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2013部份著名中學文憑試表現
查看: 198791|回覆: 310
go

2013部份著名中學文憑試表現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1#
發表於 10-12-18 10:11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4-9-19 15:35 編輯

表1

學校

5級或以上

4級或以上

33222級或以上 (%)

本地升學 (%)

升本地及海外大學率 (%)

人均


比率 (%)

4主科 (%)

人均


比率 (%)

4主科 (%)

升3大學率

升8大學率

升聯招率

升大學率

升大學及大專率

聖保羅男女

5.03

 

67.2

6.79

 

 

92.5

81.0

 

100.0

 

 

 

女拔萃

 

 

 

6.17

90.4

91.0

93.5

69.0

 

83.2

 

 

 

皇仁書院

3.41

 

 

 

 

 

87.9

 

64.0

74.9

 

78.0

 

鄧顯

3.36

 

51.3

5.81

 

89.4

98.9

51.1

88.1

93.2

89.8

97.7

91.5

瑪利諾修院

 

 

 

 

 

 

86.0

 

 

 

 

 

89.0

喇沙書院

 

54.5

43.0

 

 

71.3

78.0

55.0

 

 

 

 

82.0

曾肇添

3.25

44.8

 

 

79.4

 

97.0

 

 

 

78.3

93.2

80.5

嘉諾撒聖瑪利

2.90

42.8

 

 

80.3

 

92.3

47.6

70.3

 

75.0

89.0

84.2

協恩

2.89

 

 

 

 

 

93.4

53.0

 

76.0

73.3

87.2

86.1

聖保祿學校

 

 

43.0

 

 

 

81.0

43.0

 

 

64.1

76.6

87.5


點評

Tintin926  鄧顯勁到呢!  發表於 15-12-23 02:42
hm-cheung  乙部3間都他區ok嗎?  發表於 15-1-29 19:54
   51    1    4    1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11#
發表於 16-8-12 17:24 |只看該作者
【短片】DSE覆核成功 培正女生變狀元


■培正考生房穎儀成為今屆文憑試第五位狀元。


文憑試(DSE)覆核結果昨日出爐,培正中學考生房穎儀成功覆核中文科,成績由5*提升至5**,由榜眼變狀元,成為文憑試今屆第五位「狀元」。她稱從沒狀元夢,但想將喜悅分享予循循善誘3年的中文科老師。


聽從中文老師建議


奪得七科5**的新狀元房穎儀昨接受《蘋果》訪問時稱,中文科老師認為她一向中文成績名列前三名,故文憑試應可奪5**,建議她覆核成績。最終穎儀的閱讀考卷分數由5級升至5*,中文科總成績由5*升至5**。


聯招本周一放榜,房穎儀成功入讀心儀的中大藥劑學系,故她即使成為新狀元,亦不感到太興奮,反而害怕狀元之名會令她的大學生活有無形壓力。她表示,希望將5**成績送給她的中文科老師,以報答其教誨,「佢畀我嘅唔只係知識,更係作為朋友咁支持、鼓勵我」。


考評局接受查詢時證實,除了上述新狀元,也有男學生覆核成功,躋身榜眼之列。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的網頁公佈,新榜眼就是其學生楊俊偉,取得7科5**及1科5*。今屆總榜眼人數維持19人。


今屆共1.6萬名考生申請積分覆核及重閱答卷,佔整體考生約24%,比上屆微升1%。如考生在覆核後取得更佳成績,可於今日早上9時至下午6時,向大學聯招處(JUPAS)遞交申請。另外,文憑試丙類科目考試成績昨亦出爐,日語科仍然最受歡迎今年有203名考生報考,當中51.2%考獲A級成績。而法語亦有64人報考,奪A比率為18.8%。印地語則近五年來第一次未有考生報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10#
發表於 16-5-6 10:41 |只看該作者
男拔IB課申加學費最高15%

放大圖片

■拔萃男書院將在新學年加學費,幅度由12.3%至15%不等。圖為拔萃男書院外貌。

稱赤字料700萬今年「添食」再加 近半直資校申請調升

直資學校調整學費申請上月底截止。教育局指今年共收到34份加學費申請,佔全港73所直資學校數目接近一半。本報翻查教育局及各學校網頁資料,發現部分直資學校擬加費幅度相當高。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繼去年於國際文憑IB課程大幅加價後,今年再以預計錄得逾700萬元赤字為由申請加費最高達15%,其本地生IB學費將增至約8.7萬至9.4萬元,非本地生更高至逾16萬元。教育局發言人指,審批申請時將小心檢視直資校的財政預算和調整學費理據,並會於新學年開始前通知有關結果。

就直資學校申請調整學費的情況,教育局昨日表示,截至前天(3日)共收到34份加學費的申請,發言人強調有既定程序處理有關申請,局方會小心檢視學校提交的財政預算和調整學費的理據,並確定學校已向家長進行諮詢,及按規定將不少於學費總收入的10%撥備作學費減免 /獎學金用途,預計新學年開始前完成審批申請。

非港生每年學費逾16萬

本報參考各直資校網頁資料,發現多所學校都有交代預計加學費情況,普遍幅度由2.3%至15%不等。其中以男拔加幅較高,該校的一般中學課程,本地生及非本地生分別擬加價6.7%至7.9%;而其IB課程加幅更達12.3%至15%,港生每年學費將增至87,100元至93,700元,而非本地生學費更達150,100至160,300元。

就加費情況,男拔上月初曾發出家長信交代並作諮詢。當中提到,按學校的財務分析顯示,該校2015/16年度的營運赤字達211萬元,假若學費維持不變,2016/17年度赤字將增至逾700萬元,其中單是IB課程已虧損約409萬元;而即使按上述建議加幅,學校2016/17年度赤字仍有逾350萬元。有關財務分析亦顯示,該校今學年完結後的累積儲備,約有1.2億港元。

