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學雜談 空氣是否有重量
發新帖
查看: 10305|回覆: 18
go

空氣是否有重量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
發表於 10-3-3 22:12 |顯示全部帖子
空氣有質量,質量不會隨著環境變化,但重量多少則視乎環境。

在真空的環境,空氣會有重量。但在地表上量度,因為本身就有同等密度的空氣,所以空氣是沒有重量的。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2#
發表於 10-3-4 07:53 |顯示全部帖子
由於浮力和重量抵消,所以用儀器去量度,重量等於零,就是沒有重量。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3#
發表於 10-3-4 22:40 |顯示全部帖子
條link解釋得麻麻。都係唔明。

我想問吓點解只有液體和氣體有浮力,固體有沒有"浮力"。


Judy,

就由我這個文科仔答一下吧。

液體和氣體,分子與分子的相對位置可以隨時改變,所以可以隨時變形。由於有這個特性,較重的分子就會有下沉的傾向,較輕的分子就會有上升的傾向。同樣道理,如果將一件固體放到液體中,這件物體就會有下沉、上升的傾向(如果該固體的密度和該液體剛好一樣的話就會載浮載沉)。如果有向上升的傾向,這種上升動力就是浮力。

在固體裡,分子與分子的相對位置不能改變,形狀不能變,所以就算上層的物質密度較高也不會下沉,下層的低密度物質也不可能上升。因此根本不可能有浮力。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4#
發表於 10-3-4 23:25 |顯示全部帖子
錯!!!

重量的定義就萬有引力對物質(即有質量的物體)所產生之吸力,若量度(空氣)重量方法不正確而量不到重量不代表可以說(空氣)就是沒有重量,只代表量度方法不正確。

只要在一間真空房間,用極精密電子磅先量度一個裝滿空氣的密封樽,然後將裝滿空氣的密封樽抽至真空,再在真空房間量度密封樽之真正重量,兩次量度結果相差,就是密封樽內原本所裝之空氣重量。

嚴格來說,量度物體之重量應在真空環境下進行,以減除空氣之浮力所產生之誤差,只不過量度一般物體時,空氣之浮力佔要量度物體之重量極之輕微,一般情況下可以不需理會而已。

有浮力去抵消重量,不代表沒有重量,正如我用條繩起你,然後放個磅貼着你雙腳來磅你,當然個磅量不到你的重量,我可否就話你就是沒有重量


Edexp,

讀中三時學了一整年的動力學,上課時物理老師通常不用「重量」,而用「質量」去描述一件物件。理由是,質量是絕對的,無論在地表、月球表面、在水中或是在太空無重狀態中,質量都始終不變。但重量是個相對的概念,在地表A能舉起X質量的物件,在月球表面上就有能力舉起5X質量的物件,在太空無重狀態時,要舉多少就多少,根本沒有重量。

我們討論時,每一件issue都有特定的context,如果不理會這個context來評論的話就會產生出種種的謬誤。

比如說,一個有一億身家的A君到一個Ball裡,剛好裡面所有人都是李嘉誠、李兆基等的超級富豪。記者這樣寫:「在昨晚的那個富貴Ball裡,A君是個窮人」。有人抽出「A君是個窮人」來做文章說:那個記者錯得很,A君有一億身家還說他是個窮人。

將一團空氣在真空中量度是一種方法、拿到月球表面量度也是其中一種方法、甚至在太陽表面量也是一個方法。由於重量是相對概念,沒有任何一個量度出來的讀數是真理,其他是歪理。

我所講的空氣是沒有重量,開宗明義就是只在「有空氣」的「地表」下適用。「有空氣」的「地表」,較準確的定義就是在重力加速度9.80665 m/s²與及在一個大氣壓力(1013mb)的情況。

抽離了我的假定,可以是在真空量度,也可以是在月球表面量度,可以是在水底量度,我「空氣沒有重量」的命題自然不確。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5#
發表於 10-3-5 09:20 |顯示全部帖子
ViviSporty,

你可能混淆了「質量」(mass) 和「重量」(weight) 。質量是個scientific term,是永恆不變的。

但「重量」是個日常用語,簡單地講就是拿上手,感覺一下「墜唔墜手」或者是對磅或天平等量度工具的讀數有沒有影響。因此,一舊鐵,在地面量度有一個讀數,在水裡度,因為有浮力的關係會變輕。理論上,如果儀器夠精密,在珠穆朗瑪峰跟在死海湖面量度這塊鐵也有小許差別。

