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論盡家長論盡教育
樓主: 囝囝爸
go

論盡家長論盡教育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41#
發表於 08-3-18 11:37 |只看該作者
以下摘錄自: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59877「不重思考何須母語教學?」眾多回應之一.文章同回應都唔錯

香港英語教育的大問題,是從沒有正視過英語不是第二語言,而是外語的現實. 如果學第二語言,如美國移民在美國,因為有很多接觸英語的機會,所以越小抵步(約7歲前)的移民,他們最後越能說得和土生土長人士沒分別.較遲抵步的人,已過了這一critical period,很多永世都不能改口音了.

相反,如果是學外語--即社會的大氛圍沒有提供學生足夠接觸英語的機會, 便主要靠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學習策略了.一個人的認知思維能力,在最高峰應是12歲左右(青春期前).那時的分析能力亦應是最強的.而且,由於已完全掌握了第一語言,學習外語的進展亦應最快.西班牙已作了類似的研究(Munoz 2006, Barcelona Age Factor Project),這亦是英國過去只在初中才要學生學外語的原因.當然,理論如此,家長卻認為不然.教育局焉能不聽任民粹?



補充:C430,佢講既情況大概唔會包括好似您個囝咁,英語已成第二,甚至第一學習語言既例子.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3-18 11:40 編輯 ]

Rank: 5Rank: 5


3693
242#
發表於 08-3-18 20:21 |只看該作者
"相反研究南京大屠殺之女學者,她是大陸人,當然是學中文先,盡管她的研究論文是用英文寫,但她仍逃不掉感性悲觀的文字氛圍而自殺。"
she is ABC,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著名的华裔作家历史学家自由撰稿人,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
张纯如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在伊利诺州长大,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新闻系,后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工作,并成为媒体、杂志的自由撰稿人。
2003年出版专著《美国的华人:一部叙述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她在为其第四部著作,有关二战期间美军在菲律宾的军事行动做研究期间患上严重的忧郁症2004年11月9日被人发现在自己的汽车内自杀身亡。2004年11月19日旧金山出殡。

2007年12月3日




原文章由 c430 於 08-3-17 15:15 發表


中國自從董仲舒開始,未有大哲學家的出現,………..這句說話確设有涵蓋董仲舒是大哲學家之意,真對不起,你竟忍讓我這麽久,慚愧!當初之有這種想法,正因董仲舒在中國哲學史之地位顯嚇,其影响力如妳所說,才有這種誤解。

你奇怪 ...

[ 本文章最後由 mattsmum 於 08-3-19 13:33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43#
發表於 08-3-18 21:12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WYmom
08-3-18 08:47 發表
Eviepa,

Do you agree then?   Is our mother tongue "bilingual"??


中英夾雜是香港特色,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因素,所以我不會批評中英夾雜的人。不過,我自己有個標準,就是當遇到英文不佳的人,我不會夾雜任何一個英文字。在我認識的人中,港大畢業的朋友不夾雜英文較為困難,中大畢業的較為容易。

Just like you, I have always been coaching my elder daughter on her studies at home in primary, but once she started studying in secondary, she no longer willing to learn any more at home as she is already very busy with her school work.  She socials a lot with her peers on academics and is always working independently on her own.  


在前面,stjoboldboy quote 出曾榮光的研究結果:Parental Supervision at individual level has consistently produced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effects in most subjects.”

ChiChiPaPa指出,只能證實兩者有correlation,不一定是 “Parental Supervision at individual level” 導致 “significant and negative effects in most subjects”
,這說法當然沒有錯。但我的判斷是,前者真的導致後者。我認為在中學階段,調動兒女的積極性才是致勝關鍵,人盯人學習法只會減低學習積極性,減低自理能力,結果適得其反。


不過,要培養兒女的積極性是一件困難的事,我沒有把握。如果我不能培養到女兒的積極性的話,那麼我會認命,接受一個讀書平平的女兒,但肯定不會supervise at individual level

So as some other parents have said before, kids in secondary stage are more affected by their peers at school.  Parents have to let go and provide guidance more on conduct/value judgement and career direction.  I believe you are well aware of this.


