度比中中生不是差得很遠,那麼港大畢業生的中英文閱讀能力應該看齊吧?我相信,如果是他們所讀的本科科目材料,英文是他們的慣用語言,英文的閱讀可能較快,但如果是普通英語,則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我認識不少港大畢業生,他們每一位都只看中文報章來作認識香港、世界的媒介。有些會兼讀英文報紙,但目的主為增強英語能力。我們乘地鐵、到酒家飲茶,讀報的人絕大部分都是讀中文報章。大學畢業生真的那麼少嗎?在香港,絕少人會覺得自己的英語程度已足夠今天,及未來的挑戰。讀英文報章,除可得知天下事外,還有增強英語能力的好處。如果讀一個大學畢業生閱讀英文報章的效率與中文報章相近的話,為何沒有多少會選擇英文報章呢?

如果大學畢業生,甚至港大畢業生的英文閱讀能力和中文仍有相當的差距,那9000個英中裡較差的預科生的中、英文閱讀水準的差距應大得多,我覺得五倍的估計應是恰當的。

不過,你相信中、英的閱讀差距是五倍好、四倍好,閱讀對英中生造成障礙是大家認同的。所以如果英中生的成績要與中中生看齊,付出就要比中中生大很多。

eviepa
作者: samuel89    時間: 09-7-2 16:39     標題: 回覆 18# eviepa 的文章

eviepa囡囡可以:
1.自少的訓練就是要她中英兼擅,無論英語教育在中一、中四或在大學切入,她都可以平穩過渡。
2.讀了一年中中,很高興地讓別人知道自己是中中生。對英文科是信心爆棚,絕對不會害怕英語。

如果我囝囝都可以做到以上2點, 我都不給他升中中,因為我沒有eviepa既耐心及循循善誘.....我囝囝亦唔會自動自覺保持自己既英語可以平穩過渡。
作者: chanez    時間: 09-7-2 22:02

原帖由 eviepa 於 09-6-24 01:17 發表
去年,曾榮光發表了一個近十年的追蹤研究,引起了一些討論。我原本希望看看各方面的學者對此的評論,但這個討論,只持續了一個短時間,而且並不熱烈。所以仍留下很多疑團未解,現希望在BK再討論一下:

曾榮光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我 ...




Eviepa,

您在留言1#中寫道 :

“…..等了一年也等不到有質素的學者去interpret 這個現象(指差距縮窄),我有幾點疑問,希望大家討論一下….."

最迎大家討論的焦點, 比較集中在
用中或英語對學習西史的學習效能之影響, 雖不至離題,
但不最貼題. 當然, 這話題本身是有趣和很有意義.

我在留言33# , 對這個指差距縮窄現象提出了解釋,解釋的背後尚有理論架去支持, 但推理和所用到的假設尚須審查,
如果真的如您所言, 要一年後才有
您和我
去解釋,
(我不是學者, 您呢?), 而您是這題目的樓主, 所以我也想知道您對我在33# 中留言所言之意見,

chanez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5 09:49

Chanez,

簡單地講,你認為中中生的同學質素較差,拖低了教學質素及學習氣氛。所以英中生能在預科時,學術科目成績能追及中中生。你的想法是一個普遍的想法,亦很有可能是中中生成績不濟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長在選校時,「校風」的好壞,一般都放在首位。其實,麼學校會有好校風呢?學業成績好的學校,校風便良好了。

選擇學業成績好的學校(等同校風良好的學校)是無可厚非的,不過我注意到有部分家長,希望兒女進入一些與他們能力不相稱的學校,我覺得是非常不智。學生成績追不上,容易自暴自棄,成績會更差。前一兩年聽《自由風自由phone》,一個學者亦講到,調查研究支持我這一向的看法。


我有一個朋友,以band 1尾、band 2頭的成績入了一間傳統名校,form 1 時,僅能升班。今年讀中二,中期試三科主科都不合格,看來留班的機會不小。父母的看法是,天天接觸高質素的同學,自己也容易變高質素。但事實上,孩子看見前面阻礙物太大,選擇退縮,而不是力爭上游。

eviepa
作者: chanez    時間: 09-7-6 00:52

原帖由 eviepa 於 09-7-5 09:49 發表
..........
其實,麼學校會有好校風呢?學業成績好的學校,校風便良好了。
選擇學業成績好的學校(等同校風良好的學校)
...




eviepa,

"學業成績好"   和  "校風良好"  是兩件事, 我們不能說兩件事等同, 最多只能說這兩件事是相關或正相關, 由此, 進而探究這兩件事有沒有因果關係, 誰是因? 誰是果? 抑或互為因果?...........

chanez
作者: chanez    時間: 09-7-6 01:20

原帖由 hogwarts 於 09-6-27 00:03 發表
....................
就難怪大部份家長會勢利地去選擇英中。而且近年的家長取態,会使這種差距更形巨大
........ ...




hogwarts, eviepa,

我都會俾d仔女去讀英中或名校, 因為我排第一重視的是
德育校風同儕影響讀書風氣這些因素 ,  其次才是成績,
而我相信, 在英中及中中按比例隨機抽樣,  於我重視的因素裹面, 英中會明顯較好

chanez
作者: chanez    時間: 09-7-6 01:27

原帖由 eviepa 於 09-7-5 09:49 發表
Chanez,

簡單地講,你認為中中生的同學質素較差,拖低了教學質素及學習氣氛。所以英中生能在預科時,學術科目成績能追及中中生。你的想法是一個普遍的想法,亦很有可能是中中生成績不濟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長在選校時,「校風 ...



eviepa,

如果是一個普遍的想法,
又怎會   " 等了一年也等不到有質素的學者去interpret 這個現象"  呢?

chanez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10 00:12

原帖由 chanez 於 09-7-6 00:52 發表




eviepa,

"學業成績好"   和  "校風良好"  是兩件事, 我們不能說兩件事等同, 最多只能說這兩件事是相關或正相關, 由此, 進而探究這兩件事有沒有因果關係, 誰是因? 誰是果? 抑或互為因果?...........

chanez ...


chanez,

「校風」理論上包括很多元素,但似乎家長最重視的只有兩項:
1. 大體上,學生乖不乖。
2. 學生普遍地會不會用功讀書,能否形成一種努力讀書的風氣。

以個體來說,一個成績好的小學畢業生,道德操守可以很差,日後可能會不努力讀書。但一間中學,大概有一千人,大數定率的應用性是很高的。比如說,以我提出的兩大標準來做yardstick的話,我就相信沒有一間band 3學校的校風會比校風最差的band 1學校好。

不少家長喜歡自己實地做研究,看看學生是怎樣的,來斷定校風。但我覺得校風是抽象的,是主觀的,很難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在學生放學時所能得出確切答案的。我情願相信成績與校風的關係大得可以稱為相等。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7-10 01:27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10 00:31

原帖由 chanez 於 09-7-6 01:27 發表



eviepa,

如果是一個普遍的想法,
又怎會   " 等了一年也等不到有質素的學者去interpret 這個現象"  呢?

chanez


chanez,

記憶中,在實施一刀切母語教學前,學者的意見是相當紛紜的,有很多支持,亦有很多反對。不過無論支持或反對,普遍的看法是,母語不利於英文,但有利於學術科目的學習。

曾榮光的研究是唯一去檢定母語成效的研究,結果:出乎學者的意料,學術科目中,中中所佔的優勢不如想象中大,而且到了高考,除了地理還有微弱的優勢外,所有其他科目都分別不大(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這個結果,在施行一刀切母語教學之前,我從來沒有聽過有人提過這個預測。

我相信,這個結果,不單教育局始料不及,就算連曾榮光也嚇一跳。這和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所做的研究相反。我去年期望著有學者出來解釋一下為何有這種現象,但很失望地:欠奉。

當研究和大家相信的mechanism有抵觸時,最好的方法是再做一遍。但俱往矣,現在再沒有這樣的環境再做一次了。

eviepa
作者: samuel89    時間: 09-7-10 14:14

原帖由 eviepa 於 09-7-10 00:31 發表
chanez,

記憶中,在實施一刀切母語教學前,學者的意見是相當紛紜的,有很多支持,亦有很多反對。不過無論支持或反對,普遍的看法是,母語不利於英文,但有利於學術科目的學習。

曾榮光的研究是唯一去檢定母語成效的研究,結果: ...