一塊鐵的重量可以是零。比如說,在外太空,這塊鐵是完全唔墜手的。又比如說,放在一種不知名,但密度正好和鐵一樣的液體中,重量就是零。

總之,一件物件,放在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重量,沒有一個讀數是唯一真理。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6#
發表於 10-3-5 21:56 |顯示全部帖子
ViviSporty,

明白你的意思了。希望你喜歡以下的理性討論。

首先,我講明立場,對樓主「空氣是否有重量」這個命題,我的觀點是:兩種答案都可以,視乎怎樣演譯其背景,兩種演譯方法都言之成理。

再講下去之前要澄清一個概念:專家可以壟斷專業名詞的解釋權,但對演化了幾千年甚至過萬年的日常用語,專家不可能按照自己業內的需要去強將日常用語作另類解釋。

先講個故事:

在二十多年前,當時某個上流社會的會社攪了個選舉,叫做:最性感男士/最性感女士選舉。男女入選的各有十位八位吧,女的其中一個當選者為林燕妮,男的全部是鬼佬。我心裡納罕,不是嗎?林燕妮怎樣能和性感扯上關係?連本地男明星也沒有任何一個能擠身性感之列?明顯是小圈子選舉,得啖笑。

無線報導此事時,訪問了林燕妮,她講了一些感想,其中一句是:「我覺得性感不是穿得少………」。

我聽了後笑爆咀,我不知林燕妮是不是一個審美專家,但顯然她對「性感」的理解就異於常人。「性感」這詞語由來已久,大家已約定俗成,意思相當闊,但最核心的意義就是「穿得少」。就算一個極為美麗動人的女士,如果包到,則怎樣也不能說是性感!

對於「性感」一詞,審美專家也不可以壟斷解釋權,只能順著大眾的意思。

「空氣在地球表面的重量就是它被地球吸著的力」這句是純科學定義,在科學家圈子溝通有其必要性,甚至在有豐富科學常識的尋常人也可以用這個定義溝通得很好。從這個定義出發,空氣是有重量的。

但「重量」一詞是日常用語,所以「石頭在水中較輕」是成立的,我們不能反對說:「由於地球對石頭的吸力在水中或是在水面都是一樣,所以石頭在水中和在地面的重量都是一樣」。科學家在自己圈子裡的定義不能強迫普通人接受。普通人不會理會水中有浮力,空氣也有浮力,「簡單地講就是拿上手,感覺一下「墜唔墜手」或者是對磅或天平等量度工具的讀數有沒有影響。」就是普通人對「重量」的定義。

用scientific definition,空氣有重量。

用layman definition,空氣沒有重量。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7#
發表於 10-3-7 08:59 |顯示全部帖子
ViviSporty/wingsma,

我很少討論這類較為微觀的話題。引起我的興趣是:為何要有model answer?為何不讓孩子習慣一個問題可能有多過一個的答案?

我們生在地球表面,地心吸力,空氣的浮力無處不在。我們layman的詞彙習慣了當作空氣的浮力是一種自然的setting,於是「重量等於地球對物件的吸力減去空氣浮力」是一種自然的溝通方法,看以下的例子:

例一:「這個紙盒裝滿了空氣跟壓偏了的一樣重」不需加一句註腳:「其實前者較重,不過因為有空氣浮力的關係,感覺才會一樣」。

例二:
在一個工場裡:
A:「這個大鐵箱這麼大,看來很重。」
B:「不要看它這麼大,其實它很輕,試試看?」
A: 「真的很輕呀。」
B:「原因是這鐵箱裡面裝滿了氦氣,所以這麼輕。」
不久,所有職員都知道這個鐵箱很輕了,他們溝通時,只需講,這個箱很輕就成,因為在這context中,大家都接受了「重量等於地球對物件的吸力減去空氣浮力」的layman定義。

在樓主所講的教科書中,顯然就是用「重量等於地球對物件的吸力減去空氣浮力」為基礎,得出「空氣是沒有重量」的結論,在我看來,是符合大眾的慣常用法的,是合理的答案,為何就要認為這個答案錯呢?