完全同意。

兒女長大了,就應該有他們自己的世界,去因應自己的價值觀找尋應走的道路,這才容易有快樂的人生。

Eviepa

Rank: 5Rank: 5


4747
244#
發表於 08-3-19 07:50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eviepa 於 08-3-18 21:12 發表


不過,要培養兒女的積極性是一件困難的事,我沒有把握。...


eviepa,

I think you have no problem to do this if you can find a secondary school which your daughter really likes, no matter CMI or EMI.  If a kid really devotes to his/her school, feel confident studying there and proud of the school, s/he will be motivated to learn actively.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in the school has great impact in developing a positve attitude in learning.

As you said, kids will work their way out when they grow up, parents have to hand-off with certain degree of monitoring gradually.


514
245#
發表於 08-3-19 18:49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3Rank: 3


334
246#
發表於 08-3-20 22:38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mattsmum 於 08-3-18 20:21 發表
"相反研究南京大屠殺之女學者,她是大陸人,當然是學中文先,盡管她的研究論文是用英文寫,但她仍逃不掉感性悲觀的文字氛圍而自殺。"
she is ABC,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历史 ...


Sorry,路過,看到以上的,想進來插插嘴。

我想文學家或藝術家,比較容易自殺,原因並不全歸因於多讀煽情悲觀文字;而是,如果你相信基本性格氣質是天生的話,當文學藝術家的,很多本身在性格上就比較悲觀和負面,容易看到世間負面感性的事情。

未有孩子以前,我也愛自己寫寫東西,如寫詩之類,然後再讓自己泡浸在多愁善感的情緒中,自我陶醉,甚至乎從悲傷中"享受"那種傷痛,的確很難讓人理解吧?只是,心情愉快的時候,卻很難讓我寫得出值得自己再三回味的 "作品"。很喜歡故意去挑一些感性的文章或詩篇來閱讀。

相對於中國文化來說,自己雖然比較喜愛西方文化,但唯獨喜愛中國文學,喜歡那份幽幽之情的感覺。

以前以為是自己成長背景的影響,現在才知道,原來也有不少相類似性格的人,都有會類似相同感受。而這類人本身就較容易得抑鬱。

所以,我想主要並不是閱讀中文寫作的文章導致讀者情緒受困,而是它們所吸引那一類型的讀者吧??

sorry,只是針對這個問題有感而發。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47#
發表於 08-3-22 22:52 |只看該作者

回覆 #247 stjoboldboy 的文章

stjoboldboy:

你講的,我全都同意,以你的情況來說,當然是為令千金找一間英中為佳。不過,我有自己的一盤數。

讀中中,英文程度會有損失是定局,但我有自信,這損失不會大。另一方面,母語學習,對學科成績及思考能力應有進益,我亦有自信這進益對我女兒會相當大。

在小學階段,我對女兒英文中的講、寫相對地少放時間,而集中火力訓練女兒的閱讀及聆聽,就是要她儘快掌握自學的渠道,到中學時可以用各類書本、各類英語戲劇、記錄片作英語自學媒介。由於她的閱讀能力、聆聽能力都高,所以在中學裡抽些時間看看喜歡看的英文課外書(或者是不怎樣抗拒的書吧) ,時常看一些喜歡看,而有英文字幕的DVD,應該不難。這樣,她的英語程度不會差。

讀英中,上課、做功課、溫習時都對著英文書,是英語全接觸,英文當然會較好。不過,以下兩點局限了它的成效:

1. 因為非母語教學,讀好課本已經不易,較難抽時間看課外書。

2. 課本是給所有英中生的,這些通常不是很好的英語進修讀物。讀地理課本,雖云可以同時得到地理知識及提高英文程度,但卻有英語過深、過淺、語言不理想的問題。總知,讀地理學英文的效果遠不及讀一本識合自己興趣、程度、語言的英文書。

.......待續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48#
發表於 08-3-22 22:53 |只看該作者
我覺得,適當的讀書方法而不囿於中、英界限,可以是致勝關鍵,以下是一個這樣的個案:

