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學雜談 謝錫金教授: 香港教育的死位
樓主: Teresa
go

謝錫金教授: 香港教育的死位 [複製鏈接]

Rank: 4


783
21#
發表於 10-3-17 23:08 |只看該作者
漢字簡化和字源

·方舟子·

一、

海外有人把簡化漢字當成共產黨的專利,未免太擡舉了共產黨。實際上,漢
字簡化運動在共產黨當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斷發展,即使是國民黨政府,當初也試
圖推行簡化字,只是由於沒有後來共產黨政府的號召力而半途而廢。至於後來國
民黨出於“凡共產黨支援的我們就反對”的政治目的,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反對、攻擊、譭謗簡體字,在臺灣及海外遺毒至今,甚至於兩年前《世界日報》
還長篇登載《簡化字就是紅衛兵》這種貽笑大方的文章,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共產黨對漢字簡化的主要功績,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於知識界和民間的漢字簡化
運動轉化爲國家政策,積極推行,並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目前大陸使用的簡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的,以後雖根據使
用情況而略有改變,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爲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1977年
,曾公佈《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在報刊上試用很短的一段時間後宣佈廢除。
至今臺灣、海外一些攻擊簡化字的文章,所舉的例子往往都是這個方案的,他們
以爲它還在大陸通行,其對簡化字之無知,由此可見。最可笑的,莫過於香港導
演李翰祥曾在《世界日報》上登文說,漢字簡化後,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
,不由讓他汗涔涔下。“翰”何時又曾簡化爲“汗”來著?李導大概把某位大陸
人寫的錯別字也當成簡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議簡化字的反對者都先去學學簡
體字,再來發表高論。否則,支援簡體字的人大體都懂繁體字,而反對的人卻對
簡體字一竅不通,這架還怎麽打?

反對漢字簡化的一個理由,是繁體字符合漢字造字規則,雖然難寫,卻要比
簡體字容易認。其實漢字演變到楷書,不管繁、簡,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
道一個字的由來,至少也必須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兒童認字的小學教師,
哪會有這樣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學老師,能把某個字爲何這麽寫講得頭
頭是道,又豈是小學生能領會得了的?用繁體字的各位平心靜氣地想想,自己當
初認字時有多少字是通過瞭解字源才記下的?恐怕絕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記硬背記
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記硬背,當然是筆劃較簡單的簡體字好記好認好寫。

有一些簡體字,本來是古字,比繁體字更符合造字規則,我舉兩個例子。

先說“衆”字。簡體的寫法是三個人疊一塊,這是“衆”字的最原始的寫法
,甲骨文就已經這麽寫了,就是《周語》所謂:“人三爲衆。”非常地好認好解
釋。可是繁體字的“衆”字,有多少人知道它爲什麽那麽寫?原來它的下部,實
際上也是三個“人”,只不過變了樣了,不說還不容易看出來;而上部呢,根本
就是寫錯了,本來的寫法應該是一個橫著的“目”,《說文》解釋說:“目,衆
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這個“目”應該是“綱舉目張”的“目”,也就是
網孔。網孔密密麻麻的,確實是“衆意”。既然“三人,衆意”,“目”也是“
衆意”,未免重復累贅,去掉這個含義不明顯而且寫錯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
人,不是很好嗎?

再來看“從”字。簡體的寫法是兩個“人”字並在一起,這也是“從”的最
古老寫法,也見於甲骨文,取“兩人相從”之意。繁體的“從”可就不太好解釋
了,它的右上角,是兩個“人”,保留了“從”的最初寫法,可是其他部分呢?
我們對照小篆,才發現這個字也是寫錯了,它的雙人旁和右下角應該合在一塊,
成爲一個表示行走的偏旁,這大概是在小篆的時候才添上去的,楷書再把它割成
兩半,可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類似這樣的簡體字還不少,比如“塵”、“禮”、“雲”、“電”、“胡”
、“須”、“處”等等,不一一解釋了。

二、

有反對漢字簡化的臺灣人聲稱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寫出來的,比如“國”
字。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國”字寫法的演變。

商金文上的“國”字寫作“口戈”,左邊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邊
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說,“國”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衛下的土地。甲骨文的
寫法顛倒過來,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橫,成爲“或”
字了。這一橫是什麽意思呢?許慎說是“以守一,一地也”,與“口”重復,不
太可能,所以有的學者認爲這一橫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後來在“或”的左邊加
了波狀的一豎,表示“戈”的柄,到後來這一豎向兩邊擴展,成了“匚”,“或
”的最後被完全包圍,成爲繁體的“國”〔□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
斯製造小篆的時候。

但是這不等於說繁體的“國”是正宗,因爲“國”字還有另外一條演變路線。
非常早的時候,商金文的“口戈”寫法,右邊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
表“國”了,所以作廢的第二批簡化字把“國”寫作“□”,也是古已有之。但
“□”的寫法畢竟不容易辨認,所以就往裏面填,這就有了“□八土”“□王”
“□玉”。如果我們到歷史博物館去,看到太平天國的旗幟,就會發現他們把“
太平天國”的“國”寫成“□王”,那可絕不是郭沫若之流僞造的文物。武則天
造字,也在“國”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後來覺得有自己給困在裏面的意
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國”字可能是漢字中寫法最多的一個字,據統計有四十一種之多,最奇怪
的一種寫法是三個“秦”壘一塊,大概是漢初的一種寫法,取“三秦”之意。

簡化的“國”字絕對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謅,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間通行了,
是最通行的寫法,而且還流傳到了國外,日本、韓國也都這麽寫,難怪大陸會把
它當成標準字。

簡化字從來不是某幾個人的自創,文字改革委員會在確定簡化字時,遵循一
條總原則:“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來或民間的寫法,不自創。

我只是想說說簡體字的由來,如果不從政治落墨,個人覺得繁體'簡體,各有各好.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