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施安娜﹕掩耳盜鈴的母語教學微調
發新帖
查看: 1877|回覆: 0
go

施安娜﹕掩耳盜鈴的母語教學微調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2
1#
發表於 09-1-8 12:56 |顯示全部帖子 |倒序瀏覽 |打印
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微調」方案如箭在弦,只是仍然議論紛紛,報載教育局長孫明揚與各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代表閉門討論「微調」方案,家長多數表態支持當局的方案,以抗衡中學界的反對聲音。

且看教育界的反應,報載「教育界指這會造成學校之間和校內的標籤效應」、中學校長會及中中聯會表明反對,老牌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校長陳黃麗娟更坦言:「如果學生未達基本英語能力,硬着頭皮以英語學習,怎會有效?靠教師不斷翻譯是行不通的。」她更反對分科方式,認為數學及科學是最抽象,也是最需解釋概念的學科,學生需透徹理解內容,以英語學習恐難以吸收知識,認為思考比提升英語能力更重要。

然而,孫明揚卻說:「不可以只看『標籤效應』這幾個字,學校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讓學校校本決定,以不同方式及最合適的方法去切合學生的需要,所以不能用『標籤』去形容這件事。」這既違背了他在2007年11月接受報章訪問時指出,把學校分為英中、中中造成嚴重標籤效應,但「不可以一下子撕掉標籤下來,貼另一個標籤上去」便可解決,也是無視教育與社會的環境。孫明揚又說:「今後再沒有中中和英中的標籤,我們給予學校自主,按學生屬於精英或非精英來教,自主選擇教學語言。」這話再明顯不過了,就是教學語言政策,是在劃分精英與否的政策,這不是標籤是什麼﹖沒有了中中英中的標籤,換來的可是中班英班彈性班的標籤,這不是更細緻、更貼身的標籤嗎﹖這不是「撕掉標籤下來,貼另一個標籤上去」嗎?

有謂「將來純英中將大減,而容許開設彈性英文班,也可讓一些英中可以體面地『落車』改做中中」。既是要「體面」地落車才會轉做彈性班,不是仍將學校分成精英與不精英了嗎﹖試問有哪一間學校願意在可開英語班的情况下而開彈性班﹖在殺校威脅下,學校真的可以「按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需要,以及老師的能力,以分班、分組、分科、分時段的模式,選用合適的教學語言」,還是於彈性班採用英語教學,以吸引家長替子女報讀?為何不回歸教育,想想如何讓學生學好英語?

微調後標籤更細緻

任何政策,都不能抽空於現實的環境(contexts),不能空有理論,單憑理想設定,否則只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當學界仍然意見紛紜時,當局便祭出了家長的說法,企圖以此蒙混過關,然而此種做法,真的符合教育的目的嗎﹖深信巿場力量的曾蔭權,面對金融海嘯,表示「自由巿場與政府干預不應視為絕對對立,但巿場失效時需要政府介入」。1990年教統會四號報告書的研究已闡明教學語言與競逐收生的關係,可是那時學校沒有殺校危機,如今家長對英中、英語教學仍然如蟻附羶,中學正面對殺校浪潮,學校各出其謀競逐收生司空見慣,這不也是巿場失效嗎?當局不但不介入阻止,而且火上加油,所謂「根據學校在過往兩年中一學生的派位數據,決定學校在中一有多少班可以完全享有彈性,採用專業校本自決教學語言安排」,這究竟是任由專業校本自決,還是巿場失效下的巿場為上的決定?

家長聯盟主席陳小珠表示,「微調」後標籤效應仍存在,因為家長對名校心中有數,「微調只是字眼好聽,實際未必改到現况」。你看,「微調」能淡化標籤嗎﹖能改變家長崇尚名校的想法嗎﹖真的能專業自決嗎?這只是掩耳盜鈴而已。

作者是中學教師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