其實個結果一d都唔意外.....因為所選既都系讀到書既學生, 語言對佢地影響只系出現在初中出現,只系英中生未掌握外語....到左高中,英中生都基本已經可能英文好過中文, 自然分別不大....
英中生初中較差...但不要忘記佢地本身已經可以掌握讀書技巧,先會有好成績, 一時既英文差自然阻礙唔到佢地啦....
我相信母語教學適合既只系果d對外語完全投降的學生...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9-7-10 20:22

原帖由 eviepa 於 09-7-10 00:31 發表


chanez,

記憶中,在實施一刀切母語教學前,學者的意見是相當紛紜的,有很多支持,亦有很多反對。不過無論支持或反對,普遍的看法是,母語不利於英文,但有利於學術科目的學習。

曾榮光的研究是唯一去檢定母語成效的研究,結果: ...


曾榮光教授的研究並不是唯一去檢定母語成效的研究。其實教育當局一直都有做相關的研究,例如1994/95至1998/99學年的教學語言評估分組研究。當時的研究只由中一追至中五,但已發覺母語教學在學科上的優勢由中一開始已不斷收窄。當時的結論是這樣寫的:「Negative effects of the EMI and Mixed MOI mode was observed to be incredibly strong for the Science and Humanities subjects. At Secondary 1, the expected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CMI schools was more than 1 standard deviation unit higher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EMI and Mixed Schools. Although the negative effects did decrease gradually over time, the effects amounting to about 0.5 SD unit at Secondary 5 were still very strong.」

當曾榮光教授的研究把預科也包括在內時,母語教學在預科的優勢會進一步收窄,以至消失是可以預期的。

當年的研究也顯示歷史和理科的收窄幅度相當明顯。只有地理一科能仍保持優勢,這點亦和曾榮光教授的研究結果吻合。

如有興趣,可在教育局下載當時報告的Executive Summary: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1914/es9_evaluation%20study%20on%20the%20implementation%20of%20moi%20grouping%20in%20ss%2094_99.pdf
作者: hogwarts    時間: 09-7-11 22:29

Hi ChiChiPaPa,

粗畧的過條 link 的 summary, 祇有一個感慨,就像中外歷史上不少的朝代 (有錯大家不妨指正),役人者用的不是平民百姓的日常語言,說穿了,做成上大人,也要多多少少懂一点上大人的語言文字。

是故,我們的孩子要學好兩文三語了。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12 00:29

ChiChiPaPa,

謝謝提供這條link。不過,你有沒有仔細看?這份報告所講和你表達的有根本上的分別。

eviepa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9-7-12 08:18

原帖由 eviepa 於 09-7-12 00:29 發表
ChiChiPaPa,

謝謝提供這條link。不過,你有沒有仔細看?這份報告所講和你表達的有根本上的分別。

eviepa


其實母語教學在學科上的優勢會每年減少,不是甚麼驚人的新發現。

當然如果解讀數據的人不夠客觀,或有使命去推崇母語教學,就不會進一步分析這優勢減少的問題,而只強調母語教學在起步點的優勢。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12 10:31

ChiChiPaPa,

總的來說,母語教學在學科上的優勢會每年減少,當然是每個人都預期到的事,這個研究亦反映出這個現象。不過,這不是這研究最重要之處。

現在沒有空去將整個研究的summary所有重點列出,不過,經過五年,追蹤研究11,000個學生,發現母語教學存在著非常大優勢,於是建議:

“Results of the two studies indicate that mother-tongue teaching contributed to students’ value-added performance in most school subjects throughout the entire secondary schooling period.”

“To let the results speak for themselves,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should be publicized widely so that parents and teachers are aware of the educational benefits of Chnese-medium teaching.”

這研究比較相同背境的中、英文中學學生,到會考時,中中生的優勢很明顯:

中文:中中生有明顯優勢
英文:英中生有微弱優勢
數學:平手
科學:中中生有明顯優勢
歷史+地理:中中生有明顯優勢

這executive summary牽涉到一些統計學的專門述語,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完全明白,待會我會加以interprete。

eviepa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9-7-12 10:54

原帖由 eviepa 於 09-7-12 10:31 發表
ChiChiPaPa,

總的來說,母語教學在學科上的優勢會每年減少,當然是每個人都預期到的事,這個研究亦反映出這個現象。不過,這不是這研究最重要之處。

現在沒有空去將整個研究的summary所有重點列出,不過,經過五年,追蹤研究11,0 ...


如果家長覺得這報告難明,可以看曾教授第二階段的報告,即係追到中五時的報告。基本上,所有發現都是接近或一樣的。不計語文科目,去到中五,經濟、歷史、地理和生物科,中中生還是有優勢的。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EN/Content_1914/es14_further%20eval%20on%20the%20imp%20of%20the%20moi%20(2002-2004).pdf

不過,這優勢已減弱了。這收窄中優勢是否可持續到預科和大學呢?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9-7-12 11:19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14 01:24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09-7-10 20:22 發表


曾榮光教授的研究並不是唯一去檢定母語成效的研究。其實教育當局一直都有做相關的研究,例如1994/95至1998/99學年的教學語言評估分組研究。當時的研究只由中一追至中五,但已發覺母語教學在學科上的優勢由中一開始已不斷收窄。當時的結論是這樣寫的:「Negative effects of the EMI and Mixed MOI mode was observed to be incredibly strong for the Science and Humanities subjects. At Secondary 1, the expected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CMI schools was more than 1 standard deviation unit higher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EMI and Mixed Schools. Although the negative effects did decrease gradually over time, the effects amounting to about 0.5 SD unit at Secondary 5 were still very strong.」

當曾榮光教授的研究把預科也包括在內時,母語教學在預科的優勢會進一步收窄,以至消失是可以預期的。

當年的研究也顯示歷史和理科的收窄幅度相當明顯。只有地理一科能仍保持優勢,這點亦和曾榮光教授的研究結果吻合。


ChiChiPaPa,

細閱過兩份報告,研究結果是大有出入,實在難以想象是同一個地方,在很接近時期做的研究。

在一刀切前的研究,對於你預期,地理及世史兩科,到預科時會進一步收窄,甚至持平,我有以下的回應:

1. 在大樣本的調查研究中(sampling size > 10,000),個體的0.5Standard Deviation 是一個極為significant的差距。

2. 在一刀切前的研究,兩組中一時相若能力的學生,會考成績平均有大約半個grade的差距(精確地應為0.502grade,或者叫1.04fine grade point) ,這樣顯示了母語的優勢。

3. 因為在一刀切前的研究沒有高考的部分,所以預科時History & Geography有沒有像你的預測,會否進一步收窄,則只能靠估。

沒有確實數據估趨勢,就好像估計股價的走向,有走勢派和基本因素派的分別。你憑藉由中一到中三到中五,中中生學對歷史、地理的優勢不斷降低而預期預科時會進一步收窄,是純走勢分析。

但問題是,一家盈利不斷上升的公司,也可以因為損失一個大客而盈利倒退。如果有突然出現而壓倒性的基本因素時,這因素比走勢更能準確預測股票價格。

作為一個考過高考地理和世史的家長,我可以告訴你,對這兩科來說,會考是中學七年中,英語對英中生的障礙是最低的一段時間。在高考裡,語文障礙對歷史學習的影響比會考大得多。我已在前面花了大量編幅講述,不贅。地理的情況和世史的情況十分接近,可以按照世史的邏輯分析。

從理論出發,1999年的學生,如果在高考裡用中文作答,相對英中生理應淨勝超過半個grade

eviepa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19 17:15

多謝ChiChiPaPa所提供的,在一刀切母語教學之前,教育當局做了一次追蹤研究,用了11,000個學生,追蹤五年,比較中中、英中的教育效能。在剛實施一刀切母 語教學時,教育當局亦馬上委托中大學者曾榮光作一次長達八年的追蹤研究,樣本共36,000個學生。

兩次研究均比較同樣能力的英中、中中生,再考慮他們的家庭背境等,盡量將教學語文成為唯一影響教學效能的因素。而且兩次都是大樣本研究,所以都非常嚴謹。

一刀切前研究主要結果:

1. 原先成績、家庭背境相同的學生,經過五年學習,英中生在中文、科學各科、地理歷史裡,均明顯弱於中中生。而英文科則明顯比中中生強。數學科則兩者沒有「顯著分別」(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2. 以最強六科計算,英中生比中中生差5.17個 “fine grade point” ,即是會考的2.585個grade。即是說,如果中中生會考成績平均是14分的話,英中生的平均成績便是11.415分了。

3. 英中生在最佳六科損失了2.585個grade,但在英語科卻得到了0.34個 “fine grade point” ,即會考0.17個grade的補償。

曾研究到中五時的主要結果:

『到了會考,中中學生卻優勢盡失。考獲會考五分、八分及十四分,包括中英文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均明顯落後於英中學生──而他們與英中學生在中一時的起點(包括家庭背景等因素)是一樣的。即使不理會英文科是否合格,只是計算獲取五科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也沒有優勢。』

=========================

很明顯,兩次的研究結果是有極大的出入。各位家長,你們覺得有甚麼理由導致這個結果?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7-19 18:04 編輯 ]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9-7-19 23:08

原帖由 eviepa 於 09-7-19 17:15 發表
多謝ChiChiPaPa所提供的,在一刀切母語教學之前,教育當局做了一次追蹤研究,用了11,000個學生,追蹤五年,比較中中、英中的教育效能。在剛實施一刀切母 語教學時,教育當局亦馬上委托中大學者曾榮光作一次長達八年的追蹤研究,樣 ...