男拔日前又發表家長諮詢結果,900多名回覆的家長中,絕大部分指知悉加學費建議但沒提供意見,另支持及反對加費建議者,分別12人及6人。

其他直資校方面,福建中學中一學費由去年的16,150元,擬加價8.4%至17,500元,校方指由於學校積極推行電子學習,並為所有中一新生購買平板電腦作上課之用,因此要在新學年調整學費。港青基信書院的非本地生中一課程學費,亦由去年的76,400元加至82,528元,有8%的加幅。

家長憂直資校「貴族化」惡化

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趙明認為,學校因通脹等因素加學費無可厚非,但亦要加得合理,而部分直資學校的加幅顯著,或會令直資校「貴族化」的情況更嚴重,剝削基層學童入學機會,「甚至令中產家長卻步」,扭曲了直資制度讓家長有更多選擇的理念。

他續稱,政府應做好把關工作,設立機制和監管直資學校調整學費的情況。

部分直資學校2016/17學年學費


放大圖片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09#
發表於 16-5-6 10:40 |只看該作者
直資34校加價 34校凍費 男拔IB恐累虧3200萬 擬加費15%


教育局收到34份直資學校的加費申請,拔萃男書院(圖)的國際文憑課程(IB)申請加費15%,每年學費需9.37萬,本地中小學課程則申請加費6.7%;校方指若不加費,赤字料將惡化。


【明報專訊】直資學校的調整學費申請於上月底截止,教育局收到34份加費和34份凍費申請,當中拔萃男書院的國際文憑課程(IB)申請加費15%,每年學費需9.37萬,本地中小學課程則申請加費6.7%;校方指若不加費,預計IB課程下學年赤字將達409萬元,令累計赤字超過3200萬元,本地課程則由本學年預計有385萬盈餘,變為下學年虧蝕298萬元。其他學校所申請的學費加幅則由2.3%至8.4%不等。

其他學校申請加幅最高8.4%

教育局指直資學校如申請增加學費,必須提交財政預算和充分理據;審批申請時,局方會檢視學校的財政預算和調整學費的理據,亦會確定學校已進行所需的諮詢工作,並按規定把不少於學費總收入的10%撥備,作為學費減免或獎學金用途,確保學生的學習不會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受影響。

拔萃男書院的IB課程學費,較本地課程貴近倍,學校現時的營運儲備有相等於6.62個月的全年營運開支,達1.2億;教育局規定,直資校累積營運儲備上限為12個月開支。男拔本學年的本地課程學費為4.3萬,建議在下學年加2900元至4.59萬元;IB課程現時為8.15萬元,建議加1.22萬至9.37萬,加幅近15%。

男拔IB推行小班需百萬

男拔校方發給家長的通告指出,按學校的財務分析,若來年不加學費,本地課程和IB課程將合共虧損逾700萬。男拔自2009年開辦IB課程,根據校方財政報告,IB課程累積營運虧損已達2800萬,連同下學年預計出現的400萬虧損,累積營運虧損將達3200萬。通告又指出,將提供更全面的升讀大學輔導支援服務,及在新高中及IB課程改善班師比、推行小班教學,兩者共需逾118萬,本報向該校查詢具體細節,但截稿前未獲回覆。

協恩不加學費

另外,2012年由津校轉為直資的協恩中學,2013學年完結時,其營運儲備只有1.2個月營運開支,較教育局設定的下限、即2個月營運開支為少。不過,該校發言人指出,踏入轉直資後的第4年,學校的累積儲備已有2個月,來年不會加學費,每年學費維持於3.2萬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08#
發表於 16-5-6 10:38 |只看該作者
聖若瑟書院無罷課 校監學生閉門對話

  (星島日報報道)創校一百四十一周年的傳統名校聖若瑟書院,社交網站流傳學生醞釀罷課,抗議校監陳國強修士推行「喇沙書院化」政策,但學生昨如常復課,未有任何抗爭行動。校監陳國強昨午與學生閉門對話,解釋「喇沙精神」有其意義,已多次與學生闡述,否認把喇沙書院的文化強植於聖若瑟書院。

  連日流傳有學生發起罷課的聖若瑟書院,昨在勞動節長假期後復課,學生如常返學。記者在中午到堅尼地校門了解,大部分學生及校友對爭議三緘其口,不願多談,有學生指校內課堂如常,未見同學有罷課迹象,早會上亦沒有特別公布。採訪期間,有高年級生打開一樓課室窗戶,探頭怒目指罵稱「影夠未?」,未幾被勸阻並拉下百葉窗。記者翻查學校網站的校舍配置圖,相信該學生就讀中五。

  校監陳國強昨午舉行首場閉門論壇,逾三十名師生出席。在社交網站專頁「SJC Secrets」一度流傳長約五分鐘片段,片中三名學生先後發言,有學生指聖若瑟書院是喇沙會屬校,但「喇沙精神」字眼令人誤解是植入喇沙書院的文化;有學生則提到喇沙會歌曲《We are Lasallian》(我們是喇沙人)宜與校歌「兩首一齊唱」,但取代唱校歌環節,予人「喇沙取代聖若瑟」的負面印象。

  陳國強在片中稱,相信部分學生對「喇沙精神」概念有誤解,以往在講座與校內領袖活動,均曾經詳細闡述,學生亦可參考喇沙會網站的相關說明。有學生在網上留言,引述陳國強解釋自己作為聖若瑟書院校監,亦是喇沙書院校董,認為在校際比賽到兩邊陣營與學生接觸並無不妥。

  今日傍晚陳國強將與校友會面,他昨通過學校網站宣布,應校友提出要求,論壇由原定六時延至七時開始,不設時限,承諾將留守到回答最後一條問題,並着出席校友自備晚餐。本報昨曾向校方了解,惟截稿前未有回覆。