小弟會考後,世史是 “B” ,英文是 “E” 而進入預科的。高考讀世史要讀得好,自然要細讀歷史大家的著作,但問題是,這些著作並非為香港學生而寫,文字比起會考的書深了很多。我對歷史是愛好的,中一時已會拿著厚厚的 <中國通史> 當作消閒書去讀,但卻完全因為英語程度,世史這一科我讀得很差勁,差得自己也接受不了,到頭來,只得個 E(13) [E頭,不是E]。另一方面,英文也得力於各科的英語全接觸,也取了個 E(5) [UE沒有分頭、中、尾]

當年,歐洲史最重要的教科書是兩寸厚、David Thomson <Europe Since Napoleon> ,它有一本變相譯著,黃增才著的 <西洋近世史>。當年我會考英文是 E ,大約相當於今天的 D ,並不算大差,但我閱讀 <Europe Since Napoleon> <西洋近世史> 的速度大約為 15:1,雖然閱讀速度並非溫習的全部,但讀中文書溫習的效率起碼為讀英文書的5倍是個很保守的估計。而且對我來說,讀一小時難讀的 <Europe Since Napoleon> 比讀兩小時易懂的 <西洋近世史> 更覺辛苦。

<Europe Since Napoleon> 可以增進英文程度,但對我來說,這本大作的英文太漂亮、太艱深了,並非我的適合讀物。甚麼讀物最能令我英文進步呢?O level 的歷史我可以看得懂,但以學英文的角度來看,仍然太深。最佳的大概是F.1Reading <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之類的書。我深信,閱讀一小時的 <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比閱讀三小時的 <Europe Since Napoleon> 對我的英文更有進益。

所以,計一計數,假定溫習世史時間不變,我最佳的時間分配應是:

* 20% 用作閱讀 <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之類的書,


* 20% 用作閱讀 O Level 的歷史書,一方面增強英語能力,另一方面熟習歷史的生字,著名人物的串法,去應付考試。


40%的英語閱讀量足可令我的英文進到E,達到入港大的基準。


* 60% 時間讀 <西洋近世史> 等中文書,溫習效果大約等於三倍於我當年的學習。這樣的話,我有信心至少取個C,甚至取B,同時不會犧牲英語程度。

我當年在高考中英文取的E,大約相當今天的D,是港大的最低要求,因此,肯定有不少英中高考生碰到我當年的問題, 如果我這個閱讀計劃能夠令我增強不少,而不需犧牲英語程度,是否有一些讀書方法是學科、英語兩全其美呢?

母語教學的好處是毋庸致疑的,在全世界各地的研究及實踐中都支持這點,理論基礎是堅實的,唯獨是在香港這奇怪的社會下有不同的結果,這是甚麼問題?我肯定是執行上出了問題,而這些問題,完全是可以在良好讀書方法之中減到最低,同時間,亦可以將母語教育的好處突顯出來。

Eviepa

[ 本文章最後由 eviepa 於 08-3-22 22:58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49#
發表於 08-3-31 04:55 |只看該作者
一定要懂中文

大公報 評論 2008 03 14 星期五

社會上重英輕中是歷史造成的,但歷史也正在扭轉這個局面。貝理雅、羅傑斯比香港國際學校的家長看得遠:未來的領導人一定要懂中文,學中文將會比學英文更有前途。

小學近日的話題是流感。中學則是「回歸英語」。

中大學者預定今天公布母語教學的研究結果。由於結論符合教育局既定的政策,上周五有報章為此鳴鑼開道,頭條大字引述報告說,《母語學理科 成績跑輸英中》。言下之意,用中文教學證實不如用英文,是時候回到從前。

回歸第二年起,當局全面推行母語教學。但由於一個半世紀的英國管治,中文中學畢業生無論出路、收入、晉升,都與英文中學沒得比,很少父母願意子女讀中中。英中多而強、中中少而弱是百年來的現實,關乎上下幾代的處事方式、飯碗、地位、人脈、尊嚴。父母和僱主重英輕中,完全是理性的決定。