如果只看學科成績,兩次的結果都證明中中生有優勢。

我相信曾教授的意思是我們看研究數字要全面,不能只看一邊。不能只看學科成績,要整體地比較。計算會考學科得分時,他加入了語文合格這條件。由於英中學生在英文科的優勢,使中中學生在計入這條件後落後於英中生。

同樣,中五升中六的最低要求的五科合格,也是要計語文科目的。當語文科目和其它學科一同作比較時,中中生就沒有了優勢。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9-7-19 23:50 編輯 ]
作者: samuel89    時間: 09-7-20 12:17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09-7-19 23:08 發表
如果只看學科成績,兩次的結果都證明中中生有優勢。

我相信曾教授的意思是我們看研究數字要全面,不能只看一邊。不能只看學科成績,要整體地比較。計算會考學科得分時,他加入了語文合格這條件。由於英中學生在英文科的優 ...


請問報告有否比較2者的入大學比率呢....
呢個系最現實既問題呵.....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9-7-20 23:52

原帖由 samuel89 於 09-7-20 12:17 發表


請問報告有否比較2者的入大學比率呢....
呢個系最現實既問題呵.....


你所說的大學入學比率應是指曾教授最後階段的報告,但教育局還未公開該份報告。教育局的網頁只有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報告。

最後階段報告的內容就只能從報紙中的報導獲知:



http://116.92.2.83/news/08/03/15/JX-878010.htm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2/1/1/669830/1.html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3/15/HK0803150034.htm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9-7-20 23:55 編輯 ]
作者: samuel89    時間: 09-7-21 17:16

原帖由 ChiChiPaPa 於 09-7-20 23:52 發表


你所說的大學入學比率應是指曾教授最後階段的報告,但教育局還未公開該份報告。教育局的網頁只有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報告。

最後階段報告的內容就只能從報紙中的報導獲知:

http://image.wenweipo.com/2008/03/15/h ...


講真....既然大學有英文要合格既門檻....仲講咩母語教學呢 ...如果要實施母語教學,請先研究好如何令中中生既英文可以達標啦....一日未解決呢個問題...就唔好實施母語教學害人呵...
作者: judy    時間: 09-7-21 19:01

講真....既然大學有英文要合格既門檻....仲講咩母語教學呢 ...如果要實施母語教學,請先研究好如何令中中生既英文可以達標啦....一日未解決呢個問題...就唔好實施母語教學害人呵.


講真,既然大學有英文要合格既門檻....仲講咩教學呢 ...如果要係香港教學,請先研究好如何令學生既英文可以達標啦....一日未解決呢個問題...就唔好係香港教學害人呵.
作者: samuel89    時間: 09-7-22 11:04

原帖由 judy 於 09-7-21 19:01 發表
講真,既然大學有英文要合格既門檻....仲講咩教學呢 ...如果要係香港教學,請先研究好如何令學生既英文可以達標啦....一日未解決呢個問題...就唔好係香港教學害人呵. ...


教學同唔用母語有衝突嗎
唔明你既意思, 可以解釋一下...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22 20:35

Dear all,

在曾的研究裡,2002-2004 Final Report中,曾指出:

1.        中文中學生在五年母語教育中,在會考裡,以下科目的表現勝過英中生:中文、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

2. 英中生在英文一科勝過中中生。

3. Maths, A-Maths, Accounting, 中史則打成平手。

由於這final report沒有列出每個科目中,中中、英中的成績的差距,所以很難衡量英文科所得,而中文、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等科所失是否化算。

不過曾榮光有這樣的總結:『到了會考,中中學生卻優勢盡失。考獲會考五分、八分及十四分,包括中英文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均明顯落後於英中學生──而他們與英中學生在中一時的起點(包括家庭背景等因素)是一樣的。即使不理會英文科是否合格,只是計算獲取五科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也沒有優勢。』

尤其是這一段:『即使不理會英文科是否合格,只是計算獲取五科合格的比率,中中學生也沒有優勢。』很難想象,六科有優勢,所得的grade,會被一科英文所追平,似乎他所發表的final report 和他接受傳媒訪問有些茅盾。這亦是我要再論曾研究其中一個目的。

eviepa
作者: samuel89    時間: 09-7-22 22:22     標題: 回覆 66# eviepa 的文章

我或者可以解答eviepa師兄疑問....因為我系中中學生....小學時曾經名列前茅...升中時絕對有能力揀英中..但沒有父母老師既提點,自己揀選左中中升學..."一帆風順"直上當時既中六(會考有B有C,只系英文D,仲要系A卷)...我敢說我當時"未盡全力"既原因系一路都太順風順水了...因為初中用中文的確比較容易理解,好多時理解左考試連書都唔使溫習....
但到中六(當時叫預科生,中中只讀一年入中大)問題就系中六一年要追回失去既5年練習英語既時間....
相信系人都知學外語系沒有速成既...睇到個現實,想急起直追為時已晚,,,所以其他科(中文、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成績即使佔優, 一失鬥志,最後就全軍覆沒(六科有優勢,所得的grade,會被一科英文所追平)
<---個結果就系甘來,我唔敢代表晒D中中生, 但我相信有大部分中中有我講既經歷...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24 01:24

一刀切母語教學前,研究顯示中中生只在英文一科稍稍落後於英中生,但幾乎其他所有指標都顯示母語的優越性,對著這結果,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選擇中中。但一刀切後,情勢完全扭轉,到中五、中七時,英中生有很明顯的優勢。

很明顯,一刀切母語政策就是元凶!

從前,入不入中中是家長的選擇,沒有怨言,沒有自卑感,但一刀切後,讀中中,很大部分是被迫的,自卑感就重。

從我之前引用信報林行止所講述的研究可見,簡單地、隨機地將一小撮學生標籤為優異生,就足以將這些學生打造成為較高材的學生。如果父母經常責備自己沒有能力入英中,認為自己是次等學生的破壞力有多大?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又一次得到引證。

我一向支持母語教育,但一向反對強制語言政策。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7-24 01:51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24 01:48

綜合兩次研究,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講,如果投入同樣時間溫習,中中生在大部分學術科目要比英中生強,雖然這差距會隨著時間縮窄,但到中五、中六,這相差仍然非常可觀。

我相信,在一刀切母語教學後,被父母、親友視為二等學生,導致中中生自暴自棄,放在溫習的時間比英中生少得多,最終導致學習成效不佳。

如果家長不歧視中中生,問題不是解決了嗎?母語教育的優勢不就能突顯出來嗎?