  另外,校友及學生繼續在社交網站專頁留言表達關注,有校友呼籲學弟不應混淆,「聖若瑟(書院)隸屬喇沙會,根本沒有需要『喇沙會化』,至於是否有『喇沙書院化』,還望有理性的討論」;又指相信母校與喇沙會屬校有利益衝突時,校監須全力支持及捍衞聖若瑟書院。有校友更指「喇沙精神」是喇沙會的精神,「並非源自界限街的喇沙書院」。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07#
發表於 16-5-6 10:37 |只看該作者
聖若瑟生傳罷課 抗議校監推喇沙化

  (星島日報報道)光纖之父高錕母校,有一百四十一年歷史的傳統名校聖若瑟書院,突然傳出校內高年級學生擬罷課,抗議校監陳國強把該校「喇沙化」,更有校友在社交網站爆料稱,校監過去四年灌輸「喇沙是聖若瑟的兄弟」,甚至校內集會以喇沙會的歌曲取代唱校歌。校方稱未收到學生對校監不滿,但將聯絡舊生會討論事件。

  在社交網站「SJC Secrets」昨突然傳出聖若瑟書院周二罷課的消息,以匿名形式留言的學生與校友指該校近年被「喇沙化」,力數曾任教喇沙書院的校監陳國強修士,自一二年上任後,推行多項政策動搖學生對母校的歸屬感,包括在集會要求學生以喇沙會的歌曲《We are Lasallian》(我們是喇沙人)取代唱校歌,在講座宣揚喇沙精神,並稱「聖若瑟書院和喇沙書院乃是一體」,而校門放置射燈長開的聖約翰.喇沙像、走廊放置巨幅喇沙畫像等,被校友質疑是「耳濡目染之下,若瑟夫(聖若瑟書院學生及校友自稱)不免會失去對聖若瑟的愛和歸屬感。」

  該名校友留言指,陳國強言行屢以「喇沙」為先,提倡「喇沙是聖若瑟的兄弟」,又在學界游泳比賽指學生打氣太大聲,「我站在喇沙書院那邊都聽到」;又指陳在公眾場合披露,曾批評過一名副校長「我若瑟,你喇沙」的言論,強調「兩校是一體」。該校友質疑校監把喇沙書院的價值觀植入聖若瑟書院。

  聖約瑟書院副校長陳永強回應指,事前未聽聞學生不滿或投訴校監,而網上匿名留言亦無從核實,不知道周二有否學生罷課,但會聯絡舊生會了解。舊生會昨在社交網站另開專頁,供校友討論留言,有校友要求校監公開回應。

  本身是新加坡人的陳國強,曾先後在新加坡及菲律賓任教,一○年來港在喇沙書院任教宗教及綜合人文科,並在喇沙會任職,兩年後轉往聖若瑟書院擔任校監。據悉陳上任後,尤其注重校風與成績,令聖若瑟書院學生不滿課外活動被削,而導火線是教育局早前把堅尼地道二十六號,即校門對面的前聖保羅男女(堅尼地道)小學校舍,供公營及直資中學競逐校舍分配擴校,有傳陳以校舍疏遠教師關係為由反對申請,與師生主流意見不同。

  陳國強在上周六在該校及舊生會網站發表署名公開信,宣布辦學團體已申請擴校,文末更刻意稱「Yours in Green and White」,以象徵聖若瑟書院的綠白兩色致意,惟未平息民怨。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06#
發表於 16-4-23 19:05 |只看該作者
升中統一派位 宜科學化選校

  教育局上周已派發升中統一派位的選校表,如果子女要入讀官津中學,或者有參加派位的直資中學,家長就要在五月四日或之前,填妥選校表,並交回子女就讀的小學,結果在七月五日公布。在升中適齡學童下跌,學額多於學生的情況下,近年升中派位的成功率屢創新高,像去年自行分配學位及統一派位獲派首志願的成功率高達七成八,如計算首三志願,更高達九成一。


  Elsie日前跟幾位中、小學校長傾過,知道教育局預計今年參加升中派位人數,約四萬六千一百人,較去年再微跌約五百人,加上減派政策去年完結,故可預計今年派位情況,跟去年相若,如家長的填表策略合宜,子女不難獲派心儀中學。雖然學位競爭情況不算激烈,然而,校長們提醒家長填表時,仍不可過分進取,除了應選擇適合子女能力和興趣的學校外,還要留意初中和高中開辦的課程,並以科學態度選校,切忌人云亦云。


  Elsie問過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兼國民學校校長賴子文,他認為家長選校時,最重要因應子女的性向和能力,不要太好高鶩遠。「現時的中學跟以往有很大變化,各有特色,有的學校重視學術成績,有的則多活動,家長選校時,除了名氣以外,還要配合子女的性格。」


  賴校長續說,由於社會環境跟以前不同,學校都發展出不同特色,例如部分學校的高中課程,有職業導向元素,例如設旅遊、商業有關的選修科,假如子女很早已對某些範疇有興趣,家長選校時,可以此為其中考慮的因素。


  此外,賴校長提醒家長要留意心儀中學的高中選科制度,是以全級名次為選科時的先後次序?還是以特定科目成績,來決定是否可入讀某些科目?他解釋,例如子女的數學很好,其他科目一般,他在中四選科時,有可能因平均分不高,未能修讀心儀的理科科目,浪費了在理科的才能,將來也無機會在有關方面發展,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另外,賴校長認為,如子女入讀能力相符的學校,讀出好成績的時候,有機會愈讀愈有信心,自然有助增加日後讀大學的機會;相反,即使子女入讀名校,但假如他們能力達不到要求,成績一直比同學落後,成為失敗者,對他們的信心也有影響,繼而減少學習動機,影響深遠。


  雖然近年整體派位成績不錯,但如果只計算獲派統一派位首志願的成功率,去年其實只有六成三,獲派首三志願則是八成四,換言之,想子女「一擊即中」,或者獲派首三志願,家長須注意填表策略,並跟子女老師了解區內的派位情況,以及子女屬哪個派位組別。