科學在進步,民智亦尾隨科學的步伐,所以採用純scientific definition的人越來越多,合理。所以我主張,「空氣有重量」跟「空氣沒有重量」同時成立,視乎怎樣將環境定義。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8#
發表於 10-3-7 09:07 |顯示全部帖子
話說有一天,某君「淋淋妮」坐在樹下乘涼,閒來無事,伸一伸懶腰;「演一演」心口,不禁說一聲:「!無壓力點解?唔通空氣係無壓力?」然後佢伸隻手出feel,感覺一下「墜唔墜手」,又話:「啊!連重量都冇喎。」之後佢就教自己對仔女:「乖乖好叻,記住空氣係冇重量和壓力的。」........

可能出位D,sori。其實「淋淋妮」應該話:「乖乖好叻,雖然平時我們感覺不到;但是要記住,空氣係有重量和壓力的(在地球表面)。」


ViviSporty,

「壓力」跟「重量」不同,沒有定義上的分別。

從前的人覺得在水中被水壓著不舒服,但在陸地上就沒有這種感覺,於是認為水中有壓力,陸地上沒有壓力。不知道原來我們只因習慣了氣壓,才錯誤以為陸地上沒有壓力。這是認知的問題,當然要改正。

但「重量」一詞,牽涉到不同定義有不同結果,並非認知的問題。如果兩種定義都合理,則我們就要接受有兩種答案。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9#
發表於 10-3-8 21:25 |顯示全部帖子
較重的分子就會有下沉的傾向,較輕的分子就會有上升的傾向。

嘻嘻,我雖然幾乎忘記曬所有嘅嘢,但推理能力仍在,你騙我唔到。

就我所理解,輕重分子,皆無向上傾向。


Judy,

我想我要改進我的講解。

一杯水,加進一些泥沙,用筷子攪勻,就變成一杯溶液。拿起筷子後,這杯溶液會慢慢靜止。由於泥沙的密度大於水分子,所以有下沉的傾向。從水分子的角度看,它是被泥沙迫上水的上層的,這種力量就是浮力的機制。

空氣是個混合體(mixture),主要由氮、氧、氬、水氣、二氧化碳組成。空氣的分子平均質量介乎氮和氧之間。當中,氧分子的質量較空氣平均值稍高,在大氣層裡會有微微向下沉的傾向;二氧化碳較平均值高得比較多,下沉的傾向也較大;氮有微微向上升傾向;水氣向上升的傾向就更明顯。但因為空氣經常有較大的流動,經常將不同分子混在一起,所以不致會二氧化碳、氧氣在下層,往上是氮氣、水氣層等出現。

同樣道理,只要物體的密度比空氣小,這物質就會給較高密度的空氣分子排擠上空氣的上層,這種力量就是浮力。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0#
發表於 10-3-8 21:57 |顯示全部帖子
Judy,

如果妳不想要標準答案,我嘗試一下甚麼是「氣壓」吧。

我讀文科,不過看過很多科學普及讀物,亦讀過較深的地球科學書,不過從來沒有在書本上看過甚麼是氣壓。在預科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和一個理科同學討論過氣壓和概率的問題。以下是在該次討論的要點:

假設有一個瓶子裝滿空氣:

1. 空氣粒子(分子)由於會不停運動,所以每一刻都有億億億的粒子撞向瓶壁,這種撞擊力量就是空氣壓力。

2. 由於空氣粒子的數量極大,所以大數定率就可以直接套用,每一刻撞向瓶壁粒子的數量都幾乎相等,所以在這特定的清況下,每一刻的氣壓都相等。

3. 實驗證明,空氣分子會平均散佈。

亦從小弟自己的科學常識,推出以下:

1. 在大氣層中,地面的氣壓較高,西藏高原的氣壓較低。原因是,下層空氣給上層高氣壓下來,分子與分子間的空間被壓縮,導致每一公升的粒子較多。相對地,西藏高原每公升粒子就會較少(妳可以想像,如果將一千張綿胎疊上去,最上層的那一張綿胎最漲滿,最下層的那張被壓得偏tart tart,密度最高)。因此,由於在地面量度時,裝空氣瓶子裡的空氣粒子多,每一刻撞向瓶壁的粒子數量亦會較多,瓶壁感受的壓力亦較大。

2. 將空氣加熱亦會增加氣壓,因為加了熱,空氣運動的速度會較快,撞向瓶壁的力量也相應地增加。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1#
發表於 10-3-8 23:17 |顯示全部帖子
大氣壓力,可否視作空氣的重量?