歧視中文歷史使然

當局忘記了這種根深蒂固的利害關係,以為可以用行政力量扭轉對中文的「歧視」。自1998年起,在教學語言上實施行政分流,硬性將全港中學逐一評定為英文中學還是中文中學。英中若被評定為中中,必須改用中文教學。

英中名校無須擔心,因為不可能被「貶」。有可能「降級」的,主要是較次的英中。後者如喪考妣,認定改用中文也就是被判死刑,因為好學生會逃亡,剩下些「籮底橙」,令校園淪為「失樂園」──學生畢業後,不是「失」學就是「失」業。

用官意來評定學校的「生死」,不用說,英中由教師、家長到學生深懷怨恨。只要看回歸初期港人仍然抗拒普通話即可知,人對慣用的語言有強烈的感情,對改用其他語言強烈抗拒。今天的高官、大機構主管、在本地成長的富豪、大學教授、意見領袖,中中出身的百中無一。英文出身的掌權者怎可能接受下一代改用中文?

大學方面,港大以香港唯一的英語大學為標榜,穩佔香港八間大學的第一把交椅。其餘的大學亦爭相增加英語教學的份量,以爭父母、爭學生、爭僱主、爭捐款、爭名譽…….。連以「中文」為名的中大,都逐步放棄創校的初衷。社會領導層抗拒,政策也就死定。

港人實際:英文高級

推動母語教學公開的理由是,相對於用英文,學生較容易吸收。這本來客觀上有理。無奈強制推行,學校無權選擇,而社會上仍然存在著拒北京的心理,師長也就相信當局別有用心,真正的目的是灌輸「民族意識」。但港人講到民族時,一向偏向實用,要有「著數」才容易聽得進。改用中文不但無助於子女發達,更打破他們用英文賺來的好飯碗,當然痛恨不已。

母語政策遂成為回歸以來最不受歡迎的政策。師長、學者、政界以至整個知識界,足足罵了十年。商界更厲害,口裡不說,但年年慨歎新入職者英文水準下降。畢業生如果沒有人僱用,或者拖低香港的競爭力,母語政策再有理也要埋葬。

曾蔭權去年開展新的五年任期後,由官齡超標的孫明揚接掌最棘手的教育。當時令人感到不解,現在看來是高招。這位局長有人說他老油條,但也正因為較少意識形態,故沒有包袱。母語教學不是他搞出來的,由他來收回,不會被指推翻昨日的我。他個人也不見得相信母語教學。學界大概嗅到風聲,群起要求推翻原定後年起實行的英中與中中強行分流政策。

孫明揚現在以「學校最清楚學生的能力」為由,打今年的小四學生升中那年起,恢復母語教學以前的做法,讓校方自選教學語言。必要時「一校兩制」,有些班級和科目用英文,有些用中文。總之「語言自決」,英文班與中文班可以並存。

但正如上述,英文由於享有搵食優勢(高薪的工作不一定要懂中文,但一定要精通英文;不懂英文的人只能留在基層,直到你炒股炒樓賺到第一桶金),由師長自選,初期必定過猶不及,猛颳「轉英風」,英文的聲勢較引入母語教學之前更盛。中文更抬不起頭來。

這無疑是默認強行將中學分為英文或中文的做法失敗。但為免全港學校一律改為英中,中中消亡,令政府反過來被罵數典忘祖,當局想出三個擋箭牌:學校須就學生的英語水平、教師素質訂立清晰的標準;由教育局設機制把關,確保學校選擇語言時不會「放任」;增加學校運作的透明度,例如公布教學語言現況。但上有政策,學校必然下有對策。所謂的準則能夠達成原意的一半就算不錯。母語教學至此可說死亡。

國力強盛中文抬頭

這樣說,並非煽動中英文的矛盾,也不是貶抑中文。我自己出身「雙中」(中中和中大)。初來港時不懂英文,英中、港大拒收,我可以理解。而今天的中中同學也要承認這個現實:英文具有全球性優勢,中文在可見的將來都鬥不過。若以眼前為重,的確應該轉讀英文。