  賴校長表示,每所小學都會有過去的派位紀錄,每年派位情況或有改變,但相距不會太遠。「學校大概會知道,該校學生考那個名次,會派入甚麼中學;或者通過哪一個志願而可派入某所中學。舉例說,某所中學原來是以往Band 1學生的第三志願,這些資料都可以給家長參考。」他認為從以往的數據排學校的志願,比較科學化,並不能盲目「靠估」。


  對於家長來說,如明確知道子女屬Band 1、Band 2或Band 3,選校時比較易有方向,最頭痛的,可能是子女屬中游分子,即是「Band 1尾Band 2頭」的學生。賴校長就提供這個填表法,「第一志願可以當自己是Band 1生去填,第二和第三志願,就要當自己是Band 2了。」


  雖然整體來說,適齡學童人口數目下跌,但個別地區的情況仍略有分別。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兼獅子會中學校長林日豐同Elsie講,學界預計九月開學時,全港中一剩餘學額接近五千個,其中觀塘和中西區的學額供求較平衡外,其他各區均有過剩情況,而屯門、沙田、黃大仙、港島南區和東區的情況比較嚴重,但對有關地區的小六生來說,中游學生向上流動的機會卻增加。


  在填表技巧方面,林校長則說視乎心儀中學是否在區內。「如果家長非常心儀區內某中學,就在甲部首志願填該校,第二和第三志願則『漏空』,然後在乙部首志願再填該校。」他解釋,避免在甲部第二和第三志願填寫學校,是因為一旦獲派甲部第二或第三志願後,就會失去在乙部「攪珠」的機會。


  不過,如果家長心儀區外中學,則可以在甲部首志願,填寫該校,第二志願則填寫區內最心儀中學,第三志願則「漏空」;乙部首志願再填區內最心儀中學,其他志願則盡量填滿,如此類推。林校長也提醒家長,選校時應跟子女有商有量,從他們角度去選合適的中學,包括教學理念和教學語言等,才是最合乎子女利益的選校方法。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05#
發表於 16-4-18 11:58 |只看該作者
小學將分發升中選校資料予學生家長
            ****************

  教育局發言人今日(四月十四日)表示,參加應屆(二○一六年度)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小六學生家長,將於日內透過其子女就讀的小學,收到有關中一派位的選校資料。

  發言人表示,教育局已通知參加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小學於今天領取下列的升中選校文件,包括:

*《中一派位選擇學校表格》(選校表格);
*《統一派位家長須知》(家長須知);
*《中學一覽表》(一覽表);及
*《不受學校網限制選校手冊》(選校手冊)。

  小學應盡早將文件分發予家長。每名小六學生家長會獲發選校表格、家長須知及其子女所屬學校網的一覽表;至於選校手冊,家長可向小學借閱,或透過教育局網頁(
www.edb.gov.hk)和自動電話查詢系統(電話:2891 0088)的圖文傳真服務取得手冊載列的學校名單。

  發言人說:「選校表格分為甲、乙兩部分。家長填寫選校表格甲部時,應參考載有全港各區中學資料的選校手冊,並可選填不多於三所位於任何學校網(包括子女所屬的學校網)的中學。至於填寫選校表格乙部時,家長應從子女所屬學校網的一覽表內盡量選擇合適的中學,最多為三十所。家長切勿在乙部選填不屬於學生所屬學校網一覽表內的學校,否則其選擇將不獲處理。」

  發言人提醒家長為子女選擇合適的中學前,應先細心閱讀家長須知,並且盡量抽空觀看於去年十月已派發給他們的《2014/2016年度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光碟,以了解本年度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詳情。此外,家長亦可參閱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於去年十二月出版的《中學概覽2015/2016》內各中學提供的資料,並登入中學概覽的網頁(
www.chsc.hk/secondary)瀏覽有關學校的最新發展。

  發言人表示:「家長須將填妥的選校表格交回其子女就讀的小學,以便學校可於五月四日(星期三)或以前送交教育局辦理。」

  家長如對填寫選校表格有任何疑問,請向其子女就讀的學校查詢。教育局亦已將有關資料及一般常見問題上載教育局網頁(
www.edb.gov.hk),以便家長查閱。

  家長亦可透過教育局自動電話查詢系統(電話:2891 0088)聽取有關資料。家長如有進一步查詢,可與教育局學位分配組(中學學位分配)聯絡(電話:2832 7740 及 2832 7700)。

                    完

                    2016年4月14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5時01分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04#
發表於 16-4-18 11:57 |只看該作者
英中學額微升 「未崩頭」仍要爭

放大圖片










■根據《中學一覽表》顯示,全港英文中學學額微升約1%。圖為往年中一派位放榜情況。

去年5爭1今4.9爭1 黃大仙東區南區最易升讀心儀校

2016年9月新學年升中學生分區統一派位選校即將開始。近年適齡學童人數持續下跌,今年參加派位升中生便較去年減少約600人,而教育局推行了3年的中一「減派」方案已完結,令供派位的學額回穩。根據昨日發佈的《中學一覽表》資料,今年經18區校網分派、受家長歡迎的英文中學中一學額共有9,481個,較去年增加近1%,全港平均計每4.9人競爭1個英中學額,較去年5爭1略略放緩。其中黃大仙、東區和南區入讀英中的競爭較去年少,有關地區學童入讀心儀中學的機會有所提高。

為應對人口下跌引起的收生不足危機,教育局在2012/13學年推出歷時3年的「211」或「111」減派方案,至今年已完結,令整體中一統一派位學額不用再「結構性減少」。根據昨發表的《中學一覽表》資料,針對全港110多所受家長歡迎的英中,共有9,481個中一學額作分區派位之用,較去年增加64個。

教育局發言人指,按2月底最新數據顯示,預計參加新學年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學生約4.61萬人,即較去年4.67萬人減少600人。意味新學年平均4.9名升中生競爭1個英中學位,比去年的5爭1放緩。其中個別地區如黃大仙、東區、南區和元朗區有較明顯的競爭減少情況。