Judy,

還記得中二上科學堂時,科學老師講過地面氣壓是每平方吋十四磅多,後來高班時計過,這個重量就大約等於底部為一平方吋的空氣柱,由地面伸展到大氣層頂部的重量。(用760mm水銀柱高度就可以計算出來)

Wikipaedia: “A column of air one square inch in cross-section, measured from sea level to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would weigh approximately 14.7 lbf (65 N).”

氣壓相等於這一條氣柱的重量。但重量這詞彙是個向量,有方向性的,只壓向地心方向,但氣壓是向上下左右前後的,每個方向都受到同等壓力,妳的頭頂、肩膀無疑是承受著每平方吋11.7磅的壓力,好像是完全頂住了空氣對全身的壓力,但不料妳的腳掌卻也一樣,承受著同樣的壓力,手、腳、甚至口腔內都一樣。

氣壓大概近似以下的沙壓:

在沙灘挖個深洞,叫一個人站下這個洞,再填沙,這時,他的感覺就像氣壓,頭頂所承受的,是沙粒從頭頂至地面沙的重量,但大約近似的壓力,在他的手、腳、腹、胸、背同樣出現。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10-3-8 23:33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2#
發表於 10-3-9 19:59 |顯示全部帖子
以eviepa之答案為例。根据萬有引力定律,任何事物皆有重量,方向向下,那麼,再輕的空氣,也是向下的,理論上應像鐵块一樣落下來。那麽,為甚麽会上升呢?答此問題,我会盡答其他因素,不知的答不知,而不是答"有上升之趨向"。


Judy,

現在講浮力,是空氣中分子和分子、分子和物體的相對運動。每個分子,再輕的當然也會受地心吸力的牽引而向下,但在這大氣層中,不會每粒分子都會被吸到貼地,而是有些高一些,有些低一些。

妳所講的鐵块由於密度遠高次空氣,當然會應聲而下,但當我們講浮力,主要講一些密度和空氣所差不會很遠的物質,「一直向下」是否?

一根羽毛,在高處放下,會慢慢下降,下降時,往往是有時降,有時升。但只要氣流不太強,這根毛大概會墮地。如果氣流強,可以在空中漂浮,不會降到地面。我認為羽毛是有向下的傾向。

講到空氣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質量較大,水氣質量較小,如果都每樣一粒,先放在空氣裡同一高度,一分鐘後,是否二氧化碳分子就一定在低處,水氣分子就一定在較高處?答案是不肯定,因為雖然二氧化碳分子的質量較大,但因為不是大得太多,所以向下不是那麼絕對,氣流對它的影響就遠大於它向下的力量。但二氧化碳分子在下,水氣分子在上的機會會較大。由於影響不是絕對,有其他因素可以蓋過這機制,所以我稱之為「傾向」,有何不可呢?如果我心目中認為鐵塊的下降傾向極大,又何不可呢?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3#
發表於 10-3-9 21:16 |顯示全部帖子
亦很同意要照顧普羅layman,要使用較通俗的語言,所以我亦會說重量是多少kg,而不一定說質量為多少kg。
但說到重量的定義,layman只會考慮在天平或秤上的讀數,又怎會有「重量等於地球對物件的吸力減去空氣浮力」這樣科學化和嚴格的定義呢?(即使這定義是錯的,但它提得也算科學化和嚴格。)
不同的量度方法和環境會有不同的重量,並不表示重量有不同的定義,只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的誤差。
如果說因為在空氣中量不到空氣的重量,便說空氣沒有重量,那麼在水中量不到魚的重量,魚也是沒有重量嗎?


Wingsma,

可能用以下的例子較好表達我的想法:

量度普通物件時,我們在有空氣浮力的環境量度,但因為空氣浮力對於該物件的重量沒有多大的影響,所以可以略過不計。但量度密度較低的東西,浮力的影響己見,如發泡膠,甚或密度更低的東西,我們只會按照磅上的讀數去定它的重量就算,而不堅持:「這不是發泡膠的真實重量,真實重量要在真空下量度才知」。在這例子,量重的人有意又好,無意識也好,已應用了「重量等於地球對物件的吸力減去空氣浮力」作標準,大家大概都不會覺得有問題。

我聽過很多次別人說:「xxx在水裡會較輕,較容易被搬起」,說的人不一定沒有科學常識,但也會這樣說。這也是有意或無意間應用了「重量等於地球對物件的吸力減去水的浮力」這定義。

又如我前兩天講,想像中的一個注滿氦氣的鐵箱,我相信如果有件這樣的東西,大家只會形容它為「很輕」。因為日常溝通,我們很多時都會大有意或無意間,將「重量等於地球對物件的吸力減去浮力」作溝通之用。

如果我們可以接受「石頭在水中較輕,較易搬得起」,為何我們不能接受「一條魚鰾漲滿的魚在水中是沒有重量的」這觀點?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4#
發表於 10-3-16 23:28 |顯示全部帖子
這個問題令我想起另一條問幼兒的問題:樹上三隻小鳥其中一隻中了槍,結果樹上還有多少隻小鳥?你想考幼兒什麼?