按照一刀切前的研究,中中生只有一個小問題,就是英文比英中生稍差——記著,只是稍差!但中中生因為母語的優勢,可以少花時間溫習,而達到英中生同樣效果。如果將這省下來的時間,投入在英語學習中,理論上,英語可以比英中更好。

eviepa
作者: hkugac    時間: 09-7-24 10:32

上到大學都係要用英語學習。
作者: samuel89    時間: 09-7-24 11:16     標題: 回覆 69# eviepa 的文章

我唔認同一刀切母語政策.....
我更加唔認同"如果家長不歧視中中生,問題不是解決了嗎?母語教育的優勢不就能突顯出來嗎?"....<---不是因為家長歧視,母語教育的優勢才不能突顯出來....是根本學習英語就是一個優勢, 而且在香港生活要向上爬既一種工具, 不懂英語不是不可能成功, 但條路肯定曲折d,....既然英語是遲早要學的(大學有英文要合格既門檻),那麼教署應該行的政策就應該是如何提高學生既英語水平,唔系好似之前甘行倒車強推母語教學,給錯誤訊息學生可以逃避學習英語呵......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9-7-24 13:28     標題: 回覆 6# eviepa 的文章

hi, eviepa,
I did not take history in school, don't know anything on its curriculum, is the following web site useful?

http://www.bbc.co.uk/schools/gcsebitesize/history/mwh/

I recommend its topics in art and design for par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art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334 as it teaches how to appreiciate a painting.
http://www.bbc.co.uk/schools/gcsebitesize/art/ao2/

2. there is also a tw book on history education, is it useful?http://www.books.com.tw/exep/pro ... tem=0010429479&
歷史科27個高分上大學關鍵字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25 01:03

did not take history in school, don't know anything on its curriculum, is the following web site useful?

http://www.bbc.co.uk/schools/gcsebitesize/history/mwh/


粗略看過最熟悉的幾頁。它只有文字而沒有插圖,對初中來說,並不理想。對高中生來說,內容又太簡單,比不上普通的教科書。


there is also a tw book on history education, is it useful?http://www.books.com.tw/exep/pro ... tem=0010429479&
歷史科27個高分上大學關鍵字


亦只是粗略看過,這是一本教導學生如何用最少溫習時間,而能在公開試取得最高分數的書。很可能就是現今補習天王所教的東西。是純粹功利的書籍,違背正統教育原則。如果不是面對公開試,這書不看也罷。

eviepa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9-7-25 11:51     標題: 回覆 1# eviepa 的文章

I see, thank you for your comment. however for the arts and design part, I do recommend.
作者: uncleedward    時間: 09-7-29 12:28


Dear Eviepa

很久沒有上來了,也是我第一次在這裏用中文。

Eviepa,我有時想,你其實也心裏明白,大多數專家以至普通人如我,都會同意用母語學習一定會比用第二語言要來得有效率,所以發達國家中頂級中學毫無例外都是用母話教學的。

但分析一件事我們都要放在一個適當的context中, 經濟學所說的others things being equal有時是不可能的。若存在這樣一所中學家長背景學生質素都與現時的SPCC, DGS, DBS差不多,但用中文教學;那麽我差不多可以肯定:這所學校的會考成績(包括英文科)一定會比上述的學校還要好。其實這樣的中學是存在的,但在中國大陸、不在香港。大女兒去年會考完就去美國讀書,一向自信的她談起她碰到的中國學生也不禁說, “I dread to see myself competing against them after university.”

至於你送女兒上中文中學讀書,頗有點 "雖千萬人,吾往矣""眾人皆醉"的味道,但有數點問題上,你可能太自信了點。隨着女兒的成長,喜歡與否,我們對她們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小,取而代之是朋輩、同儕的影響力。我以前說過大女兒的一件事:一天她從書架上取下Dan BrownThe Da Vinci Code適合她看不。我想了一下就說再過些時侯吧,她也就把書放回。但數天後我發現她已把書差不多看完。一問之下原來她見xxx(學名字)已看完了,也就不甘後人。平日我所見女兒同學中不管成績好否,手袋大多有着一本英文小說。在這網上也看到過有家長說在音樂節上見到DGS的女孩在休息時大多在看英文小說。最近與朋友午饍,朋友女兒在SPCC中二,正在追看現時年青人很流行的吸血新世紀第三集Eclipse也差不多看完了。而她尚且不是在Set One(程度最高的一組)中,這些例子在傳統英中尚很普遍,但在中文中學就難說了。隨着女兒長大,你為女兒營造的英語學習小宇宙罩得住她嗎?當你女兒與同學一起等車時,因害怕同學訕笑而不敢拿出袋中的Harry Potter時,當學校英語老師因為要遷就大多數同學,中四尚在課堂上講授irregular verbs時,她的英語有多大機會能與傳统英中的尖子比較?

再者不少父母都會為兒女鋪路,從你的posts中也清楚看到這點,我自己也不例外,這兩星期就為大女兒大學選科的事煩惱。Eviepa你有沒有考慮到大多數在港讀醫讀法律的學生A Level英文是甚麽成績?中文中學F7學生有多少Use of English考獲B級成以上?2006Syl A的考生到2008UE的無一人考獲C級成績以上,C級的亦只有七人。當然會有成績好的一部份中中同學應考Syl B,但兩者英文程度差異之大是嚇人的。中文中學學生讀Law讀醫的真的很少。Why do you want to limit the choices for your daughter?

最後,即使用中文讀會考會較有效率,但我觀察到對資質高的學生用英文讀根本不成問題。常來我家玩的女兒同學中大多不是埋頭苦讀型(物以類聚) ,可其中拔尖的,廿七八九分的都有。如用中文讀對她們來說只不過是有更多空閒時間MSN, Facebook及玩耍吧了。

選擇中中,對資質高的學生來說,我真的看不到對他們的前途有甚麽好處。

雖然有些家長是非理性的,但我真的很難相像一般家長會效棄中中如培正而選擇聖xx等私立英文中學。也很難相信會有內地學生會放棄北大、清華而自費來港入讀嶺大、教院。教學語言不是問題核心。一般家長選擇SPCC, DG/BS,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是好學校,兒女將來的路會好走一點。Dear Eviepa,你真的相信女兒入讀中中將來的路會容易一點嗎?



[ 本帖最後由 uncleedward 於 09-7-29 12:31 編輯 ]
作者: rabbitwong    時間: 09-7-29 20:55

Totally agree with the comment by uncleedward.  For those kids with high ability, I think English learning medium is beneficial to them.
作者: eviepa    時間: 09-7-30 01:50

Uncle Edward,

真的很久沒有見到你的蹤影了,現在放暑假,有多點空閑時間吧?

我常覺得,最有效的教育是母語為教學語言,然後加強英語訓練。這樣既可以得學科理想成績,也可以有不錯的英語程度。

我和很多家長的選校標準都有不小的差別,其中最大的分別在於:

1. 我選擇中文中學
2. 極之喜歡離家甚近的學校
3. 功課少

所以現在女兒所讀的是離家最近的band 1中中。中文中學以及離家甚近都是我整教育大計不可分割部分。

你應該記得,我家在西貢校網,是一般家長的「死亡之組」,整個校網只有一間英中。所以不少有遠見的家長都會在小學時將子女送到別區,希望升中時,有多一點英中可選,九龍城區是最熱門的選擇。女兒小學時就讀剛死去的臻美小學,在觀塘區。如果我要將她安排到英中,順理成章,選擇有六間英中的觀塘區是最佳選擇,但這就牽涉到跨區上學了。

相比跨區讀英中的學生,我女兒每天大概可以節省一小時交通時間。另外,由於讀中中,做功課、溫習的時間都會少很多。加起來每星期就省下很多個小時了。

從曾榮光的研究結果可以推斷,一刀切母語教育後,很多中中生把省下來的時間MSN, Facebook及玩耍,以致母語教育發揮不了應有的威力。但如果這些時間好好利用,會是怎樣的光景?

對女兒的考試分數,我只有一條底線:不得留班。所以我女兒就選擇不怎樣溫書,整個中一的溫習時間可以提名角逐「最懶惰學生大獎」。不過,她一年來所學的History, Science, Geography應該高於英中生的平均水平不少,這就是母語教育的威力了。

「讀中中,英文訓練必然較差?」如果完全倚賴學校,這問題的答案會是「對!」但我不是這樣看。

正如前面所講,由於學校近、母語教學,我女兒每周省下很多小時,她省下了的時間,大部分用作英語訓練。過去一年,她看過幾十套荷李活電影、百多套英語片集,近百本英語課外書,作過六、七十篇文等等。

一般的英文中學中一生,訓練聆聽主要靠課堂老師所講的英文,但我囡囡卻是享受著電影的情節,聽鬼佬鬼婆講英文,我相信,我囡囡的訓練,對比一般的英中生還是勝了一籌。

一般的英文中學中一生,訓練閱讀主要靠閱讀課本。由於課本並非為個別學生量身訂造,往往會過深或過淺,而且,中學課本一般的語文都不算是好英文。但我囡囡的讀物是合程度、較有趣味、文字寫得較好的故事書和圖文並茂的科普書籍。另一個閱讀途徑就是看電影、電視片集時的英文字幕,由於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吸引著,所以這樣的閱讀是很有效的。