九龍城區學額全港最多

至於一眾「名校區」入英中學額的競爭仍屬全港最低,中西區及灣仔約為2.3人至2.5人爭一個英中位;而九龍城區提供的英中學額有1,140個,屬全港最多,競爭情況與去年相若約3.6人爭1位,其次則是沙田區有950個,約4.3人爭1位。

離島仍屬「最激烈」地區

離島區方面,因區內未有英文中學,家長只能透過派位機制報讀他區英中向離島小學提供的學額。該區900多名升中學生,競爭他區的21個英中學額,平均44人爭1位,雖然有關競爭較去年放緩,惟仍屬全港英中位競爭「最激烈」的地區。

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賴子文認為,雖然整體學生學童人數下跌令英中競爭放緩,而各區學額差異仍相當大,不能一概而論,「例如離島本區沒有英中,故學生就要選讀他區英中,爭學位的情況仍然十分緊張。」他又提醒家長選校時應配合子女能力和性向,不用單純追逐英中或名校,強調「太大壓力和太過輕鬆(對學生成長)亦不是好事。」

教育局發言人則表示,參加2016年度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的小六學生家長,將於日內透過其子女就讀的小學,收到有關中一派位的選校資料。家長須將填妥的選校表格交回其子女就讀的小學,以便學校可於5月4日或以前送交教育局辦理。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4/15/ED1604150004.htm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03#
發表於 16-4-18 11:54 |只看該作者
http://news.mingpao.com/pns1604151460657265883

英中學額5人爭一位 九龍城沙田學額多 灣仔最易入

【明報專訊】教育局昨通知小學領取本年度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升中選校資料,升中適齡學童人數微跌,據本報計算,英中學額亦微跌,每5人爭一個英中位,與去年相若。離島英中學額外競爭最大,平均44名學生爭一個位,其次是南區,平均10.7人爭一個位;競爭最小的是灣仔區,每2.3人競逐一個英中位(見表)。


教育局表示,去年共46,659名學生參加升中派位,預計本年度中一派位有約46,100人參加。小六生將透過就讀的小學領取升中資料及表格,家長須將填妥的選校表格交回其子女就讀的小學,以便學校可於5月4日(星期三)或以前送交教育局辦理。


競爭與去年相若


不計直資校,新學年全港英中學額減少逾60個,升中人數減少逾500個,英中學額競爭激烈程度與去年相若。各區之中,名校林立的九龍城與沙田有最多英中學額(包括本區及從他區借調的學額),分別有1,140及950個,最小競爭的則是中西區及灣仔名校區,平均不足3人競爭一個英中學額。屯門、東區、大埔、葵青的競爭亦相對小,約4至5人爭一個英中位。


離島區沒有英中,只有從其他區借調的21個英中學額,成為全港英中學額最少及競爭最激烈的地區,平均44人爭一個英中學位。南區緊隨其後,有10.7人爭一個學額;西貢競爭亦激烈,7.4人爭一個英中位。


選校表格分為甲、乙兩部分,教育局提醒,在甲部可選填不多於3所位於任何學校網(包括子女所屬的學校網)的中學;在乙部則可填選子女所屬校網的一覽表內學校,最多30間中學。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02#
發表於 16-4-9 18:31 |只看該作者
名校這東西(庫斯克)




網上不時會有一些關於中學「名校」排名榜,然後很多人會樂此不疲地討論。那些排名榜大多是商業網站或教育企業用來吸引讀者人流的方法,這些排名榜長做長有,證明了名校這東西像名星或球隊那樣是永遠的城中話題。


所謂中學名校,通常是指那些全港知名度的學校,一般來說他們的歷史比較長,公開試表現比較好,家長趨之若鶩。不過,名校也分很多種,一般來說可按以下元素分類:


•歷史:傳統/非傳統
•形式:官立/津貼╱直資
•性別:男校/女校/男女校
•辦學團體:官立/天主教教區/天主教修會/基督教教會/慈善團體


根據筆者認識的不同學校校友及教育界朋友描述,以這樣的分類,不難看出不同種類名校的特色。例如「傳統官立男校」通常十分自由,崇尚學生自主發展,例如幾家名字跟英國皇室有關的官中。「傳統天主教修會津貼男校」,例如喇沙會和耶穌會興辦的中學,也是十分崇尚學生自主發展,而且他們選擇不以直資辦學,學生的階層比較多元。「傳統天主教修會女校」,一般對於學生的言行舉止和學習要求嚴格。「傳統津貼轉直資學校」,學生的組成跟參與派位的津校不同,氣氛也不同。「非傳統慈善團體男女校」通常是指歷史比較短的(相對於那些百年歷史的)地區名校,他們一般十分著重考試鍛鍊,所以往往在公開試取得好成績,在家長社群取得口碑。


一般而言,「傳統+男校」的組合比較自由,給予學生比較大的空間,「傳統+女校」則相反,他們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謹,「非傳統」名校則比較著重考試。甚麼才是理想的學校,家長學生可以有很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特色,很難說甚麼才是最好,例如崇尚自由的學校,多會要求學生自律自重,但少了催谷的話,考試表現難免參差。當然,這些學校因為歷史悠久,有足夠的知名度吸引大量成績優秀的小學生報讀,整體成績即使參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學校才比較放心放手讓學生自由發展。


至於地區名校,他們沒有傳統名校早著先機的優勢,只能加緊努力後發先至,所以比較著重考試成績。這對很多家長來說是一個賣點,畢竟考試是要下苦功才能取得好成績的,沒有人會跟好成績過不去。


因為學生數目下降令收生出現壓力(壓力不一定是來自人數,而是整體學生數目減少導致banding內學生差異增大的問題),加上新學制下大學收生的規則改變,令不少傳統名校的大學入學率因為中文合格率問題而下降。基於這些問題,名校面對的壓力也愈來愈大,除了那些收生仍然一枝獨秀的傳統學校,其他學校也需因應挑戰而改變政策,更加切合考試達標等實際需要,或者索性轉為直資。一些傳統津貼名校曾經在轉直資問題上因校友及家長反對而暫緩,相信不久之後會再嘗試。