但只要看遠一些,中中同學無須氣餒。社會上重英輕中是歷史造成的,但歷史也正在扭轉這個局面。中文也許一兩百年後都趕不上英文,但與英文的差距正在收窄。我們的中上家庭爭相送子女去國際學校,寧可他們不懂中文,也要英文有母語水平。第二語言更特地選法文。但一些「鬼佬」,包括英國前首相貝理雅、美國的「商品投資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反而看好中文。他們比香港國際學校的家長看得遠。羅傑斯最近在「亞洲領導人論壇」上發表演說,認為未來的領導人一定要懂中文,學中文將會比學英文更有前途。

羅傑斯的理由很簡單:有錢國家的語言一定會成為國際語言。中國近年的經濟成長速度如果能夠再堅持十年,今天的高小學生開始出道時,中國的國力有可能與日本並駕齊驅。到時的華人如果只懂英文,心理上可能高人一等,但晉升的機會少很多。因為,說到底只是中國人請來接待外國客戶的「買辦」。


摘自http://tsuisioming.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26.html(補充:此文作者雖在雙中讀首個學位,後來亦可在美國修畢其PhD學位,著有《火紅芝大》(進一步出版社07年版) 講其在學生涯)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3-31 05:05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50#
發表於 08-4-12 00:13 |只看該作者
Eviepa:

因為前排好多梁文道做駐校文化人既報道,我切實去上兆基創意書院個網度去睇,發現佢各方面都幾適合我囡,打算第時游說佢揀兆基為高中既目標學校

可惜間學校只有高中,冇初中

而且新,成立咗兩年左右,唔係咁多往績

不過以佢既大學師資,小班教學理念(校長係羅范向教院施壓,點名要炒既惹火人物葉建源),寓學習於實踐既教學模式,重視深度閱讀同思考,兼夾行母語教學,應同您既理念幾相近,有空不妨留意吓http://www.creativehk.edu.hk/

老公亦罕有地同意我這個非傳統既選擇,卻話要等,等西九投標結果

佢話西九爭標時,文化界被迫壁壘分明,"軟件"都要表態歸邊,呢間書院,同佢既主辦單位"當代文化中心",就係果段時期既產物

老公話,假如李生投到西九,間書院自然會水頭充足搞大佢,假如投唔到,就不排除有被陰乾既可能。

但城中最富兩大李氏家族聯手,失手西九的可能性會有幾高?何況,少少錢對股神黎講不過係濕濕碎,留間書院響度,俾d活躍兼多聲既文化人過吓癮,日後再搞乜以文化為包裝既地產項目,都多d包裝本錢。所以我認為被陰乾既機會較低,賭得過(大概響妳囡囡升高中時,已經知道結果)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51#
發表於 08-4-12 00:16 |只看該作者
以下抄自兆基創意書院校長網誌http://www.creativehk.edu.hk/

別讓媽媽知道

[size=130%]刊登於07/4/2008 (星期一) 星島日報師家版(F08)

[size=130%]星期天早上,我閒坐在公園的長凳上,看遊人來來往往。有一家三口經過,為首的媽媽帶着男女各一,大概是初小或幼稚園的年紀。忽然,男孩子跌倒了,擦傷了膝蓋和手掌;做母親的回過頭來,馬上罵個不停。只見那個男孩垂頭喪氣地跟在後面,似乎在哀悼自己的雙重不幸。

[size=130%]這是每天都在重複上演的小事,卻也正是這些小事不斷在塑造我們新一代人的性格。那個不幸的男孩跌倒了,是故意的嗎?不。已經受懲罰了嗎?是的,那手腳上的傷痕都是明證。有教育家叫這做「自然後果」,勸做父母的不必動氣,因為大自然已經代勞了,正常的話,孩子自己會想辦法避免再次跌倒。現在的問題是,大自然已經出手了,那位母親還要在旁邊多踩一腳!
[size=130%]
於是,那個男孩子不知不覺地學了更多———我想,他還明白了掩飾真相的實際需要———擦傷了已經夠糟糕了,但如果跌倒後可以馬上爬起來、如果妹妹沒有聲張,媽媽就不會回頭罵人了。所以,重要的是,別讓媽媽知道!