看見空氣有沒有重量,Kanba想起這題目。看見這題目,我想起李天命。

我在五年級時的數學補充練習遇上,當時傻下傻下地三減一等於二,但後來聽到老師講解,才知道原來其他鳥都嚇得飛走了,學會了處理實際問題,不要一成不變。答案是「零」。這條數對我有積極的意義。

但到中學時,越想這問題越覺得這標準答案有問題。大約十年前看李天命某本著作時,看到他的分析,原來他和我的想法一樣,為何香港學校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不答這個答案就是零分?

他的問題是:「樹上八隻小鳥其中一隻中了槍,結果樹上還有多少隻小鳥」。答案可能有很多,樹上剩下一隻:一隻聾鳥;剩下兩隻:一隻聾鳥,一隻傻鳥;剩下三隻………. 。

為何愚公移山是標準答案;舉族遷居不能是答案?

為何鐵柱磨成針是答案;用磨鐵的時間做更有經濟效益的事,賺了錢買更多的針不能是答案?

這麼多的標準答案對孩子的思考有甚麼影響呢?

> 空氣有無重量 ?
用左 0.01 秒
> 有
> 點解 ?
> 咁空氣裡面唔多唔少都有水, 咁咪有重量囉 !


空氣中有水氣,但水氣有兩種:

1. 水蒸氣(water vapour)
2. 小水滴(water droplet)

在教科書中,水氣佔空氣裡的1-4%就是指water vapour。Water vapour是氣態水,是肉眼看不見的,分子質量很小,比空氣的平均質量要小。所以當寒流南下,南方密度較低的濕空氣就會被北方密度較大的乾空氣「鏟」上天空,冷卻成雲,所以寒流到了通常會下雨。

Water droplet是懸浮空氣的小水滴,大霧天、水滾時的白煙就是water droplet。Water droplet是液態水,密度遠大於空氣。所以有霧的時候,空氣是特別「重」的。

明白了兩者的區別,會更易了解中五地理的氣像學部分。

在兩個氣象學家的溝通中,水蒸氣跟小水滴要嚴格區分,但普通人要不要呢?

幾年前教女兒區分水蒸氣跟小水滴,特別盯囑,在普通人的詞彙中,水蒸氣跟懸浮空中的小水滴都會稱做「水蒸氣」,並不是錯。我本人時常都叫熱水爐噴出的小水滴是「水蒸氣」。

x x x    x x x    x x x

「重量」一詞,我始終覺得,以下兩者都是答案:

1. 地心吸力對物體的吸力,量度物體重時,要扣除空氣浮力。
2. 在有空氣的情況下直接量度,不需扣除空氣浮力。

日常生活中,無論量度一些平常的物件,比空氣密度大得極多的東西,如一舊叉燒、一塊木頭;或是比空氣密度只大小許的東西,如發泡膠等,大家都只會將物件,直接放到磅上,看完讀數,就是「重量」。並不會扣除空氣浮力對之影響。

職員應怎樣做?

一個客人致電發泡膠廠,問他那批發泡膠有多大、多重。職員把其中一塊量度了體積,再過磅,讀數是10 kg。但他知道,這塊發泡膠所佔的體積,應有1 kg的浮力。10 kg是11 kg發泡膠的質量減去1 kg的空氣浮力。他應對客戶說,發泡膠的重量是:

10kg?
11kg?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10-3-16 23:34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5#
發表於 10-3-22 22:30 |顯示全部帖子
物體要進行圓週運動時,需要有力,使它保持向圓心的轉向(加速),這個力稱為向心力。對於1kg(1000g)質量的水放在赤度上,這物體跟地球同步運動。這運動需要的向心力是 3.38 g(計算步驟省略,暫是借用質量單位),再扣除它的浮力,約1.29g,則用彈簧稱量出的重量是 1000 – 3.38 – 1.29 = 995.33 g。這裏可看到向心力比浮力更大,對重量的影響更多。
所以,重量的定義起碼可有以下的選擇︰


重量 = 物體的地心吸力 減去 浮力

重量 = 物體的地心吸力 減去  向力心

重量 = 物體的地心吸力 減去  浮力 減去 向力心

重量 = 物體的地心吸力減去浮力

這都不是標準答案,歡迎繼績創作!