在政府引誘傳統名校轉為直資之前,它們絕大部份都是津校,即是要在直屬小學以外預留一定學額參與統一派位,統一派位是以校網及學生banding為本,所以出現了所謂的名校網。想報讀名校,首先要住在名校網,那裡的住宅(及信箱)便成了搶手貨,這其實也是一種階級遊戲,只是校網裡面還是包含了一些舊樓和公共房屋,所以派位制度還是會讓部份基層學生入讀這些學校。自從政府改變直資制度,吸引津校轉為直資之後,不少這些學校名正言順收高價學費變身「類國際學校」,而且不用再開放學額給統一派位制度,令階級遊戲更壁壘分明。正因如此,那些仍然不轉直資的天主教修會學校的堅持絕對值得肯定。


最後,無論如何也要提一句阿媽係女人的老套話--不要迷信入讀名校便代表成功。傳統名校的學生很容易在自由氣氛中迷失,地區名校也有不少學生因為成績追不上飽受壓力而叫苦連天,很多學生在非名校的環境中因為沒有惡性競爭問題,反而因為學得愉快而取得好成績。學習成功與否,不在於是否在名校就讀,學校的氛圍固然有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學生本身努力,以及家長的培養。




庫斯克
教育工作者、博客、專欄作者。信奉自由主義。現正為《星島日報》及《E-zone》撰寫專欄,文章亦見於《明報》及《蘋果日報》。著有《通識我主場》一書。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01#
發表於 16-4-5 10:13 |只看該作者
升中壓力大 名校生焦慮自殘 管教嚴 功課多 港孩不快樂


有調查發現不足4成兒童認為學校課程有趣,較過去兩年的比例低。


【晴報專訊】虎爸虎媽加上學業壓力,令港童不快樂!嶺南大學連續第4年公布兒童快樂指數,以10分為滿分,指數由前年的6.74,跌至去年的6.49,連續兩年跌,更是調查有紀錄以來最低。另外,有精神科醫生指有學生升名校後,疑不堪壓力自殘,後確診為焦慮及抑鬱症。

調查去年10月至今年1月進行,訪問2,600多名小四至中三學生及家長,發現不快樂兒童的學習壓力上升,父母傾向管教嚴厲,對子女的不當行為會強烈責備,這批兒童與雙親關係明顯轉差,分數由前年的3.38跌至去年的3.04。

小四家課時數最長


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何濼生教授分析,8至9歲及14歲兩個年齡組別的快樂指數跌幅較明顯;而父母緊張子女學業表現程度提高,對家庭生活及幸福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增加,加上校內對學業成績有一定比較,但認為與小三TSA無關。

調查亦發現,在各年級學童中,小學四年級家課時數最長,由去年的平均每日140分鐘增至151分鐘;中學生家課時數,由去年平均每日95至115分鐘增至110至126分鐘。另外,不足4成兒童認為學校課程有趣,較過去兩年的比例低。

學業壓力影響睡眠質素


嬰幼兒發展兒童基金會主席葉柏強醫生指,近年社會氣氛,不論家長及學校均過分着重學業成就,忽略個人身體、生涯規劃發展等,增加港童學業壓力,更直接影響他們睡眠質素,甚至出現精神健康問題。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曾有中一學生升上地區名校後,不堪功課量大增,性情大變,後演變成不願上學,甚至有自殘行為,感厭世,被確診為焦慮及抑鬱症;而近年焦慮及抑鬱症的青年求助個案上升,甚至有年輕化迹象,由18至19歲蔓延至中小學生。

每日只做兩頁功課 小一生笑顏重現


學生壓力爆煲,有家長選擇當「虎爸虎媽」,但亦有人選擇「放手」,讓子女輕鬆學習。趙太的兒子就讀小四,她一直抱着「望子成龍」心態,希望他名列前茅,縱使每天功課多達十份,兒子完成後仍逼他繼續背默學校沒要求溫習的課文,及買額外補充練習訓練,令原本開朗活潑的兒子,脾氣變得暴躁、亂擲課本、無故罵人,惟趙太坦言:「為他前途着想,一定要逼。」

另一邊廂,兒子就讀小一的黃太認為,小孩應有開心童年,每天放學後玩樂、吃小食一小時,讓他們輕鬆一會,才做功課,故她上月安排兒子轉校,入讀同區另一津貼小學,擺脫昔日每天「功課奴隸」的生活,現每天只做兩頁功課,其餘時間都是閱讀、運動,兒子由以往的緊張、不開心,重現笑顏。



何濼生教授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300#
發表於 16-3-18 15:58 |只看該作者
羅范籲學校勿比併入大學率

【明報專訊】接連有學童輕生,曾任教育統籌局長的港區人大代表羅范椒芬形容,或與社會負面情緒有關,形容「成年人都鬱悶」,而她也相信輕生會有連鎖反應。她認為社會應培養學生抗逆力,呼籲家長多包容子女的不足,學校亦要多鼓勵成績滯後的學生,以及不應以學校學生的入大學率作為指標或比併。

指網友想法相近 難疏導情緒


羅太認為,現時年輕人多接觸網上世界,這減低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少了機會與人分享經驗、困難,不利疏導負面情緒;而網上世界通常是接觸志同道合的人,若有負面念頭的人再與想法相近的人溝通,只會令人情緒更低落。

籲家長接受人人能力不同

羅太呼籲家長多關心子女,包容不足,形容現時社會競爭大,但家長應接受各人能力不同,對子女不能強求,要接受學生各有不同興趣、不同長處。

學校方面,羅太表示,有學校曾向她反映,9年免費教育變成12年,對原本不適合傳統教育模式的學生來說,只會令他們「繼續失敗」,令學童或看不到出路,表明「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成績滯後的學生多鼓勵、扶持」,又認為人生漫長,「即使讀多一年又何妨」。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299#
發表於 16-1-23 14:19 |只看該作者
升中人數回穩 名校續「爭崩頭」