[size=130%]久而久之,跌倒,別讓媽媽知道;「肥佬」,別讓媽媽知道;給人家欺負,別讓媽媽知道。一切一切媽媽希望知道的,都千萬不要讓她知道。

[size=130%]十年後,做媽媽的再不會知道,孩子的掩飾習慣原來是她親手從小培養出來的!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52#
發表於 08-4-12 21:55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4-12 00:13 發表
Eviepa:

因為前排好多梁文道做駐校文化人既報道,我切實去上兆基創意書院個網度去睇,發現佢各方面都幾適合我囡,打算第時游說佢揀兆基為高中既目標學校

可惜間學校只有高中,冇初中

而且新,成立咗兩年左右,唔係咁多往績

不 ...


Csy_ma,

其實兆基創意書院和我囡囡的學校可說是有點淵源。我女兒的學校的創校校監是灣仔區區議會主席黃英琦,而學校名稱正是她爸爸的名字。

幾年前,當曾先生主理西九發展時,黃英琦領導的西九聯席會議就和政府撐得最勁。在吵得熱烘烘時,突然傳出她接受了李兆基捐助大筆款項,以建立一間特色高中的新聞。由於接受了爭奪西九其中之一的財團的捐贈,她便有了角色衝突,於是在很短時間內辭掉了西九聯席會議主席的職位,從此不過問西九,集中精力搞這所新的學校。與此同時,她亦淡出我囡囡學校的校政。

在她的專欄中和phone in 節目中的發言,以及在家長會後和她的討論,我發覺她的教育理念和我的非常接近,所以她辦的學校很可能會適合我女兒。不過,尚有兩三年的時間,可以讓我慢慢地觀察才做決定。

有點好笑的是,她的兩間學校,一點間沒有初中,一間沒有高中。據路邊社消息謂,兆基創意書院預留了一定的學額與我囡囡的學校。這是一個好消息吧。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53#
發表於 08-4-12 22:08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4-12 00:16 發表
以下抄自兆基創意書院校長網誌http://www.creativehk.edu.hk/

別讓媽媽知道

刊登於07/4/2008 (星期一) 星島日報師家版(F08)

星期天早上,我閒坐在公園的長凳上,看遊人來來往往。有一家三口經過,為首的媽媽帶着男女各 ...


嚴厲責罰的後遺症。很易理解,家長越是嚴厲,兒女就越有傾向有事不讓父母知道,甚至講大話作掩飾。我認識的人之中,很懂得說謊的人,多是在嚴厲責罰家庭教育出來的。

不過話又得說回來,要做大事,缺乏講大話的訓練也是一個很大的缺點。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54#
發表於 08-4-28 11:40 |只看該作者
香港只有學童,沒有兒童


毛孟靜

摘自四月廿八日信報
  
   一直在社區教孩子英語。那日,在班上講故事,故事中一個姊姊問妹妹:「What’s troubling you?」於是強調,trouble是麻煩,用作動詞,就是「令人煩惱」。然後逐個問班上的小朋友:「What’s troubling you?」  「Exam」、「test」、「homework」、「dictation」、「Chinese」、「English」、「study」(說studies的較好)。答案是清一色的讀書壓力。全部二十六個孩子中,唯一跟學校無關的煩惱,是「婆婆進了醫院」。稚嫩的聲音訴說壓力,那個對比,異常尖刻。

  當下心頭冒起一句話:香港只有學童,沒有兒童。  

  這句話霎時發作,是因為年來在孩子這一筆上,已打了深厚的底。近年透過教協,巡迴多間小學跟小孩談讀書樂,順帶跟許多老師校長談教育。我亦主持過電視上好些年的小學問答比賽,及兒童台的家長節目,一直有跟孩子交往。總括一句,孩子的讀書壓力,身邊的成人,豈止心裏有數,根本就是切膚之痛。