女兒學校的英文課可以用乏善足陳來形容,作文更是不知所謂。既然學校不可恃,我便要求女兒每周作一、兩篇文給我,以補學校之不足。

總括來說,過去一年,我女兒的付出比英中生為少,玩耍時間比英中生為多,但在學術科目,甚至英語的發展,都比一般英中生要快。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7-30 01:54 編輯 ]
作者: uncleedward    時間: 09-7-30 10:02

Dear Eviepa

因為身體問題,本來就游手好閒,只不過不知怎樣總提不起勁寫posts。倒是大女兒回來了,一家去這去那,忙乎乎的。

看完你的回應,我看你還是過份強調了個人的努力,過分輕視了你自己也認同的中中labeling的心理效應和在elite中學優秀學生互相砥礪、迸發潛能的作用。

居住地方沒有英中是一個問題,但你既可為女兒苦心營造學習英語的條件,為甚麽不效法孟母三遷?我住的大廈中不少人都是因為兒女在附近上學才搬進來的。

你走的是一條難走的路。

功課少作為一個指標只宜對小學及初中而宜。臻美就算不結束,也會漸漸露餡。沒有優秀的學生,愉快學習慢慢就變成不用學習。到了高中沒有良好的學業表現,一般上不了大學。勢利一點說,愉快學習是用來安慰或自我安慰資質平庸學生的家長的。資質高的學生讀書只不過不用太辛苦吧了,絕對談不上愉快學習。當然努力讀書也會有愉快感,但絕不是一般小孩不用讀書而感到的愉快。愉快學習能將你的子女送進HarvardYale,或香港三大的熱門學系嗎?這是一個會破碎的夢。

昨天JUPAS放榜,友人在名校就讀的兒子A Level 2A1C,但卻仍未能入讀首志願,可見熱門學科競爭之激烈。究其因,可能是UE只有D的關係,有感。



[ 本帖最後由 uncleedward 於 09-7-30 11:15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9-8-3 01:07

Uncle Edward,

其實我對你講的「在港讀醫讀法律」、「Harvard、Yale,或者香港三大的熱門學系」沒有甚麼感覺。我的目的是要培養一個「快樂的女兒」,而不一定是「卓越的女兒」。當然,快樂和卓越不一定抵觸,但快樂是目的,是主。卓越是其中一個可能達到快樂的手段而矣,是從屬。我情願有一個做快樂小文員女兒,也不要一個不快樂的CEO女兒。

某程度上,為了前途犧牲短期的快樂是可接受的,但不可以犧牲太大。小學加上中學共十二年,人生有幾多個十二年?尤其是這十二年是充滿活力,最能夠享受的為年代。

另一方面,我個人希望女兒做一個知識分子,長大了可以和我暢論家事國事天下事。知識分子不一定是律師、醫生,大學裡任何一科都可以。Maximize 女兒入大學機會才是我的目標,而不是maximize做狀元的機會。

我這幾十年來見過不少的elites,通常他們自少都已表現不平凡的素質。小弟充其量只是二流學生,相比elites差遠了。但我少時的IQ、對知識的渴求、對成就所願意付出的努力卻不是我平凡的女兒所能及的。

為了對中國歷史的好奇,我經常把姐姐們的中史書當消閑書看;為了解開宇宙的奧秘,我可以將附近所有圖書館的所有能夠看得懂的天文書都細讀過;為了在幾十年前的電視問答遊戲節目中在家人前威威,我可以將全世界的首都、山川河嶽都背得滾瓜爛熟。

我女兒對知識也喜歡,但只限於主動地要我講解給她聽,至於自己看書尋找知識,從不會!

對我女兒來說,如果成就是垂手可得的,歡迎。但要苦練才有收成的,免問!

面對一個平庸的孩子,用培養狀元的方法只會令他們繼續平庸,連跳上中上的機會也扼殺掉。

我和你讀書的年代,大學只得兩間,大概頭2%到3%的年青人才能考入這兩所高等學府,所以古代考狀元的方法可以直接套用:「懸樑刺股」、「十年不窺園」。讀書是徹頭徹尾的苦事,受不了就休想做狀元。

今天情勢變了,18%的年青人可以考進大學。maximum進入頭2%-3%需要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面對18%入U率,愉快學習才是maximize入U的方法。請參看我提出的一個論題:

http://forum.edu-kingdom.com/vie ... &extra=page%3D1

英文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我從來不會將之上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我深信,中文中學有利學術科目、中文科、智力的發展。缺點是英文的exposure不足。我有十足把握可使女兒的英文在高中文憑試達到C級或以上的實力。只要她在中文中學裡,充分利用中文中學的優勢,讀好學術科目、中文,那麼她的入U機會就比讀英中為大了。

Uncle Edward, 不要太少看將軍澳的中學,也不要太少看中文中學。將軍澳校網的確不佳,但最頂級的還是不錯,我女兒的學校是區內四大,同學們真的很乖。這學校的入U率也是不俗,比起很多較差的英中,全港排名還是較高。

至於elite中學優秀學生互相砥礪,這一點,我覺得不一定在elite學校才找到同學砥礪,砥礪亦不必是英文。

我讀的中學是二流中學,當時在香港仔區是頂級學校,但和名校卻相距甚遠。我中一時坐在我旁邊的是個天文迷,這就開展了我未來三年的天文研究了;在同一班同學中,也有一個地理迷,和我一起鬥背誦全世界的首都、山川河嶽。

囡囡讀了六年臻美,快樂了六年,智力由平庸提升到中上。學業上也由甚麼都不如人到今日在Band 1中學有中上的實力。我深信,我準備給她的是一條較為好走的路。

eviepa
作者: judy    時間: 09-8-3 14:52

Eviepa,

恭喜你,首先恭喜你有個咁乖咁聽話嘅女,一年百幾本書,幾十篇作文,幾十套電影、影片,絕對唔係小數目。其次恭喜你連uncleedward都吸引到來,真好嘢。

和uncleedward一樣,我也認為用母語是最好的,這是阿媽是女人一樣的問題,又何需嘮嘮叨叨,不斷討論呢?曾榮光的研究,有價值的話,社会早已忽忽揚揚了,又何需要等到現在再討論呢?

你只要問已下問題,大概心中有數了:

1. 每組有9000左右學生,你認為真的有9000名中中學生可和英中學生對等研究嗎?
2. 影响學生成績(包括英文)是甚麽?是中、英文學校,還是學生的banding呢?
3. 己知有18%學生入大學,這18%學生,有幾多是band2或band3呢?又幾多是中中生呢?

還有很多問題可問,不問了!你可參考侯教授(中大)在明報關於此問表發表的文章,以加深認識。
作者: eviepa    時間: 09-8-3 22:22

和uncleedward一樣,我也認為用母語是最好的,這是阿媽是女人一樣的問題,又何需嘮嘮叨叨,不斷討論呢?曾榮光的研究,有價值的話,社会早已忽忽揚揚了,又何需要等到現在再討論呢?


Uncleedward 認為對band 1學生來說,英語教育不會對學習做成阻力,所以對我規勸,認為英中才是最佳選擇。這點我是從來不明白的。比如說,以我今時今日的英語程度,已經遠勝普通的預科生,但閱讀能力還是及不上自己預科時的中文閱讀能力。我不排除,英中生用雙倍、三倍、四倍的溫習時間能夠追平中中生,但若說英文不影響學習,我怎樣也不信。

香港人很喜歡英文,很希望英語學習下不會犧牲學習質素。曾榮光公佈研究結果時,跳進了結論:母語教學不利學習(我認為是母語教學這標籤,而非母語教學不利學習)。這為大眾所接受。堅持母語教育的家長,有如鳳毛麟角。除了小弟和培正的家長外,我到今天還沒留意到在BK中,有那一個家長的兒女有能力讀英中,而自願選擇中中。

總之,曾榮光的意見就是家長的共識。一刀切前中中在各方面的極大優勢,大家都選擇不去理會;世界幾乎所有地方的研究都指出母語教學的優越性,大家都充耳不聞;英中生每天被英語阻礙著進度,大家都視而不見。

eviepa
作者: ChiChiPaPa    時間: 09-8-3 23:08

原帖由 eviepa 於 09-8-3 22:22 發表


Uncleedward 認為對band 1學生來說,英語教育不會對學習做成阻力,所以對我規勸,認為英中才是最佳選擇。這點我是從來不明白的。比如說,以我今時今日的英語程度,已經遠勝普通的預科生,但閱讀能力還是及不上自己預科時的中文 ...