今年9月入學中一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截止申請,今年適齡升中生有約4.6萬人,較去年只略少600人減幅回穩,整體來說對各地區名校影響甚微,所收到申請表數目有升有跌,入學競爭仍激烈,平均約8人至12人競爭一學位。而在個別學生人數下跌較多的「重災區」如東區等,收表數減少的趨勢較明顯。


今年各區較受家長歡迎的學校,在自行收生收表情況較為波動,數字有升有跌。例如位於北區的風采中學共收到358人申請,比去年增28人,平均約12人競爭一學位;同區名校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將在新學年加開一班,學額增至50個,而今年收表數約400張,情況與去年相若,平均8個人爭一位。


東區張祝珊英文中學在「循環班級」制下,新學年會減少一班中一,其自行收生學額由48個減至38個,該校今年收表366張,比去年少30張,平均10人爭一位。


同區的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及港島民生書院,申請數則分別比去年少19%及9%,共收表335份及400份,但仍要約8至10人爭一位。


而葵青區的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收到459張申請表,比去年的455張微升,競爭該校38個自行學額。校長何滿添指,因適齡學生人口下跌,原預計收表數有跌幅,但最後數字比去年輕微上升,認為申請情況理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298#
發表於 16-1-23 14:17 |只看該作者
英皇書院 12人爭1中一學位 英中收表較去年增


中一自行收生階段昨結束,其中英皇書院共收500份表格。

【晴報專訊】中一自行收生階段昨結束,個別英中收到申請表較去年增10%,其中英皇書院共收500份表格,約12人爭一學額;皇仁書院所收表格則與去年相若。有學校提醒,學生面試時忌背誦標準答案。

16/17學年升中人數較現屆少600。部分學校收到申請表較以往上升,傳統名校英皇書院收500份申請表,較去年增10%;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亦多10%至506份表格;皇仁書院收到500至600份表格;張祝珊英文中學則較去年少約6%,收370份表格。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校長魏樹昭稱,收表較去年升,料與適齡學童減少有關,家長冀試安排子女讀英中。而學校近年提供更多支援,也令家長有信心。

魏稱,學校面試以英文為主;其次會要求描述圖畫內容;第三部分會問及日常生活的題目;最後設普通話生活題。

而今年收到427份申請表的迦密中學,有38個自行收生學額,約11人爭一學位。迦密中學行政主任李太指面試主要分3部分,會面以廣東話溝通,閱讀文章,再與老師討論;然後閱讀英文文章,讓學生表達己見;最後讓家長向學校提問。她提醒學生面試時勿背誦標準答案。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297#
發表於 16-1-23 14:1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6-1-23 14:21 編輯

中一自行收生截止 安柱打關愛牌 收表增一成

【明報專訊】中一自行收生昨截止申請,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校長稱,今年在入學招生講座時特別講解學業壓力問題,明言讀英中沒可能壓力不大,但亦解釋該校連串支援學生情緒措施,爭取家長信任,結果在適齡學生人數下跌下,收表數目增一成(見表)。另有學校稱,有家長提交了1.5吋厚的子女履歷。

另外,現中一有兩班英文班的北區風采中學,校長何漢權稱,該校收生質素已超越中一4班全成為英文班的指標(即85%新生為Band 1),按原有「上落車」機制,下學年應可「升呢」成為英中,但教育局月前宣布凍結英中「落車」機制後,卻也不准該校「上車」成英中,只允許加至3班英文班;該校今年收表數目增加8%,但何稱將繼續「討回公道」。

交吋半厚履歷 學校:面試最重要

近期學業壓力尤受家長關注,葵青區安柱中學校長魏樹昭說,家長最關心仍是學生入讀後是否可取得好成績,其次是學生成長問題,校方今年招生時特別講解讀書壓力問題,「入得來Band 1英中,讀書壓力不可能不大」,但指該校關愛文化強,「嚴重出事的機會微」。

魏稱,教師會輪流與學生共膳建立關係,並專設小組照顧留班生,「老師帶學生去旅行交心,安排免費補習班,測考前約他們留校溫習,又有師兄姐助他們溫習」,該校亦有兩名全職及一名半職社工,較一般編制多一名。校方接獲500多份入學申請,較去年多一成,魏估計與家長了解學校關愛政策有關。

部分家長為令子女入名校花盡心思,林護紀念中學麥副校長稱,有家長提交了1.5吋厚的子女履歷,包括各類證書及奪獎照,但他指課外活動只佔12%分數,毋須精心製作履歷,最主要還是看面試時中英數表現。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校長鄭德富亦說,不少家長帶子女參加該校開放日時主動上前讚子女成績不俗、得過什麼獎等,鄭稱樂於跟他們談天,但指這對面試沒幫助。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296#
發表於 16-1-23 14:1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6-1-23 14:15 編輯

中一自行派位 培英17人爭1學額


■皇仁書院今年中一自行派位,平均至少11人爭一學額。

9月入學的中一自行派位報名昨截止,新學年升中人口再跌600人,加上教育局減派措施完結,過往較受家長追捧的地區名校,今年收表數目較去年減少,但沙田區培英中學逆市增長,每學額平均有17學生爭奪;傳統名校皇仁、英皇的報讀人數穩定,維持至少11人爭一學位。



皇仁英皇與去年相若

每名升中學生可於中一自行派位,不分區域報讀最多兩間官立或津貼中學,本月4日開始報名,至昨日截止。雖然新學年中一適齡人口再下跌至約4.6萬人,多間名校仍爭崩頭,灣仔區皇仁書院收到500至600人報讀,去年則收到530份申請,自行派位維持43個學額。同樣有43個自行派位學額的中西區英皇書院,收表逾500份,與去年相若,兩校平均至少11人爭一學額。