Wingsma,

謝謝妳的補充,我也忘了計算向心力。如果用「物體的地心吸力」作重量的定義話,我們量度物件後,應減去浮力和向心力。(理論上潮汐力也會影響重量,但太少,可以略過不計。)

如果一個人將「物體的地心吸力」作為重量的唯一定義的話,相信很多時會鬧笑話,不知道會不會發生以下的故事:

A: ABC金行的買手
B: DEF黃金貿易公司的營業經理

一天,A怒氣衝衝地質問B。

A: 我同你買2,000兩金,但稱一下,點解得番1,993.24兩呀?大拿拿差左成萬銀架!

B: 哦,其實你個磅顯示既唔係真實既重量,充其量只可以叫做「觀察重量」,真實重量應該將磅量度到既讀數,減去浮力同向心力。其實我地已經優惠左你,已經無計浮力,剩係減左6.76兩既向心力,明益你啦。

A: 唔好打橫來講啦,邊有人咁樣度架?

B: 咁啦,第一次做生意,我蝕底D讓一步。我地總公司響新加坡,南緯二度,我地既Global Standard係用赤道既向心力計算。不過今次就用向心力細一D既香港(北緯22.5度)來做標準,將6.76兩,乘番Cos (22.5度),即係6.76乘0.92=6.21。2,000兩金,響香港既向心力應該係6.21兩,所以應該補番半兩黃金俾你。今次賣大包,應該滿意啦。

A: 你等收律師信啦。

如果你是法官,你會怎樣判呢?

eviepa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6#
發表於 10-3-23 01:06 |顯示全部帖子
原帖由 friendlyguy 於 10-3-23 00:30 發表


May I ask what kind of apparatus is used for weighting by jewellery company? Beam balance or spring balance?


I am wondering why you ask this question?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7#
發表於 10-3-23 01:16 |顯示全部帖子
Quote:

職員應怎樣做?

一個客人致電發泡膠廠,問他那批發泡膠有多大、多重。職員把其中一塊量度了體積,再過磅,讀數是10 kg。但他知道,這塊發泡膠所佔的體積,應有1 kg的浮力。10 kg是11 kg發泡膠的質量減去1 kg的空氣浮力。他應對客戶說,發泡膠的重量是:

10kg?
11kg?

End of quote


Please note that the unit for weight is kgf or Newton. Kg is the unit for mass.


我從來未見過有任何人到街市去買1 kgf的豬肉,亦未見過任何工廠在載貨卡通箱外注明重量是25 Newton。

日常生活大家的溝通,重量是以kg、磅、斤來計算的。

科學的歸科學家,日常溝通的歸尋常百姓。重量一詞,沒有一個定義是大家都必須遵守的。

eviepa

[ 本帖最後由 eviepa 於 10-3-23 06:16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8#
發表於 10-3-23 22:33 |顯示全部帖子
有一班讀過"少少"物理的"物體"係度講埋d冇謂野.......
扮專家  
人地問你幾重,你走去問人浮力幾多,質量幾多,阻力幾多,地心吸力幾多,係火星定南極.....
my answer is 50%是屎,25%中毒,25%焼壞腦.


某程度同意你的講法,不過,我發言的目的只有一個,我覺得在大家日常用的「重量」一詞,是指在日常的環境去量度的,即是有「空氣浮力」的環境,所以「空氣沒有重量」是成立的。至於物理、化學等,只是點綴。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19#
發表於 10-3-23 22:59 |顯示全部帖子
Friendlyguy,

你的回應非常好。

1. 估計金行用天平的機會相當大,當微小重量都會影響價格時,採用質量代替重量可以減少爭拗。

2. 我沒有時間找發泡膠的密度,以一個假定的數字去作例子,不料和實際相距得太遠,謝謝你的指正。

不過,我始終覺得我們日常所用的詞彙「重量」,就是用spring balance或beam balance去在有空氣的情況下量度,所以空氣浮力就是量度中不可分割部分,空氣沒有重量時成立的。

例如:正如我先前的例子,我們都會說,一個裝滿空氣的紙盒,壓偏後都是一樣重的。

eviepa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