當我們討論教育政策和考慮子女的升學安排時,有些考慮的因素是不一樣的。例如,我們知道政府無可能提升全部學生的英語水平,母語和英語的能力差異是無可避免的,因此母語教學有存在的價值。

但當討論自己的孩子時,我們是可以使孩子的中英學習能力差異減少,因此我們考慮的只是何時和怎樣由母語教學過渡到英語學習。孩子是否到大學或研究生才用英語學習呢?還是由中學,甚至小學就開始。

正如Uncleedward所說的,主動閱讀,袋中總有一本英文小說等這些都是受同學互相的影響,而家長難有這樣的影響力。我以為我們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學校,可以令我們的孩子主動閱讀英文小說,甚至創作孩子自己的故事。

[ 本帖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9-8-3 23:12 編輯 ]
作者: uncleedward    時間: 09-8-3 23:28

Dear Eviepa

"Uncleedward 認為對band 1學生來說,英語教育不會對學習做成阻力,所以對我規勸,認為英中才是最佳選擇。這點我是從來不明白的。"

You clearly have mis-read my posts. I don't have time tonight. Read my first post again please.

Pui Ching actually has come very close to be a top school in Hong Kong.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9-8-4 01:43

Eviepa:

大家意見不同, 我想主因是你有一套與眾不同的獨特個人標準去看學習.  標準是因應你個人經歷和體驗來反証社會多年的總體經驗論証.

用母語以外的英語學習較困難是意料中事.  有難度都要行之, 也非朝夕, 已有一百幾十年, 當然事出有因.  不只家長渴望子女用英語學習,  對自己有要求的學生也多渴望以英語學習.  原因為何, 你可能想不通, 但你自己都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你女兒過去一年, 她看過幾十套荷李活電影、百多套英語片集, 近百本英語課外書, 作過六、七十篇文等等.  英中學生要花更多時間以英語學習和理解, 你女兒也花大量時間課外看英語項目, 為什麼她不是看母語片, 母語劇集, 中文小說, 多作中文文章, 不是比英語更易明白, 更易理解, 容易吸收, 更易寫作.  道理明白, 就因目標相同, 要學好英語.  方法不同, 因你對自己家教有自信, 也有大量時間, 令愛也有大量時間依你而行.  其他家長未有自信, 能力和時間, 也信英中學習上因利成便學英語, 會更有效應, 我是其中之一.   

我和你女兒有相同興趣, 一年來看了幾本小說, 廿多套電影, 大量的英語片集.  現在追看的劇集是 The West Wing, 看了約 1/3, 整套劇集全長約 120 小時.  家中還有幾套買了的劇集未看.  以我相同經驗來看, 你女兒課外花在這些英語項目上時間不少, 如作為學習目的而言, 就算以你猜想中中功課比英中少得多, 你女兒整體學習量算上重量級.  比對我所見的英中學生而言, 你的方法絕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用自己熟識最有效容易方法去做和去學, 當然是好, 但都要看目標效應. 以前香港水上人為什麼要埋街上岸搵食, 因風光不再.  農夫失收時也要到海上打魚. 世紀來, 不少各大洲專家學者, 學生到英美就學研究,  目的為何, 用非母語學習會否造成學業或研究犧牲, 足以証明, 語文不比學術難, 只為追求學習上的較善較美.  香港而言, 有時學業或工作上英語比學術更有用.

學好英語己是一種學習動力, 不要低估子女學生求名逐利的意向.  我以前說過, 英中女生到中中學習會成績下降, 因應用效應大減.  女拔學生由培正教習會成績下降, 因英語強度減, 信心效應目標和學習動力都會降低, 相反如培正學生由女拔教習想成績更進, 因目標效應影響.  所以我說曾榮光報告結果早在我心中.

今年小兒升高中選科, 父子間也談及將來相關職業方向.  我意見是以能力和興趣為依歸.  兒子不是有大野心, 但也有要求所想.  我順帶對學習不努力兒子說, 學業和工作不是容易隨心所欲, 學業有成和努力, 較優較美有較多選擇, 有選擇可選自己喜愛科目, 可以不當主管經理專業去當小職員.  但沒能力沒選擇, 科目不由人, 要當小職員也不容易, 管你的層層叠叠, 比管人更難, 不要以為將來要求低想容易就不努力.  

成就主靠自身努力, 現在競爭而言, 家庭和學校也重要, 家教合壁大成功也見過, 獨力難成也少見.  名校和名校生不是一朝得來, 有學習成果為証. 家長不能代子女讀書, 能做到的, 是家庭支援和放他們到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作者: judy    時間: 09-8-4 10:48

現實是殘誥的。正如美國通用,難道以前沒有正直先見之士發現問題嗎?但你要知,靠佢塭揾食嘅人不計其數,改一改,有幾多人受影响?

想一想,你頂頭上司最醒係咩?就係改你幾隻英文字囉!在香港,靠英文揾食何其多也,而靠英文揾食嘅人,一般霸佔社會上層,試問,佢地那会不設立層層難關,阻你發達呢?現在,不比97前,97前百業興旺,英文雖重要,但上層人物不太在意。現在呢,百業不振,佢地怎不好好利用英文來把好關呢?你不會不留意到九七之後,連本地大學生也難揾食吧?你不見越來越多人送孩子到外國嗎?以前,只有我們嘲笑到外國"忽然開竅"一族的份兒,現在呢?佢地笑緊你係草根階層,你只配在臺下準備一切,而他們就負責表演了。

有沒有見一廣告,一鬼佬冲到文具店,大叫crayon,大叫幾聲外,見文具店老板沒反應,憤然而退。老板於是去進修英文。不知你對此廣告有何感想呢?

最近曹仁超係Rice接受年青人訪問,你睇吓,會有所啟發的。

原帖由 eviepa 於 09-8-3 22:22 發表
Uncleedward 認為對band 1學生來說,英語教育不會對學習做成阻力,所以對我規勸,認為英中才是最佳選擇。這點我是從來不明白的。比如說,以我今時今日的英語程度,已經遠勝普通的預科生,但閱讀能力還是及不上自己預科時的中文 ...



Uncleedward大概沒有說對band 1學生來說,英語教育不會對學習做成阻力。我侄兒今年高考,入到醫學院,佢要補習,佢話有的科根本唔知教師發咩音。不單補習有價,中英夾雜的笔記,可賣近ニ千元。


至於甚麽一刀切之前的中中好過英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以前band5都可用英文書,自然拉抵分數。


至於"世界幾乎所有地方的研究都指出母語教學的優越性"云云,呢啲係阿媽係女人的問題,係啲蛋頭教授先至會做嘅,又何需重視呢?


"英中生每天被英語阻礙著進度,大家都視而不見。",你冇聽見家長講咩:"中中係政府唔俾人學英文",咁嘅人我估所佔比例唔少,佢地又點睇到嘢呢?
作者: uncleedward    時間: 09-8-4 19:05     標題: 回覆 6# judy 的文章

Dear Judy

I have been reading your posts every now and then and I enjoy reading them. Sometimes I did want to say something after you but I always found it difficult as I felt if I said anything it would be狗尾續貂、畫蛇添足.

The reason I responded to Eviepa was first I did promise him long time ago I would write something for her daughter, and second what he is doing to his daughter is not unlike what my father did to me. I am the only CMI graduate in my family. All my brothers and sister went to traditional elite schools. I was my dad's experiement to see if 母語教育 is any good. What Eviepa is thinking is actually not as unique as as he may think.

Even at our school, I would say among the graduates who in worldly eyes are doing well now tend to be those who started their primary school there, instead of those who came in because they did not do too well in 升中試。The traditional exams' filtering function is generally working. But I have to add the classmates who have become 富豪are those who have not gone to university at all.

[ 本帖最後由 uncleedward 於 09-8-5 00:57 編輯 ]
作者: uncleedward    時間: 09-8-4 19:33

原帖由 eviepa 於 09-8-3 01:07 發表
Uncle Edward,

其實我對你講的「在港讀醫讀法律」、「Harvard、Yale,或者香港三大的熱門學系」沒有甚麼感覺。我的目的是要培養一個「快樂的女兒」,而不一定是「卓越的女兒」。當然,快樂和卓越不一定抵觸,但快樂是目的,是 ...