地區名校收表數目一般較去年遜色,東區開全英文班的中華傳道劉永生中學,今年收到335份申請,較去年跌一成九。西貢區的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錄得380人報讀,跌幅達近一成三。連傳統英中、中西區聖類斯收表數目亦較去年微跌,有260人報名,約6人爭一位,校長葉偉明稱該校只揀選150人面試,不少家長都擔心入學機會較低。

不過,另一地區名校、全開英文班的沙田培英中學則「逆市」爆錶收到633人報讀,較去年升8.5%,平均近17人爭奪一學額。副校長曾山珊相信是家長間對學校口碑不錯,又指學校着重多元發展。

葵青區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收到506人申請,比去年多逾一成,13.3人爭一學額,校長魏樹昭直言感奇怪,他指學校屬第一組別(BAND1),老師對成績落後的學生會加倍關心,又有高年級學生指導初中生做功課,讓學生有歸屬感。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295#
發表於 16-1-18 08:58 |只看該作者
老師:面試考反應 機智應對突圍

  (星島日報報道)屯門區傳統英中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去年首誕一名文憑試七科5**狀元,而該校考獲「三三二二二」比率達八成六,是區內受歡迎的學校之一。該校今年將設兩輪面試,圍繞生活時事,但表明不考政治。

  梁銶琚中學去年收到二百五十六份自行申請表,負責面試的老師英佩詞稱,首階段將面見所有申請者,先要求他們朗讀英文文章、簡單介紹自己,其後會將面試學生分成七至八人一組,就特定議題討論。有份進行面試的英佩詞稱會留意學生反應,對事件見解,「問題沒有絕對的對或錯,都是想取錄醒目的學生。」

  他又稱,過往曾有面試學生「作大」,令他覺得對方不真誠,「有時問及學生有關課外活動的證書,但對方就吹噓活動的規模很大,但事實上老師一定心中有數。」有十多年為同學面試經驗的英佩詞稱,現今資訊發達,相信同學已向師兄師姐取經,從網上了解一定面試題目,訓練有素。他稱,每年都會構思新的面試題目,確保盡量不會重複試題。

  同區的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副校長蘇振威表示,早年曾提供時事題目供面試者小組討論,但發現不少人力有不逮,因此現在改變形式,以問題逐步引導學生討論,增加內容層次。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294#
發表於 16-1-18 08:57 |只看該作者
新界西30校全英文班 自行收生學額近千二


天 主 教 崇 德 英 文 書 院 去 年 自 行 收 生 階 段 , 平 均 十 一 人 爭 一 位 。

  (星島日報報道)適齡學童人口跌勢放緩,中學減派方案宣告完結,以往是重災區的新界西,今年減班不再。區內英文班數目凍結,三十所全開英文班學校的自行分配學位維持共約一千一百八十一個;根據去年經驗,平均十人爭一位。有區內校長表明一如過往,新學年不會取錄同區叩門生,直至適齡學童人口回升。

  新界西包括元朗、屯門、葵青及荃灣四區,共有一百一十五官津中學及兩所直資中學參與一六年中一自行分配學位,其中三十九所學校回覆本報的問卷。

  原是減班重災區的新界西,過去每年削減數十個英文班學額,脫離減派方案後,新學年終「止血」。全開英文班學額無增無減,維持一千一百八十一個。據本報統計,屯門、葵青各有九所全開英文班中學,各提供三百四十二個自行分配學額;元朗區有八所,提供三百三十四個學額;荃灣只得四所,學額一百六十三個。

  全開英文班中學可謂爭崩頭,根據回覆問卷,去年自行收生階段,屯門的保良局董玉娣中學平均十人爭一位;元朗的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平均十一人爭一位。葵青區的女校保祿六世書院,去年收到二百五十份申請表,平均約六人爭一位;約九成中六生考獲「三三二二二」的中華基督教會全完中學,平均十二人爭一位。

  爭崩頭情況不止是全開英文班中學,設部分英文班的廖寶珊紀念書院亦深受家長歡迎,平均十二人爭一位;以中文教學的中華傳道會李賢堯紀念中學,平均十人爭一位。

  本報根據教育局資料統計,發現部分英文班或中文班學校的學額略有調整,葵涌循道中學減一班,自行分配學額僅收二十六人;天水圍循道衛理中學只有十五個自行分配學額。

  新界西踏入收生寒冬期多時,區內大部分全開英文班中學均表明不收叩門生,避免「爭學生」。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副校長蘇振威表示,過去多年都沒有取錄同區叩門生,將繼續履行君子協定,直至適齡學童人口回升。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7
293#
發表於 16-1-14 15:13 |只看該作者
面試毋須特訓背答案易被識破

  (星島日報報道)教育局規定,中學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不得設任何形式筆試,僅能安排面試以取錄學生。根據回覆問卷,新界東四區的中學面試比重由一成至四成不等,近年有不少家長安排子女參加坊間面試班,希望令他們表現更理想,但卻弄巧反拙,他們侃侃而談的表現、千篇一律的答案反令校方反感。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校長劉志遠表示,這類學生很易原形畢露,「只要老師稍稍改變問題,他們便不懂回答。」

  鄧顯紀念中學去年文憑試考獲「三三二二二」的學生比率逾九成九,經聯招入讀八大院校的比率逾九成半,去年更有學生成為狀元,成績彪炳,因此一直深受家長歡迎,去年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收到四百份申請表,校長劉志遠預計今年收表數目與以往相若,學生在面試時須朗讀中英文文章各一篇,「老師會就文章內容再問相關問題,以及一些生活議題,但不會有政治題。」

  他又提醒,家長毋須安排子女參加坊間面試班,「我們不希望加重學生壓力,面試題目都是圍繞學生身邊事物,以他們平日的能力已足以應付。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