    把「只有學童,沒有兒童」這話,向一個在讀法律的大學生一說:他答:「Miss Mo 我真係好感動。」於是決定,小學生讀書好辛苦這一章,必須更廣為人知,成人協力為孩子撥亂反正。最起碼可以做到的,是減少考試的次數。

老師學生都好慘

    上一代填鴨式的教育,有過升中試,也有過不倫不類的學能測驗。都取消後,取而代之的,卻是一連串的這個試那個試,更加填鴨,更加一浪接一浪的繁重,更令孩子、老師及父母—尤其是媽媽—一起吃不消,一起苦哈哈。「求學不是求分數」云,不單是政府的官腔,更是官方的謊言。

    一個修女校長說:「好慘,老師與學生都好慘。」一個英語老師說:「得好緊,要『谷』學生,想他們Band 1。」一個小六生媽媽說:「教功課教得我神經衰弱!」

  要不要做個正規的民意調查?不用了。數據,也往往可以是數學遊戲,像說一個人一隻腳浸在滾燙的沸水,另一隻腳泡在刺骨的冰水,平均起來,這個人的兩隻腳舒服得很。
一個老師也來給我另一個比喻,她說,她最近發覺近視加深足足一倍,原本有點擔心,但眼科醫生跟她說:不用擔心,原本近視百多度,如今升至不足三百度。這百分百的升幅,因為基數低,不以為怪。

  情況也就像做環保調查,在天橋底的巴士站,見巴士排龍,等巴士的人就更排長龍,然後去問等巴士的人,「這裏廢氣可嚴重?」答案可想而知。雖然這種調查報告,確切上過本市電視新聞報道。

  升中學童的一張考試目錄,大致如下:
  小五,先來個呈分試,又叫招分試。小六,再來兩次呈分試,還有系統評分試、升中面試、中一編班派位試。許多個試,還分寫、聽、講三部分,分開考。當然還有校內的期中試、畢業試,小考大測、默書功課,各款筆試面試的操練。還有補習班,市面且有「升中面試精英班」。

    聽上去,已經夠累。身在其中的孩子身受其害,那個感受,不難想像。我們都曾是孩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

    或說,都是學校老師兼家長的錯。老師「谷」小六生進入Band 1,爸媽係要想孩子升上英中。而教育局不是一直諄諄訓誨的嗎?這個……老師不要「谷」、不准「谷」;小童升英文中學或中文中學,都一樣,中中尤其有好處,是母語教學……。

    母語教學的利與弊,可以辯論至雞啼天光。一個孩子的語言吸收能力若真的不濟,勉強推他入英中,確是不見好處。但我作為英語教學的得益者,來自英中,有在少年時期英文突飛猛進的切身體驗。而這番體驗,也並非獨家。

  做父母的,做老師的,對眼前十一、二歲的升中孩子,會想,他還這麼小,要幫他開拓前途,幫他一把。這個試那個試,必須要考得好,上好學校,上英中。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憐全港老師心。

    一個老師說:「許多時想借別的老師的堂來補課。」另一個老師說:「可以借的堂,不外體育、音樂課。」

  眼前這個以考試成績為基準的教育制度,不但沒幫忙,只見愈幫愈忙。把這麼小的孩子分成Band幾Band幾,聽上去不對,但現實中大概有需要。以前分至Band 1至5,排Band 5尾末,確傷感情,現在好了點,只分三級。個別的評分級數,小孩是不應該知道的。

    卻是,社區英語班上的一個女孩跟我說:「我係Band 2,老師說的。」這個孩子的學習態度熱烈而出色,對我來說,就是一流學生。老師為什麼跟她宣布她屬二流呢?另有老師解釋:跟學生說了,也好讓家長有個概念,不要亂報學校,是Band 2學生就不必報Band 1學校了,不然統一派位的失望更大。

    負責教育的高官孫明揚上周公告,明年開始中學實施小班教學,支援老師,每班減少學生人數。如此一算,卻也即是英中會少了超過一千個學位。下一年度升中生的競爭,老師與父母幫小孩應付升中的苦況,只會更見焦頭爛額。