從不敢看輕個人努力的重要性;從不敢看輕來自非名校的學生;從不敢看輕中文中學的學生,因我本身就是一個中文中學、中文大學的畢業生;但在我職業生涯長期與世界各名校畢業生接觸中,我不得不說statistically他們一般要比我的一般同學要優秀得多。

我亦當然不會說讀大學一定要唸醫、唸法律。據報導今年就有一個會考9A、高考5A的選擇了到中大讀物理:有一個10A的學生選擇讀經濟 at Yale,矢志研究解決貧窮問題。再以我大女兒為例,直至幾星期前她是準備讀法律的(為這她捨棄了美國一間很好的大學的offer,against 我的意願及她 Godfather 的細心安排),而她想讀法津的原因是單純想到法援署工作。但到香港及英國的大學取錄了她讀法律後,她回港後又改變心意了。我太太與她爭論了數星期,甚至出動了magic circle firm 的朋友來游說,也未能令她回心轉意, but at least she had the choice。雖然我們做父母總會為子女設想、舖排,但年青人總有着我們怎樣也阻擋不了的理想。但同樣地我們又怎樣能限定他們一定要唸非醫、非法律的科目不可。若果目標是大學隨便一科,當然要容易得多,畢竟香港有八間大學,再加上外國的,成績不怎麼樣也就可以了。但這會是你女兒的想法嗎?我的重點在於為甚麽要因為我們的意願限制了兒女的選擇?黃仁龍的父親可能沒有想過要黃仁龍要怎樣怎樣?但他大概也沒有阻止兒子入讀皇仁、投身大律師。Besides, if you really look at the admission statistics of the three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which I had to do a couple of months ago because of my daughters university admission application, you will be surprised that it is still quite difficult to get into most majors. I am not sure they can be really 唾手可得。再者奮鬥的日子在回憶中是最甜蜜的,我不會忘記與中學同學高歌"前程錦繡"應付會考的日子,亦不會忘記在英國真正的寒窗下暗地裏與一眾出身Oxbridge的同事較勁,苦讀應付專業考試的日子。

我所見到的是讀名校,努力讀書的,大多是快樂的,亦大多要比讀非名校的來得快樂。快樂的CEO很可能比快樂的小文員比例要高。再者你女兒可能寧願選擇做一個不快樂的CEO,也不願意做一個快樂的小文員呢?同樣地,other things being equal,有錢總比沒錢好。當然我們間中會聽到名校生潦到一生的故事,最近美國就有部講一個Julliard學生流落街頭的電影。但須知街頭音樂家不知凡幾,他們背後大多亦有一段故事,但他們的故事沒有被拍成電影,原因是他們並非出身Julliard而矣。出身Yale亦可能會在Starbucks捧咖啡(Michael Gates Gills How Starbucks Saved My Life),但我們大概不會花錢買一本從陳大文紀念中學中三輟學的阿強所寫的,像Stephy一樣多錯字的,"我在老麥的日子"。

Our responsibility to our kids is to help create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ir develop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ies and hopefully not just according to our wishes. It is dangerous to impose too much our thinking on our kids. For example, my elder daughter wouldt listen to either my advice of going to the states for university or my wifes of studying law. Sometimes we just do not need to worry too much about our kids.

Im not familiar with schools in TKO but I do doubt they are as good as Pui Ching if you insist on CMI. In other countrys models, it is common for students after 初中 to go into a better high school away from ones hometown. The 3-3-4 model does allow for that. I never liked the story of 愚公移山,I never understood the logic of 死守太行王屋二山。To go to a school in ones neighborhood is a nice thing, and 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me, but still it shouldn'tt become an overriding requirement. Of course, it is a personal decision one is free to make. I probably have said too much.

[ 本帖最後由 uncleedward 於 09-8-5 08:45 編輯 ]
作者: eviepa    時間: 09-8-4 21:32

Uncle Edward,

怎會said too much呢?無論意見同與不同,無論爭拗得怎樣的面紅耳熱,我總享受和一眾老友討論。不過每晚的時間總是有限,不能馬上回應。

eviepa
作者: eviepa    時間: 09-8-4 23:55

囝囝爸:

//你女兒整體學習 量算上重量級.  比對我所見的英中學生而言, 你的方法絕不是一盞省油的燈.//

如果連同中文閱讀都一拼計算,我囡囡的整體學習 更加是重上加重。同你計一下數,住在將軍澳而讀傳統英中的孩子,大多數是跨區的,九龍城是熱門的選擇。認識不少的家長,自小學就安排子女到九龍城區讀書,所以如果有志入英中,跨區的機會甚大。

典型的將軍澳英中生比起我囡囡,大概每個上學日多花一小時的交通時間,一年就可以有近二百小時。而且通常都有補習、補充練習、較多的溫習、較長的做功課時間,這樣一年可能會有百多小時。總計,囡囡每年可以省下約三百多小時。

幾十套電影加上百多套四十多分鐘的電視片集,大概用了150-180小時,近百本英文書大概用了50-60小時,作了幾十篇文大概是40-50小時,再加上認生字等也少於三百多小時,大概接近省下來的時間。

但細想,看電影、電視片集是純娛樂,不是負擔。這150-180小時入帳時應撥入娛樂帳目,而不是讀書帳目。

閱讀程度合適、較為有趣生動的英文書總比閱讀課本容易接受。況且,似乎過多兩年,待囡囡的英語更上一層樓的時候,閱讀英文課外書有可能由少許負擔變為少許享受,閱讀課外書學英文就變為娛樂了。

作文、認生字,是負擔,但所佔比例不大。

總之有大量時間休息、消閑,一直是囡囡所過的生活。

另外,我本身花在囡囡英文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作文,自己作;閱讀,自己讀;電影、片集,自己看,但當然,有時情節會精采得內子和我一起和囡囡看。其實今年我花在囡囡的球類活動是最多的,陪她上乒乓球教練班、陪她上羽毛球訓練班,每周享受和她練習幾小時的乒乓球(說句老實話,和她練波,不單她享受,我比她更享受打球的樂趣)。

從任何一個角度看,我囡囡都是愉快學習的,大概以後幾年也會輕輕鬆鬆。問題是能否達到我的理想:使一個天賦平庸的女兒,在高中時擁有入U的實力。看現時她的進度,無論中文、學術科目以至英文,都似是以一個超越普通英中生的速度前進。兩個月後她便十三歲了,會變成一個teenager,賀爾蒙會將她改變,她的成就動機因此增加了多少?增加了多少學習動力?這是我無法控制的一環。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09-8-4 23:57 編輯 ]
作者: 囝囝爸    時間: 09-8-5 02:10

Eviepa:

你的計劃教育似乎比計劃經濟更有遠矚和把握, 可確切未來多年的情況和成果.  加上你時間和學習類別的精心計算和分類, 更令人佩服.

我也是贊成就近入學.  小兒小學中學都是住和學同區就讀.  中學更是步行回校, 約十多廿分鐘步程.  不過如是有更好學校可選擇, 九龍各區也可以.  以我囝囝而言, 不少成績比他好住的得更遠, 他省下來的時間只會使課外更輕鬆休閒, 我前說如他肯花課餘1/3 空閒時間溫習已可足夠, 他都做不到, 可見他真的輕鬆惀快.  你囡囡既能花不少課餘時間在影視閱讀娛樂上,  為何路程遠近時間也斤斤計較. 油燈已有足夠的油, 為何還是計算如何節省.

你和令愛時間利用和管理十分有效, 已成現代人分秒必爭的成功先決條件.  我也有買過一兩本有效管理時間的書, 但總學不上.  事事磨蹭的小兒更不用說, 吃飯沖涼也花上不少時間, 一生將會浪費不少可用休閒、娛樂和學習時間.  以你而言, 交通時間也可轉化為學習或你稱的娛樂.  學習成效當然無憂.  不少尖子也擁有這樣學習良質, 所以報載有尖子每天有空餘可溫習十二小時, 或一條不漏把過往十年試題做完, 不令人驚訝.  可惜大部分年青學子不會這樣, 否則曾教授的研究報告比對項目, 要加進每一學子睡眠多寡、路程遠近, 沖涼進食時間長短, 剩下來的, 加以調整學業成績的有效利用時間, 因十年積累, 影響非輕, 研究結果才作得準.  加上你常說中中生母語容易學習下省回不少時間, 英中生在不利下, 成績結果更要在比重上調節加分, 才作得準.