可否減少些考試

    現實與理想,總有點距離。官方政策落至民間,並非一句強政勵治就可變成常人常理。自由社會同時是自由市場,去到兒童教育,做父母的,不見得有許多選擇。送孩子到本地的國際學校罷了?一是先有錢買debenture,二是得排長龍——除非有公司、人脈等的關係,不然排隊排至天光也未輪到你。

    就回到起點,可否減少小六生的考試次數,讓孩子稍稍鬆一口氣?譬如說,測試學校有否「達標」的系統評分試不必年年考,最多兩年一次。最後一次的升中派位呈分試,可以跟校內的畢業試合併,事在(成)人為耳。聽、講、寫也不必卷卷分開,此致孫明揚局長。

    邀得基全小學校長何麗雯、及顏小洋與呂婉玲兩位退休老師一說,兼由社區中心同事拍下本文開始所述,小孩一咀「考試、測試、默書」的片段,希望得教育版編輯垂青。    

  如此掏心掏肺的一個議題,卻給形容成政治花招……。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4-28 11:49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55#
發表於 08-4-28 11:43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4-28 11:40 發表
香港只有學童,沒有兒童


換個角度看,可否說,今日的香港兒童很溫室,都算幾幸福?


803
256#
發表於 08-5-6 16:1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醒目開學勳章 王國長老


6438
257#
發表於 08-5-9 18:07 |只看該作者
所以,計一計數,假定溫習世史時間不變,我最佳的時間分配應是:

* 20% 用作閱讀 <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之類的書,


* 20% 用作閱讀 O Level 的歷史書,一方面增強英語能力,另一方面熟習歷史的生字,著名人物的串法,去應付考試。


這40%的英語閱讀量足可令我的英文進到E,達到入港大的基準。


* 60% 時間讀 <西洋近世史> 等中文書,溫習效果大約等於三倍於我當年的學習。這樣的話,我有信心至少取個C,甚至取B,同時不會犧牲英語程度。
原文章由 eviepa  發表


我認同你的方式,
所以我早打算畀我女暑假睇中文版的西史,
有了概念,讀英文版會易D,
當然讀和看英文書不可少,
和你的以上的意念是否類同。
所以無需執意中中,英中,
但無可改變普遍家長的感受,
那些感受都是來自社會。
另請教:如升中學,你可否介紹中文西史書?

[ 本文章最後由 ZZdaphne 於 08-5-9 19:02 編輯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醒目開學勳章 王國長老


6438
258#
發表於 08-5-9 19:08 |只看該作者
香港只有學童,沒有兒童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4-28 11:40 發表

六年班沒有學童,只有考生,
測驗,兩次呈分試,評核試,畢業試,中一分班試。

10月有6個試,平均1 又2/3有一次考試。

[ 本文章最後由 ZZdaphne 於 08-5-9 19:11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59#
發表於 08-5-10 23:57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ZZdaphne 於 08-5-9 18:07 發表


如升中學,你可否介紹中文西史書?



ZZdaphne,

相信你是問,當你的小朋友讀英文學校中一後,有甚麼中文的世界歷史書可以作為課外讀物。

為覺得,如果目的為考試取分,那麼最佳的讀物是中文學校的教科書。

如果為加深世界歷史的認識及興趣,最好到圖書館兒童部門裡,找一些圖文並茂,趣味盎然的,讀這些比讀教科書效果好得多。

如果不為分數,只求博學,則根本不需要理會是不是歷史,只要孩子有興趣看,甚麼科目你書都是良好的書,都對日後的進修大有幫助。

Eviepa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醒目開學勳章 王國長老


6438
260#
發表於 08-5-12 00:01 |只看該作者
如果為加深世界歷史的認識及興趣,最好到圖書館兒童部門裡,找一些圖文並茂,趣味盎然的,讀這些比讀教科書效果好得多。


Eviepa

Thanks
又未至於不求分數,
兩者取中庸吧。
我會先選擇此方式,
佢自己係唔會主借此類嘅書,
所以需要鼓勵引導佢去閱讀。

ZZdaphne

[ 本文章最後由 ZZdaphne 於 08-5-12 00:21 編輯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