我無意把令愛的課外娛樂當成學習, 但你常強調這些課外活動可補中中學校上英語學習不足, 我才把它當成課外學習.  我自己而言, 學習和興趣有很大分別, 過程享受投入度也不同, 花在金庸小說的大量時間, 如花在中文學習鑽研上, 中文考試成績優良可期.  如法律學習的書如 John Grisham 的司法小說般趣味央然, 驚心動魄, 不用停下來思考細嚼或記誦, 學習會更有效能.  可惜學校課本不能以小說代替, 要循序漸進, 深淺有度.  所以如以學習效能而言, 選書從來不易.  不少媽媽或青春少艾, 晚晚煲電視劇, 時時小說在手. 如以興趣而言, 無目標選擇, 就算長年累月, 中文也不見得能大進.
作者: uncleedward    時間: 09-8-5 09:56     標題: 回覆 12# eviepa 的文章

Dear Eviepa

You said, "Maximize 女兒入大學機會才是我的目標,而不是maximize做狀元的機會。" 其實,若你真的是這樣想的話,有一途徑是頗容易的,就是中學畢業後就到美國唸社區大學。唸完兩年轉讀四年制大學的第三年。比留港的還要快一年,而且據過來人說,真的很輕鬆。越來越多人走這一條路,而且費用低廉,每年十多萬便可(相對四五十萬讀私立中學)。
作者: judy    時間: 09-8-5 10:03

Uncleedward,

看eviepa的文章,常常妒忌佢有咁聽話嘅女。小學時,阿大有都讓我看有週記,中一起,佢就收埋了週記簿,不讓我看了,中一至今,他讓我看到的作文不到十篇。阿二雖仍讓我看週記,但過程中都唔知吃了我多少餐好嘢。

阿三四歲了,但出門行久了仍要抱。那天我背着背包,抱起阿三,真係舉步都難。阿大不解,問我為何咁縱阿三,我心想,有得抱仲唔抱,遲啲識飛仍讓你抱麽?

孩子大了,好多時都理唔到,所以,在カ所能及之下,讓他在好的環境下成長,咁會放心好多。
作者: stjoboldboy    時間: 09-8-5 10: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uncleedward    時間: 09-8-5 10:43     標題: 回覆 1# judy 的文章

Dear July

"孩子大了,好多時都理唔到,所以,在カ所能及之下,讓他在好的環境下成長,咁會放心好多。"
That is probably the best thing we can do for our kids.


"阿三四歲了,但出門行久了仍要抱。那天我背着背包,抱起阿三,真係舉步都難。"
正值會考放榜,聽見你咁講,突然想起去年會考放榜後,一眾低分學生的家長半夜在橫風橫雨中踎在學校外輪候剩餘中六學位的情景。


"看eviepa的文章,常常妒忌佢有咁聽話嘅女。"
咁你可以妒忌埋我啦。Our family is a very close one. We do a lot of things together, For example, since my elder daughter came back, we have more or less watched every single film shown in the cinema (except a few they watched with their mates). 冷門如Chanel(Coco) (I forgot the name of the film),無聊如"巨乳排球". When my younger daughter needed a pair of new glasses, we probably have visited every single optician shop in Causeway, twice at least. I have something you guys don't have  - time. We're 24-hour full-time parents. Next time if you see in Causeway Bay a 糟老頭 with two pretty teenager girls holding his arms, that's probably me.

說真的,我也羨慕Eviepa有這樣乖的女兒,也就才說了這麽多。

[ 本帖最後由 uncleedward 於 09-8-5 10:47 編輯 ]
作者: samuel89    時間: 09-8-5 11:21

原帖由 judy 於 09-8-5 10:03 發表
Uncleedward,

看eviepa的文章,常常妒忌佢有咁聽話嘅女。小學時,阿大有都讓我看有週記,中一起,佢就收埋了週記簿,不讓我看了,中一至今,他讓我看到的作文不到十篇。阿二雖仍讓我看週記,但過程中都唔知吃了我多少餐好嘢。

阿三 ...


看完eviepa的文章,我只覺得她女兒行緊我以前條路, 但不同既eviepa有個好聽話嘅女,同有eviepa呢一位寧給女兒有個快樂既童年, 都唔肯隨波逐流既好父親......講真我大仔都系讀TKO小學, 今年9月升中一, 我就幫佢揀左系港島西區既英中,.....我曾經都因為車程來回要2小時,所以後悔自行派位幫佢揀左甘遠既中學,甚至要求自動棄權,希望佢大抽獎階段好運入另一間較近的英中,但因為太遲決定,學校覆已經呈報教署,不能取消......不過現在每當看到大仔玩ONLINEGAME,我又開始覺得每天2小時車程只是很小的問題了.....
作者: uncleedward    時間: 09-8-5 12:19     標題: 回覆 2# stjoboldboy 的文章

Contrary to common beliefs, most primary sections of the traditiional elite schools (with the notable exception of St Joseph's) are quite relaxed. My observations of kids at SPCC and SSGC lead me to believe they are far more relaxed than district schools like 聖彼得 or 始南。

We should distinguish 中學 from 小學,特別是高中。否則繼續推下去,只着輕鬆二字,就會得出讀大學首選樹仁、教院的結論。

不過小學選讀一些輕輕鬆鬆的街坊小學其實也是入讀英中的捷徑。你緊(小小就夠)人唔緊就會輕鬆跑出。
作者: mattsmum    時間: 09-8-5 13:51     標題: 回覆 1# uncleedward 的文章

ssgc 的从容不迫是异数吧,中小学上下同心,不太赶做第一是了。
作者: eviepa    時間: 09-8-5 22:49

Dear all,

我個女真係好乖,可能是我好運,天賜乖女。但也有可能和我的教育方法有關。

太太腹大便便時,已經和她協定:不打、少罵、少哦。我一直深信,打罵哦只會令兒女變曳。要子女變乖,欣賞、讚賞、鼓勵才是最佳方法。

太太是個脾氣極好的人,所以能守著不打,而罵和哦都很少。我沒有太太的好脾氣,但我卻深信,每罵哦女兒一次,就會對親子關係損害一分,對她的成長損害一分,所以我連罵、哦都很多年沒有做過。

乖孩子不一定很聽話,但我太太也服了我,女兒真的很聽我的話。其實理由很簡單,聽話有著數。囡囡很認同我的教女理念:盡量快快樂樂地學習、生活。

另外,和女兒相處是一個以理服人的模式,我較少動用家長的權威強制女兒做這個,做那個。反而多和女兒用客觀、理性的態度去分析為何要做這個、做那個。她也習慣和我理性地討論,只要她能夠提出像樣的理由,一般我都不會反對她的要求。

總之,這是教科書講的,我抄襲了就當是自己的獨門秘方,女兒的發展,總是和我預測相距不遠。

eviepa
作者: samuel89    時間: 09-8-5 23:42     標題: 回覆 98# eviepa 的文章

你的獨門秘方我都懂.....問題系明知小朋友錯,跟他說了理....但小朋友還是要錯.....這時候很難唔罵和哦...

講真很少父母可以像你那樣"放得下".....能做到不"太關心"已經很不錯了....
作者: eviepa    時間: 09-8-6 00:45

stjoboldboy,

大家咁話喇,看你寫的文章,有時又幾似我的手筆,你覺得這是曲洋遇著劉正風,那麼我這走偏鋒的肯定是日月神教的曲洋了。你走大路,自然是衡山派的劉正風了。

有一次看AM730,拜讀施永青的評論,覺得很有共鳴。他不相信風水,因為風水師所提的建議,大多是沒有理據去支持的,而且每個風水師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建議,是互相抵觸的。施永清情可相信一些明白背後理據的建議,也不去相信他不明白的風水建議。

我夠膽用一些很多人都不敢用的方法,主要是因為我相信事件背後是有mechanism去主宰的,明白到背後的mechanism之後就可以作出適當的行動。

很抽象。舉個例吧,A君和B君都喜歡飲啤酒,而且他們都害怕身材肥胖。A君鑑於飲啤酒和啤酒肚兩者statistically correlated,所以滴酒不霑。B君卻知道,原來啤酒肚並非啤酒的產物,而是下酒的junk food以及喝啤酒的人喜歡坐著、少運動的生活習慣造成。B君的策略是啤酒可以喝,但junk food要少吃,不要坐得太多,要有起碼的運動。最後,AB二君都有很fit的身材,但B君仍然可以享受他的至愛杯中物。

Statistically可能英中會較有利,但只要囡囡喜歡中中生的稱號,中中的標籤效應就消除了,在多個科目中可以獲得競爭優勢,我更相信中中對她有較佳的思考訓練。另外,將不讀英中省下的時間去學好英文,效果會比讀英中更好。這是走精面。

eviepa




歡迎光臨 教育王國 (/)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